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心怡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市 300382)
根据相关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来看,妇女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在15%到30%,较高的发病率,打乱了妇女正常的生活节奏,降低了幸福感、满足感,诱发系列家庭问题。为防范这种情况的发生,及时有效地对妇女产后抑郁开展干预,使妇女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以社工组织为平台,通过对妇情绪的有效疏解,达到缓解焦虑、易怒等情绪的目的。
分析妇女产后抑郁危害性与诱发原因,逐步扭转了妇女自身、家庭成员以及社工的思维认知,促进相关主体形成正确的观念认知,明确必要的心理干预、情绪疏导对于妇女产后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为后续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思想准备。
产后抑郁的主要表现。妇女产后抑郁发病率较高,典型的产后抑郁往往发生在分娩后的40天之内,分娩的3个月到6个月自行恢复。但是部分妇女其产后抑郁可以持续2年,妊娠后复发率可以达到30%。妇女产后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并伴随着一定的焦虑情绪,严重者会产生对丈夫、婴儿的敌对情绪,严重影响产后的正常生活。
产后抑郁危害性的具体表现。从实际情况来看,妇女产后抑郁的危害性集中表现在生理、心理两个层面。生理上,出现食欲不佳,体重降低以及失眠的症状;心理上,出现焦虑情绪,脾气急躁,容易被激怒,部分妇女还会出现恐慌。同时也会出现一定的认知问题,分娩后,妇女的注意力不加重,出现反应速度变慢、记忆力减退的几率较高,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严重的产后抑郁甚至会诱发自杀的倾向。产后抑郁对于妇女生理、心理、认知的危害性,要求产妇自身、家庭成员、社工组织以及相关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正视起产后抑郁对于产妇的消极影响,采取相应的举措,做好产后抑郁的有效干预,将产后抑郁的危害性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保持妇女心理健康水平。
妇女生理层面的变化。妇女产后抑郁的诱发原因是多样的,主要包括情绪原因、生理原因以及心理原因等。妇女在整个怀孕期间,情绪较不稳定,不稳定性的情绪是诱发产后抑郁的最直接原因。妇女在完成分娩后,其内分泌系统以及荷尔蒙效应受到影响,体内激素水平的快速变化,往往会增加产后抑郁的严重程度。例如妇女怀孕时,雌性激素的水平持续升高,激素水平可以达到正常状态的50倍,分娩后,激素水平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这种特殊的生理变化,使得妇女的情绪波动较大,自身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逐步减弱。
妇女家庭角色的变化。妇女在生产后,其家庭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部分妇女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这种角色转变,承受更多的压力。例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由于分娩以及哺乳,将其从原有的生活场景中剥离出来,生活节奏的变化以及哺乳压力,使其出现抑郁情绪的机率更高。基于妇女产后抑郁的诱发原因,在抑郁情绪的疏解环节,无疑应当坚持问题导向,在掌握妇女产后抑郁诱发原因的前提下,采取针对性的举措,强化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化解能力,稳步提升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妇女产后幸福感、满足感的稳步提升。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妇女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产后抑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少数妇女对社工组织存在抵触情绪。为加速思维认知的转变,厚植社会工作介入的妇女产后抑郁的群众基础,需要从实践角度出发,对社会工作介入妇女产后抑郁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论证,社会工作对产妇家庭生活的介入,可以有效缓解其抑郁情绪,促进家庭生活的核心。具体来看,社会工作的介入,更好地梳理了家庭因素、个人情感因素与抑郁等负面情绪之间的关系,借助合理的举措与方法,逐步消除负面情绪。例如社会工作组织在入户与产妇进行深入沟通与交流后,基本掌握妇女产后的生活场景,根据生活场景的不同,兼顾妇女产后抑郁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段,给出相应的意见建议,以达到疏解抑郁情绪的目的。要求夫妻之间要做好沟通,丈夫要给与妻子更多的关心,对于妻子的抱怨要耐心倾听,做好心理疏导。同时努力营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充分沟通与良好的环境,逐步舒妇女的产后压力,以达到消解抑郁情绪的目的。社会工作组织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妇女产后抑郁的严重程度,管控了其危害性,实现了和谐家庭的构建。个案介入作为成熟的工作机制,通过一对一服务的形式,快速获取各类资源,解决相关问题。例如社会工作的个案介入,采取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等手段,评估妇女产后抑郁的严重程度,综合评估妇女的家庭生活场景,采取针对性的手段,引导妇女快速改善心理状态,修复家庭关系,使得妇女在产后,可以积极、乐观地面对家庭生活。从实际效果来看,社会工作个案的介入,丰富了妇女产后抑郁的应对能力,充实了现有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对于我国心理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服务机制的完善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妇女产后抑郁介入个案,社工组织完成了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工作规律的明确,使得社工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对介入的方式方法有了更为准确的把握,消除了过往社会工作在妇女产后抑郁介入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认知,全面提升了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应用的针对性。
案例状况分析。姜女士分娩前,在国企事业单位工作,工作能力突出,性格开朗。2018年结婚后,2020年分娩。在产褥期,姜女士出现较为明显的抑郁情绪,与丈夫、婆婆的关系迅速紧张,出现一定的自杀倾向。针对于姜女士的情况,相关社工组织快速介入,安排社工入户走访,通过与姜女士开展密切的沟通,对其抑郁情绪的诱发原因、严重程度开展评估与总结。姜女士在产后,遭受烦躁、焦虑等情绪的困扰。与丈夫缺乏沟通,二人的关系逐步疏远,婆媳由于育儿理念的不同,产生系列矛盾,关系快速恶化。
需求分析。导致姜女士抑郁情绪的原因在于,分娩后,姜女士自身的社交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忙于哺乳以及家务,没有充足的时间与朋友、亲戚等进行沟通,消除心理压力,压力的逐步叠加,增加了情绪的抑郁程度。姜女士的丈夫由于工作的原因,无法分担家务、育儿,加之其性格较为内向,不善于沟通,使得两人在姜女士分娩后,争吵频率逐步增加。
介入实施过程。在对产后抑郁妇女进行社工个案介入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接案评估、社会诊断、目标绝对、建立协议、持续社会治疗以及评估等过程,对介入对象进行持续性的介入,使其恢复心态,减少负面情绪的困扰。
方法与建议。做好情绪与心态的调整。在进行介入服务的过程中,社工根据前期掌握的情况,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通过有效的社会服务,对产后抑郁情绪做好疏解,并将矛盾疏解以及心理辅导作为本次介入的重点领域。在情绪调整方面,社工采取入户走访的方式,建立起与姜女士的稳定联系。沟通交流过程中,认真倾听姜女士的不满与抱怨,从专业角度出发,给出相应的意见建议。例如指导其做好放松训练,实现身心的愉悦与放松,实现焦虑抑郁情绪的缓解。访谈过程中,社工了解到,姜女士由于频繁的哺乳,导致睡眠质量不佳,出现失眠的情况。怀孕后,姜女士体重增加了30多斤,产后体重、身材的恢复速度较为缓慢,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较差的睡眠以及不佳的身材恢复,担心哺乳以及培养幼儿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以及职业发展,导致姜女士存在紧张、焦虑情绪。针对于姜女士的心理状态,社工引导其进行舒展运动,鼓励姜女士坚持做瑜伽等产后运动,通过运动的方式逐步降低体重,恢复身材,实现抑郁情绪的有效排解。转换环境舒缓压力。除了进行入户走访之外,社工还可以转换介入环境,为妇女产后抑郁情绪的疏解营造轻松的氛围。通过良好氛围的营造,使得产妇可以更好地转换抑郁情绪,实现情绪的有效调整。例如社工带领姜女士进入公园,在游览的同时,采取心理疏解的方式,引导其宣泄负面情绪。同时加强与姜女士丈夫、婆婆的沟通与交流,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出发,分析姜女士的面临的困境以及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之间存在的问题,帮助姜女士的丈夫、婆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调整,促进夫妻关系的核心与婆媳关系的和睦,促进和谐家庭关系的形成。通过这种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的科学营造,实现了压力的舒缓,有效应对产后抑郁的发生。
社会工作对妇女产后抑郁的介入,对于妇女情绪的改善,家庭关系的和谐以及生活性感福的提升有着极大的裨益。为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的积极作用,文章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妇女产后抑郁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方法,通过案例总结,形成完备的工作认知,加速构建体系化、标准化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