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视角下晋唐之际河东柳氏家族门风转型探究

2022-02-02 22:01:13严锐董晓晶胡琳琳
南方论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柳氏家风家族

严锐 董晓晶 胡琳琳

(1.运城学院 山西运城 044000;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 100083)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研究柳氏家族门风可以挖掘河东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促进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融入。门风,即家风文化,是一个家族长时间所沉淀的品性修养、道德文化,它对家族成员的道德、品格和行事风格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自古至今,家风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还隐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晋唐之际,河东柳氏于时代激荡间历经较为明显的门风转型。几百年之间,河东柳氏随着社会潮流的发展,摒弃过时的豪族之风,保存和发扬适应时代要求的士族风尚,实现了家族的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对家风的建设论述颇多,他多次阐释了家风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家庭的精神内核。而基于家族、家庭的家风培育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对河东柳氏门风、家风转型考察,既有其学术价值,又于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课程思政化改革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柳氏家族门风转型的背景

永嘉之乱后,西晋走向灭亡,中国北方地区成为各少数民族互相攻伐的大疆场。动荡局势下,晋朝统治集团开始向南迁徙,跟随晋朝皇族宗室南迁的还包括一些北方的大族,其中就包括河东柳氏。柳氏迁至南宋时,玄学之风依然盛行。玄学盛行促进了人们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并成为主流。到南朝刘宋建国之后,玄学之风不减,文学的地位也得到官方支持。在齐梁时期,这种崇尚文学的风气更加激烈。隋唐的时候,社会相对稳定,文人思想更加活跃;另外,空前的统一使得民族文化融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南方北方的阻碍消除,水陆交通发达,文人的视野也变得开阔,文学发展更加便利。河东柳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并开始表现出独特门风,东晋后的玄学之风和隋唐时期的统一局面为河东柳氏的门风转型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一)族源

关于柳氏的家族溯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鲁国的士师展禽,《元和姓纂》卷7“柳”云:

“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字为展氏,生禽,食采柳下,遂姓柳氏。”[1](P992)

另外,《新唐书》卷73上《宰相世系表三》云:

“柳氏出自姬姓,鲁孝公子夷伯展孙无骇,生禽,字季,为鲁士师,谥曰惠,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秦并天下,柳氏迁于河东。”[2](P2835)

从各方资料来看,关于柳氏族源的历史记载均比较的一致,可信度较高,因此普遍认为柳氏先祖即“柳下惠”。

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大臣,他仁义道德,清贫守旧的精神曾受到过孔孟的赞扬。孔子曰“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盖柳下惠之行也”,[3](P144),这是对柳下惠的高贵品质的高度赞扬,如忠孝仁德、谦卑慈善、轻利取义;孟子称他为“圣者之和”[4](P672),这意味着柳下惠具有高尚品格与中庸之德。他还是坐怀不乱的君子,相传他曾将一名病弱女子裹于怀中,一夜都没有过非礼行为。他的种种美德广为流传,《四书训义》卷34《孟子十》云:

“而后世闻是风者,鄙吝不容物之人,亦且多所容而待物以宽;刻薄以苛求之人,亦且多所隐而自居于厚。其混厚开朗者,又可知也。柳下惠之德量,造乎极者抑如此。”[5](P623)

可见柳下惠的美德被后世津津乐道,为家族后人树立了优良的家风标杆。

2、房系

河东柳氏是中古时期的名门望族,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它的家族分支错综复杂,这里面最突出的两支是“西眷”和“东眷”。

西晋时期,柳氏成员陆续登上政治舞台,进入正史第一人是柳隗六世孙柳轨。柳轨子柳景猷,景猷二子:柳耆和柳纯,这二人将柳氏分为东、西眷两系。《新唐书》卷73上《宰相世系表三》上云:

“柳下惠裔孙安,始居解县,安孙隗,汉齐相。六世孙轨,晋吏部尚书。生景猷,晋侍中。二子:耆、纯。耆,太守,号‘西眷’……平阳太守纯生卓,晋永嘉中自本郡迁于襄阳,官至汝南太守,号‘东眷’”[2](P2835-2850)。

永嘉之乱后,北方政局混乱,各少数民族间互相攻伐,柳氏跟随中原的汉族政权南迁,其中,东眷南迁至雍州,凭借雍州武力集团迅速登上南朝政治舞台。西眷迁至汝颖,因北归时间较早,遂入仕北朝。由于深谙儒家礼制,为统治者重用。河东柳氏家族在南北朝的发展中经历了由武入文的门风转型,形成了独特的门风,为柳氏家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二)柳氏家族门风转型的概略

柳氏正式的发家起点是在南北朝时期,他们先在南朝成为高门士族,后进入北方政权,并继续保持崇高地位。由于西眷成员在南朝并未煊赫,并较早北归,因此他们的发展状况鲜少记载。东眷迁至雍州,此时的雍州是蛮族的聚集地,雍州刺史多以平蛮著称。南朝置南蛮、宁蛮二校尉用来加强对蛮族的控制和管理,因此担任雍州刺史的人,统治阶层会较为重视。西眷柳氏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走进了南朝的政治视野。柳氏在隋唐时期多以文学见长,文职入仕占多数。柳氏在唐朝时期能够繁荣发展,这要得益于南朝时期由武入文的转变以及隋唐期间社会稳定的局面。另外,唐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盛行以文会友,这对柳氏门风影响很大。此时的河东柳氏,顺应时代潮流,基本转变为文人世家。

河东柳氏在晋唐百年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门风。门风影响着家族的绵延发展,并成为家族的象征。具体来说,河东柳氏转型前后的门风主要表现为:

1.勇武有谋

以河东柳氏之东眷看,柳元景凭借其出色武力,为其后代开辟了通达仕宦之路。《南史》卷38《柳元景传》载:“少便弓马,数随父伐蛮,以勇称”,[6](P977)作为统帅,他履立军功,深受统治者赏识;柳世隆更是文武兼备,多次担任重要武职;柳世隆子柳恽,喜爱骑射,在平时射猎中百发百中,时常令人叹为观止。柳津子仲礼,“勇力兼人,少有胆气”,[6](P992)仲礼弟敬礼,“少以勇烈闻”[6](P994)。西眷的情况与东眷的情况非常相似。如柳虬,北魏时期秀才出身,在西魏年间担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柳虬多数担任的是秘书、记事的职位,尽管不与东眷成员一般处于战场一线,但他们的工作同样与军事密切相关。

到唐朝时期,柳氏西眷成员依旧履立军功。比如,柳公绰剿灭吴元济在蔡州的叛乱,“知权制变,甚为当时所称。”[7](P4302)与东眷武勇之风,屡立战功相比,河东柳氏西眷的发展更侧重于文学艺术方面,这可能与两者的长期生活环境不同密切相关。东眷迁襄阳,他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武力才能保全自己发展自己。而西眷处于南朝时间比较短,他们发挥作用多在政治管理、国家礼制方面。

南朝时期的河东柳氏家族代代军功出色,东眷柳氏被称作“世为将家”[8](P184),他们积极参加战争、为国奉献,实现自身价值,家族也因此发展起来。

2.玄风清谈

柳元景一生征战于疆场,军功卓著,有极高的声誉威望,但他的声誉却不止是战场上打下来的,他于“当朝任职,实兼雅道”[6](P995),柳元景在朝为官时,有典雅美誉,在武将中能够表现出名士修养,正是受到了当时清谈之风的影响;柳世隆当然也不例外,他时常与人清谈,还把清谈、弹琴和骑马打仗作为其人生的重要内容;他的儿子柳恽“为政清静”[6](P986),柳憕“好玄学,通老易”[6](P987),明代柳氏家族已经开始有了名门望族的典型特征。

3.忠孝礼义

注重孝义是自古以来的礼法修养,河东柳氏成员不仅重孝道,而且重丧礼。钱穆先生曾指出:“就礼学言,南方重《丧服》……丧服乃维系门第制度一要项”[9](P130)。

柳镇,柳宗元之父,他以清廉,重视孝道的品性名扬于河东地区;柳宗元曾评价他的族叔,“居室孝悌,与人信让”[10](166)。顺父母,友爱兄弟,与人相处诚信谦让;柳浑,唐朝时期的诗人,官至宰相,柳宗元曾评价他“奉养抚字之诚,仪于宗戚,而内行著焉”[10](P111)。赞扬他的孝义,并在家族中做了表率;柳公绰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自幼仁孝,在为生母服丧时,三年不沐浴,对待继母也是孝顺恭敬,以至于外人都看不出他们并不是亲生母子;柳忱,“忱不解带经年,及居丧以毁闻”[6](P990)。

孝悌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它能在无形之中维系家族的发展,增强家族的凝聚力,是家族得以兴旺繁荣的必备条件。河东柳氏孝悌传家,影响着子孙后代,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是维系柳氏家族声望不坠的重要一环。

4.书艺流芳

柳芳是唐朝开元年间人,是著名的史学家。他的著作有《唐史》《唐历》,为后来的《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提供了借鉴。柳芳长子柳登,字成伯。少嗜学,以博学著称。次子柳冕,也有很高的家学修养,他擅长文史,“且世史官,父子并居集贤院……右补阙、史馆修撰。”[2](P4537)柳冕擅长史学之外,在文学方面也很有造诣,“博学富文辞”,[2](P4537)是唐代的散文家。柳冕还重视经儒,认为学术对于政治有着直接影响力。柳冕撰有《笔语》《全唐文》等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柳宗元的文采和思想境界颇高,他是杰出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在哲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文学领域也是颇有成就。他的诗文作品文笔锋利,讽刺性强。大多数作品深刻揭露社会现实,如《黔之驴》《三戒》等表现出高度的讽刺艺术,抨击了当时的社会丑恶现象。他还喜欢寓情于山水,代表作品有《小石潭记》等,既借山水风景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又将山水当作追求精神的寄托,使自己心胸开矿。在哲学思想方面,他的文学作品有《时令论》《天对》等,在这些作品中,他反对天道,批判神学,强调人道。他认为天与人互不干预,社会治乱在人不在天。此外,在他的作品《封建论》上还体现出他的一些政治主张如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他和韩愈还是唐朝古文运动的首倡者,他们提倡先秦和汉代时期自由朴质的散文,反对气势磅礴的骈文,借用复古的宣传提倡文学改革创新,促使文学进步。

柳公权是唐代的书法家、诗人。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书法方面,他少时好学,十二岁就能写诗作赋,元和初年成为进士。柳公权的楷书雄浑动人,在研究和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柳体”,与颜体相比,柳体有点单薄,稍显瘦硬,故称“颜筋柳骨”。他的笔迹受到当时人们的赞赏,许多皇权贵胄都不惜花重金请他题字,他的影响力还蔓延到了国外。柳公权的书法作品流芳百世,如碑刻《金刚经》《玄秘塔碑》等,至今仍被临摹。

二、转型的原因及启示

(一)政治文化的影响——外在因素

河东柳氏门风的转型,很大部分原因是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宋书》卷93《雷次宗传》载:

“元嘉十五年,征次宗至京师,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11](P2293-2294)

《南史》卷3《宋本纪》又载:

“九月戊寅,立总明观,征学士以充之。置东观祭酒、访举各一人,举士二十人,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言阴阳者遂无其人。”[6](P82)

通过上述材料可见刘宋时期文学地位之高,并列于儒、道、史,成为官学。柳氏身处文化氛围极高的环境中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柳世隆开始带领子孙向文人士族的台阶迈进。

(二)关键人物的推动——内在因素

柳世隆成为柳氏由武入文的转折人物,与他本人的个人修养和远见卓识紧密相连。柳世隆努力改变自己将门子弟的形象,崇尚高门士族的风雅,力图使家族进入上流社会。这与勇武见长的父辈有所不同,他年少时就爱读书,涉猎文史,“性爱涉猎,启高帝借秘阁书,上给二千卷”,[12](P352)到晚年更是将马术、清谈、弹琴作为日常,深获赞誉。同时,他特别重视子孙的文化、才能的培养,曾经说过“子孙不才,将为争府,如其才也,不如一经。”[6](P985)后世也没有辜负他的期盼,纷纷表现出很高的文学造诣。

南朝时文人士族与豪族之间有着很深的鸿沟。士绅由于自身的文化优势,轻视那些庸俗的、以军事成就著称的兵士将领。柳世隆高瞻远瞩,抓住时机,带领家族进入了上流社会,他对柳氏门风由武入文的转型有非常重要的转折作用。

(三)启示

柳氏家族的门风转型体现了这个家族面对新的政治形势极强的适应性,他们积极寻求仕途,顺应时代潮流的精神对当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由于河东柳氏非同寻常的门风,即使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享有盛誉。河东柳氏的良好门风以及他们随时代变化做出的门风转型,对家族成员的仕途和发展都作出了引导,起了积极作用。无论他们身处乱世年代还是稳定时期,他们都积极面对朝代巨变,顺应时代潮流。他们表现出的开放精神和自我革新精神对当今社会也有重要意义。门风对整个家族的兴衰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家族的社会地位。对柳氏而言,门风初显令柳氏家族进入政治舞台,门风转型使柳氏家族声望不坠,柳氏在官场的辉煌,在文学艺术界的美名远扬,都离不开优良门风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三、结语

河东柳氏家族在晋唐期间经历了较为明显的两次门风转型,从军功起家进入政治舞台到由武入文的转化,他们的勇武之风使柳氏家族顺利地登上历史舞台并为后世的辉煌奠定基础;恪守礼仪,孝悌传家的门风成为后世的精神力量。隋唐时期,柳氏能以世家大族的身份进入朝野,正是由于他们在南北朝时期做出的门风转变。世家大族能够代代相传,表面上与其世代相承的政治、经济、家族联姻密切相关,其长久形成的门风、家风才是根本影响。积极端正的门风形成世代相传的家族家风文化,无论其政治、经济地位何种变化,均恒久传世。家族成员优秀的作品、思想和精神的广泛传播,会引起强烈的社会认同,这种社会认同的广泛性和传播性能够让家族声望绵延数百年,从而和家族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分开发展。因此,考察河东柳氏家族的门风转型和家风来龙去脉,有助于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改革和学生工作的开展中发挥其文化育人影响力。

猜你喜欢
柳氏家风家族
勤劳节俭传家风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8
家风伴我成长
折一枝青柳,寄一场别离
皿字家族
折一枝青柳,寄一场别离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试析戏曲《狮吼记》中的柳氏形象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56
幽默好家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