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当代的发展

2022-02-02 21:57:27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1期
关键词:正态变态历史唯物主义

钱 津

改革开放为觉醒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升对人类和人类历史的认识创造了最好的社会环境条件,并且20 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引致地球有限生存空间的封闭性被打破,在20世纪末和21 世纪初已有研究对唯物主义历史观提出了新的认识。2016 年5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因而,面对20 世纪末和21 世纪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的新进展,有必要对其时代背景、理论路径和思想的创新进行提纲挈领式的分析与阐释。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发展的时代背景

20 世纪末和21 世纪初,迫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进一步地研究唯物主义历史观,致力于坚持和完善19 世纪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其根本动力就在于此时人类劳动的发展已经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因而, “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①。而最基本的新的事实就是:20 世纪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推动了20 世纪中期新技术革命的爆发,进而开启了人类驰骋宇宙外层空间的历史,打破了地球有限生存空间的封闭性,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得以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和自身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变革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由此实现了人类劳动工具由延展人的肢体作用为主向延展人的脑力作用为主的关键性转换,开启了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探索实践,使人类社会生产能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式提升。

在20 世纪中期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各国经济的竞争进一步聚焦于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主要的科技领域占据了先发优势。一些国家在科技竞争中逐渐落伍,沦落为靠出口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来维持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在全世界范围,虽然绝对贫困人口所占比例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但主要归功于亚洲国家。这不能不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重新认识当前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不能不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与未来进行重新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在20 世纪末发生了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其实质是这些国家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剧变之后的东欧国家和苏联解体之后新诞生的国家都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指导思想上都从马克思主义转向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大部分国家的外交政策也从对苏联的依附转向美国和欧盟。因而,正确地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必然需要在20 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相应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推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研究和发展。

1978 年12 月18 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1992 年10 月12 日,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2018 年12 月18 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与苏联、东欧国家改变社会制度截然不同,中国是通过改革开放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的,依然坚持了党对国家的领导,依然坚持不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但需要明确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唯物主义历史观发展,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自身使命。对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必须要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上考察。对于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更是要从伟大觉醒和伟大革命的认识高度作出透彻深入的研究。 “在我们已无法用原有理论来解释现实时,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创新理论”②。这种创新的研究是理论的实质性变革和思想认识的深化,需要在跟进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实事求是地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作出细致的透彻的客观性分析。这种研究创新的问题导向就是要以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的发展来解决当代人类的思想困惑问题,阐释当代重大社会变革的发生缘由,实现人类对于自身和自身历史认识的提升。

二、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是人类对于自身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前,封建时代的认识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属于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而后,资产阶级的历史观是用 “人”的观点解释历史,相比封建时代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观点是一种重大的认识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的社会关系、孤立地处于自然界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善良的天性或者某种神秘的理性。用非历史因素、仅靠人的想象和思考去解释历史,是不可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客观过程的。

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开创性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 (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 ‘自我意识’中或化为 ‘幽灵’、 ‘怪影’、 ‘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③“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④总而言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的基础,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20世纪末,最先对于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新认识作出阐述的 《劳动论》一书指出: “视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发展为常态社会的历史,即常态劳动为社会存在基础的历史,承认常态社会是基于常态劳动中正态劳动与变态劳动对立统一的存在与发展而存在与发展的,这样的历史观是辩证唯物史观,也就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⑤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研究,是对建立在常态劳动基础上的常态社会的历史认识概括,是当代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取得的最新认识成果。 “辩证唯物史观对于社会发展的辩证认识,根植于对社会劳动辩证发展过程的认识——直接从劳动的内在对立的变化来说明社会的发展变化,因而,辩证唯物史观是以唯物史观阐明的认识基点为认识前提的,并且,是坚持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认识阐发的。社会物质生产始终是辩证唯物史观理论考察的基础,而且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做出理论发现的。辩证唯物史观一直遵照唯物史观的原理,从人们的社会存在来说明人们的社会意识,而不是用人们的社会意识去解释人们的社会存在。”⑥因此,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以社会物质生产为认识基点的思想继承,在以唯物主义的视角认识人类历史方面同历史唯物主义保持了一致性和延续性。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与各种历史唯心主义学说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只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的当代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

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19 世纪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类自身和自身历史的认识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三个方面: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没有抵达人类社会起源的历史起点。1845年,27 岁的马克思和25 岁的恩格斯是在写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时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而他们在1847 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为基础写作《共产党宣言》一书时对于历史的认识是: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⑦马克思去世之后,在1888 年出版的 《共产党宣言》的英文版中,恩格斯给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加了一个注释指出: “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在1847 年,社会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没有人知道。后来,哈克斯特豪森发现了俄国的土地公有制,毛勒证明了这种公有制是一切条顿族的历史起源的社会基础,而且人们逐渐发现,村社是或者曾经是从印度到爱尔兰的各地社会的原始形态。最后,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这一卓绝发现把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的典型形式揭示出来了。随着这种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开始分裂为各个独特的、终于彼此对立的阶级。关于这个解体过程,我曾经试图在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886 年斯图加特第2 版)中加以探讨。”⑧恩格斯的这个注释说明,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仅仅是阶级社会的历史,阶级社会的历史就是仅仅从奴隶社会开始至今的历史, 《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构成没有考虑奴隶社会以前的历史,即没有考察原始社会的历史存在。这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 年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对于历史的认识也是没有包括原始社会历史的,即当时他们并没有考察人类社会完整的全部历史,更没有考察人类社会的起源。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是在他们的晚年时期。而在他们对于原始社会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也并没有对他们1845 年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认识起点作出明确的相应修订。虽然,撰写 “人类学笔记”时的马克思曾有过再写一部包括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著作的打算⑨,但终因天不假年而没有实现。从研究历史和社会理论的角度讲,马克思未能对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进行考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⑩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必须要发展,必须要对人类社会的起源进行考察,必须要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认识建立在对于人类社会全部历史的研究基础之上。

第二,劳动是人的社会性本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没有从科学定义的劳动范畴出发以及未能运用劳动分析法去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只是笼统地讲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认识人类和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性和准确性。严格地说,劳动不是专属于人类的范畴,劳动包括动物劳动与人类劳动。动物劳动基本上属于生物的本能劳动,与人类超出生物本能的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劳动不能相比。只是,在一般不会发生歧义的情况下,讲劳动就是指人类劳动,不是讲包括动物劳动在内的更大的类概念。对于劳动范畴,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后,即在1867 年出版的 《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作出了科学定义: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⑪这一定义表明,劳动具有整体性,不能没有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也不能没有作为劳动客体的自然 (包括人化自然和人的自然化),劳动必定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统一,任何劳动的作用都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合为一体发挥的劳动整体作用,任何劳动成果都必定是在劳动整体作用下取得的。更深刻的是,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社会围绕其旋转的太阳⑫,并且曾经指出: “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⑬因此,科学地认识人类自身和自身的历史,需要科学地认识人类劳动和人类劳动的历史。由于劳动蕴含着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因而认识人类劳动和人类劳动的历史,是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是将人类的生存置于自然之中来认识,即是不脱离自然的对于人类的认识。只有这样的不脱离自然的认识,才能科学地认识人类自身和自身历史。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并未能以科学定义的劳动范畴为认识基础,而且在以后的研究中一直是使用一个完全主体化的劳动范畴,即界定“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⑭来分析社会和社会生产,更没有运用劳动分析法研究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研究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科学定义的劳动范畴的学术基础,必须依据科学的劳动范畴认识人类劳动和人类劳动的历史,由此推进人类对于自身和自身历史的认识。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因受时代的局限,没有认识到19 世纪的地球是封闭的有限生存空间,更没有认识到地球有限生存空间的封闭性是可以打破的。事实上,打破地球有限生存空间的封闭性是在20 世纪中期之后。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时期,对于人类来说,地球还是一个封闭的生存空间。因此,在封闭的生存空间中,人类对于自身和自身历史的认识必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实际上是带有一定的客观封闭性的认识,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有限生存空间封闭的条件下就可以实现人类对于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历史客观地表明,事实上这在地球封闭时期是根本做不到的。封闭的社会存在只能决定封闭的社会意识,封闭的社会意识无法以宇宙视野认识人类在自然之中的存在历史和未来。而打破地球有限生存空间的封闭性并不是哲学社会科学力所能及的,这需要依靠自然科学的发展才能实现。在20 世纪,正是由于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地球有限生存空间的封闭性才终于被打破,人类对于自然的探索才得以脱离地球的束缚进入宇宙外层空间,切身感受到比地球更大更辽阔的自然空间。这说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要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自然科学的发展就难以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有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就必须跟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能使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人类自身和自身历史的研究落在自然科学研究进展的后面。在20 世纪自然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好的生存条件之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升对于人类自身和自身历史的认识。因此,研究唯物主义历史观,必须深刻地认识到19世纪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期的时代局限性,自觉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自然科学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取得相应的认识发展,决不能将人类对于自身和自身历史的认识停留在19 世纪,即决不能停滞在地球还是封闭的有限生存空间的时代。必须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是身处封闭的有限生存空间的人类对于自身和自身历史的认识,这种带有一定封闭性的认识已经使当代人类面对现实产生了相应的思想困惑。所以,在地球有限生存空间的封闭性被打破之后,对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研究必须要有新的认识进展,而不能缺少敏锐的洞察力和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若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视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的终结,那就是将人类对于自身和自身历史的认识永远地局限于地球封闭的时代。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基础,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基础就没有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发展,但受时代的束缚和认识的局限,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类自身和自身历史的认识在学术思想上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因而,在地球已经被打破了封闭性之后,历史唯物主义不能继续保持认识的封闭,在当代必须根据客观的逻辑和最基本的新的事实提升对于人类自身和自身历史的认识,推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当代对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新探索。这一探索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坚持和发展,坚持就是坚持唯物地认识历史,发展就是要弥补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的缺憾,反映新技术革命之后人类对于自身和自身历史的与时俱进的认识发展。下面,本文将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简要地概述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发展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类社会起源、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未来的基本认识。

三、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起源的认识

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区别在于如何理解人类、人类劳动、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起源关系。1876 年,恩格斯在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明确提出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⑮。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并不表明是动物劳动创造了人,因为不合逻辑;也不能解释为是人类劳动创造了人,因为没有人哪里有人类劳动;而只能是准确地理解为在人类、人类劳动、人类社会的同步起源中,人类劳动的起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是人类劳动的起源决定了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起源。

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起源于400 多万年前。对于那时决定人类起源、人类社会起源的人类劳动起源的情景,现在已无法复原,甚至就连一点点的历史陈迹都难以寻觅。但是,有一点可以从推理上确定,人类劳动最初起源时是猿人劳动,猿人劳动是由类人猿劳动演变过来的。也就是说,猿人劳动是由类人猿劳动起源的。对此可以确定的是,当时已经属于人类劳动的猿人劳动与属于动物劳动的类人猿劳动有着直接关联的共同之处,可以认定那时的猿人劳动在很大程度上与类人猿劳动相似,属于人类劳动的猿人劳动对属于动物劳动的类人猿劳动的继承与发展是必然的,即已成为人类劳动的猿人劳动还带有很大的动物性是必然的。这种动物性就是指动物的生存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延续。而当时的猿人劳动中的动物性直接表现为以暴力性的野蛮抢掠杀戮为特点的人类原始社会的原始战争。在那远古的年代,依靠带有一定的动物性的猿人劳动,人类开启了自己的生活。这标志着地球的自然已成为人化的自然,地球经历了由没有人类向出现人类的转变。

必须明确,脱离了动物劳动的猿人劳动的起源,并不只是由于延续了一定的类人猿劳动,而是创始性地形成了一定的属于人性的劳动。根据19世纪的认识,过去经典的教科书的表述是: “当第一把用燧石做成的石斧出现以后,类人猿的 ‘手’变成了人类的手,类人猿的活动变成了人类的生产劳动。”⑯这说的就是属于人性的人类劳动的起源。但是,这样的表述,实际上表明19 世纪对于人类劳动起源的认识是过于简单化的。因为从猿到人的演化,历时两千多万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以一把石斧的出现决定起源。 “仅仅凭刚刚出现一把极简单极粗糙的工具,就认为人类形成了,人类劳动形成了。这种说法没有认识到古猿向人类、古猿劳动向人类劳动的质变需要长期的过程。其实,一把工具的产生只能是这一过程的开始,而绝不能是过程的结束。一把石斧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它只能说明这种劳动和掌握这种劳动技能的古猿还只是自发的、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不能满足形成新种生物所需要的最低量的要求。一把石斧自发地出现以后,很可能又随之自发地湮灭。没有自觉的实现,就永远只是偶然的实现,而不会有必然的稳定。因此,绝不可将自发的工具出现等同于自觉的工具出现,将偶然的事情作为必然来看待,将一把石斧的产生看做人类和人类劳动形成的标志。”⑰更需要明确的是,脑是支配手的,猿人劳动的起源,必定是脑的变化起决定作用,是劳动起源的质变过程中劳动主体最初的思维能力的普遍出现。过去突出手的作用,是比较幼稚地认识人类劳动和人类的起源问题。也就是说,猿人劳动是靠脑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稳定形成而起源的。最初的猿人劳动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低的,只是不同于猿的人脑作用,而正是这种低级的人脑形成实现了重大变化,使猿人劳动不同于类人猿劳动,使人类出现于自然界,即当时的猿人劳动的起源决定了人类的起源。恩格斯曾指出: “人们最初怎样脱离动物界 (就狭义而言),他们就怎样进入历史:他们还是半动物性的、野蛮的,在自然力量面前还无能为力,还意识不到他们自己的力量;所以他们像动物一样贫乏,而且在生产上也未必比动物高明”⑱。

猿人劳动的起源是人性的劳动和带有动物性的劳动合为一体的劳动起源。对此,需要按照劳动的态势差别给予科学的认识:人性的劳动是人类的正态劳动,带有动物性的劳动是人类的变态劳动,“正态劳动与变态劳动是对人类劳动一般意义上的区分,是在人类无差别劳动质同基础上做的态势差别的区分。”⑲正态劳动与变态劳动的统一是常态劳动。由于起源过程中存在带有动物性的变态劳动,所以,人类劳动的起源是人类常态劳动的起源。而最初的正态劳动就是人类制造生产工具并使用自己制造的生产工具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获取食物等生活资料的劳动,包括狩猎劳动。最初的动物性的变态劳动就是在原始战争中体现的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由于类人猿是吃同类尸体的动物,所以,由类人猿转化而来的猿人也是要杀食同类的,即猿人要靠动物性的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捕获战俘来保持自身的存活。这就是人类常态劳动起源后带有动物性的最直接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类战争的起源。

人类劳动的起源是人类常态劳动的起源,决定了人类起源是常态人类起源、人类社会起源是人类常态社会起源。只有考察了人类常态劳动的起源,才能确认由类人猿的动物劳动向猿人的人类常态劳动转化是自然历史过程和辩证历史过程的统一,即一方面是由猿脑向猿人脑的自然转化,另一方面是动物的生存方式保留与人性劳动的生存方式产生合为一体的对立统一,从而确认人类常态劳动起源中的脑的决定性作用和动物性的客观存在。而且,由于起源后的人类劳动是人类常态劳动,带有一定的动物性;由此决定起源后的人类是常态人类,也带有一定的动物性;起源后的人类社会是人类常态社会,亦是带有一定动物性的社会。这就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起源的基本认识,关键是认识到起源之后的人类常态劳动、常态人类、人类常态社会带有一定动物性。概括地讲,人类、人类社会为常态人类、人类常态社会的常态劳动是正态劳动与变态劳动的统一,正态劳动代表的是人性的善,变态劳动代表的是动物性的恶,常态劳动代表的就是人性的善与动物性的恶并存。因此,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确认,常态人类是善恶并存的人类,人类常态社会是善恶并存的社会,常态劳动是不完善的劳动,常态人类是不完善的人,人类常态社会是不完善的社会。只有通过研究人类常态劳动的起源、常态人类的起源、人类常态社会的起源,才能够认识到为什么人类常态劳动是不完善的劳动,常态人类是不完善的人,人类常态社会是不完善的社会。总之,通过对人类常态劳动起源的考察,要对起源后的人类和人类社会是常态人类和常态社会以及常态人类和常态社会带有的动物性的产生及来源给予符合历史逻辑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由于存在动物性,存在变态劳动,社会物质生产必然要区分为正态劳动决定的正态的物质生产与变态劳动决定的变态的物质生产。因此,以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历史,需要辩证地分析常态社会中正态的物质生产与变态的物质生产的不同作用,不能再笼统地讲社会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

四、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

历史表明,人类劳动的起源是人类常态劳动的起源,起源后的发展一直是人类常态劳动的发展,由此决定自起源至今的人类一直是常态人类,自起源至今的人类社会发展一直是人类常态社会的发展。

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类常态社会发展阶段的界定,是运用劳动分析法对于人类常态社会的发展作出的内在分析,是通过分析劳动内部矛盾的发展阐释人类常态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劳动内部矛盾就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分析,劳动内部矛盾表现为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体力因素作用与劳动客体的自然条件作用、资产条件作用之间的矛盾。作为劳动,不可缺少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体力因素作用与劳动客体的自然条件作用、资产条件作用中的任何一种作用,这四种作用是任何劳动都必然具备的,只有同时发挥这四种作用才能构成真实的劳动整体作用即真实的劳动作用。其中,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是劳动整体作用中的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自人类常态劳动起源至今乃至以后都是永远不变的,即智力因素作用永远地必然地是劳动内部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就是决定劳动整体发展的根本性作用。在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必然起主导作用的同时,构成劳动整体作用的主客体四种作用中还存在一种主要作用,即在劳动整体作用中占有较大比例的一种作用,这种主要作用对于劳动整体作用的构成具有一定的支配性。运用劳动分析法对劳动内部矛盾发展做分析就是对劳动内部的主客体四种作用之间的主导作用不变和主要作用相对变化所进行的关于社会发展历史的内在分析。

在人类常态社会起源后的很长时间,大约有400 万年,人类常态劳动的整体发展水平十分低下,常态人类的生存十分艰难,劳动内部的主要作用与主导作用是合一的,即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不仅要起主导作用,还要起到主要作用。由此决定人类常态社会一直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在原始社会初期,正态劳动主要是采集野果、简单的捕鱼或狩猎活动。一直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原始人类才掌握了一定的冶炼技术和制陶技术,有了初步地制造金属制品和陶器的能力,同时还学会了养殖家畜和种植农作物。在这一时期,始终保持着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的活跃状态,即原始战争频繁发生。原始人之间的打仗是直接的明显的为生存而战。面对极大的生存压力,处于群居生活状态的原始人与原始人之间开战,除了抢夺山林野果和生存栖息地之外,最主要的还是直接抢掠对方战俘的肉体为食,所以,打仗就是为了获取食物,以保持自身的生存。据科学家对近代还留存的食人部落考察: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大人将打仗掳来的战俘,捆在树上,让小孩子杀,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杀性。大约原始人类也是如此,劳动包括打仗,打仗就是为了吃人,吃人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所以,原始社会是一个血淋淋的社会,是一段残酷的人吃人的历史。只是,对于原始社会的这种野蛮、残暴、血淋淋的生存状态,历史学家的研究只能是接受,无法批判。因为这是真实的历史,原始人类只有经历这种残酷的发展阶段,才能有后来人类常态社会的发展。

在经历了原始社会的人类常态劳动发展之后,由于智力因素主导作用的提升,即劳动者脑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劳动内部的主要作用由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转为了劳动主体的体力因素作用,由此决定人类常态劳动的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类常态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在此时期,人类常态劳动中的变态劳动又产生了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即奴隶主残酷压榨剥削奴隶的劳动。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的产生是与私有制、阶级的产生同步的,是人类常态劳动起源后变态劳动的发展,是相对军事变态劳动来说又一种变态劳动的产生。这就是说,奴隶主残酷压榨剥削奴隶的劳动是最初产生的动物性的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是最野蛮的人剥削人的劳动,是与暴力性不同的又一种寄生性的动物的生存方式的表现,即是寄生依附在被剥削劳动者身上、通过占有生产要素而占有劳动成果的变态劳动。此后,人类常态劳动中的带有动物性的变态劳动就是由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和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构成,与正态劳动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共同推进人类常态劳动的发展。在奴隶社会,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依然是常态人类整体生存不可缺少的依靠,而且,国家之间战争的特点主要是抢人作奴隶,这与劳动内部的主要作用是体力因素作用直接相关,即与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最大的不同是不杀战俘,留下战俘作奴隶性的劳动力。奴隶的人身成为最初的私有财产为奴隶主所拥有,开创了私有制社会的历史。奴隶社会私有制的产生就是人类阶级社会、人类剥削社会的产生。这种奴隶制的私有制社会是人类常态社会历史中最为残酷的阶级社会和剥削社会。奴隶主直接占有的是奴隶的人身,虽然不杀他们,但是迫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事最为繁重和艰苦的体力劳动,迫使他们繁衍下一代的奴隶,甚至迫使他们与野兽搏斗供奴隶主们取乐。在奴隶主的压迫下,奴隶的生活是没有保障的,奴隶的买卖是常见的市场交易;奴隶的生命也是没有保障的,奴隶主随时都可以杀死奴隶。奴隶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是以一代代奴隶的沉重枷锁和血汗付出为代价的,奴隶主不杀奴隶是为了驱使奴隶劳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生活资料,并不是奴隶主有善良的心灵。奴隶社会私有制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常态劳动的发展水平提高了,不杀战俘驱使战俘劳动比杀掉战俘直接吃战俘的肉更有利。虽然,在奴隶社会,奴隶阶级受到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榨,被迫成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并失去人身自由,但是,相比原始社会直接杀掉战俘吃肉,还是减少了一定的血腥和野蛮,有利于人类向更文明的社会进化。所以,相比之下,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是进步的,代表人类私有制社会产生的奴隶社会私有制的产生及其相应的阶级、剥削的产生是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性的。

在经历了约3000 年奴隶社会的人类常态劳动发展之后,由于智力因素主导作用的进一步提升,即劳动者的脑的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内部的主要作用由劳动主体的体力因素作用转为了劳动客体的自然条件作用,由此决定人类常态劳动的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类常态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就是人类劳动以农业劳动为主、人类主要依靠农业劳动生存的时期。土地的作用是劳动客体的自然条件作用,在农业劳动中发挥主要作用,也就是在封建社会时期人类常态劳动中发挥劳动内部的主要作用。对于农业劳动来说,在同等的劳动主体作用的付出之下,土地的优劣是获取劳动成果多少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时期,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持续发展,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已经由奴隶社会战争的主要抢人为奴转为主要抢地,这与此时劳动内部的主要作用已经是劳动客体的自然条件作用直接相关,因为只有土地辽阔,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繁荣昌盛。而且,与奴隶社会不同,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已经由奴隶主剥削奴隶的劳动转变为地主剥削农民的劳动。与奴隶主的私有财产积累主要是占有奴隶数量的增长不同,作为剥削者的地主,其主要的私有财产积累是占有土地面积的扩张。拥有良田万顷是封建社会私人拥有巨大财富的象征。而没有土地的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或是给地主种地存活。在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时期,土地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使用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疯狂争夺的对象,也是在农业劳动中产生动物性的寄生性的地主剥削农民的变态劳动的自然条件。

在经历了约2000 年封建社会的常态劳动发展之后,由于智力因素主导作用的进一步提升,即劳动者的脑的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内部的主要作用由劳动客体的自然条件作用转化为劳动客体的资产条件作用,由此决定人类常态劳动的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类常态社会步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历史起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即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此时,虽然农业劳动还是社会生存依靠的最基础劳动,但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劳动已经转为工业劳动,工业劳动已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也已经由农业劳动中的地主剥削农民的劳动为主转变为工业劳动中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动为主。以资本家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通过占有作为劳动客体的资产条件即占有资本来剥削广大的工人群体,这与此时劳动内部的主要作用是劳动客体的资产条件作用直接相关。这也说明,劳动客体的资产条件作用在劳动内部起主要作用是资本主义剥削存在的客观基础,即只要这一基础是客观存在的,资本主义剥削就是无法去除或消灭的。同时,在这一历史时期,暴力性军事变态劳动的发展也已经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不仅爆发了惨绝人寰的两次世界大战,而且几乎所有的现时代高科技都已经用在了军备竞争,造成人类面临着被战争彻底毁灭的巨大危机。这就是说,相比资本主义剥削,对于人类的生存延续产生更大威胁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时期的战争。如果不能消灭战争,战争就要消灭人类。在这一历史时期,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任务就是消灭战争。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根据人类常态劳动的起源和发展来确认人类常态社会的起源和发展的逻辑:没有战争就没有人类的今天,而不消灭战争就没有人类的明天。

通过对于自人类常态劳动起源至今的内部矛盾发展分析,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内部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劳动内部矛盾发展决定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全部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社会基本规律的全部内容。因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是社会矛盾的终端概括,也不是社会经济生活内容的实质概括。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之前,应是生产力内部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然是由生产力内部矛盾决定的,因而绝不能断定被决定的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进一步说,以被决定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实质是排斥了其决定的矛盾的基础作用,即排斥了生产力内部矛盾的基础作用,而着重于在生产关系形式上的适应性方面下功夫,这就在认识上为夸大生产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的适应作用创造了条件。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人们至今认为,在阶级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被统治阶级之间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这种对抗和冲突只能由社会制度的改变来解决,即由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的根本调整来解决。这实质是没有认识到社会制度的改变仍然是由社会的真正的基本矛盾决定的,社会制度的改变不过是其决定作用下的表现而已。于是,这就导致了社会主义实践运动中将社会制度的改变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至今一些学者仍然迷信社会制度能决定性地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而看不到社会制度本身即是被决定的产物。一些学者甚至将作为手段存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生产关系的调整当成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可以完全肯定地说,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遇到挫折与这种理论认识是直接相关的。再者,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是形式,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却是社会经济生活形式的矛盾表现,即其表现的是 (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质内容)劳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矛盾形式,因而,从内容决定形式的辩证逻辑出发,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是体现内容的劳动内部矛盾,只能是劳动中的最基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的矛盾即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之间的矛盾,而不能是劳动内在的两个层次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也就是说,单从形式上讲,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应归于生产力内部而不能停留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但更全面更深刻地从经济内容来认识,做这样的形式上的归纳是不行的,必须要将终极的矛盾归于劳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总之,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是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在劳动内部,绝不会在经济形式或生产方式上,因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能是形式。”⑳同样的道理,由劳动内部矛盾发展决定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基本规律的新认识。至于生产力内部矛盾与劳动内部矛盾的区分,应从生产力与劳动的区别来认识。马克思认为: “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㉑所以,对于社会基本规律的认识,对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劳动是蕴含实质内容的最基础范畴,因此需要用劳动范畴表述而不用生产力范畴表述。同时,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内部矛盾发展决定社会发展的规律作为社会基本规律,确定地表明了劳动的发展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即人与人关系发展的社会进步的基本原理,即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说不是由人与人的斗争推动的。

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常态社会的社会斗争 (由变态劳动决定的)分为暴力斗争与阶级斗争。 “暴力斗争主要是指暴力性军事变态劳动中的各种活动,这是直接从动物劳动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常态人类之间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是常态人类使用暴力实施的斗争。暴力斗争主要表现为战争,所以一部常态人类的暴力斗争史便是一部常态人类的战争史。而阶级斗争是指由于寄生性剥削变态劳动的存在所决定的阶级社会中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由阶级矛盾的存在而产生的斗争,主要由经济矛盾引发,各派均采取一定的暴力斗争方式,但并不一定都是以暴力斗争形式表现的。”㉒暴力斗争自人类常态社会起源时就存在,而阶级斗争是在奴隶社会时期才产生的。有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存在,就有暴力斗争的存在;有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存在,就有阶级斗争的存在。阶级斗争不同于暴力斗争,采用暴力斗争方式进行的阶级斗争,最终只能得到暴力斗争的结果。由于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存在一种经济机制,有其自身的客观的劳动基础,所以暴力只能消灭剥削者,消灭不了剥削。只有消灭了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才能终止暴力斗争。只有消灭了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才能终止阶级斗争。人类常态社会发展到今天,各个国家既需要依靠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提供生存屏障,而全人类又必须尽力遏制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的发展,即现实还不能终止暴力斗争;各个国家人民既需要依法保护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的存在,同时又必须坚决地遏制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的过度发展,即现实还不能终止阶级斗争。

五、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未来的认识

“人类常态社会的根本矛盾就是无限发展的生存要求与有限的地球生存空间的矛盾。这一根本矛盾在常态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采取了正态劳动与变态劳动对立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一根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即劳动内部矛盾在常态社会发展阶段的具体体现。”㉓那么,根据人类常态社会的根本矛盾,根据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基本规律,如何认识人类社会的未来呢?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认识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依据的是人类劳动的发展,即人类常态劳动的历史发展决定人类常态社会的历史发展,同样,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仍然要依据人类劳动的未来发展。

根据对劳动内部矛盾发展的分析可以认识到,在人类常态劳动的发展中,劳动客体的资产条件发挥劳动内部的主要作用时期,相对应的是以工业经济形态为物质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这时,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和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依然存在,也就是说,人类还无法依靠完全的正态劳动生存,人类正态劳动的发展还不足以为人类的生存延续提供保障,人类社会还不得不处于常态社会发展阶段,带有一定的动物性,即依靠一定的动物的生存方式生存。然而,20 世纪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破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封闭性,为人类常态劳动的发展和走出常态发展的历史创造了最基础的条件。在新技术革命之后,随着当代各种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有能力制造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进入宇宙空间,地球封闭的有限生存空间终于被打破了。因而,在未来,随着延展人的脑力的劳动工具的普遍应用,信息化智能化的推进,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崛起,智能型劳动者的大量涌现,劳动内部的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必将获得更进一步的提升,即劳动者的脑的思维能力将更进一步提高,劳动内部的主要作用必将由劳动客体的资产条件作用转为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再度实现劳动内部的主导作用与主要作用的合一,从而工业经济形态将转化为知识经济形态,由此决定人类常态劳动的整体发展水平更进一步地提高、得以脱离常态发展阶段、逐步趋向人类劳动的完全正态化发展即实现人类劳动的完善化,依此人类常态社会的历史就将结束了,人类社会将不再停留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必将在未来自然的允许下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而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过渡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正态劳动将更加高度复杂化地发展,逐步提升人类生存的依靠度,最终成为人类生存完全依靠的劳动。与此同时,人类将逐步地消灭带有动物性的变态劳动,即逐步地减少人类和人类社会带有的动物性,最终消灭一切带有动物性的变态劳动,去掉人类、人类社会带有的一切动物性,即不仅要消灭一切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更要消灭一切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终止一切阶级斗争和暴力斗争。因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就是通过劳动内部矛盾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劳动整体的进一步发展,消灭一切变态劳动,使人类常态劳动逐步转化为完全的人类正态劳动。所以,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类劳动的完善化。”㉔

需要明确的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结束常态社会发展的历史,进入完全的正态劳动决定的完全正态社会发展阶段,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依据的是人类劳动整体的发展、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主导作用的提升、智能型劳动主体的涌现而引致的知识经济形态的到来,即知识经济形态将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在工业经济形态的社会发展阶段,不论经济怎样高度发达,很难构成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共产主义社会必定要建立在知识经济形态基础之上。而且,实现共产主义所依靠的主体力量必然是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时代产生并推动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化的智能型劳动者和能够拥有或运作知识产权的 “知产型劳动者”等新型的劳动者群体,即 “知产型劳动者将取代资产者在社会生产中居于支配地位,发挥主要作用。”㉕未来必将证明,在工业经济时代很难产生共产主义所需要的经济基础。这是依据劳动内部矛盾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未来作出的分析,这是不同于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分析作出的对于人类社会未来的认识,这是将对人类社会未来的认识置于对未来人类劳动发展的认识基础之上,完全符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认识,深刻地表明了生产关系是随着劳动的发展而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发展不会是人与人斗争的结果而必然要依靠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推进。

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类社会未来的认识基于以下三个要点:第一,地球有限生存空间封闭性的被打破。对于任何人类社会未来的美好憧憬,都要建立在人类可以生存延续的基点之上。 “客观的事实是,在一个封闭的生存空间中,将生产资料完全公有,即全人类共同占有或全社会所有,并不能解决人类生存这一根本问题,因为永久的生存要求不可能靠有限的生存条件来满足,封闭的生存空间不可能容纳人类要无限发展的生命热潮。但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将封闭性的认识视为不可动摇的基本原理,而没有发现其中隐含着无可争议的自相矛盾。人们没有察觉到认识的前提是封闭性的,人们以为通过一定的手段,人类就可以在封闭的地球空间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平等和友好,就可以自由地劳动,自由地生活,享受人的尊严,成为 ‘解放’了的人。人们将封闭的生存条件当成天经地义的,当成永不可改变的。”㉖其实,即使没有到达地球资源枯竭的那一天,生存的压力也会使所有的人为了活下去或是比别的人活得更好一些而争得死去活来,因而私有制的产生和存在正是建立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人们不能以为只要消灭了私有制就可以建立公有制的人间美好的社会。人们必须认识到在封闭的地球生存空间没有实现人类社会走向美好的基本条件。所以,对于未来社会,首要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打破地球有限生存空间的封闭性。虽然打破了地球有限生存空间的封闭性还不能很快就实现人类社会的美好,但是在理论上讲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忽视这一点就是缺少认识的客观基础的。而这一点,也只有是在20 世纪中期新技术革命之后人类真实地打破了地球有限生存空间的封闭性才能认识到。明确这一点,也是解决当代人对于人类社会未来产生思想困惑的极为重要的理论创新。

第二,劳动内部的劳动主体智力因素作用的提升必然要实现主导作用与主要作用的再度合一。这就是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不仅要起到一贯的主导作用,而且还能够起到劳动内部的主要作用。这是建立未来人类美好社会的劳动基础,也就是最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如果还是由劳动客体的资产条件作用起到劳动内部的主要作用,而不能使主要作用回归到劳动主体,那客观地讲,人类社会就只能停留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就只能还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和存在,人类社会无法走向没有剥削存在的美好社会。甚至,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会肆无忌惮地变得更加疯狂,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延续产生更大更现实的威胁。所以,走向未来的美好社会,没有劳动的高度复杂化发展根本不行,即没有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主导作用的更进一步提升能够由此同时起到劳动内部的主要作用根本不行。在劳动客体的资产条件起到劳动内部的主要作用的历史时期,社会只能保留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的存在,依此给予剥削者一定的资产收益客观上对于在劳动内部发挥主要作用的劳动客体起到一定的社会化市场化的保护作用。这样地保护劳动客体,也就是在劳动发展的一定水平上社会自发地对于自身生存条件的保护,这就是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至今在全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客观存在的深层原因。而未来劳动内部矛盾的发展即劳动主体智力因素主导作用的提升实现与主要作用的合一必然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样地保护劳动客体的方式,以知识经济的形态提供人类生存的经济基础。可以说,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需要依据劳动内部矛盾的发展进行分析;面向人类社会的未来,也需要依据劳动内部矛盾的发展加以认识。

第三,未来社会不仅要消灭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更要消灭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即不仅要消灭私有制,更要消灭战争。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比剥削的存在更恐怖的存在是战争的存在,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阻力最大的是战争的存在,即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的存在。战争直接威胁到未来人类的生存延续。人类甚至可以接受剥削的存在,但是却无法承受战争的恐怖。相比之下,人类进入未来社会,寻求生存延续,最重要的还不是消灭私有制,而是必须要消灭战争。战争表现的是最赤裸裸的动物性,即动物的生存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延续。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蓝图,将战争排除在外,以为只要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排除了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就可以实现天下为公和社会美好,无疑是不切实际的。以为通过暴力才可以实现和平,实质实现的是暴力维护下的和平,并非是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延续真正需要的和平。因为暴力的存在本身就是恐怖的存在,在恐怖的暴力下,人类何以能够平静地生活?相比追求美好生活,任何人都会承认生存是更重要的。所以,对于未来社会,只要求没有剥削是不行的,人类要求生存延续,必须要消灭战争。尽管在目前社会,人类还不知道怎样才能够彻底地消灭战争,甚至有的人还在热衷于依靠战争实现本民族的兴盛,但是,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中,战争是必然要走向消亡的,人类的未来是绝对不允许存在战争的,是一定要去掉这种动物性的。不消灭战争,就无法实现未来人类的生存延续,就没有未来人类社会的未来。而消灭战争,即终止地球上人类的暴力斗争,需要自然科学的研究在20 世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推进,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时俱进达到相应的认识高度,并首先具体地展开研究如何尽快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决了人类常态社会的根本矛盾之后,即结束了人类常态社会发展的历史之后,对于消灭了私有制和战争之后人类完全依靠正态劳动生存的未来社会,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后,完善化后的人类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劳动内部矛盾即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之间的矛盾,有了这一矛盾的无限发展,即有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无限发展,就能有正态劳动的无限发展决定的正态人类社会未来的无限发展。 “人类永远面临着生存的延续问题,完善化后的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是无限发展的生存要求与无限的宇宙生存空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是真正的人类存在的基础,这一矛盾的发展要靠真正的人类劳动的内部矛盾的发展去实现。”㉗所谓真正的人类劳动就是支撑共产主义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完全正态的人类劳动,所谓真正的人类就是不再带有任何动物性的具有完全的人性的正态人类。正态的人类社会的未来就是依靠从事完全正态的劳动的完全正态的人类的未来。未来的正态人类不需要生活得多么美好,只需要依靠完全的正态劳动保持自身在无限的宇宙空间的生存延续。

六、结语

没有永恒的正义,只有生存的选择。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确认,生存即活下来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类奋斗的终极目标。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保持生存延续的历史,人类的未来更是追求生存延续的未来。以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人类的历史,决不能从意识观念出发,必须始终不渝地依据人类生存的历史实际,即依据人类劳动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实际。对这一历史实际的起点需要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作出高度概括性的准确认识:即人类劳动的起源是人性的正态劳动与动物性的变态劳动相统一的人类常态劳动起源,由此决定人类的起源是带有动物性的常态人类起源,人类社会的起源是带有动物性的人类常态社会起源。最初的动物性的变态劳动是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是直接的动物的相互残杀的生存方式的留存。人类常态劳动起源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即由动物劳动起源的人类劳动中存在带有动物性的变态劳动是必然的,带有动物性是人类劳动、人类、人类社会起源的客观必然,是人类起源后生存的客观需要。人类对于自身和自身历史是需要辩证认识的,不能笼统地讲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必须辩证地区分正态劳动决定的正态的物质生产作用与变态劳动决定的变态的物质生产作用的不同。

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表明:在人类常态劳动起源、常态人类起源、人类常态社会起源之后,不仅带有动物性的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发展至今存在,说明至今人类的生存依然需要依靠这种变态劳动,依然带有这样的动物性;而且在奴隶社会时期又产生了动物性的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与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构成两大类变态劳动,并与正态劳动结为一体共同推动人类常态劳动的发展,说明至今的人类生存还要在一定的程度上依靠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常态人类需要依靠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生存是确定无疑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前,各个国家基本上都需要依靠暴力性的军事变态劳动维护本国人民的生存利益。常态人类需要依靠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保持生存的活力也是客观决定的,在劳动客体的资产条件作用稳定地起到劳动内部的主要作用的历史时期,人类不能不对保持自身生存需要的劳动中起主要作用的劳动客体进行社会化市场化的保护,给予拥有劳动客体的所有权以资产收益权,即保护寄生性的剥削劳动存在以激发社会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客体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作用,促进人类常态劳动进一步强有力地发展,维护常态人类的生存延续。所以,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动物性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有史以来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根本性思想醒悟。研究历史需要正视历史,需要客观地认识动物劳动对人类常态劳动起源与发展的影响,不可不作劳动的态势差别的区分而只讲劳动的质的无差别,需要从维护常态人类生存的角度给予常态社会客观的全面的认识,不能无视动物性的产生只强调阶级性的存在,只看到常态人类生存的历史对于暴力的依靠而看不到暴力对于人类未来生存延续的威胁,只看到剥削的丑恶以及未来消灭剥削的历史必然性而看不到剥削产生的历史进步性和剥削至今存在的历史必要性,也不能对与人类常态劳动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维护人类常态社会发展的社会制度作出绝对的否定。理论上对于常态社会的确定,相应地就是要求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自觉地遵循常态社会客观的发展道路走向未来,即自觉地沿着带有暴力性和寄生性的动物性的常态社会发展道路保持生存的延续。从研究变态劳动的角度讲,阶级性是包括在动物性之中的。对于动物性的界定以及从常态劳动的发展水平和常态人类的生存需要认识动物性的客观存在与发展,表明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类常态社会历史的分析完全能够精准地解释和印证发生在20 世纪末的一系列社会大变革,完全能够清晰地阐明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所经历的常态社会发展之路的历史客观性。

如何认识人类社会的未来已成为中国走上市场化的改革开放道路之后,坚持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人们产生的最大的思想困惑。对此,辩证历史唯物主义阐明:常态社会的历史存在,是由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即劳动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人类常态劳动的发展只有达到作为劳动内部主导作用的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发展水平高度提升可以同时起到劳动内部主要作用之时,才能具备客观的条件彻底地脱离常态劳动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消灭所有的变态劳动转化为完全的正态劳动,使人类可以依靠完全的正态劳动生存,去掉动物性,使人类成为完全正态的人类,使人类社会成为完全正态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在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之后,未来将是正态人类与无限的自然之间的持续交流,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依然取决于人类劳动的发展,只要人类劳动的智力因素主导作用的提升能够始终保持足以抵抗自然的压力维护人类生存的水平,那么就能保证人类劳动的继续发展足以支撑人类未来的生存延续。

由于存在动物性,因此在常态人类的常态社会生活中必然保留着一定的自然界的丛林生存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其所谓的“适者生存”,对于常态人类来讲,就是 “强者生存”。选择依靠正态劳动生存,还是选择依靠变态劳动生存,亦或生存对于正态劳动和变态劳动都有所依靠,也就是说,或选择善、或选择恶、或善恶兼备,在常态社会允许的范围内,应该都是无可非议的,但其作为常态人生存的关键是要 “强”即要努力成为社会生存竞争中的强者。能够终身依靠正态劳动生存并且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正态劳动发展的是强者。拥有一定的变态劳动能力并可依此保持自身生存的也是强者。不能成为强者的人,就是常态社会中的弱者。因此,深刻地认识人类常态社会的生存准则,既需要有对 “善、恶”的区分,更需要有对“强、弱”的界定。在人类常态社会,常态人类的发展需要在 “善、恶、强、弱”四点之中求得平衡,但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 “强”,因为在常态劳动的整体发展中只有依靠 “强”,才能实现常态人类生存的延续。所以,明确人类常态社会发展中的常态人类生存需要讲求 “善、恶、强、弱”四点平衡,而不仅仅是维护 “善、恶”两点平衡,既突出了常态人类存在的动物性,又确定了在人类常态社会发展中强者的作用,这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常态人类和人类常态社会的生存发展史作出的客观认识。这样的客观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劳动内部矛盾和劳动内部矛盾发展决定社会发展规律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确定的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基本规律。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历史与未来的基本认识就是建立在对于劳动内部矛盾中的主客体四种作用和劳动内部矛盾发展决定社会发展的分析基础上的。依据这样的内在分析,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认识到,在工业经济时代,无法消灭寄生性的剥削变态劳动,只有劳动的发展引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只有依靠智能型劳动者和知产型劳动者等新型劳动者群体兴起取代资本对社会生产的支配作用,才能具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基础。缺少人类生存的开放性空间,缺少劳动的复杂化智能化发展,缺少对于社会生产能够起到支配作用的智能型和知产型劳动主体力量的兴起,缺少劳动的完善化,是不可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唯物主义历史观需要根据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现代人类常态劳动的复杂化呈现,20 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深入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条件,而伟大觉醒和伟大革命的改革开放实践更是为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深入认识人与人关系发展的条件。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确定:劳动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决定人与人的关系发展,在常态劳动决定的常态社会发展中,带有动物性是常态人类生存的需要。但随着地球有限生存空间的封闭性被打破,随着劳动内部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主导作用的高度提升,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通过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消灭一切变态劳动,即去掉一切动物性,不光去掉寄生性的动物性,更要去掉暴力性的动物性,人类常态劳动将转化为完全的人类正态劳动,常态人类将转化为完全的正态人类,人类常态社会将转化为完全的人类正态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完全的正态人类在共产主义社会将依靠完全的人类正态劳动保持自身的生存延续。所以,在自然的允许下,社会主义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出路,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

劳动创造的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人类社会的未来是未来劳动的创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在20 世纪末和21 世纪初,通过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能够深刻地解释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将为全世界不畏艰辛赋有理想信念的劳动者更加坚定坚持创新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信心和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的信仰提供与时俱进的最基础的理论支撑力量。对于动物性的界定,对于正态劳动与变态劳动的界定,对于常态劳动的界定,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的基点,在这一基点之上,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依据分析劳动内部矛盾发展的劳动分析法对于人类常态社会的历史作出了系统深刻的辩证认识,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进行了贴切稳妥的客观分析。马克思科学定义的劳动范畴贯彻于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全过程。因此,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当代的发展,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 “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㉘。

注释:

①⑮⑱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66、508、218 页。

②⑤⑥⑰⑲⑳㉓㉖㉗ 钱津: 《劳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79、81—82、12—13、68、430—431、428、426—427、433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 页。

⑦⑧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7、27 页。

⑨ 林锋: 《马克思 “人类学笔记”历史地位新界定》, 《东岳论丛》2010 年第 1 期。

⑩ 钱津: 《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的基本反思》, 《社会科学动态》2017 年第1 期。

⑪⑭㉑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 201—202、201、59 页。

⑫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27 页。

⑬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 页。

⑯ 艾思奇主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78 年版,第56 页。

㉒钱津: 《关于劳动范畴的学理反思——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劳动分析法》, 《社会科学研究》2021 年第4期。

㉔钱津: 《生存的选择——人类的历史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196 页。

㉕ 钱津: 《知识经济的社会分工变化及其历史作用》,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9 年第2 期。

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 页。

猜你喜欢
正态变态历史唯物主义
棘胸蛙养殖技术(四)——变态期饲养管理
当代水产(2021年5期)2021-07-21 07:33:18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大纹白蝶如何变态
双幂变换下正态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假设检验
统计与决策(2017年2期)2017-03-20 15:25:23
基于泛正态阻抗云的谐波发射水平估计
变态混凝土
半参数EV模型二阶段估计的渐近正态性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
新闻传播(2015年22期)2015-07-18 1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