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菁
中国自古以来便重视“家学”,而古代的家学对应的就是现代所讲的家庭教育。宋代家颐在《教子语》中写道:“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成长、一个家庭和谐、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单元。
随着公民素质的普遍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学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施行更是推动中国家庭教育发展与研究进入新阶段。然而,如何从“知之”到“行之”,仍是困扰许多家庭的问题。
针对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实践,北京开放大学家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光宏做出以下解读。
家庭教育是全员参与的教育
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部家庭教育领域的专门法,从家庭责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等角度对多层面、多主体做出了相应规定,其颁布标志着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
王光宏说:“过去,不管是教育系统还是政府各个部门,大家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苦于资金等问题,难以为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做更多实事。而现在,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家庭教育工作专项规划,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将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鼓励和支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正解决了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家庭教育促进法还提出了推动学校参与家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信息平台建设等措施。“‘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等规定使得学校和教师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家庭教育,更系统地对家长进行培训,辅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减少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平台也是家庭教育提升的关键因素,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牵頭,统筹建设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等举措可以借助互联网,让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覆盖到省、市、区、县甚至村,做到全面普及。”
王光宏认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将促进未来家庭教育工作的推进,让学校、社区、社会与家庭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更好地实现五育并举,发挥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层面广泛、长期的支持与参与,《家庭教育促进法》也可以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教育
“一个工厂要生产,得先有生产许可证;一名教师要上岗,要先有教师资格证。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为人父母这件事,是否也应该有一定的资质认证呢?有不少人提出父母应该‘持证上岗,我认为这个说法重在强调岗前培训,即对家庭教育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王光宏建议,未来高校可以设置所有专业皆可修读的教育学相关课程,“父母到底应该学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学?既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就得掌握老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家庭教育学……这些有关家庭教育的基本逻辑和基础知识,可以在大学中就开始进行学习。家长需要从“道”的高度真正地理解教育,并在日常实践中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而不是等到火烧眉毛时再紧急补课。”
在王光宏看来,家庭教育中有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父母如何做优秀的孩子。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父母也是孩子,作为孩子,你的行为习惯好不好?德行品格是否优秀?是否勤思好学……”这是一个人在学习如何当父母之前,应该自省的。
第二个层面才是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而合格的父母首先要懂得教育理论,对教育有自己的思考。“道可生术,有术无道,则止于术。有很多家长更倾向于学习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但每一个家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自己的孩子。但只要父母能够掌握教育的顶层逻辑,掌握原理,就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琢磨出适合的教育方法。”
第三个层面是孩子如何成为最好的自己。家庭教育不仅是家长的责任,孩子也是家庭的成员,其问题可能不仅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找出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引导,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平行成长,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
这三个问题贯穿着家庭教育的始终,也贯穿了一个人的一生。即便一个人还没有成为家长,也是社会中的长者,其言行会对其他孩子产生影响,因此需要了解一定的教育知识。要做好家庭教育,必然需要父母与孩子共同努力,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
家庭教育是塑造性的教育
优秀的家庭教育是对孩子性格、理想的塑造,其关键就是家庭成员相互尊重,并用恰当的方式给予孩子正确引导,避免采取打压式、贬低式的方法管教孩子。
王光宏将家庭教育分为四个层次——言教、身教、志教和心教。言教,即通过语言去约束、指导孩子的行为。言教必须注意技巧,否则极容易显得枯燥或霸道,让孩子感到厌烦,产生逆反心理,很难真正让孩子“听话”。
教育的方法应随着孩子的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而产生变化。15岁之前,特别是幼儿时期,孩子的认知能力偏弱,很多家长想要“以理服人”,却不知孩子根本听不懂。对待这个阶段的孩子,应注重情感方面的引导。比如,当孩子不想睡觉,一个家长和孩子陈述晚睡对生长发育的种种不利,而另一个家长则告诉孩子,赶紧睡觉吧,明天要早起去看小动物。对于孩子来说,前者他很难完全明白,而后者则更容易让他主动选择早睡。
“言传”之外,中国教育也注重“身教”。身教就是以身作则,通过家长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也就人们常说的“习惯的力量”。家长以礼待人,孩子自然讲文明,懂礼貌;家长嚣张跋扈,孩子也容易变成让人头疼的“小霸王”。
志教则是要让孩子树立自己的志向,有梦想,有目标,有规划。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按照自己的规划提升自我,改掉不好的习惯。然而,现在许多父母却在抹杀孩子的梦想。
王光宏举例:“孩子和家长说长大要当足球运动员,家长却给他泼冷水,说我们家没有运动基因,当不了足球运动员的。孩子本来兴冲冲的,却受到父母的打击,丧失了目标。父母总是容易在不该较真的问题上较真,因为孩子的梦想不切实际或不符合自己的期望而否定孩子的想法。但是,对孩子来说,梦想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能够激发他们不断进取。家长要做的是鼓励,帮助孩子树立志向,一步步塑造自我。如果孩子想当足球运动员,就鼓励他好好锻炼身体;孩子要当主持人,就鼓励他好好学习,增长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认知和价值观会慢慢发生变化,自然也会评估自己是否真正喜欢、擅长做运动员,当主持人,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
心教就是从小给孩子内心植入信仰的力量。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是一种内生动力,是孩子未来人生道路上永恒的激情。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荆棘,只有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健康成长,实现理想。
家庭教育是社会关系中的教育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家庭和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
社会需要良好的秩序才能正常运转,家庭也需要良好的秩序方能让孩子在适宜的环境中成长。“父母首先要互相尊重,孩子才能尊重父母。有很多家长会在孩子面前互相抱怨、指责,这种相互否定很容易毁掉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而当家长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家庭教育就很难做好。大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可以自己解决,但在孩子面前一定要相互尊重,在关键问题上保持意见一致。”王光宏认为,“如果家里有两个或多个孩子,兄弟姐妹间的冲突难以避免,父母一定不能总教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处理,让孩子明辨是非对错。如果弟弟妹妹产生争吵,家长还可以让哥哥姐姐帮忙‘评理,这样也有助于兄弟姐妹之间的良性互动。”
除了家庭成员内部的交往,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给大学生讲过很多课,有一次,我问他们一斤鸡蛋有多少个,很多人不知道,就胡乱猜测,甚至有学生说二十个。在有生活經验的人看来,这样的回答很夸张。但当我问一斤是多少克,所有学生都知道是五百克。这个问题暴露出了应试体制下,教育是悬浮的,是脱离实际生活的。随着‘双减工作的开展,家长更应该让孩子多参与综合性实践,提高生活、生存能力。”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由于许多家长工作繁忙,缺少对孩子的陪伴,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虚拟社交圈,与现实生活中邻里、朋友的互动越来越少。王光宏建议,如果父母有条件,可以找机会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带孩子一起参加活动,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需要你的陪伴”,增强亲子间的纽带,让孩子感受到对父母的“责任感”,并在父母的监护下增进对社会的认知。
在快节奏生活下,亲子之间的代沟愈发加深,但王光宏并不认为这是家庭教育的障碍。“家长并不一定要用自己的思想去改变孩子的思想,也不需要勉强自己融入孩子的时代。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环境与机会,让他们与自己的同伴一起沟通,一起交流,变得更快乐、更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