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研究述评

2022-02-02 15:49戴一帆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3期
关键词:理念发展

戴一帆

共享发展理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被正式提出,上升至国家理念。自此之后,学界就共享发展理念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探讨研究,涉及时代背景、理论内涵、价值意蕴、理念溯源、实践逻辑等方面。但因文献庞杂,视角各异,故作此综述,以期整体阐述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动态和实践进展,进而总结成果、明晰局限、把握方向。

一、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①因此我们将共享发展理念置于时代背景中,以期认清社会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诉求,进而突出理念出场的历史必然。

财富分配不均及其所导致的社会不公是当下中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吴波基于快速现代化的发展背景,结合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向,从收入和财产两方面阐明社会贫富分化的严峻境况;他同时论及由此引致的社会成员政治和风险地位的巨大失衡和与之关联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间的尖锐矛盾,强调社会不公极易导致对制度道路的质疑盛行。②王瑾从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割裂城乡的二元结构及区域发展差距拉大三方面判断社会发展症结,认为超出限度的失衡将使得各利益主体矛盾加剧,群众缺乏获得感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和不稳定。③

社会分配不公的实质是民生问题。韩喜平、孙贺指出,民生建设较之于经济建设的落后是“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布局未得到良好贯彻的结果,造成了广泛的结构性和累积性的民生矛盾。④而民生问题则凸显国家现代治理能力的不足。郑功成指出,过往以收入水平评价民生的标准过于粗糙,以至于掩盖了贫富差距的真实状况,如何在制度上实现惠及全民的民生建设,应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向。⑤

新时代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阶段,社会发展的总体环境呈现新变化。董宇坤、白暴力立足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指出人民对社会各领域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诉求暴露了既往收入分配工作的问题,进而提供了新的发展要求和目标。⑥马慧、李志江强调新时代对于拓宽共享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并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资源匮乏对发展的强约束、当下所处发展动力和速度的调整期、趋于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等向度归纳新时代下共享发展面临的新场景。⑦夏淼聚焦新一轮以人工智能为主要依托的科技革命对社会结构的重塑,认为社会科层的逐步瓦解和结构的扁平化使得共享发展趋于可能。⑧

除上述外,发展进程中伦理反思的匮乏也受到关注。张彦等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缺少合理完整的感性现代性、理性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维度,从而陷入以孤立的单向度发展、短期的透支式发展和简单的数量式发展为特征的发展伦理困境中,割裂了主体客体间、目标手段间和个体共同间的统一。⑨杨建军等则借价值阙如概念,指出在增长型发展中关于公平正义、生态主义等价值反思的缺失。⑩

不难看出,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完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赵满华将推行共享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归纳为三点,包括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为共享发展提供的良好物质基础、作为共享发展必然依托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和现实国情的迫切需要。⑪于昆结合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阐释共享发展理念的出场逻辑。其中,以初心、主义、宗旨诠释历史理路,以社会和谐、小康、正义和党执政基础的夯实明晰现实要求。⑫韩喜平、巩瑞波从理论要求、实践导向和整体战略三个维度论述社会主义发展复归共享的必然,视之为“理” “实” “势”共同作用的结果。⑬由此可见,共享发展理念,呼之欲出。

二、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

(一)关于共享概念

共享作为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概念,需明确其内涵及外延。赵振华将共享概括为个体间差异的相互兼容,是经由一定制度安排达成的社会全体对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⑭刘红玉等基于共享的词源意,认为共享发展不仅涵盖对发展成果的共享,更延伸至社会整体对发展方向、路径的基本共识,形成一种基于共同创造继而共同享有的作用机制。⑮

李逢铃将“共享发展”与经济学概念“共享经济”区分开来,强调后者实质是为 “分享”,两者本质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是否公有。⑯马慧、李志江则强调共享意在“享有”而非简单“占有”,因此共享应更侧重于发展非占有性的普惠事业,以此驳斥将共享直接诠释为个体财富增长的论调。⑰余达淮、刘沛妤就西方针对共享概念的种种指控作出回应,通过明确私人财产权和自我所有权的边界,阐明共享并不必然与私有产权相冲突,反而也许是其基础和条件。⑱

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间的关系也是研究重点,由此形成不同的解释架构。部分学者将两者关系定位为路径和目的:王立胜强调,作为行动先导的理念是在不断实践中臻于成熟的,因此共享发展理念亦是在共同富裕的历史实践中产生的,并用于指导新阶段的实践,以至于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⑲钟俊平、杨敏基于对国史演进的总体分析,同样指出共同富裕的历时性,将共享发展视作其中必经过程。⑳王诗卉则聚焦共享发展具有的政策强制性,认为其是共同富裕迈入新阶段的突出特征。㉑部分学者则认为共享发展充实了共同富裕概念,促成了人的全面发展:朱霁、廖加林指出内存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指向更为完备,将共享对象由先前侧重的物质层面拓展至各个领域,由此得以营造益于发展人本身的公正环境。㉒陆自荣、张颖立足人际关系的变革和发展模式的创新,认为共享发展理念是对共同富裕的继承与超越,并将其称作共同富裕的“高阶形态”。㉓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

关于共享发展理念理论内涵的探讨研究,大体论及理念的基本特性、主要内容、深远意义等方面。关于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特性,韩喜平阐明从整体高度把握理念,以免片面认知的必要性,并从基本表现、本质要求、根本立场、重点领域出发,以“发展性” “共享性” “人民性” “民生性”四个向度概述共享发展理念的突出特征。㉔张秀荣将共享发展理念置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总体架构中,详致论述了共享发展凸显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属性、聚焦社会公正的问题导向、适应发展趋向的科学规律和统领价值的理念定位。㉕黄德金通过区分共享发展的主客体、程度、层次、过程等不同维度,强调共享发展所内含的全民性、全面性、差异性、渐进性和共建性。㉖夏淼立足人学视域,通过审视共享发展所涉及的主体、内容和过程,将共享发展理念诠释为公共性和个体性、全面性和自由性、目的性和过程性的有机统一。㉗

关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蒋茜阐明理念落实的阶段特征,认为理念的现实任务并非是固定的、绝对的,而是依托于具体条件和发展环境而变化。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则应以主体、前提、保障、范围、目标五个侧面把握共享发展理念。㉘孙肖远指出,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应做好顶层设计,配以制度保障,要不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构建能够有机统一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约束机制。㉙陈松友、汤克敌论述了构建有利于保障机会平等的社会资源共享机制和及时帮扶的社会救助体系的现实必要性。㉚董朝霞参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共享领域细分为经济利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公共服务、生态权益等五个方面。㉛

关于共享发展理念的深远意义。蒋茜强调,共享发展理念一方面有效回应并解决了人民生活的现实诉求,另一方面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深化我们党对社会演进规律的认知、理解和判断。㉜张吕等指出共享发展理念的人本立场在使社会趋于公平正义的同时,益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治理水平。㉝陈雪、王永贵着眼于共享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创新性实践,将之视作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的时代篇章。㉞部分学者突出共享发展理念的世界性意义。如沈佩翔、李洋表明,共享发展模式突破了以“我向性”为基础、由西方霸权主导的全球治理困局,为多边关系提供了共商共建的发展可能。㉟袁祖社认为,共享发展的实质体现了人类发展整体性的必然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情怀,是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路径和具体方案。㊱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意蕴

对共享发展理念价值意蕴的研究,大抵可细分为民生伦理、责任伦理、发展伦理等取向。韩喜平、孙贺将民生伦理视作共享发展的价值基础,认为共享发展理念能够促成民生伦理的体系化,彰显普惠性、共生性、益贫性、公平正义性。㊲邓鹏以人性尊严被尊重、社会参与被保障、基本福祉被实现为行文主线,从逻辑起点、行动表达、执政诉求三方面阐明了共享的民生伦理旨归。㊳

马俊峰等将责任视作马克思共享思想的逻辑架构的伦理基点。㊴李志等认为,在共享发展理念的语境下, “责任伦理”将会为“经济共享”约束边界,并实现共享发展内涵,统一意向性、能动性和善后性。㊵彭怀祖认为,共享发展将责任意识注入资源的配置机制中,从而得以和道德协调、道德激励协调,共同形成共享发展的价值指向。㊶

张彦、洪佳智认为具体发展观念是特定发展阶段的集中表现,他们强调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对既往发展所含有的历时态问题的共时态解决需求,构成了发展伦理的出场条件。㊷沈建波在理论上论证了共享发展理念对作为目标的“善”和作为手段的“正义”的统合,实质为理解发展提供了新的认知维度。㊸

三、理论溯源和历史依据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溯源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综上所述,共享发展理念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汲取科学性和生命力,由此在理论上得以自洽,在实践中得以可能。详致而言,可依托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追溯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易培强借用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发展理论,将人的全面解放与作为理念指导原则的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形成理论和实践的对应。㊹吴静置共享发展理念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整体脉络中,认为共享发展力图实现的人的发展,是对人的普遍全面的主体性的宣扬。㊺巩瑞波基于对人作为个体和社会成员两种身份的区分,认为共享发展理念所营造的制度环境将有效防止人和社会的双重异化,充分实现人的主体性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参与两个层面的自由延展,由此形成“真正的共同体”。㊻崔治忠认为,事物普遍联系发展、对立统一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规律为新发展理念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指导。㊼吴东华、武彦斌着重指出共享发展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积极彰显,是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的确认。㊽董振华的研究系统揭示了共享发展理念中唯物辩证法因素,围绕共享发展的渐进历程,阐明其科学应用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均衡性和非均衡性相统一以及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哲学原理。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建构路径。李雪娇、何爱平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的指导下,共享发展实质重塑了生产要素和产品服务的相互关系,优化了社会生产状况,激励了人民劳动热情。他们通过对共享发展的范围、内涵、目的、过程等六方面的分析,强调人从独立性走向全面性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步入新境界的重要标志。㊿王婷、胡海波将共享发展视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适应时代发展的“术语革命”,认为其是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与分配相耦合等规律的继承创新,并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文关怀。〔51〕

科学社会主义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内容。胡守勇基于文本分析,依托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指出共享发展的基本前提在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根本保障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价值追求在于社会全体的自由全面发展。〔52〕王丹等同样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强调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揭示历史演进规律的重要工具,也为共享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抓手。〔53〕

第二,中华传统文化渊源。儒家思想往往被认为是共享发展的朴素原型,与共享发展理念相通。王丹、熊晓琳以 “为民” “利民” “富民”等表述,突显作为主流传统的儒家思想“平治天下”的理想,并认为“等贵贱、均贫富”等主张为共享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54〕刘永春关注孟子的共享思想,围绕君民关系,以“与民同乐” “富民”政策“教民”政策为主线,将之细分为快乐共享、财富共享、教育共享三方面,并指出内在于孟子共享思想的人性向善判断,及对人民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尝试,并视之为当代启示。〔55〕王泽应认为,共享发展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底蕴和良心,并将共享诠释为 “共而在” “共而和” “共和安” “共而久”。〔56〕当然,部分学者观点相异。吴静从共同体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批判及价值的终极追求等方面对共享发展理念加以审视考量,认为其在本质上区别于儒家天道大同的主张。〔57〕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历史依据

共享发展理念并非凭空生成,而是历史进程的延续,可在既往发展中寻至依据。刘武根、艾四林将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依据归结为三点:其一为改革开放以来经由实践凝练的历史经验;其二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历经的失败和教训;其三是发展中国家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参照。〔58〕胡守勇认为,共享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探索、发展的进程中趋于完整。其中,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共享发展夯实了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共享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目标充实了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内涵。〔59〕

既然共享发展是历史性的过程,那么对演进阶段做出一定划分是必要的。吴波指出,经济发展、科学发展和共享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缩影,分别映射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心。〔60〕蔡克文以实践的认识论为理论基础,将共享理念的认知过程划分为共享意识的朴素呈现、共享要义的初步表达、共享概念的科学提出、共享内涵的时代发展和共享理念的全面升华五个阶段。〔61〕

四、现实瓶颈和实践路径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瓶颈

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推进并不容易,面临诸多困难和瓶颈。陈健、龚晓莺认为,共享发展主要面临贫富差距分化严重、经济发展动能滞后、资本和特权阶级制约等三方面挑战。〔62〕叶兴庆指出,既存的城乡二元发展结构注定使得共享发展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农村工作。而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农民收入四大来源的增速放缓、经济发展的涓滴效应削弱、城乡包容性增长模式的式微及农村社会保障网络的资源匮乏,将构成对共享发展理念落地起效的严峻挑战。〔63〕叶胜红强调,农村贫困人口囿于地理交通所处的脱贫劣势及各项资源不足形成的可能的返贫倾向,将是“两个一百年”目标面临的最为艰巨的任务。〔64〕邵彦敏、陈肖舒关注失地农民境遇,指出当下农民失地后的贫困失业有悖于共享发展理念,并将成为理念落实在经济发展、公平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等领域的羁绊。〔65〕魏祎、王萍认为,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扶贫是共享发展理念扎根农村的重要途径,却也面临诸如权责模糊不清、基础条件匮乏、共享机制落后等突出问题,从而影响了贫困主体对发展成果的有效共享。〔66〕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总的来说,学界关于共享发展理念实践路径的考量主要集中于关乎农村脱贫攻坚、基本民生保障、分配机制优化、政府服务效能提升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建立。

蒋永穆等强调,共享发展理念的坚持和落实关键在于更为有效的制度安排,包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解放思想以突破公有制既存的僵化形式;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分配制度,切实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同时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为核心取向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67〕刘昌宇等立足机制建设,主张完善投入机制以加大基础设施、民生事业和就业培训的投入力度;优化分配机制以实现平衡发展和共享分配;健全保障机制以消除不公制度进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构建联动机制以实现党和人民、目标和现实的互动联通。〔68〕

刘武根等将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归结为四方面要求,即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保障基本民生。具体而言,要守住农村脱贫和全民社保安全底线;要突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和有效缩小收入差距的重点;要完善得以贯彻落实发展理念的工作体制、监督机制和评价制度;要保障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民生。〔69〕吕健细分共享发展的具体要求,明确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和推进脱贫攻坚工程的基础作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建立可持续社保体系的核心目标、提高教育医疗水平的工作重点,以及促进就业创业和均衡人口发展的保障方式。〔70〕康雁冰等全面探讨了共享发展理念和精准扶贫在确保分配正义、扩充扶贫资源、优化扶贫效益等方面的高度契合,并指出精准扶贫的现实路径在于以“共享”机制充分发挥扶贫各方的主体性。〔71〕

叶胜红基于上述对农村发展的问题分析指出,共享发展理念在农村落实的关键在于以下四方面:一是坚持发展,汇聚获得感;二是节制资本,统一效率公平;三是依法治权,防止腐败;四是重塑价值,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72〕邵彦敏、陈肖舒则以失地农民这一农村边缘群体为对象,研究共享发展理念如何实现对失地农民的有效保障,强调在理念指导下,要不断完善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机制,使之得以生存,也要逐步构建普惠型失地农民的社保机制,使之得以发展,同时实现政府主导风险共担的机制,使之得以安置。〔73〕

共享发展理念自提出以来的社会实践,形成了以城市为单位的改善民生的具体经验。叶南客以南京为例,结合相关数据,指出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行有效优化了社会结构,并切实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使人民拥有更具质量的教育、医疗资源和社会保障,同时也将政策聚焦弱势群体,以兴办养老机构、推动精准救助等方式实现托底。〔74〕王宁则依托共享发展在广东的实践进程指出研究理念在社会服务均等化、精准扶贫等方面的落实路径,从而形成对既往经验的有益总结。〔75〕易淼、赵磊以基层党建的经济功能为切入点,结合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若干基层样本,具体论证了党建工作对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积极作用。〔76〕

五、评价与展望

(一)现有研究成果

由上述梳理可见,现有文献相对完备,大抵就共享发展理念的各方面内容展开了广泛的、深入的探讨,以横纵方式充实了既有认知,并积极着眼于理念落实的现实境遇:

第一,充分讨论了理念的生成问题。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有其演进脉络和发展沿革,这是理解理念的基本前提,归于纵向的历史视域。尽管各学者视角思路相异,却不难发觉其中共识,即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共同产物。

第二,具体明晰了理念的时代内涵。共享发展理念面向当下的现实困境,旨在解决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涉及多领域、多层次,构成横向的空间架构。近来文献从理论属性、内容、意义等多维度详尽阐述了共享发展理念内涵,并深入分析了共享发展理念所内含的价值指向。其中成果和共识,在成为理论研究新起点的同时,也为实践开展提供了必要指导。

第三,重点关注了理念的实践进展。好的蓝图关键在于落实,这不仅关乎理念的现实性,也是使之不断趋于完善的重要反馈。因此部分学者视实践逻辑、政策分析为共享发展理念研究的重要议题,进而形成了可供未来发展参考的基本经验。

(二)尚存研究欠缺

然囿于现状,既有研究侧重仍有些许偏颇,具体而言:

第一,政策的“共富”倾向同理论的 “共享”维度间存在“断裂”,即实践较之于理论是落后的。这或许无可厚非,因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政策实践更多仍是以增进物质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弱势群体的财富积累。尽管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也是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但理论层面所论及的,区别于先前发展模式的共享发展理念对各领域真正公平正义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却未有完整体现。

第二,共享发展主体的研究视角受限。当下研究更多侧重于不同阶层群体间的发展共享,却未有更多关注同一阶层内不同状况的群体间实现共享以促进社会正义的可能,实则忽视了阶层内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和共享方式的多样性。

第三,共享发展方式的研究维度单一。学界对实现共享发展的讨论更多基于机制确立和完善,落脚于政府政策,却普遍忽视可能的自愿共享倾向的培育。相较之下,后者更具可持续性,而前者因强制性更易引发不同阶层间的冲突。然而,学界对冲突解决机制的建立也尚未有更多的系统研究。

(三)研究可能的新方向

上述问题或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必要的方向:

第一,将共享发展理念置于新发展理念框架内,进行整体性研究。政策 “共富”和理论 “共享”间的偏差,可能源于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孤立认知,从而使关注点更多集中于“共享”而非 “发展”。因此,若将共享发展理念重置于新发展理念背景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四方面为协调和补充,或能突出发展的实质,进而弥合实践和理论的断裂。

第二,充分探寻共享发展的可能。将共享发展视为不同阶层群体的互动或是最切中要害且易见成效的,但在实践层面却也任重道远。如何促进更具认同感的同一阶层的互助,使之成为共享发展阶段性的有效补充,应成为理论研究新的方向。

第三,促进培养共享文化的研究。共享发展之所以需要首先借助政府政策实现,在于未形成共享的社会习惯和文化。但正如前文所述,共享发展理念有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渊源,如何激发此种潜在基因,使之成为社会自觉,继而更可持续地实现发展共享,应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页。

②〔60〕吴波: 《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道路的新探索》,《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6期。

③ 王瑾: 《共享发展: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年第2期。

④㊲韩喜平、孙贺: 《共享发展理念的民生价值》,《红旗文稿》2016年第2期。

⑤郑功成: 《共享:国家发展理念的突破与升华》,《人民论坛》2015年第S2期。

⑥董宇坤、白暴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与发展》,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⑦⑰马慧、李志江: 《新时代背景下对共享理念的再认识》, 《青海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⑧㉗夏淼: 《共享发展的时代内涵及人学意蕴》,《思想战线》2021年第6期。

⑨张彦、顾青青: 《共享发展:当代发展伦理的中国表达》, 《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7期。

⑩杨建军、闫仕杰: 《共享发展理念视域下社会治理精细化:支撑、比照与推进》, 《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5期。

⑪赵满华: 《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现机制研究》, 《经济问题》2016年第3期。

⑫于昆: 《共享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45页。

⑬韩喜平、巩瑞波: 《共享: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本质回归》,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⑭赵振华: 《关于共享发展的若干问题》, 《理论探索》2016年第4期。

⑮刘红玉、彭福扬: 《论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⑯ 李逢铃: 《从“分享”到“共享”及其发展理念》,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⑱余达淮、刘沛妤: 《共享发展的思维方式、目标与实践路径》, 《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⑲王立胜: 《以共享发展促共同富裕:理念、挑战与路径》,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年第6期。

⑳钟俊平、杨敏: 《从“共同富裕”到“共享发展”理念演进探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㉑王诗卉: 《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2期。

㉒朱霁、廖加林: 《论共享发展理念对共同富裕原则的坚持和发展》, 《广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11期。

㉓ 陆自荣、张颖: 《从“共同富裕”到 “共享发展”:理念的继承与创新》,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㉔韩喜平: 《整体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的四个向度》,《社会科学家》2016年第12期。

㉕张秀荣: 《论共享发展的鲜明特征》,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

㉖黄德金: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共享发展理念的四重内涵与价值彰显》, 《领导科学》2021年第22期。

㉘㉜蒋茜: 《论共享发展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 《求实》2016年第10期。

㉙孙肖远: 《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2016年第4期。

㉚陈松友、汤克敌: 《共享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㉛董朝霞: 《论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8期。

㉝张吕、张国镛、陈雪: 《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依据及意义》, 《邓小平研究》2017年第3期。

㉞陈雪、王永贵: 《全面把握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理与路》,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㉟沈佩翔、李洋: 《新引擎、新模式、新样态:共享发展的世界意义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2021年第2期。

㊱袁祖社: 《“共享发展”的理念、实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建构》, 《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㊳邓鹏: 《论共享发展理念的民生伦理意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年第5期。

㊴马俊峰、王斌: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逻辑构境及其当代价值》, 《学习论坛》2020年第6期。

㊵李志、何玉芳: 《责任伦理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共享的实现方式》, 《甘肃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

㊶彭怀祖: 《共享发展理念的伦理意蕴》,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第8期。

㊷张彦、洪佳智: 《论发展伦理在共享发展成果问题上的“出场”》, 《哲学研究》2016年第4期。

㊸沈建波: 《“善”与“正义”: “共享”发展理念的双重价值维度》,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年第2期。

㊹易培强: 《共享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当代经济研究》2017年第3期。

㊺〔57〕吴静: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角度透视共享发展理念》, 《哲学研究》2016年第12期。

㊻巩瑞波: 《论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理路与实践逻辑》, 《求实》2017年第3期。

㊼崔治忠: 《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 《学习论坛》2016年第3期。

㊽吴东华、武彦斌: 《共享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逻辑和价值引领》,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6期。

㊾董振华: 《共享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探析》, 《哲学研究》2016年第6期。

㊿李雪娇、何爱平: 《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到共享发展》, 《经济学家》2016年第12期。

〔51〕王婷、胡海波: 《习近平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52〕〔59〕胡守勇: 《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溯源与演进历程》,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2期。

〔53〕〔54〕王丹、熊晓琳: 《论共享发展的实现理路》,《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3期。

〔55〕刘永春: 《孟子思想的“共享”指向及其当代启示》, 《伦理学研究》2019年第3期。

〔56〕王泽应: 《共享是中国文化的智慧、良心和符号》, 《伦理学研究》2017年第3期。

〔58〕〔69〕刘武根、艾四林: 《论共享发展理念》,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期。

〔61〕 蔡克文: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演进》, 《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2期。

〔62〕陈健、龚晓莺: 《共享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 《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63〕叶兴庆: 《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重点难点在农村》, 《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10期。

〔64〕〔72〕叶胜红: 《论共享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的困境及出路》,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6年第2期。

〔65〕〔73〕邵彦敏、陈肖舒: 《共享发展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2期。

〔66〕魏祎、王萍: 《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产业扶贫的现实困境及纾困之道》, 《生态经济》2019年第5期。

〔67〕蒋永穆、张晓磊: 《共享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3期。

〔68〕刘昌宇、孙继琼、边慧敏: 《共享发展理念:特征、维度及促进机制》, 《科学社会主义》2019年第4期。

〔70〕吕健: 《共享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55—170页。

〔71〕康雁冰、林明: 《共享发展理念与精准扶贫的契合及实践路径》, 《改革与战略》2018年第1期。

〔74〕叶南客: 《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创新与终极价值》, 《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75〕王宁: 《共享发展理念研究: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80页。

〔76〕易淼、赵磊: 《基层党建的经济功能与共享发展的基层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视角》,《改革与战略》2019年第9期。

猜你喜欢
理念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凸显理念,学也张扬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