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琛 党锐锋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与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五个必由之路”,①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五个必由之路”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范,将历史经验、当代现实与未来发展以统一深刻的逻辑线索有机串联起来,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对“五个必由之路”的鲜明特质、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透彻阐明,能够树立起理论认知的清醒与政治信仰的自觉,不断发挥“五个必由之路”的旗帜和引领作用,为建功新时代、领航新征程提供不竭动力。
“五个必由之路”作为具有高度概括性质和深度阐释功能的凝练表述,不是将若干条发展经验简单地整合起来,更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重复陈旧言辞的赘述,而是呈现出多方面的鲜明特质。这些鲜明特质,深刻回答了“五个必由之路”何以产生于新时代、如何定型于新时代、为何仍然需要在新时代加以继承和弘扬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从历史进程中汲取经验、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跨越百年的长远视域提炼了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宝贵经验,即“十个坚持”。②之后提出的“五个必由之路”,正是体现了对“十个坚持”的继承和发展,既表明了党坚持不断总结历史、继承历史的优良传统,又彰显了党善于结合时代大势对历史经验作出创新和发展的先进特性。
“十个坚持”与“五个必由之路”之间既存在明显的特异性,又体现出一定的联结性。从特异性方面考察,“十个坚持”着眼于党的百年历程,是以普遍性为主要特点的发展经验,是在任何时期、任何阶段都必须遵循的具有一般意义的基本原则。“五个必由之路”则更加注重对新时代发展经验的总结,是聚焦于某一特定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因应阶段形势和条件的具体性原则。因此,绝不能产生将二者视作等同的模糊性理解,忽视二者之间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区别。从联结性方面进行考察,“十个坚持”是“五个必由之路”的理念源头,“五个必由之路”是对“十个坚持”的崭新概括,二者具备多方面的共有表征。如党的领导、人民中心、中国特色、团结统一等,昭示了二者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实践目标,表明其共同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经验与智慧的原则体现。因此,要明晰二者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领略“五个必由之路”对“十个坚持”的内涵拓展与时代升华,将两者共同作为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经验。
从形式上看,“五个必由之路”是由五条基本经验构成的,并且每一条经验都具有相对应的坐标定位,是以一种有所归属、有所指向的表达方式呈现的。但这种形式上的区别性表达,并不能说明各条经验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对“五个必由之路”的理解,不能单纯停留于表层的语言形式,而必须以系统性思维对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逻辑进行探究,达到对“五个必由之路”的全面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一治国理政的方法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洞察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整体脉络的基础上,以战略性、系统性、全局性的宏大视野总结出“五个必由之路”的论断,回答了新时代的中国发展由谁来领导、走什么道路、靠什么前进、贯彻什么思维、如何确保领导力量的生机活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第一,明确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突出党的领导在党和国家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决定性地位,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根本政治保证。第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正确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不断焕发生机活力,不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第三,明确全体人民团结奋斗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凸显了党治国理政的深厚根基。必须始终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衡量标准,把人民导向贯彻党和国家事业的全过程、各方面,不断激励全体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第四,明确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遵循的科学理念,强调新发展理念是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情况形成的。必须始终以新发展理念统筹党和国家事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价值。第五,明确全面从严治党是确保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基础性工程,指明党能否保持长期而有力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持续推进的核心因素。必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将一切危害党的肌体、弱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负面要素清除殆尽,锻造一个能担使命、堪当重任的无产阶级政党。
“五个必由之路”之所以一经提出就引起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共鸣,就是因为它具备明晰党的建设的逻辑理路、契合当代中国发展客观形势、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大势的科学性,极大地深化和发展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觉的理论创新意识和高度的科学思维能力。
1.“五个必由之路”贯彻了党的执政逻辑,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和发展
不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体系中,还是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树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领导核心,都始终被作为党和国家事业顺利推进的根本原则予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引领者是中国共产党,没有党的领导,人民的集体意志就无法上升为科学的指导思想,人民的意愿诉求就无法汇集成系统的政策方略;正确的发展理念要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有一个能够透彻把握理念蕴涵、全面审视客观条件、整体统筹推进步骤的领导核心。因此,“五个必由之路”实际上构成了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完整体系,既鲜明强调了党的领导,又全面拓展了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从而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推向了新的高度。
2.“五个必由之路”贯彻了社会主义建设逻辑,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和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理论虽然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但社会主义的实践仍旧是一项亟待探索的课题。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国情复杂、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如何在继承过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深化规律性的认识,成为更迫切的时代问题。“五个必由之路”通过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经验,整体概括了党和国家事业必须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在“十个明确”的基础上作出了进一步的补充和细化,为铺就一条更具中国特色、显现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智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更加切实可行的发展指南,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拓展与完善注入了中国活力。
3.“五个必由之路”贯彻了人类社会发展逻辑,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③“五个必由之路”正是在深刻体认“两个大局”、洞悉人类历史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从领导力量、发展道路、基本动力、科学理念、保障工程等角度全面回答了当代中国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既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作出了具体解读和创新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中国启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五个必由之路”结构严谨、叙述简洁、立意宏大,从整体上揭示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深层原因,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破译出了一套科学的基因密码。探寻“五个必由之路”的深刻内涵,全面梳理其中蕴含的必然逻辑,有利于更好地明晰新时代新征程的各项基本问题。
船重千钧,掌舵一人。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对于“中华复兴号”的巍巍巨轮来说更显重要。必须始终不渝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根植于深厚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为陷于困顿之中的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让长期遭受压迫的中国人民挺起了精神脊梁,使中华民族踏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不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是我们开展事业、谋划工作的最大优势,不断引领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断谱写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壮丽的发展史诗。因此,必须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置于突出的战略位置。
2.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循于科学的理论逻辑
在经典作家的思想视域中,强调树立和发挥领导核心的关键作用始终是一条基本的建党原则。《共产党宣言》强调,无产阶级要推翻不合理的政权统治,必须首先集结起来形成一个共同的政党组织。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时也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④列宁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亦对此有着清醒认识,“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⑤因此,汲取理论智慧、发扬理论优势,必须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3.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定型于时代的现实逻辑
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日益复杂,成为必须予以应答和解决的时代之问。其一,世界整体局势波谲云诡,在和平发展的主旋律下潜藏着诸多不稳定、不确定性的因素。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种族主义等传统威胁有所抬头,网络攻击、技术壁垒、媒体引导等非传统威胁不断显现,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新型病毒等人类共同面临的自然困境更为严峻等。其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国家良治善治、人民生活幸福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制约因素更加尖锐。其三,党内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仍然存在,影响党员干部坚定“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因素更为隐蔽于深层。因此,洞悉时代大势、体察发展实际,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应对各种不利条件和复杂因素的能力和定力,不断做到育先机于危机、开新局于变局。
道路决定前途,方向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吸取其他国家发展教训、深切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国创造发展奇迹、实现伟大社会变革提供了根本方向保证,是必须始终坚持而不能有丝毫动摇的正确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孕育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
近代以来,各种道路、主义都没能解决中国面临的深重危机。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部主题,不断指引中国成功进入新时期、迈入新世纪、走向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气和自信镌刻于党的百年历史之中。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于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其基本内涵和科学底色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骨骼”。马克思主义论证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社会发展趋势,找到了实现社会变革的现实力量,确立了一系列未来新社会的基本原则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本框架。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血肉”。马克思一再强调,对其提出的基本原理应该作辩证地、具体地分析。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于现实的价值追求
从价值维度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三位一体的价值追求体系。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旨在实现人民幸福。是否为了人民、能否依靠人民,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效的最终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都落脚于人民。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频共振、同步推进,二者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秉承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理论,始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全球治理问题和人类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百年以来,党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就在于与人民同心同德、与人民命运与共,从而凝聚起了广大人民团结奋斗、为共同的理想目标而不懈拼搏的伟大力量,“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⑥,是必须不断予以发扬的宝贵经验。
1.坚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昭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成立了新中国,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创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民主的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备更加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带领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
2.坚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是科学理论的鲜明启迪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以往一切理论之处就在于,它公开表明自己的阶级立场、人民立场,宣布自己的目的是为广大人民争取利益,正如《共产党宣言》中表述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⑦同时,马克思主义揭示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客观真理,“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⑧因此,全体人民团结奋斗是深刻熔铸于科学理论之中的一项规律性原则。
3.坚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是接续行进的关键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⑨当前,我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与风险叠加期并存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发展条件前所未有、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也前所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牢牢掌握在全体人民的手中。必须坚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紧紧依靠人民成就历史伟业,汇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推动伟大征程不断前进。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什么原则指导发展、用什么理念引领发展、靠什么措施推进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⑩,点明了新发展理念是有效应对我国当前发展难题的科学理念。
1.新发展理念继承于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理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首先形成重工业优先的发展理念,有效巩固了新生政权,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基础。改革开放时期,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有效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综合国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切实扭转“只见GDP不见人”的发展困境,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更加系统、全面、科学的新发展理念,为解决我国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指明了新的方向。
2.新发展理念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
物质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借由这种普遍性的联系特征和恒远性的发展趋向,物质同样需要被理解为系统性的存在。正如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在这种画面之中,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任何客体以及其中的诸多构成要素都不是割裂的,而是系统的一部分。因此,一种科学而有效的社会发展理念必须具备系统性,内在蕴含着对客体系统性特征的观照。新发展理念覆盖社会发展的动力、要求、条件、方式、目的等一系列问题,整体统筹了实际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凸显了以系统观念设置发展理念的理论优势。
3.新发展理念生成于现实的发展需要
首先,我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仍不够高,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仍有待彰显。其二,我国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协调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仍需不断完善。其三,我国发展的不和谐问题依然存在,绿色作为发展的永续条件仍有待完善。其四,我国的开放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开放作为发展的必由之路仍有待深化。其五,我国发展中的收入差距较大问题有待解决,共享作为发展的目的仍有待推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源于现实发展情况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管党是否有力、治党能否从严,直接关涉到党领导事业全局的能力和定力。必须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长期工程纵深推进,不断净化党的肌体、革除党的痼疾,增强党执政兴国的生机与活力。
1.全面从严治党融汇于管党治党的百年历史
在党的一大纲领中,就已经明确规定各地方委员会要受中央委员会监督;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个党章,用大量篇幅规定了从严治党的各项纪律。此后《中国共产党章程》历次修订中,从严治党的内容都贯穿其中。在总结革命时期的斗争经验时,毛泽东同志将党的建设作为“三大法宝”的核心,而党的建设的关键就在于从严治党。在改革开放时期,党中央颁布《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的十四大首次明确将“从严治党”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将从严治党规定为党的一项基本原则,从严治党不断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从严治党”上升为“全面从严治党”,有效提升了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和水平,将管党治党事业推向了新的境界。
2.全面从严治党溯源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首先,关于党的思想建设。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必须始终将科学世界观作为党的思想基础,确保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其二,关于党的组织建设。马克思和恩格斯实质上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认为既要注重发展党内民主,“民主已经成了无产阶级的原则”,又要时刻保证党的权威,“使加入协会的团体能同时一致行动”,确保党能够集中党员意志、统一指挥行动。其三,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将纪律置于极端重要的位置,并指出“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认为严明的纪律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特优势和内在品性。其四,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马克思和恩格斯具体探讨了防止党的腐败的制度举措,包括普选制、罢免制、薪酬制、群众监督制度等,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时刻警惕腐败滋生。这些思想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全面从严治党致力于创造新时代的奋进动能
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伟大”和“四个全面”中均是最后一项,鲜明凸显出全面从严治党定基稳舵、保驾护航的基础性定位。其一,新时代的世情扑朔迷离,要确保中国在党的领导下经受住风浪考验,必须在全面从严治党中锻造洞察世界局势、谋划长远进程的能力。其二,新时代的国情复杂严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转变,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各项发展任务更为紧迫地摆在面前,对党的领导形成极大考验,必须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磨炼党行稳致远、统筹全局的实力。其三,新时代,必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清除一切侵蚀党的肌体、弱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负面因素,砥砺党不负人民期待、不辱时代使命的定力。
回顾过去才能展望未来,观照时代才能引领时代。“五个必由之路”不仅贯穿着总结经验的历史线索,而且同样秉持着立足当下的时代立场,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时代价值,是我们继往开来、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愿景越光明,我们的使命越艰巨,我们的责任越重大,就越需要汇聚起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就越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毋庸置疑,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山腰路更陡。改革开放没有可借鉴的模板、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可模仿的案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可依循的公式,必须以统一的意志指导行动。“五个必由之路”正是通过明确回答关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在根本上澄清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错误认知和理解误区,确保全党上下和全国人民都能在统一的思想认知下开展行动,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共同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团结伟力。
对党和国家事业进行统一安排和总体部署,是党在长期领导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新时代,党中央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五个必由之路”鲜明秉承“两个布局”的整体安排,深刻体察“两个布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指向,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归总出一系列具备方法论意蕴的具体原则,从而构成了对“两个布局”的补充,进一步完善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各方面发展谋划,为更好地引领前进道路提供了基本指南。
“五个必由之路”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显著特性,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无比优越性的关键所在,为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论是基本内涵的呈现,还是实质逻辑的依循,“五个必由之路”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以简明通俗的形式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赋予了现代化崭新而丰富的内在意涵。就此义而言,“五个必由之路”不仅是我国的发展密码和必然遵循,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借鉴和启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激发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在汲取和借鉴“五个必由之路”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各国探索开辟走向现代化的新式道路,不断朝着人类文明的新境界、全人类美好生活的新愿景演进。
注 释:
①“五个必由之路”,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②“十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③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N],《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第3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8页。
⑤《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1页。
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
⑨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2版。
⑩《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年10月3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