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红伟,欧阳玲,宋述芹,赵胜男
(1.赤峰学院 美术学院;2.赤峰学院 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3.赤峰市乡村振兴研究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2021年4 月,习近平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1]。本文以2018-01-0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政策依据,以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乡村艺术为抓手,通过对乡村文化艺术资源的调查分析,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艺术资源,以艺术设计为手段,因地制宜,拓宽视域,从乡村品牌、民居建筑、民宿装饰、庭院景观、街巷小品、公共空间等多视角给出乡村视觉形象塑造的系统解决方案。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以本土文化艺术语言优化提升乡村视觉要素,引导村民自主创新设计,激发村民文化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唤醒村民的乡村文化自信,激活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从而使村民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纷纷从各自专业领域探索乡村振兴的可实施路径,其中艺术设计领域表现较为活跃,在乡村品牌、民居建筑、民宿装饰、庭院空间、街巷小品、公共空间等视觉形象要素设计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就,使乡村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董占军[3]提出,在遵循内生化、民主化和开放化原则下,可从提升乡村外部风貌、建筑空间环境、公共服务设计以及包装与营销推广等路径介入乡村经济和文化建设,从而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贡献;张婧等[4]就乡村振兴战略下公共艺术设计在公共环境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研究,为我国政府主导下的个性村庄及整体性规划发展与振兴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李传燕等[5]进行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中的设计表达研究,并给出了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中的设计表达方法;滕学荣[6]阐明艺术介入乡村设计为乡村的传承与复兴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挖掘出乡村环境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同时提出艺术介入乡村设计具体实施的策略方法,指导未来乡村振兴的实践。相关学者主要侧重某一方面对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进行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单一的品牌设计、民宿设计、小品景观设计等无法形成乡村视觉形象合力,乡村视觉形象是一个有机整体,乡村视觉形象各要素应该相辅相成、相互协调才能形成乡村视觉形象的合力,这种合力是单一的乡村品牌设计、民居建筑设计、民宿装饰设计、庭院空间设计、街巷小品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所无法形成的。因此,本文以宁城县扎兰营子村视觉形象设计为例,着眼于乡村视觉形象全局,通过乡村文化艺术资源的全面调查,进行乡村视觉要素的系统化分析,实施系统化设计,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探索艺术设计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本文以文献查阅、入村访谈、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深入扎兰营子村文化资源调查,全面客观收集乡村信息资料。通过扎兰营子村品牌设计、民居建筑设计、民宿设计、庭院设计、街巷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七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乡村视觉形象设计,为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可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路线图
扎兰营子村位于忙农镇西南部,临近306国道和赤凌一级路,距赤喀高铁宁城站20公里,当地比邻辽宁省凌源市,交通便利。扎兰营子村处于丘陵地区,全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980亩。全村水资源贫乏,土地绝大多数为旱地,基本没有水浇地。耕地多种植玉米,少数种植高粱等作物。正常年份,耕地收入每亩地在600—700元之 间。全 村辖7个 自然 村、11个 村 民组,740户2227人;从事种植业入口约占90%,从事养殖业人口约占10%。外出务工劳动力较多,约占从业人口的六分之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2户23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0.6%,其中因缺水43户129人,占贫困人口的54%。通过落实政策、劳动技能培训、危房改造、易地搬迁、产业项目等扶贫政策,截至目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宁城县双峰山田园综合体位于扎兰营子村,是集观光、旅游、康养、民宿、种养植、产品深加工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将综合文化活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旅游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该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走字花海”享誉十里八乡,游客纷纷慕名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文明的根在乡村,若失去了乡村的源头活水,社会安全和伦理秩序将面临严重威胁[7]。因此乡村视觉形象是乡村文化的外在表现的总和,本文系统的制定了乡村文化艺术调查指标,全方位深层次挖掘乡村文化,从物质文化到非物质文化,从乡贤到乡村规划要素等进行深入分析,为乡村视觉形象设计提供文化内涵,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表1 扎兰营子村——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统计表
表2 扎兰营子村——乡贤统计表
表3 扎兰营子村乡村振兴概念性规划方案调研信息表
·旧婚庆用具(花轿、红绸、红毯、红灯笼、头饰、盖头、床单、枕头、箱子、唢呐、天地桌、火盆、秤、蜡烛等)·旧节日用具(旧春联、旧窗花、舞狮舞龙道具及其他当地节庆用具)2)生产用具:·旧农具(老碾、老磨、扁担、犁、锄头、篮子、木锹、木簸箕、耙等)·旧纺织工具(纺车等)·旧运输工具(独轮车、地排车等)艺 雕刻、玩具、乐器、皮影、陶器、瓷器、剪纸、饰品、刺绣、缝纫、编织品等其他 古书、地方志、老家谱、老照片、老证件(考试合格证、毕业证、结婚证、计划生育证、自行车执照、驾驶证、老户口簿、旧房产证、选民证、社员证、职工医疗证等)、老报纸、老奖状、老挂墙字画、老挂历等2.老宅子(旧民居)统计内容 每处老宅子(旧民居)的名称、修建时间、房屋材质、建筑面积、构造布局、间次、楼层、建筑风格、图案花纹、题字、相关故事、相关人物、所处位置、持有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方式)3.文物古迹统计内容 每项古物的名称、修建时间、材质、面积、构造布局、风格、图案花纹、题字、相关故事、相关人物、所处位置,联系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方式)4.革命历史遗迹用(1)遗址(2)遗存物件(电报设备、旧电话、煤油灯、水壶、军装、军功章、军号、地图、旧枪械、书信、照片、报纸等)(3)雕塑(4)石碑等。每项的名称、所处时间、建筑面积、革命事件、革命人物、题字、所处位置、联系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方式)5.饮食统计内容 每项名称、简要介绍(原材料、制作方法、特色在哪、味道是甜是辣是咸、独特吃法)、菜系、起源及相关传说故事、当前代表人物(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方式)6.民俗节日统计内容 名称、举行时间、习俗(吃喝、歌舞、表演、仪式)、起源故事(举办目的)、当前代表人物(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方式)7.文学统计内容 名称、产生时间、来源、故事内容、当前代表人物(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方式)8.书法绘画统计内容 名称、风格、代表作品(创作时间、创作人、作品简介)、主要内容、当前代表人物(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方式)9.传统手艺统计内容 每项名称、简要介绍(原料、特点、色彩、工艺讲究)、起源历史、当前代表人物(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方式)10.游戏杂耍统计内容 名称、简要介绍、起源故事、当前代表人物(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方式)11.民间礼俗统计内容 名称、具体习俗、禁忌、当前代表人物(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方式)12.民间知识统计内容 名称、具体内容、发展历史、当前代表人物(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方式)13.音乐歌舞统计内容 名称、主要内容、起源故事、当前代表人物(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方式)14.生产习惯统计内容 名称、简要介绍(种植、养殖历史、故事)、当前代表人物(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统计内容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产业振兴,而是文明和秩序的重建[8]。乡村视觉形象设计需要艺术工作者在原有乡村文化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做到多方面融合发展。因此扎兰营子村视觉形象应将乡村品牌、民居建筑、民宿装饰、庭院空间、街巷小品、公共空间等多要素融合分析,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系统的乡村视觉形象解决方案。
品牌,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具有极强经济内涵的文化。文化资源的转化是指将识别出的反映品牌价值的图案、文化、标识等象征性文化元素符号进行意义物化,运用当代性、国际化的设计方式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转化,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重新演绎与品牌的塑造[9]。乡村文化是乡村品牌设计的灵魂,也是乡村品牌设计的资源支撑。因此,扎兰营子村品牌建设应注重对乡村文化要素的创意表达,通过文化艺术资源的调研整理挖掘,以视觉形象设计手段,向人们展示具有个性化的扎兰营子乡村文化特色,提高扎兰营子乡村品牌的识别度度和知名度。为此,扎兰营子村品牌建设应积极挖掘本村地域文化元素,将现代文化与乡村文化、历史文化相结合,突出乡村文化的神韵。积极收集当地方传说、民间工艺等,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品牌设计中来,引导村民参与实践设计,将乡村品牌要素融入民居建筑、民宿装饰、庭院景观、街巷小品、公共空间等具体设计中来,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增强乡村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设计包括村标设计、生产生活用品形象设计、特色产品包装设计等,如图2、图3所示。
图2 logo及乡村插画设计示意图
图3 生产生活用品形象设计示意图
通过在乡村民居建筑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保留区域的本土特色、体现乡村风貌样性,结合地域的景观,融入地域的习惯,使得地域居民在居住和生活的过程中更加方便与享受[10]。乡村建筑设计以北方民居建筑为基础,融入扎兰营子村特色乡村文化创新乡村建筑形式、注重生态美学与乡村美学的结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根据建筑色彩、材料、构造等特点,将传统地域文化与乡村品牌相结合,以艺术设计手段建造符合当下居民需求的个性化建筑。在个性化特色建筑设计中,提取色彩符号用于建筑的外表色彩设计,将简化的几何图形符号与品牌要素相融合,应用于建筑的主体结构之中,将能够适用的材质符号用于建筑的立面装饰,这些特征符号为显性符号,即为建筑的“形”[11]。探究多种院落布局形式。引导村民从风土人情及使用功能视角参与民居院落设计形式改造,提升村民文化自信,提升居民居住空间水平,引导居民自主设计多种形式的居住环境,如图4所示。
图4 扎兰营子村民居建筑设计意图
在民宿装饰设计中,民宿的品牌设计不是空中建楼阁,而是要立足于民宿的现实条件,按照民宿品牌定位的目标、品牌形象的传播要求来进行[12]。乡村传统民居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受历史、文化、宗教、礼俗、风水等影响较深。然而,从乡村文化与乡村品牌相融合的背景下探寻民宿设计方法更为复杂,既要考虑乡村文化和乡村品牌特征,还要考虑到适应乡村民宿的功能需要、精神需要、日夜景观交替需求。倾听村民意见,通过发掘地域文化特质,提取品牌形象要素,设计规划丰富的文化体验,艺术设计团队深入乡村调研,听取村民意见,积极与村民地进行文化交流与互动,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利于的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乡村民宿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势必会增强乡村活力,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人口结构优化、缓解乡村生活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如图5所示。
图5 扎兰营子村民宿装饰设计示意图
国内学者对于民居庭院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传统民居庭院空间、乡村庭院经济、乡村庭院绿化[12]。根据村民生活、生产以及休闲的实际需求,利用围墙和植物将庭院空间划分为开放活动空间、私密休憩空间以及经济生产空间,为村民提供多样的生活场景体验[13]。庭院是乡村的基本单元,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庭院景观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地域文化传承、村容村貌提升都有重要意义。乡村庭院在新时期呈现出开放性、体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实地测量、调研访谈、设计团队与村民共议等方式对庭院景观营造进行分析,根据服务对象及使用功能的不同,在庭院空间设计中关注乡村品牌拓展,将品牌要素结合景观设计拓展到庭院空间,开发庭院景观亮化方案,引导村民尝试这种独创性艺术设计体验,激发村民自主创新意识,根据风土人情、使用习惯等对乡村庭院景观营造给出创新策略,如图6所示。
图6 扎兰营子村庭院空间设计示意图
街巷空间是传统乡村的灵魂,承载着历史人文积淀,是当地居民重要生活场所[14]。增加乡村街巷空间的自然趣味。保留传统记忆、寄托村民情感,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型乡村街巷空间,在传统乡村聚落中,除了疏导交通的需求,街巷空间的尺度规模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村民日常居住活动的重要空间要素需求,通过乡村文化艺术调查的整理分析,倾听广大村民意见,充分利用生态美学理论,结合日夜景观的特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指导村民以乡村品牌为依托,自主创新街巷小品设计,激发村民创作积极性,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如图7所示。
图7 扎兰营子村街巷空间设计示意图
乡村公共空间是指为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提供活动场所的乡村外部空间,也是乡村村容村貌展现的重要载体[15],邻里交往、健身娱乐、公共文化活动、祭祀等使得乡村公共空间成为村民沟通情感、增强邻里和谐、展示特色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多样化的空间形式在满足村民休闲、娱乐、生活同时,也具有乡村品牌形象塑造和提升。从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以及品牌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从乡村生态美学、乡村空间系统规划、乡村品牌建设、本地村民参与等四个方面深入研究,创新设计公共空间视觉形象,如图8所示。
图8 扎兰营子村公共空间设计示意图
赤峰市辖区的乡村旅游处在起步阶段,乡村文化资源没有创造足够的经济价值,未形成科学、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因此扎兰营子村在乡村视觉形象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寻求与同类项目的差异化,其一,在开发视觉形象系统中,以文化挖掘和品牌的塑造为整体形象塑造的基础;其二,以生态美学理论为指导,在庭院、街巷、公共空间塑造中合理搭配花草树木景观,通过生态手段实现一年四季皆有景;其三,打造灯光小镇,开发夜间互动景观,从而留住游客,增加消费时机。通过乡村视觉形象设计,提升乡村品牌、美化乡村人居环境,用三到五年时间逐步形成乡村游特色网红村,以乡村游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