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原则与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模式探索

2022-02-02 20:52康雁冰
南方论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康雁冰

(韶关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解决根本问题,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以解决根本问题的情况下,其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都针对性提出了指导意见。其中,以“八个统一”“六个坚持”为基本遵循,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成果”之长的“5P”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的含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以生为本,师生平等,教师主导,围绕重点(Key point)、难点(difficult point)、疑点(doubtful point)、热点(hot point)、亮点(bright point)即“5P”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后提出的疑点、难点、堵点,结合社会热点,师生之间进行“指导式”教学,生生之间“讨论式”学习,旨在消除疑虑,启迪人生,点亮理想,以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中,重点、难点部分主要通过学生自主线上学习,在线完成作业,思考并提交自己困惑或理解不透的问题;老师对学生提交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设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小组组长或小组代表展示小组成员观点和结论,最后由老师结合重点、疑点、热点,针对小组讨论进行点评,释疑解惑,让同学们在思考、争论、探索中深化认识、升华思想,树立理想信念。

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可以概括成“引”“学”“授”“论”“评”五个环节。“引”即引导、激发、培养、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即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主体性,教学围绕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目的和问题学;“授”即依据学的情况,针对性讲授,重点性解疑释惑;“论”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强化,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重在以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内化;“评”即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点拨,小结课程内容,进一步巩固提高学习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同时又是“五步”(five steps)教学,亦可称之为双“5P”教学。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的原则

在现实教学中,人们总是希冀一种“完美”万能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同样重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而非教学方法决定教学内容。以内容定方法,而不是方法“万能”。最佳的匹配是找到与所授内容最佳的教学方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需要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与之相关的对象、载体等因素,以及尽可能地掌握适配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内容的不同或变化,教学方法也要发生变化。试图寻找一种完美的教学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并不可取。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既要重视教学内容、对象、情境等因素,以动态和优势组合的视角,打出一套教学方法的“组合拳”,更为合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动力在改革创新。思政课“5P”教学改革创新,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政治性原则。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其独特价值的体现,更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要求。“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教师“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关键在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1],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善于从道德上看问题,在思想道德上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关键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善于从“三观”上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我要学”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常态”。

第二,主导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1]。作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为解决“培养什么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准方向。因此,在价值导向和政治信仰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务必坚定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如何改革创新,这一根本原则必须旗帜鲜明,始终如一。没有主导,难免迷失方向。没有引导,学生“囿于人生经历的简单、心智的不成熟就可能被各种错误的思潮所引导,误入歧途”[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中,主导性是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服务,检验主导性的成效,也要以此作为标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两者并不矛盾,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六要”和“问题”是着力点。

第三,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并发挥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主要由能动性、自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构成。在本质上,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的主体性体现在人是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主要表现为人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等;第二,人的主体性体现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主体交互关系而形成的主体性,又称“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或“交互主体性”,这是一种建立在对主体性扬弃基础上的主体性,因为在“主体间性”中,主体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者,身兼主、客双重身份角色;第三,主体是具有实践能动性的主体,必须从实践中去把握。因此,实践能动性是主体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成为主体并使客体主体化的基础,人的主体性在其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人的创造性在创新实践中体现出独特价值。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人诟病的重要原因,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或者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5P”教学倡导主体教育观,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升参与教学过程能力,以学生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促进其从“喂养型”向“觅食型”转变,从“被动学”向“自主学”转变,“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内化为信念、形成为德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3]。

第四,问题性原则。思政课旨在立德树人,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纠正行为偏差。解决实际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初心,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坚持问题导向的改革方向,“将问题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出发点,基于问题逻辑的问题教学内容体系是关键点,教学方法则是落脚点”[4]。前提是准确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理论认知、理论运用和立场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解决问题,是发现问题的目的。问题要素,是“5P”教学的核心要素,贯穿教学始终。问题性原则,关键在于实现教学目标,这也是衡量问题好坏的检验标准。“5P”教学问题设计,要求要“真”“深”“高”。“真”,就是真问题,不是假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就是问题本质深刻,而不是只看到问题的表面。“高”,就是问题立意高远,“推动价值引领,强化立场导向,发挥精神塑造作用”[5]。通过“问”“讲”“学”“论”“评”等教学环节,实现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预设目标。其中,“评”是中心环节,也是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信仰和信念转变的关键。

第五,实践性原则。“理论与实际脱节或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6]。针对这一弊端,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突出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促进知行转化与知行合一。思想品德养成,“既是由不知到知的过程,也是由知向行转化的过程,需要经过知、情、意、信等心理要素的矛盾运动才能完成”[7]157。重理论,轻实践,或者,重实践,轻理论,抑或是,两者都轻,都不得要领。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强调两者并重,在教学中实现两者融会贯通。不仅要求实践贯穿理论教学全过程,而且要求理论教学贯穿于实践全过程。一方面,“5P”教学要求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让抽象理论转化成现实观照,照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5P”教学要求尽可能以实际参与的方式传达理论,让学生在参与中学,在实践中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在理论与实践统一中实现知行合一。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针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劣势和弊端,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改进,并汲取了诸多改革创新成果的经验,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力争有所突破。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并不成熟,其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方面,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第一,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将发生颠覆性改变。教学内容按照重点、难点、疑点分解成若干部分,按照内容本身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需要,进行精心设计,精美包装,精湛呈现。既要关注学生兴趣,又要引发思考,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导致备课难度陡增,备课时间陡升,对教师备课能力、教学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一则,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方式教无定法,主张依据教学内容本身特征,结合授课对象的特质,灵活掌握,自主安排。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提升了,但是对教学驾驭能力的要求更高了。二则,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安排的改变,授课方式的转变,教学理念也将随之改变。线上+线下,虚拟+现实,新技术的应用,多种教学方式的转换,对教师教学组织、实施、评价等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教学组织、实施、评价过程中,如何避免主体形式化、技术主体化以及教学目标片面化等,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而所有问题的迎刃而解主要依靠教师应对和解决。如果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满足不了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改革成效堪忧。

第二,教学效果评价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倡导根据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的特质,针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追求最佳匹配的教学模式。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的特质评价个体差异显著,评价标准也是因人而异。因此,教学对象的差异,以及对教学内容评价的差异,导致教师个体选择教学方式的差异,给教学效果评价带来了更大的困扰。教学效果评价,既包括对教师教学评价,又包括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是一个种分层次、多种教学方式灵活搭配运用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评价也需要构建一个相对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否则,教学评价效果可能与事实大相径庭。

第三,管理部门的支持、配合问题。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或者单一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模式集多种教学模式于一身,针对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灵活搭配,综合运用的“混搭模式”。设想固然美好,实施过程中需要诸多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如何协调管理部门的支持配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甚至一些部门是上级的管理部门,涉及资金、技术、管理,以及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面,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会前功尽弃,所有前期努力都将化为泡影。从“5P”教学模式本身而言,仅仅依靠单个教师或少数教师,显然只能小规模“牛刀小试”。倘若,思想政治理论课“5P”教学模式进行大规模应用,将需要学校多个部门,上级学校上级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之下,才能实现和推广。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