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活逻辑探析

2022-02-02 22:10付文茂
江科学术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付文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7月1日建党100 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1]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艰巨的工作。但是我们习惯从国家意识形态层面来讲马克思主义,阐述和论证它的重要性,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我们在教学中要清楚哪些因素会影响制约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到底信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会给大学生带来什么,大学生如何成为真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信仰马克思主义就很难落地生根。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也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来自实践的学问,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本文从生活的角度揭示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

一、影响制约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因素

信仰问题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所谓简单,人皆可有信仰,信仰宗教、信仰鬼神、信仰祖先、信仰菩萨、信仰金钱,等等;所谓复杂,“信仰是人类在无限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中建构的‘宇宙模式’;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确定的‘社会模式’和价值尺度;在盲目的人生旅途上认定的目的和归宿。”[2]一般来说,信仰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是一种精神寄托,但有离不开物质影响和制约,来自生活,离不开生活的浸润。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高层次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性或作为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3]作为一种“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高大上”的理论,要使这种“高大上”的理论成为学生的信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抽象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抽象的概念、关系组成的逻辑体系,对于抽象思维不太强的大学生来说,要真正掌握并非易事,要做到真学、真懂不容易,更不必说真信和真用了。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抽象性成为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一大制约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具性价值不明显

有些学生坦言,马克思主义没有什么用,学不到什么技术,不像专业课那样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能解决就业问题,找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到底伟大在什么地方,因此重专业课、轻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一些大学生的选择,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为了考试、拿到学分,至于信仰就靠边站了。

(三)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不高

有些思政课教师由于学习理论不深入、理解不透,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对于一些概念和关系拿不准、吃不透,把自己都没搞清楚的理论去和学生讲,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缺乏理论的说服力和亲和力,难以打动学生,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都存在问题,更别说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了。

(四)大学生认知方面存在偏差

大学生由于历史知识不全面、经验不足、阅历不广和理性认识不成熟等原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认识误区,想当然地认为是强要求他们要学的课程,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会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力量和道义的力量,也不太清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也不太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认为学不学都没关系。

(五)部分高校领导、学生管理干部重视不够

部分理工科或艺术类出身的领导由于受知识结构的局限,认识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即使认识到其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它,业务工作往往挤占思想政治工作,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动力,很少提及马克思主义信仰。部分负责学生管理的干部没有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不多,认识不到位,他们的行为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行为,难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到底信什么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大学生真正要学好它真的不容易,但理论再博大精深也有其核心理论、精神实质,因此,必须总结出大学生能够通俗易懂的并且和他们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理论。我们认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信仰下面的基本内容。

(一)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理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从(物质)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包括很多方面:自身实际、家庭实际、学校实际、社会实际等,只有按照实际来做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意识具有能动性,做事情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随心所欲,否则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只有充分激发自身的活力、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才能发现学习生活中的规律,更好地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作为过程而存在,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大学生不要纠结一时的得失,不念过往,不惧未来,活好当下,展望未来。

(二)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因此它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点,不能意造事物的联系,去努力发现客观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事物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这就要求大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因循守旧,要锐意进取,不断创新,顺应历史潮流,做新事物的促进派。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原理要求学会通过结果去寻找原因,通过分析原因去预测结果,有什么原因就会产生什么结果,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从而增强活动的调控性和预测性。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学会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要对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工制作,从而揭示其内在规律。必然与偶然关系原理要明白事物的出现都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必然通过偶然表现,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学会从偶然中去发现必然,反对只承认必然否定偶然的“命中注定”的宿命论,又要反对把偶然当成必然的“守株待兔”论,从而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内容与形式关系原理要求既要注重内容,加强个人的内涵和修养,同时又要注意采取适当的形式。

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学会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做到双赢、多赢和共赢,明白小成功需要朋友、大成功需要敌人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在处理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个性中把握共性,根据共性分析个性,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处理复杂矛盾时,要正确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看主流和发展大势。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重量的积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功到自然成,实现理想;同时警惕恶小之事,注意防微杜渐,以防量变成了质变,导致人生失败。否定之否定规律要求我们肯定成绩、否定错误,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之路,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批判继承,不断前进。

(三)实践与认识的相关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大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注重加强实践的锻炼,要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经过亲身实践的东西才能印象深刻。学校小社会,人生大社会,社会现象复杂,人的认识复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要形成正确的认识,尽量避免从主观到客观的唯心主义认识,实现从客观到主观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并且能对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用来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同时,要通过实践来不断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坚持实践的唯一标准。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大学生不断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实现价值,做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相关原理

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个人的发展要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一致,必须把自己的理想立足于社会,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去实现理想,实现自身的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中去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信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三、信仰马克思主义会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什么

(一)辩证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辩证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正确应用这些方法是非常有用的。第一,信仰马克思主义会正确认识自己。唯物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一个人做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这个实际首先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做一个生活的自觉者而不是生活的自发者。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人生的兴趣点。第二,信仰马克思主义会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但是我们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社会,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腐败、医疗、教育、住房等,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悲观失望,就认为社会是黑暗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不回避问题、正视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尽自己的一份力。第三,信仰马克思主义会教你正确认识人生矛盾。人生充满矛盾、生活难如己愿,学好了唯物辩证法,就能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得失、成败、苦乐、祸福、离合等,这些矛盾会相互转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生活中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二)科学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不同人生结局往往不同,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服务人民的价值导向,这样人生才更有意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我们吃穿住用行的生产者和服务者,他们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大学生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劳动者,尊重他们的劳动,主动和他们接近,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要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第一,信仰马克思主义会告别以自我为中心,学会换位思考。一般来说,大学生大多是父母心中的“小太阳”,平时父母的关爱比较多,容易形成一种“小自我”,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想问题做事情往往考虑自己的比较多,考虑别人的比较少,比如在集体宿舍喜欢我行我素,给室友造成干扰或困扰可能都不知道。因此,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应顾及他人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多与室友商量交流,尽量求同存异。第二,信仰马克思主义会把自己的价值取向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只有和社会需要保持一致,与时代同步才用旺盛的生命力。

(三)强大的心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它的本质是革命的和批判的。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从来不惧怕任何外在的压力、不屈服任何困难,具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更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壮举,信仰马克思主义会给你带来强大的心理力量。第一,信仰马克思主义会增强你的情绪控制能力。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不以你的心情为转移,你生活中糟糕的心情并不能改变世界的一丝一毫,甚至可能使自己走向黑暗之境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坚持世界的物质性,自己的意识只不过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反映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即使事情本身是糟糕的,我们有了辩证法,有乐观的心态,通过努力也会辩证转化,使坏事变成好事。因此,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如抱怨、害怕、愤怒、焦虑、痛苦、担心、紧张、悲伤等是没有用的,知道了没有用而且坚信没有用,我们就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第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会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共产主义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催生伟大的力量,这种伟大的力量是一种不达标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其实,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比如自己的惰性、玩性,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使自己难以耐得住寂寞,不克服它们要成功就是一句空话。

(四)坚定的实践自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一,信仰马克思主义会使大学生知道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的理论知识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大学生要超越前人,改造社会必须注重自己的实践,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体察民情,多调查研究,多与群众交流,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形成理论,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践。第二,信仰马克思主义会使大学生明白如何去辨别认识的真假。人的认识非常复杂,看问题难免主观,可能存在偏见或成见,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践去检验,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避免那些无意义的争论,做一个实干家,自觉脚踏实地地去实现目标。

(五)幸福的社会生活

大学生来到大学读书学习的重要目的是为了追求今后的幸福生活,幸福的社会生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身体健康、经济宽裕、家庭美满、人际关系和谐、身心和谐等。幸福生活的获得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唯物辩证法就是非常好的指导方法。第一,信仰马克思主义会给大学生带来强健的体魄。物质是运动的,生命在于运动,人在运动中才有生机和活力,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过后体会到休息的快乐。人的身体各器官之间、身体和心理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大学生学会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身心和谐。第二,信仰马克思主义会给大学生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矛盾是对立统一关系,生活是充满矛盾的,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对立中的统一,大学生正确把握对立统一关系,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学会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第三,信仰马克思主义会使大学生处理问题游刃有余。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存在很多矛盾,大学生要学会把握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同时不忽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学会“弹钢琴”,这样人生充满幸福感。

四、大学生成为真诚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路径分析

(一)思政课教师要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应做到以下几条:第一,注意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并使之通俗易懂。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不断汲取生活智慧,用生活语言和故事阐释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道义之光在生活中彰显,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和大学生的交流中,大学生能切实的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生活魅力。这就要求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4],教师要有“思想家的深度、政治家的高度、教育家的温度”,[5]第二,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参与学术研究,积极运用科研成果激活教学。学会用学术思维去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用学术的概念表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理,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要提升教学水平要追踪时代热点,对热点问题深思考,对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常发声。第三,教师还要加强教学方法、手段、条件的改革创新。具体而言,要研究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改进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坚持问题导向,在讲解、分析问题过程中穿插一些短小精悍的故事、发人深思的笑话等,从这些故事和笑话看见别人不可看见之物,认识别人不可认识之事,既有理论魅力,又有思想智慧。从而做到教学过程有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知识广度、历史的厚度和情感的温度。在谈笑中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大学生要成为真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书上的内容、网络上的知识、媒体上的视频资料,都是经过加工改造的,没有亲身体验很难真正的理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明白前因后果,加强理解。因此,大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生活变得更自觉、更有品位,真正掌握它的无用之大用的智慧。生活中的“联系”、“发展”、“过程”、“矛盾”、“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重要的不在于说而在于做”、“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真理”;“站稳立场”、“接地气”、“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生目的”、“苦乐观”、“生死观”、“命运与时运”、“任性与自由”、“命运共同体”,等等,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去分析。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