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虹 靳帅帅
2021年7 月1 号,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①习近平的宣告指明了消除绝对贫困后的努力方向,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要解决共同富裕问题,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脱贫、消灭绝对贫困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坚定不移实现共同富裕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实现共同富裕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推进从来没有离开过共同富裕,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总是以不同的话语反复表达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马克思的著作和手稿表明,造成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关系。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无产阶级才陷于贫困境地无法自拔。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更是将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是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从理论上认识到只有通过革命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使中国富强起来。李大钊在 《庶民的胜利》中就已经指出了资本家财产来源的不合理性,号召群众用劳动创造财富;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他系统论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这表明李大钊已经从理论上找到了民众贫困的答案。1923 年11 月,李大钊在上海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能使社会破产,使经济恐慌和贫乏,能使大多数的人民变为劳动无产阶级,而供奉那少数的资本家……社会主义……能够使我们人人都能安逸享福,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生活。”②由此可见,李大钊认为,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陈独秀以 《新青年》为阵地发表了多篇文章,通过论战驳斥错误观点,宣传马克思主义。在 《谈政治》一文中,陈独秀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废除剥削劳动者的资产阶级特权专制,创造维护劳动者的法律制度;在 《马克思学说》一文中,陈独秀系统介绍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同样从理论上找到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出路。1923 年5 月,陈独秀在广东高师的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明中国应该实行社会主义,他指出: “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开始进行,就是劳动阶级应该如何开始奋斗。劳动阶级的奋斗有两种:一是政治的奋斗,二是经济的奋斗。”③陈独秀将这两种奋斗的路径归结为 “国民运动”,即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国民革命,这无疑是解决民众困苦的唯一道路。近代中国只有推翻 “三座大山”的压迫才能真正摆脱贫困、走向富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能够从理论上认识到这一点并坚定地以之为指引是难能可贵的。
根据中国实际不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传统,而对人民生活、对共同富裕的关注是党理论创新中的永恒话题。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群众、凝心聚力的有力武器。在中共一大上,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帮助工人阶级、消灭私有制的纲领;在中共二大上,党中央根据中国实际进一步提出了铲除私有制、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的路径。大革命之后,党的五大通过 《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案》,明确提出要推进土地革命、改善工人状况以促进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毛泽东提出要注意经济工作,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 《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方面会继承孙中山 “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的主张,并 “保障一切正当的私有财产”,建设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进一步团结了中间势力。这表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注意到了经济因素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写下《论十大关系》,指出要处理好十种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创造性理论成果,处理好这些关系正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缩小各地区、各行业经济差距以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领人民在20 世纪末实现了总体小康的战略目标。在1978 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提出了 “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在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道路。邓小平提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④;在与外宾会谈时,邓小平又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他还指出生产力是最根本的革命,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这些论断根本区别于 “两个凡是”的方针,极大地解放了全党同志的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促进了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992 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邓小平在考察时发表了一系列谈话。他指出,改革同革命一样能够解放生产力,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⑤,党各项政策的判断标准应该是 “三个有利于”。邓小平这些原创性论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划定了边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指南,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江泽民提出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中国共产党与共同富裕牢牢地联系在了一起。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第一个层面指向先进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历程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只有生产力水平能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时,社会才可能是富足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第三个层面指向人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领头羊。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对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并享有共同富裕作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职责,是我们党在21世纪对共同富裕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系统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每一条论断对实现共同富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首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共同富裕的时代表述。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率先富了起来,而我国的发展要由全体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正是对这一点的理论概括。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科学发展观与共同富裕具有同样的价值旨归。其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共同富裕开辟了未来向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一代人的事业,它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在表明我国的发展不是一时一地的,而要着眼长远,为后代人的进一步发展奠基。同样地,共同富裕也不是一代人能够做成的,保持共同富裕也需要一代代人的持续努力。从这一点上讲,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共同富裕实现所必须把握的要求。最后,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方法论指引。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矛盾的发展过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则会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平衡各方,促使事物向着有利方向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一下子实现这一目标。在 “先富带动后富”的过程中,要平衡好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等各方面的关系,确保我国一直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科学发展观解决了我国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为21 世纪共同富裕道路的全面铺展提供了理论引领。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标志着中国的发展步入新阶段,全面脱贫攻坚胜利收官标志着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历史性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力量的彰显,它为世界各国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参照,是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世界的有力见证。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就提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⑥在出访美国时,习近平进一步指出, “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⑦。在建党95 周年之际,习近平又重申: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⑧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要求全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建党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再次重申: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⑨。上述一系列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执著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烙印,它汇聚了最广大人民的心愿、凝聚了最广大人民的力量,必将让世界看到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理论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长远目标,总是根据实际条件不断创新理论以推动共同富裕早日实现。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体现。我国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助力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这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力量的全面彰显,它指引中华民族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在未来的征程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华民族新的历史使命,可以预见,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将绽放巨大的真理光芒。
人类从未停止过追求共同富裕的脚步,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对大同社会、小康之家的憧憬。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是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全面小康、奔向共同富裕的历史。新时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一步步奋斗来的宝贵成果。正是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建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亲密关系,获得了不竭的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是众多救国方案失败后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早已有一大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然而历史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代表农民阶级 “均贫富”理想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代表小资产阶级温和改良主张的戊戌变法也失败了。此后,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人发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中国又处于帝国主义压迫之下,因此最终没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强大力量,逐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早期共产主义者注意到了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先锋队的作用,于是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有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革命有了最先进的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确立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经过实践斗争后又将推翻 “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作为最低纲领。这既是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又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许多同志就深入人民群众,广泛发动工人运动、逐步开展农民运动,形成了工人运动的高潮,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逐幸福的伟大尝试。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只有团结农民解决土地问题才能获得革命胜利。毛泽东很早就把农民阶级看作可以团结的重要力量,在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更是全面论述了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近代中国农民占绝大多数,没有农民的支持和拥护,中国革命就失去了最大的依靠力量,而要赢得农民的支持,首先就要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大革命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探索出了 “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土地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为执政党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坚守初心和使命,一直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头,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密码。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一穷二白,经过几年的恢复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⑩。面对严峻的现实条件,党的八大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关键决策。紧接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在全国推广,农村经济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国企改革、设立经济特区等措施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 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 “三步走”发展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描绘了蓝图。1992 年邓小平发表一系列谈话,把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政策好坏的重要标准,这一论断极大地增强了党和国家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的基本路线,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使中国人民逐渐富裕了起来。到20 世纪末,困扰中国几千年的温饱问题成功解决,总体小康的目标基本实现,为我国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提供了扎实根基。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世纪之交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始终站在时代潮头奋勇拼搏。不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国内严重的自然灾害都得到了妥善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处于上升水平。2003 年 “非典”疫情肆虐,党和国家迅速采取行动,人民生活没有受到大的影响。面对21 世纪的诸多新挑战,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不断前进,提出构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和谐社会建设列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1 世纪初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核心位置,在重大灾难面前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执政的不懈追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甘共苦的鲜明表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 “三步走”发展战略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20 世纪末我国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21 世纪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为总体小康跨上新台阶奠定了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确保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顶层设计、着眼全局,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 “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 “三个总”统领我国发展全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指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首先对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要求,生产力不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⑪。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区域发展差距、产业发展差距拉大,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的问题逐渐凸显,党的十八大适时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活力。贫困问题是全面小康路上的最大绊脚石,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下大力气全面解决贫困问题,为实现全面小康铺平了道路。2012 年底,习近平考察河北阜平时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 年,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同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围绕精准扶贫印发了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推动精准扶贫落地;2014 年底,国务院发布 《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以扶贫济困为重点开展慈善活动,这是我国规范第三次分配以促进脱贫减贫事业发展的重要尝试;2015 年底,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系统阐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问题,为全面脱贫提供了操作指南。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未来的发展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在于全面脱贫攻坚的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全党决胜脱贫攻坚。2020 年是全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艰巨状况,习近平要求全党全国做好 “加试题”,强调脱贫攻坚必须如期实现。2020 年11 月23 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 个贫困县均实现脱贫摘帽。至此,我国脱贫攻坚战胜利收官,现行标准下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除绝对贫困。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⑫
回望历史,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摆脱了贫困的梦魇;展望未来,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的十九大提出,2035 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 年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一直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利益的坚定捍卫让中华民族由弱变强,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生活的密切关注让中国人民由贫变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与对共同富裕的执着追求合而为一。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团结带领人民举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帜,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这一心愿从天上拉回了人间,把它变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是伟大梦想的领导者、建设者、守护者,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历程的核心就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人民对共同富裕的向往就是新的美好生活目标。
美好生活总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美好生活。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诉求,建立在剥削压迫基础上的少数人的 “美好生活”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只有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民主制度,才能把美好生活变成现实。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人民备受奴役,国家内忧外患,神州大地风雨飘摇,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绝境,在这种情况下谈美好生活无异于痴人说梦。1917 年俄国通过十月革命成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布退出 “一战”,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而此时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殖民地仍深陷战争泥潭。这一鲜明对比让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了新的救国方案,即循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在这样的国家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会成为实现美好生活的可能方向。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为 “诸路皆不通”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怀揣着人民对新社会、新生活的向往而诞生,中国共产党前30 年的历史就是为社会主义中国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伟大斗争,我们党要领导人民建立新社会必须广泛发动群众、汇聚革命力量。中共一大之后月余,上海就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负责领导中国工人运动;又月余浙江萧山召开农民大会,此后中国工农运动迅速兴起,中国人民对新社会的向往由此可见一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北伐”中途失败、联合政府未见其实,人民对新政府的期待由于反动派的阻挠一次次延期。军事独裁政府不可能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它维护的是少数特权阶级的利益,而中国共产党实行 “三三制”,一切进步人士和中间派都可以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这是专制与民主的区别,于是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从专制到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华民族迎来了发展进步的新纪元,人民有了实现美好生活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一是能够调动人民的积极性。1955 年粮食总产量比前一年提高一千多万吨, “一五计划”提前一年完成,这是人民广泛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缘故。二是能够着眼全局、通盘考虑。面对落后的农业国实际,“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全国多地开工建设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多个重大项目,初步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三是能够提前计划、不断前进。 “一五计划”还未完成时我国已经着手编制 “二五计划”,这既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能较为全面地考虑发展过程中的衔接问题。正是有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中国人民才能阔步走向美好生活。数据显示,1953 至1960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近10 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考虑到新中国薄弱的经济基础,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美好生活不是单纯的富裕生活,但不富裕的生活绝对称不上是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带领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我国在前三十年走了一些弯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人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贫困问题成为阻碍现代化建设的大问题。据统计,1979 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仍为64%,农村居民家庭年均收入仅为160 元。1978 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 户村民签订 “生死状”秘密分田到户获得大丰收,中央得知此事后予以支持。1982 年1 月1 日,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明确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⑬,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不仅如此,我国以设立经济特区为契机,逐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不断深化对外开放。2001 年,经过十五年艰苦谈判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开启了对外开放新阶段;2006 年,我国取消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工业开始反哺农业;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两年后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在21 世纪的头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解决了中国如何富起来的历史难题,为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无止境的,实现全面小康是美好生活新的起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的美好生活有三次飞跃:第一次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全面确立,中国人民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定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次得益于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中国人民走上了小康道路;第三次得益于全面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不落一人,中国人民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将三次飞跃串联起来:社会主义制度是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为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前提,全面小康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条件。成功实现这三次飞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奋斗、不懈探索、持久努力的结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一论断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一方面,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在经典作家那里,共产主义首先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形态,这一点我国现阶段还远未达到;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必须通过进一步发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2021 年8 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提了出来,这意在说明中国的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中国式新型现代化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为中华民族长远发展计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无疑是必由之路。不走共同富裕道路,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就没有本质区别,就等于走西方走过的老路、弯路,甚至可能将中国引向邪路,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持续出现的贫富悬殊现象、民众抗议运动、严重污染事件就是明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国际地位的提升、经济实力的上涨、文化影响的扩大,更是制度优越性的凸显、人民主体地位的彰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西方标准我国实际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但这不是中国式现代化,人均不是目的,不落一人才是社会主义的追求。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同的使命,只有人民都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中国的复兴才是更坚实、更深厚、更沉稳的复兴。
我国已经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到21 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将更加接近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体是什么样子?邓小平曾经下过论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已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我国基尼系数常年位于警戒线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贫富差距仍然较大,这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一段时间以来,对富裕的追求似乎掩盖了追求富裕的目的,实际上共同富裕一直是党和国家放在心上的大事。从全面脱贫到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无不在为推进共同富裕铺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一部分人的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是不能等待的重要工作。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逻辑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逻辑的统一,是惠及最广大人民的伟大事业。在中国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必将持续绽放耀眼光芒。
注释:
①⑨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2、11—12 页。
② 《李大钊全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457 页。
③ 《陈独秀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 418 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194 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73 页。
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4 页。
⑦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 30、40 页。
⑩ 《毛泽东文集》第6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329 页。
⑪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15 页。
⑫ 习近平: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20 页。
⑬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23—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