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2-02-02 23:06吴明华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众化话语中国共产党

吴明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辉煌成就的时代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高度肯定,是未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话语体系,促使中国人民理解和认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推进党的政治话语大众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的基本涵义、主要特征、显著优势表明新时代党的政治话语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着重从政治话语内容、政治话语主体和政治话语传播三重现实维度分析新时代党的政治话语大众化的状况,并最后提出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一、 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的理论阐释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大众化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厘清话语与政治话语、政治话语与政治话语大众化的内在关系,简单梳理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的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的主要特征,把握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的凝聚认识作用,有利于筑牢政治话语大众化实践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是重要而有价值的。

(一) 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的基本涵义

话语是在语言、文字基础上形成的创造性产物,其内在意蕴与言语表达密切相关。其实,政治话语也可看作是一种存在状态或表达形式,可以确定其产生条件和发展历程。政治话语是产生于一定的政治话语语境并体现某一价值标准的语言形式,它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权利结构与社会秩序的因果关联,是国家和政治实现集中政治权力的载体。根据福柯的话语定义,话语涉及主体间的关系,其本来就是一种权力的体现。因此,话语大众化既是话语主体说服话语对象的过程,也是话语主体提升外在影响力和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是国家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根本上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标准,它不仅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及发展方向,而且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大众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出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政治话语,并使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认同和接受。这个过程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向大众的“下沉”,也是大众的日常生活话语向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的“提升”。拥有话语权的主体通过某种语言交流方式说服他人,说服对象通过接受信息传达信赖话语权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话语主体的认同。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通过大众化有效的表达方式,让人民群众形成广泛的政治认同,进一步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信任政府的作为。总而言之,政治话语大众化是实现政治认同的表现方式,政治话语大众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

(二) 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的主要特征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经历了“革命”“继续革命”到“改革”的过程,展现给世人除宏观的实践活动外,还有形象的大众化话语表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以革命斗争为中心,典型的大众化政治话语有“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继续革命”为中心,主要是抗美援朝、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政治话语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打倒走资派,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有“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发展局面促使这一时期的政治话语愈加丰富,如“撸起袖子加油干”“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等。

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历程表明:第一,政治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二者紧密相联。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的本质特征。在政治话语传播过程中,特定的政治系统中意识形态往往经过媒介载体形成政治话语体系,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意识形态借助于政治话语一定意义上建构和重构了社会话语权力关系。政治话语置于政治实践中体现“权力关系中的斗争和转化”,从而被赋予“权力”效力和意识形态属性,不断丰富和推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举措。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大众化政治话语具有人民性。党的政治话语从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贯穿党政治话语大众化的全过程。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渴望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人民希望摆脱生活贫瘠;在新时代,人民拥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个时期的政治话语无不体现着人民的利益,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大众化具有社会历史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体系中,“话语”与语言、思想、意识具有同质性,本质上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历史和思想的产物。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给予政治话语大众化以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审视。“语随境迁”正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变迁的凝练总结,并且政治话语也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改善传播方式。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大众化具有实践性。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不仅需要占有社会物质力量巩固政权基础,而且更要掌握社会精神力量赢得群众爱戴。无论哪个阶级掌握了意识形态的方向,哪个阶级就能让它的话语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认同。语言学、传播学或者话语分析视域是建构政治话语大众化的重要视角,但马克思主义者并不局限于这个视域,马克思主义者更多地强调通过政治话语大众化的实践引领来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新时代党的政治话语大众化过程也是广泛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过程,推动党的政治话语大众化有利于全国上下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 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的显著优势

政治话语大众化以获得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为根本任务。话语从产生、发展到传播以至消失都有其自身规律,它是现实社会的反映,也对现实产生反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像社会生产那样,对社会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为物质力量。”①换言之,正确的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恩格斯曾经说过:“他们称为理论、意识形态或者天晓得是什么的那些东西,早已经成为人民的血肉,而且有一部分已经进入生活了。”②这一方面揭示了理论或者意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话语对现实具有凝聚认同的作用。

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③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价值聚合作用,是获得人民群众认同的重要“武器”。符合人们利益需求的政治话语传递给受众对象,话语就会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武器,产生粘合力量,使个体联合起来成为“社会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从而让各族人民更好地参与到国家和社会治理之中。不仅如此,新时代推进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对党和国家建设及社会治理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也会提升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政治软力量”,站在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上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是必要的。用全国人民听得懂的政治话语传播理论,以达到增强人民群众政治认同感的良好效果,为党的政治话语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奠定坚实基础。

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的三重维度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大众化,是顺应国内思想意识竞争潮流,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与现实选择。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内容亲民、群众认同话语提升、话语传播有效,但话语需求价值多元,话语主体缺少自觉,话语网络传播异变给实现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形成了深刻的冲击与挑战。从话语内容大众化、话语主体大众化、话语传播大众化三重现实维度分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的大众化现状,为进一步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提供经验。

(一) 政治话语内容大众化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是表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语言载体,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民俗谚语、网红话语融入政治话语,这使得原本严肃抽象的政治性内容显得活泼而亲近,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十分“接地气”。近十年来,习近平在重大场合讲话中部分采用了古语、俗语的表达形式来阐述深刻的治国理政思想。例如,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繁重任务,2013 年习近平指出了钉钉子精神,以及在一张好的蓝图上一干到底,切实干出实效来。在2015 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提到为人民“点赞”,赞扬干部“蛮拼的”。“不忘初心”也于2019 年入选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习近平提出,“经常打扫庭院,清除害群之马,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铁军”,这表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毅力。还有诸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众多口耳相传的大众化政治话语,用大众化的话语表达现代化的政治思维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智慧。

然而,人民群众的需求多样与价值多元对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在内容创新方面提出了重大挑战。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政治话语需求多样。1943 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人的需求各不相同。经过40 年改革开放的不懈奋斗和实践探索,我国社会已经发生整体性变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显著提高,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对未来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政治话语价值多元。我国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变得独立、自由。个体具有独特的思想意志,每个人的价值观念都是需求多样化的存在,个体越来越独立于社会。由同类个体形成的社会阶层也具有异质性,生产关系的变化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阶层使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分配更为复杂,这使部分民众形成了与集体主义相对抗的利己主义等错误观念。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个体和社会阶层中满足人民群众的话语需求与话语价值多元的要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使通过政治话语大众化增强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显得尤为困难。因此,人民对话语内容丰富性的要求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政治话语大众化的难题,丰富和创新政治话语内容是推动政治话语大众化的首要之举。

(二) 政治话语主体大众化

话语作用力与话语内容本身和话语主体传播密切相关,其中话语内容的科学性是话语体系凝聚力的内生动力,话语主体传播的广泛性是话语体系号召力的重要支撑。从群众认知层面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主体大众化主要表现为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更深刻,参与更充分。一是群众更加认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社会生产能力为美好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是人民群众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发展社会生产,2021 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8%持续稳健复苏。二是群众更加赞同社会主义民主。在城乡社会基层组织中,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如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这必将有效解决社会矛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群众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修复文物、古典诗词、传统礼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已取得积极成效,并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四是社会基本保障体制和医疗、交通、住房等民生建设工程使群众共享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群众对此予以肯定和满足,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五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人们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

目前,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在群众认知层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人们的主流思想意识能够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是,推动政治话语大众化的责任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除了中国共产党这一重要主体生成科学性的政治话语外,还要依靠社会各领域的组织和人民群众对话语的正确解读与广泛传播。因此,我们应对政治话语表达形式进行创新并传播,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而在现实中,哲学社会科学中仍存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有些学者直接用西方的理论套用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在文艺领域中还存在失德失范的文艺工作者,网络上或荧屏上有较少错误价值观的影视作品,模糊了正确价值观与错误思想的边界,造成了社会舆论混乱的不良后果。不仅如此,部分群众受到国内外不良思潮的影响,政治定力不足,极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

(三) 话语传播方式大众化

媒体在话语体系建设尤其是话语传播和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处于关键性地位。在过去传统的媒体环境下,主要是通过党的宣传部门和官方媒体对党的政治话语进行传播,中共中央宣传部、《人民日报》等在政治话语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影响面广和影响度深的特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现代科学技术颠覆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话语生成、传播和反馈形式,网络成为大众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媒介。中国拥有庞大的网民数量和覆盖广泛的基础设施,这为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新媒体的发展前景不可小觑。在新媒体环境中,政治话语传播的中心正在发生改变并形成了新的传播格局,逐渐出现了去中心化的政治传播模式。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1)》显示,新媒体已成为中国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人们倾向于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获取信息。新媒体平台具有有效传播政治话语的潜力,使党的政治话语能够传播内容更多、速度更快、受众更广。

人类正处于互联网紧密联系之中,网络是人们传播思想文化、了解社会舆情的重要手段。丹尼斯·麦奎尔认为,“媒介并不只是传递特定的符号内容、或是在某些交换中联系参与者的应用技术;它也包括一套与新技术特质互动的社会关系”④。网络的开放性和互通性,不仅方便了个体表达自我,而且也重塑着主体的价值观念。互联网的“双刃效应”不仅给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传播带来了诸多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单线通信模式已经转变为交互式智能通信模式。在单向传播模式中,主客体之间的传播关系是从属的,传播关系以传播主体为主导,受众则处于从属地位。而在交互式智能传播模式中,主客体的沟通关系相对平等,传播客体的地位受到关注。因为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和自由化,加之缺乏严格的信息审查制度和过滤环节,所以互联网治理难度比较大。这不可避免地产生虚假信息泛滥和网络信息片面化,以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遭受解构。网络信息技术使政治话语传播具有更强的“自主选择性”,意识形态异变且内容更加繁杂多样,集中体现为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交织、传统与现代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并存与博弈。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持续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积极主动、久久为功”。⑤政党话语大众化需要回应“两个大局”的时代趋势,回应时代课题,关注人民需求。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系统构建多元话语主体模式,构建新媒体精准传播机制,以正确的导向引导社会舆论,才能打造融民族气质和时代风格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实现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传播常态化、精细化、长效化。

(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在话语传播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推进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旨在把党的科学理论传递给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始终紧紧围绕人民、依靠人民。促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发展必须切实关注受众群体,这就需要做到准确把握受众主体的现实生活。如果不能以符合受众群体的思维方式来阐释话语内容,则很难与话语受众主体确立价值认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实现政治话语大众化的内在动力,只有当政治话语贴近人民的美好生活,才有实现普及与人民利益相一致的话语的可能性。

因此,要倾听、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诉求,始终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加以落地、落细、落实。从行业领域、教育水平、年龄层次等方面分析人民需求,充分掌握广大话语客体的基本特征和利益需求、思想状况和思维差异,产生以受众为导向的话语内容。根据不同层次话语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接受能力,我们既不能把话语内容设置得过于单一,也不可能达到全面覆盖的程度,对党的政治话语应该分层次、分类别,并对政治话语进行适当转换。例如,文化和经济水平较高的社会精英群体密切关注国家的重大政策和世界形势,因此他们可以使用更专业的语言宣传政治话语。大多数工人和农民文化水平低且经济实力弱,他们更关注买房、看病、上学等民生问题,可以用日常话语宣传政治话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应当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凝练话语,使其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提升内在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向广大人民传播正确价值观念,实现思想建设、话语转化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

(二) 系统构建多元话语主体模式

政治话语主体建设是实现大众化环节的起点,每一环节都由各主体协同完成。尽管党和政府是主导者,但是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也有责任参与到传播政治话语中。党和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一元主导、多元共建”的模式,形成“话语共同体”,做到把握大局,实现精准施策,实现主体间分工合作,畅通利益诉求和建议意见表达渠道。

首先,党和政府应做到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系统整理、资源整合、整体推进并举,掌握政治话语的“生产—传播—反馈”全过程。其次,社会组织包含学术、新闻、文艺等其他领域,其成员有必要且有义务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才能传播政治话语。其一,理论工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进行研究和阐释,从发展历程、基本内涵、作用机理、总体要求等方面构建一个完善的政治话语大众化体系。其二,媒体工作者秉持客观、公正、有立场的理念,用事实说话,发表价值观念正确的高水平新闻言论,在某种程度上,官方媒体已经代表了党和国家的态度。加强新闻队伍从业者教育,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传播理论业务精湛以及媒体管理水平高的传播型复合人才势在必行。鲁迅先生曾提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其三,文艺工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进行艺术表达和宣传,这是人民群众与政治理念的直接碰撞,是人民群众直接接受的重要一环。文艺工作者应自觉承担起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发挥好公众人物的模范作用,讲好中国话语、传播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最后,人民群众要不断接受时政理论教育,紧跟社会发展潮流,自觉提升自身素养。

(三) 创建新媒体精准传播机制

精准传播是当代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精准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方式,它不是漫无目的的漫灌和播撒,而是针对不同受众群众,选取相应的媒介平台进行灌输,是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和战略。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传播的环境错综复杂,传播者需要应时而变,及时调整话语传播策略,通过新媒体精准传播,提高中国共产党大众话语的传播效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大众化传播应该在话语传播策略、方式和受众方面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人民大众方能真正领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继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精准传播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话语对象的精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借助新传媒技术,可以锁定特殊群体乃至个体的物理空间、上网偏好、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在整合这些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甄别不同受众,确定话语传播的内容、方式、载体和时机等,实现适时、适地、适需推送。其次,话语内容的精准。选取适合不同受众个性特点或者群体特征的话语素材,创新理论阐释和表达方式,实现传播方式由传播者主导向受众主导的转变。精准传播要注意将传播形式与内容相结合,动态更新话语素材,灵活调整内容权重,从静态传播转向动态传播,实现话语内容的精准投放。最后,方式方法的精准。在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介不断涌现,传播方式日渐多样,社会信息海量多元,“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正涌入大众的日常生活。面对网络化生存的大众,要注意提升媒介素养,根据不同媒介、不同群体和个人的特点,选取最恰当的传播媒介和方式方法,从单向传播转向交互式传播,从单一媒介传播转向多媒介传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

(四) 以正确的导向引导社会舆论

习近平明确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⑥现今,我国的政治话语发展环境仍受到西方的侵扰,西方部分不良思想给中国主流思想传播带来了挑战,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快速变化,社会阶级的分化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这诱发不同主体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范式,致使话语语境更加复杂。在复杂的环境中,要真正实现政治话语传播的和而不同,需要达成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前提。

为正确引导舆论,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第一,加强教育引导,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持之以恒地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最大限度地增强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第二,注重实践培养,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主流意识形态要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生产中,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第三,坚持以文化人,将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中。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第四,创造舆论优势,通过新媒体传播党的政治话语。媒体是信息发布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各级各类媒体要认清自己的责任,努力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融入日常宣传报道之中,传播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念。第五,加强机制保障,在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治理中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和实践培养,而且要靠体制机制规范和约束。各级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奖惩机制,注意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取向,鼓励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抑制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 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 页。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 年10 月28 日。

④[荷]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10 页。

⑤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2016 年版,第210 页。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8 页。

猜你喜欢
大众化话语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