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茂松 边凯云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 40003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以史为鉴,知史明理,用史作器,得史铸魂。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之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筑牢、加强与发展。中华民族以强有力的意识定力,以高度的自觉感,推进共同体建设,实现伟大发展,铸就伟大辉煌。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民族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汇聚的民族力量融为一体,在新时代不断进行演化和发展,生动地诠释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意蕴和理论逻辑。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斯大林将地域、语言及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相同相似阐释为构成民族的必备条件。马克思指出:“国际合作只有在平等者之间才有可能。”[3]列宁指出:“支持一切有助于消灭民族差别、消除民族隔阂的措施,支持一切促进各民族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和促进各民族打成一片的措施。”[4]各民族应该消除差别、消除隔阂,形成一个日益联系的整体。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5]这个共同体属于所有个体的共同存在形式。中国共产党经过长达百年的尝试摸索、建设发展,始终坚持马克思民族理论的正确指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复兴与建设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6]我国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一个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多民族是我国独有的一大特色。“这些民族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7]56个民族组成中国的大家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7]正是因为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各民族渐渐实现了融合,体现了各族人民对中华历史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认同,经济文化上积极靠拢、全面融合,最终形成荣辱与共、命运相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民族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正确指引,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8]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和政府对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理论指引和方法指导。
从古代的“大一统”思想,到近代“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建,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的历史意蕴和历史逻辑。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极大地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这种大一统思想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和制度支持。汉武帝对外打击匈奴,统一西域,对内加强统治,文治武功,将汉朝统治推向高潮,也将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向新的高潮。魏晋南北朝社会混乱不堪,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加剧,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采取迁徙措施,大家“大杂居,小聚居”,融合进一步加深。宋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实力得到空前提升,和汉族逐渐取得平起平坐的地位,少数民族逐渐取得了社会统治的主导地位,汉族的正统论变得模糊,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更加强烈,巩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向成熟。
“‘中华民族’一词是由‘中华’和‘民族’两词组合而成。‘中华民族’是近代中国才出现的新名词和新概念。”[10]梁启超率先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他强调:“振兴中华,保全种族。”[11]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全国人民认同创造了条件,五族共和、各民族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平等的互动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得以逐渐加强。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迅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一步实现了各个民族的平等发展和深度融合,最终将一体化、现代化中华民族的观念牢牢地树立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心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长期压制和统治,成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和解放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即将走上了新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加强民族团结、推进民族统一等方面开启了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深入开展民族工作,从实际出发,维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12]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党和政府构建起“五个认同”的民族工作思路,推动民族事业创新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实践的政党,并且探索出一条正确的民族工作道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到“自觉”:在演化论与建构论之间的动态演进,呈现了不同的实践意蕴和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3]。中华民族从产生到发展,五千多年历史,一直以来就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闻名于世。自鸦片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在面临亡国灭种,山河破碎的危机境况下,积极开展救亡图存,不断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中华民族先后经历了义和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失败后,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各个民族团结意识加强,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
人民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依靠力量,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中国共产党真正关注和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真正认识到民生普惠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只有保证广大群众的利益,才能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基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认真听取和思考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要求,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迈出坚实一步。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为了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投入了大量人才资金。同时,也积极指导他们利用地域优势,发展自己的产业,有产业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党和国家不仅帮助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还帮助推动当地开展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大大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了全方面支持与保护。我国民族工作永无止境,推动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正是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实现的,在中华民族一体化的过程中推进民族工作,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