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姗姗 廖方舟
剧情梗概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线索,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在那个觉醒年代里的百态人生。通过本剧的刻画,“70后”陈独秀、“80后”李大钊、“90后”毛泽东、“00后”陈乔年等一大批历史课本上的人物鲜活了起来,他们有血有肉,有性格,有温度;他们既是伟人,又都是平常人。
镜头一 “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
辜鸿铭受蔡元培邀请,在北大做了一场名为《中国人的精神》的讲座。他刚登台时,就遭到学生们的嘲笑,但他仍面不改色,气定神闲开讲。当他讲到“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时,更是字字珠玑、直击人心。
●解析:无论是电视剧中的演讲,还是历史上真实的辜鸿铭思想,都在一百多年前就给我们种下了文化自信的基因。环顾周遭的人与事,无论是大灾大难中的逆行者、贡献者,还是生活中平凡不知名的小人物,我们都可以发现:辜鸿铭所说的“温良”就根植在每個中国人心中。
/台词欣赏/
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的心灵与理智的完美和谐。
——辜鸿铭
镜头二 最美好的青春是为了理想并肩作战
五四运动中,一群大学生高举旗帜,步履坚定,声音高昂。走在最前面的是邓中夏和赵世炎,他们作为学生运动的领袖,在组建学生联合会的过程中相互协助,一起印刷倡议书,一起在街头派发传单,进行演讲,为维护国家主权奔走。
●解析:革命年代,青年们的书生意气与战士英气融为一体。他们以笔作剑,磨砺出勇敢的心;以行践言,走上保家卫国的道路;更以纯粹和热烈,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所谓“少年意气,挥斥方遒”,大概就是这般模样。你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一个伙伴,你们一起为着共同的理想携手前行?
/台词欣赏/
好一个友情笃深,弥足珍贵。
——陈独秀
镜头三 披荆斩棘,心向光明
陈独秀父子三人的离别,是剧中最打动人的片段之一。1919年12月,陈延年和陈乔年即将赴法留学,父亲陈独秀来送他们。陈延年和陈乔年过来抱住陈独秀,三人没有言语,只有一段背景音乐的低吟。当兄弟两人转身向前走的时候,时空突然跳转,切换到1927年和1928年两人英勇就义时惨烈的景象。尽管他们浑身是血,脚上戴着沉重的镣铐,却面带笑容,从容不迫,足以让观众泪崩。
●解析: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在法国留学时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这冥冥之中注定了他们之后的命运。今天再回看那段历史,所有人都知道,当陈延年和陈乔年转身而行时,他们的人生句号画在了哪里。剧中陈乔年的台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更像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铭记如今的幸福从何而来。
/台词欣赏/
后人怎么看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不是问心无愧。
——陈延年
佳作范本
这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文/河秋
青春该是什么样子的?历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答案,可我总觉得那是难以抵达的理想彼岸。直至看了它——《觉醒年代》,我终于真实触摸到了青春该有的样子。
为国家献身,是青春该有的样子。《觉醒年代》里的李大钊,本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但听闻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后,毅然放弃学业,归国奔走。北大学生郭心刚,虽身处书斋,但依旧时时刻刻忧心山东主权问题,甚至不惜在课堂上反驳老师……青春,是一个个满怀赤子之心的热血青年,是一道道日夜奔走的身影。即使“拼将十万头颅血”,也要“须把乾坤力挽回”。
为理愿驰骋,是青春该有的样子。青春的气质,正是“临危而不惧,途穷而志存;……名利甘居后,为理愿驰骋”。剧中,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默默求学,孜孜不倦,一身书卷气;然而当他回到湖南后,竟然带领同学组织起了“驱张运动”。他虽然多次被反动势力打压、搜捕,一度陷入穷途末路,但他矢志不渝,顶着重重压力前往北京请愿。理愿前驱,为民请命——这样的青春,才是最豪迈的青春。
为光明仰止,是青春该有的样子。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二人,身为陈独秀的儿子,他们可谓是当时的“富二代”和“学二代”。然而兄弟二人从来没有借父亲的名望来给自己提供便利,甚至拒绝接受父亲的资助,选择在码头扛货、在街上摆摊卖杂志等方式积攒去法国留学的费用。留学归来后,他们追随内心的光明,投入到工人运动中。英勇就义时,他们凛然而无畏。司马迁曾说过,“《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陈延年和陈乔年看来,未来的光明便是向往的“高山”。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什么样的青春最值得度过?《觉醒年代》里那些闪亮的名字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愿我们都能不负青春,让内心深处最好的自我觉醒。
/点评/
文章的题目即文眼——“这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们看到了“为国家献身”“为理愿驰骋”“为光明仰止”三种青春的样子。全文结构清晰、情感充沛、语言典雅,也正是少年该有的笔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