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爱民
时政报道是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及网络媒体等媒体对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报道范围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及活动。时政新闻作为传播党和政府声音的一种主要报道形式,其与社会类、法制类及情感类等“自带流量”的报道相比,由于肩负着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当的决策及密切联系群众的职责,而更难把握其报道内容,同时遭受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及传播发生的革新的影响也极大。鉴于此,反观彭拜新闻客户端、学习强国APP、壹深圳APP,以及《新闻启示录》《新闻深一度》等多样化的时政新闻样式,关注及探讨时政新闻如何立足新媒体时代背景,将“影响”转化为“动力”,在坚持其“权威性”“严肃性”原则的同时,以“内容为王”的理念指导下,破除以往“中规规矩”“艰涩难懂”的刻板印象,生产让受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内容及形式,进而提高其传播力。
传统纸媒创办以来,传播具有较强政治性、政策性等特点的时政新闻即是其主要工作,同时还自觉肩负着党和政府的喉舌的重任,以此发挥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但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迭代式发展及广泛应用,我国传统媒体遭遇强烈的冲击,进而愈加暴露出传统时政报道方式单一,框架限制明显等制约其传播实效的问题。
时政新闻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文字、语言生硬,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感,且还陷入模式化的生产套路中,进而以千篇一律的报道八股传至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严重背离了新闻领域中的“三贴近”原则。此外,传统的时政报道,不仅语言生硬乏味,而且篇幅还较长,与新媒体时代文章短平快的要求严重背离,致使报道缺乏吸引力。而且,当前时政新闻受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其传统单向传播模式虽然已经革新为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从而促使用户不仅不再被动接受语言乏味的时政信息,而且还有权限将个人观点融入语言表达和解读中,对时政新闻进行再创作。但是由于用户自身媒介素养参差不齐,而各新媒体平台中把关角色的模糊,进而导致时政报道的质量良莠不齐,以及公信力的不足,并从整体上降低时政报道的传播效率。
从新闻价值的五要素衡量时政报道,可知其是一种十分重要而具有较大信息量的新闻类别。也正是因此,使得记者在进行时政报道时,尤其重视其诸如名字、职务等程序内容的正确与否,甚至过于依赖对时政现场文件、讲话等原件的摘抄,进而致使时政报道内容在挖掘和把握上较为肤浅。此外,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其主要表现在信息内容的创作者与其消费者之间有着更强的互动性。鉴于此时代背景,用户已经不再满足于对时政信息单方面的获取,并且更会对程序内容过重的时政信息产生惯习性的麻木,由此也会促使他们产生与时政报道频繁互动的欲望。但时政报道程序化的束缚,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用户对时政报道参与的需求,其结局必然是用户体验性差。
新媒体时代,诸如澎湃新闻、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媒体客户端的层出不穷,促使新闻传播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进而满足了现代人对信息获取的差异化与个性化的需求。但是传统时政报道由于形式单一,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有待于提升,主要表现在应用层面,对新媒体的认识局限在其渠道功能,而未挖掘其对传播形式的丰富。同时,还表现在融评、在线互动等传播领域,因良好传播环境的缺乏而致使新旧媒体在时政信息内容融合上未能与时俱进。此外,新媒体时代的时政报道记者缺乏融媒体运营理念,从而导致虽然当前多种移动信息终端共存,但是它们在传播方式上却表现出严重的同质化,比如在报道国家政策文件时,传统电视节目、官方两微一端,均采取诸如文字概述、文字+图片等单一的表现形式,而没有依据不同终端载体的特性,结合载体用户使用习惯,对政策文件内容进行差异化转播。
新媒体时代融媒体运营理念的形成,促使时政报道传播平台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但时政报道中存在的诸如语言乏味,质量欠缺;程序性内容过重,用户体验感差;传播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却明显制约着其传播力的发挥,对时政报道的传播网建构造成较大影响。对于此,本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在遵循内容为王的报道原则下,结合时政报道具有的诸如权威性等优势,在重塑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时政报道的传播力。
新媒体时代,既是海量信息共存的时代,又是一个遵循“用户至上”即由用户选择信息、快读阅读的经济时代。于此说明,信息的多样化,在拓宽着着用户的选择空间的同时,也使得曾经语言乏味且冗长的时政报道模式,丧失了时代需求,进而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鉴于此,新媒体时代的时政报道应与当前用户接收习惯与时俱进,进而创新表达方式,实现时政报道阅读效率的提升。
具体而言,首先应在标题制作上契合现代传播特点,将最新鲜、最重要及最有特点的实时和观点,凝练于标题之中,如由昆明报业传媒集团推出的掌上春城客户端,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重大主题活动中,所推出的系列新媒体时政报道产品如《安全感!是“暖男”昆明给你的最好守护》《昆明的诗和远方全在你的“脚下”》《回看昆明70年巨变,我更爱家乡了》等,其标题在散发时代温情的同时,也促使硬新闻实现了软着陆。其次,新时代下的时政报道,应从宏大主题中深挖用户的“趣点”,而后运用“清新”文风替代乏味冗长的八股语言给予采写。如在2021年全国两会电视端节目中,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启示录》栏目,从公众工作与生活中,寻找时政报道的切入点,在探讨“数字化治理”主题时,将报道的重点聚焦在如何运用数字化管理破解上班族的考评机制问题。而且在探讨“乡村振兴”话题时,以南平乡村樱花园中景色为导入,进而引出乡村振兴的意义与路径。此外,在节目中还会适时地设置兴趣点,进而激发受众的好奇心,提升时政报道的阅读效率。最后,智能手机的深入普及与广泛应用,在加速浅阅读时代的来临的同时,也革新了用户接收信息的惯习,即习惯阅读短句式、短篇幅的文章,于此也亟需时政报道应摒弃传统的长篇大论的写作模式,并且在篇幅把控上,尽量做到短小精悍,意味悠长。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平台,不仅是传统时政新闻传播的有益补充,而且更是时政报道的主战场之一。从澎湃新闻客户端的开通到学习强国APP的普及,均是立足于新媒体时代下时政报道传播面拓宽的有益尝试。但是对于传统时政报道而言,虽然它已具有一定的传播面,但是却由于未能充分挖掘新媒体技术潜能而导致传播面有限。鉴于此,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时政报道的转型应借鉴和学习深圳广电集团精心推出的“壹深圳”客户端,其紧扣“内容站台,专业撑台,主动融合”的理念,以多渠道融合的方式,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涵盖内容生产和发布的发展道路。比如,“壹深圳”融合深圳广电集团旗下的10余个电视频道和数套广播频率的内部内容资源,对接以CUTV等多家地方台以及百余家品牌微信公众号等外部平台,在资源连通的基础上,提供关乎切身利益的时政信息服务。
此外,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拥有专业性、权威性、公信力等特点,而其劣势则是经营管理思维的僵化,此外互联网产品运营的亮点又恰是其采用了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鉴于此,以壹深圳为代表的时政报道客户端,应依托母体固有优势,以新闻协作生产的,在丰富时政报道的内容同时,提升时政报道客户端的粘性。换言之,则是时政新闻客户端在依托母体专业性、权威性、公信力等优势前提下,采用“UGC+PGC”协作模式,丰富新闻资讯的信源,进而在确保时政信息质量的同时,让时政新闻不仅成为党的政策、理论等的宣传阵地,也从体量、规模、多元化、个性化等层面满足广大用户需求,进而实现增强时政报道服务性的目的。
时政报道因其传播内容和方式的单一,而严重阻碍了其传播力的发挥。鉴于此,新媒体时代下的时政报道应充分运用新技术和新载体的优势,进而在丰富其传播形式的同时,建构差异化的传播策略。如壹深圳APP以交通整治、高峰论坛、公益等为主题采取交互直播的形式,进而增强相关主体的互动性。此外,壹深圳APP还直播企业年会、产品发布会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直播服务,同时还以移动直播、专业直播的形式传播具有专业价值的时政信息。同时,为了丰富平台传播形式,壹深圳APP还将各频道、频率的新闻报料集中放置其平台窗口。又比如,针对政府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及过去五年经济发展概况,新华网曾采用“三维立体书”的传播形式,推出题为《跃然纸上看报告》的时政短视频。此外,人民网在2019年两会期间,借助喜马拉雅FM、蜻蜓FM等软件平台,推出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以评书形式主播有关两会主题的新鲜事,即《刘兰芳两会评书》。而且,凤凰视频还以“融评”形式推出了一档时政新闻类的脱口秀,即《又来了》。此栏目通过梳理时政新闻热点,运用当前较为流行诸如讽刺、吐槽、反问、搞笑、抨击等手法,借助视频、图片等表现形式,在进行麻辣点评的同时,提出新鲜、另类的言论。
以上诸如壹深圳、人民网、新华网等以“时政资讯”为主要内容,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在挖掘其潜在性能的同时,促使时政报道以多样化形式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满足了当前用户对于短视频、在线互动等传播形态的使用需求,而且也在践行三贴近原则的同时,促使新媒体时代时政报道在报道定位、报道生产及其传播过程中,实现了差异化传播,从而有效的破除了时政报道同质化倾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