林 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在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①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极大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问题研究的理论引领,是新时代我们党推动文化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的行动指南。 “文化使命”这一命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掀起了对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问题研究的高潮。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野和方法论原则出发,对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基本理论问题、价值意义、实现路径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视角。由此,本文希望可以整合当前学界对党的文化使命问题的研究,力求提供一种超越已有研究文化使命视域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这将有利于全面推进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
厘清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内涵是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问题的基础性工作,即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谱系出发,对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进行科学合理的阐释。我们必须对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理解,以揭示这个概念所指该类事物的本质。
关于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内涵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②从政治层面来讲, “政党使命”不仅包括目前面临的重大任务,更涵盖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民族对过去的认识、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判断,揭示了政党成长的基本原则和思路。③因此,我们将使命概括总结为:是指由特定主体在一定历史阶段,或外界推动或内在自觉中认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任务。在这里,使命的践行是主客体间的双向互动,既反映着特定时期主体担当的重大任务,又是通过系列举措达成使命目标与完成自我发展的双重任务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内在规定性,是其独有的政治标识,学者依据党的性质以及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综合考量。
第一,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来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和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理论指导。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出发点,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文化观和文化理论,发展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先进文化,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④这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党的文化使命进行界定,揭示出文化的本质,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基本国情,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二,从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来看,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奋斗目标。吴佩芬认为,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文明。⑤此外,中国共产党还是先进文化的产物,而且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学者认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文化使命的全新表述。⑥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使命的清醒认识。同时,这也昭示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决心。⑦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中国先进文化的自身发展规律和建设规律,成为了文化使命内涵的重要要素。
第三,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全局来看,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是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时代主题和实践需要,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合理借鉴西方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整体的文化软实力,谋求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⑧在中华民族走向 “强起来”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所担负的文化使命不单单只是聚焦于中华文化复兴,还将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与人类命运的未来走向作为关注的焦点。
综上,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就是执政党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内化认知,既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价值取向等精神文化层面,也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文化行为组织层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的文化使命是积极践行的外化行为的集中反映。新时代作为一个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担负的文化使命与以往的文化使命相比,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立足于新时代,但并非局限于新时代,还需要回顾过去,对未来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指向。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一直在以无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式去把握中华文化发展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把践行新的文化使命作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化解文化危机、繁荣文化和实现文化强国目标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内容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理论基础,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可将文化使命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党的文化使命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从广义上来讲,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主义的文化理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起点及角色转换、文化的特殊重要性及近代中国的文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学者认为,党的文化使命的研究内容可再度细化为 “重温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 “文化建设与国民教育” “文化产业及其国际竞争” “全球化进程中的媒体转制”“文化城市与城市文化” “乡土社会的文化价值”“宗教文化与宗教工作”等方面。⑨这主要是以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思想来源。
第二,将文化使命的研究内容聚焦在文化建设上。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存在着文化的多样性,执政党要统领全社会多样性的文化和谐发展,形成价值观多元之间包容共处的和谐文化氛围;二是要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使主流文化繁荣昌盛;三是要抓好执政党文化建设,促进中国共产党自身文化的与时俱进。⑩在该学者看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新时期肩负的文化使命与 “文化建设”并无本质差别,他将文化使命等同于文化建设。
第三,从文化使命的指向性视角进行理解。有学者认为,共产党人担负的新的文化使命就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⑪第四,基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视角进行理解。有学者认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有三重文化使命。一是基于国家富强视角,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定向、定标和定力,肩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文化使命。二是基于民族振兴视角,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科学而有效的文化传承、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肩负起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文化使命。三是基于人民幸福视角,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始终坚持与人民共命运、同呼吸、心连心,肩负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使命。⑫持此观点的学者把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研究视角上进行了突破创新,彰显了文化使命内涵的时代性与创新性。
综上,学者们对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内容的研究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承认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党的文化使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体而言,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整体局势的把握上,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使命的人民性、民族性、世界性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又对国家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以及对世界及全人类的责任,体现为一以贯之的担当精神。基于文化这一核心概念来把握党的文化使命内容,可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从狭义的文化概念来看, “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文化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在文化综合体系中每个因子占有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其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体系的核心。⑬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论争,其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因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必然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从文化的政治层面来看, “文化是一个政党对自身价值理性的自我认知,是一个政党政治理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重要途径。”⑭文化使命说到底是坚持谁的文化,为谁和为什么而发展文化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文化使命是关系到取得怎样的社会认同,引领怎样的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政治问题。把 “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贯彻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担当中,充分体现了对 “民为邦本” “民贵君轻” “得民心者得天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党的文化使命中的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更加凸显出 “人民至上”的思想理念,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⑮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依据历史条件的变换和时代主题的转化,始终不渝地肩负着对文化使命的担当,发挥在思想舆论领域的引领和激励作用,走过了从文化救国、文化立国到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环环相扣、一以贯之的道路。
第三,从文化的民族性特点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把弘扬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放到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考查。正如毛泽东所说, “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⑯党的文化使命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以文明的交流共存超越文明的隔阂冲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置于世界视域中,善于汲取人类文明创造的各类有益养分,以不断丰富发展自身。
关于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研究不仅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回应、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更是牢牢掌握本民族文化命运的重大战略需要。关于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意义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从空间维度上来讲,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具有世界意义。随着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世界意义。有学者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传播上,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持续焕发出真理光芒,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在政党建设上,为其他国家打造积极的政党文化、提升党内政治文化及增强政党的文化领导力提供经验借鉴;三是在国家发展上,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的方式来自塑形象,转变世人对中华民族的固有认知;四是在国际交往上,以倡导惠及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为前提,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⑰
第二,从时间维度上来讲,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具有时代意义。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进程中,担负文化使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保证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更是为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⑱
第三,从实践维度上来看,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具有现实意义。从党自身建设方面来看,有学者认为,我们党正是在深化对于历史使命的认识并自觉践行历史使命的过程中,确立了其领导地位。在总体的历史使命中,文化使命因其具有促进思想认识统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殊功能而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党承担文化使命是提高其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提升党的文化领导力。⑲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来看,有学者认为,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需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⑳在综合前者观点的基础上,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首先担当起党自身的文化建设使命,从而担当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使命,进而担当起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使命。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具有多重文化使命,针对不同的文化使命,具有多种路径选择。
第一,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逻辑进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必须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及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首先,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有学者认为,这种文化自觉体现为对文化价值、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反映在对不同文化的兼容并包、辩证取舍上,也落实在对文化使命的主动担当之中。㉒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知和认同,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向。㉓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其次,通过文化自觉来构筑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群体对自身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的认同及践行,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心,是一个民族自信力的最高表现,是文化归属感和国家安全感的集中体现。正如习近平强调,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㉔有学者认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坚定文化自信,特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㉕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锤炼、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护和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等多个方面来践行。㉖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真正强起来的重要保障,是中国获得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也是凝聚民心的重要因素。最后,达成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文化的国家战略意义和国家治理意义获得全面确立,我国文化治理现代化已基本完成了基础性的探索和准备,正式迈入稳健推进的新征程。有学者认为,要想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必须肩负起自身的文化使命:一是从政党层面来讲,要做到重申共产党人价值观,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二是从国家层面上讲,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民的文化信仰;三是从世界层面上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真正从文化价值观角度,实现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㉗
第二,增进主体意识、时代意识、使命意识的思维理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都需要合格的主体来实现。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坚持人民是文化繁荣兴盛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发紧紧地结合起来。㉘调动和激发人民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增强人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促使人民自觉接受和积极参与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实践活动,通过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全民建设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㉙时代意识就是要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凸显文化建设的时代性意义。同时,还要积极培养时代新人。㉚使命意识便是我们党能够自觉地认识到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问题,并且致力于解决文化问题,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高度责任感推动我国文化的转型和发展。㉛使命意识就是要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贯穿于文化建设发展的始终。通过推动文化建设中主体意识、时代意识、使命意识的广泛增进,并将之转化为文化建设中的现实行动。
概言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从结构性意义上进行分析,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做到为人民谋幸福。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需要不仅要包括更高品质的物质生活保障,还要包括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文化上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二是从文化层面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的复兴本质上是文化的复兴。当今世界之竞争,本质上是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只有文化软实力才是持久的竞争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担当文化使命的大任,力求解决国民的文化素养问题、文化 “话权语”问题及在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问题,意在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但是,不可否认,民族文化的复兴崛起、国家文化的繁荣兴盛依然任重道远。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就是要切实担负起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真正实现从文化层面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是为世界文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㉜,中国共产党也将迎来了肩负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使命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与竞争优势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引领力和世界意义。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身份角色,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担负着为世界文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的责任,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回顾、梳理、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研究成果,对于把握学界相关研究的基本动态,了解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素材。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学术界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学术空间。
第一,澄清相关概念是前提性工作。当前,学界探讨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内涵、内容与意义的成果居多,但是,由于对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核心或者实质认识上存在很大分歧,如文化使命的内涵是否等同于文化使命的内容,亦或是文化使命是否就是文化建设等,造成人们对文化使命的认识比较混乱。时值新时代,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而在中华民族走向 “强起来”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所担负的文化使命不单单只是聚焦于中华文化复兴,还将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与人类命运的未来走向作为关注的焦点。因此,厘清文化使命的内涵、弄清楚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实质内涵和内容指向,尤为重要。
第二,多视角、多领域深化研究是关键性环节。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发展史与建设史为纵轴、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其他政党文化的异同分析为横轴,探讨中国共产党践行文化使命的实践方略。总结建党百年来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内在规律、基本经验,特别要深化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新特点、新要求、新举措。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国情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中国文化国情现代化和中国文化国情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为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并推动文化治理与国家治理的深层互动。
第三,创新研究方法、整合研究队伍是保障性层面。关于中国共产文化使命的研究,涉及到了政治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多数成果局限于从政治学、文化学学科的原理与分析框架进行研究,研究者的知识背景基本上属于政治学和文化学领域,这正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研究这一重要前沿问题没有得到深化研究的症结所在。鉴于此,后续研究可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借鉴政治学、组织学、管理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分析视角和原理架构,整合现有的研究队伍,形成研究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是一个在延续以往发展基础上的新开始、新起点。因此,文化使命是一个延续的、生成的过程。正是这一延续性与生成性增加了本文研究的难度。本文研究的成果并不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做出最终定论,而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初步理论,希望对未来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与指导。综观以上文献可知,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在进行理论总结与提升时要时刻注意,不能对理论过度阐释,不能将理论过度体系化,不能把理论当成一个封闭的、教条的东西来看待,而要将其放置于开放的、延续的生成过程中来考察。
注释:
①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 35、139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8—329 页。
③ 陈建中: 《论政党的使命》,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年版,第 4 页。
④ 李曼: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 《人民论坛》2018 年第 22 期。
⑤ 吴佩芬: 《论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与文化现代化》, 《社科纵横》2014 年第 6 期。
⑥ 郑师渠主编: 《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年版,第431 页。
⑦ 阎凤梧: 《创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使命》, 《社会科学战线》2001 年第5 期。
⑧⑲㉛ 杨瑞琴: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探析》, 《理论建设》2021 年第1 期。
⑨ 周熙明、李文堂主编: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57—77 页。
⑩㉑ 曹泳鑫: 《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68、190 页。
⑪⑳㉕㉚ 胡宝平: 《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文化使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 年第6 期。
⑫㉙ 胡義、王永友: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三重文化使命——基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视角》, 《邓小平研究》2020 年第6 期。
⑬⑭ 李春华: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28、1 页。
⑯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年谱 (189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54 页。
⑰ 杨佚楠、张波: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世界意义》, 《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2 期。
⑱ 张波、杨佚楠: 《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生成逻辑和时代意义》, 《理论探讨》2019 年第3 期。
㉒ 杨建义: 《论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3 期。
㉓ 王永贵、尤文梦: 《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向度》, 《江苏社会科学》2020 年第6 期。
㉔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6 年 7 月 2 日。
㉖ 张远婷: 《中国共产党践行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 年第4 期。
㉗ 张城: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 《理论视野》2020 年第6 期。
㉘ 沈壮海: 《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时代意识和使命意识》, 《人民论坛》2017 年第36 期。
㉜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