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卫
丹东,地处辽宁东南,沿江沿海沿边,被誉为“中国最大最美的边境城市”。来丹东的游客,自然少不了品一品有名的黄蚬子,尝一尝特色草莓,还可以在鸭绿江上坐船游览一番,不出国门,即可近距离看一看邻国朝鲜,感受一下“同饮一江水,风景各不同”的两岸风光。然而,丹东最值得让人追忆参观的,则是分布在城市各处的红色印记。
2021年,17处景点被列为红色旅游打卡地,展现丹东市在抗联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的红色印记,引导游客在观光赏景的同时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我2005年在驻丹部队服役,2017年转业到丹东市人民检察院,虽没有走遍这里每个红色景点,但也算半个丹东人,有一定发言权。我认为,每到一处,总能让人遐思无限,或是敬仰,或是激愤,或是惋惜,或是激起满满斗志,总之,一股脑的爱国热情溢于言表。随便截取一段历史,丹东的红色故事便说之不尽。
且说虎山长城。作为军事要塞的虎山,是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依山就势,蜿蜒北去。这里虽不比山海关雄伟,也不比嘉峪关险要,除了城下的“一步跨”,是中朝水路边界距离最近的地方,还有一处异于别处的风景,就是虎山从远处看,宛如一位仰卧的睡美人,身形婀娜,栩栩如生,让人啧啧称奇。古人修关筑城为何?不就是为了抵御外敌,让老百姓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嘛。不知道昔日守关的将士,是不是也曾目睹这位睡美人,思念家乡的亲人,进而激发无穷的战斗勇气。
城墙再坚固,也不能闭关锁国。因为跟不上世界的步伐,注定要遭人欺负,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就是例子。这场海战就发生在丹东大鹿岛以南海域,结局是洋洋大清国败于弹丸之地的日本,但名将邓世昌的形象却铭刻在我们心间,成为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如今硝烟散去,登上大鹿岛,可见6米高的邓世昌塑像和甲午海战战况介绍石碑,还有邓世昌墓和甲午英烈墓供人凭吊。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血的教训。崛起,需要不懈的抗争、不懈的努力,为此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东北抗联是其中的代表。丹东有多处抗联遗址,比如凤城蒲石河红军洞、宽甸天桥沟东北抗联遗址、宽甸青山沟抗联小路等。史料显示,杨靖宇将军曾先后率领东北抗联等抗日武装,“六进六出”丹东宽甸天桥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2019年,抗联一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在这里开馆,一件件珍贵实物、一幅幅尘封图片、一段段罕见的史料,再现了东北抗日联军那段奋起抵抗侵略、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在附近地域保留的密营遗址,颇能引人深思。所谓“密营”,就是伪装起来的秘密补给站,藏着粮食、弹药、药品和布匹等生存物资,一般人发现不了。缺乏后勤补给的杨靖宇将军带领着抗联队伍,就是靠着这些散布在大山之中的密营与鬼子们周旋的。后来由于叛徒出卖,密营被捣毁,抗联队伍进入弹尽粮绝的境地,杨靖宇将军惨遭杀害。缅怀敬仰先烈的同时,也不禁让我们警醒,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忠诚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解放战争时期,丹东也有印记。不仅在著名的锦江山公园有解放辽东烈士纪念塔,还有著名的战役故事。在凤城市爱阳镇富国村的北山坡上,高耸着一座汉白玉筑成的纪念碑,刻着“新开岭战役纪念碑”八个大字。1946年10月,在新开岭战役中,我军以较小的代价,全歼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军第二十五师8000余人,俘虏其师长,开创了东北民主联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师的先例,对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站在碑下,回味那段历史,细品我军如何在武器装备不如敌人的情况下打败他们,不禁让人感慨: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还是人,还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若想详细了解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最好去抗美援朝纪念馆,它是中国建成开放的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
纪念馆园区坐落在丹东英华山上,总占地面积18万多平方米,由纪念馆、纪念塔、全景画馆、国防教育园组成,馆藏抗美援朝文物2万余件。纪念馆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基本陈列主题,设置了序厅、抗美援朝战争厅、抗美援朝运动厅、中朝友谊厅、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厅、纪念厅等,全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历史。
在这里,每件物件、每幅图片,甚至每个数据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比如,抗美援朝纪念塔下的台阶,一共有1014个,它们象征着我军在朝鲜战场,奋战的1014个日夜。53米的高塔,象征着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取得伟大胜利。在这里,历史印记变得有迹可循,我们仿佛又能看到黄继光堵枪眼的身影,烈火中的邱少云岿然不动的形象,耳畔时时回响《志愿军战歌》。在这里,更能感受著名作家魏巍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饱含的真情,更能体会到我们战士的伟大,更能体会抗美援朝精神的伟大。
若还想更进一步追思这段历史,那就再去鸭绿江断桥上走一走。1950年11月开始,美空军派出百余架轰炸机,对大桥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最终被炸毁,成为废桥,中方所剩4孔残桥保留至今,被人们称为“鸭绿江断桥”。目前,断桥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红色景点,见证并陈述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岁月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绩。走上大桥,看着桥体上遗留的累累弹痕和被炸弹撕毁的桥梁钢架,如同听到枪炮声再响、看到战机划破长空。作家陈运和到此写下散文《历史登上鸭绿江断桥》,称之“上了断桥犹如上了一节爱国主义生动教育课,知耻辱、知胜利、知天下大事,跟着共和国昂首阔步走过来”。
不忘历史,才能面向未来。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有“当代桃花源”美誉的丹东凤城市大梨树村就是生动写照,它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史的重要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先后荣获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40多项国家级荣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典型示范村。
在大梨树村诸多景点中,最为有名的要数“干”字文化广场。高达9.9米高的红色“干”字碑矗立,360个“干”字围成的护栏环绕四周,三个小广场“金鸡报晓干”“头顶烈日干”“披星戴月干”分散广场前,“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干什么都没有”的标语“干”味浓厚。看着这些“干”字,听着讲解员讲解老书记毛丰美带领全村人艰苦创业几十年,凭着“苦干、实干、巧干”的“干”字精神,把昔日贫困的小山村干成如今闻名全国的富裕村庄,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激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鸭绿江畔讲党课,断桥旁边话检魂,“干”字丰碑前面谈使命,抗美援朝纪念馆里温誓词……丹东的红色景点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年,不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不论是集体组织还是个人前往,那些地方、那些人物、那些事情都让我难以忘怀,成为我精神上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让我明白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该做什么样的事。
①虎山长城
②大鹿岛邓世昌塑像
③鸭绿江断桥
④大梨树村“干”字文化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