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英 李婷婷
振奋、震撼、欣喜、感动……这些都是2021年的关键词。我们振奋于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站;我们震撼于三星堆再一次出土了古老的文物;我们欣喜于一路“象”北的大象终于安全踏上了归家之路;我们感动于中国人在一次次灾难面前爆发出来的团结一心的力量……我们在众多热点中追忆过往,并传递和延续积极向上的能量。
我们在众多热点中追忆过往,并传递和延续积极向上的能量。
聚焦事件
2021年4月29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中国航天正式迈入“第三步”载人航天新征程,开启了空间站任务执行新时代。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奔赴天空,并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3个月的太空生活。这是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2021年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并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解读视角
视角1 空间站的建设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目前,世界上在轨运行的空间站只有两个,一个是美、俄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另一个便是即将建成的中国空间站。但是,国际空间站已处于退役的边缘。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中国空间站诞生了。“中国人首次入驻中国空间站。”这一句话,承载了太多的分量。今昔对比,曾经被外国技术打压封锁,被国际空间站拒之在外的中国航天,已然站在了世界前列。在一次次飞天实践中,从神舟一号到十三号,从空间站核心舱发射到长期驻留时代开启,中国人自立自强的精神得以彰显,自信心一次又一次累积,民族认同感也逐渐增强。
视角2 “科技盛宴”打造共鸣感
我国的空间站究竟是什么样子?航天员们在空间站里的生活和工作究竟如何开展?面对民众的好奇,相关专家和主流媒体一一进行了回应和报道,揭开了中国空间站的神秘面纱:3个独立卧室、1个卫生间、120余种航天食品,还有太空厨房、太空自行车、太空Wi-Fi……在好奇与回应的良性互动中,打造了一场科普航天知识的“科技盛宴”。
航天科技的揭秘与普及,增强了大众对中国航天的认识,让更多人對其产生了共鸣感。人们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也更上一层楼。我们在共同信仰的感召下,凝聚成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视角3 有一种浪漫是科技与人文精神的相遇
自上古时起,中华民族就一直怀有飞天梦。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敦煌壁画到民间传说,数千年的浪漫期盼,对天空的向往与对未知的探索之心传承至今。攻破技术难关的同时,中国航天从未忘记回应前人之梦:“神舟”意为“神奇的天河之舟”,又与“神州”谐音;“嫦娥”脱胎于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天问”更是对屈原的致敬……这些饱含底蕴与情怀的名字,让冰冷的航天材料也染上浪漫的色彩。中国航天始终怀着前人的梦想,连接过去与当下,走向光明的未来。
视角4 合作共享,展现中国姿态
强大且包容,自信且博爱。中国独立空间站在科技上居于世界前沿,但并未只关注自身发展,让技术成为一己之用,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助力整个世界与时代的科技发展。目前,国际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向我国发出合作申请,并且已经有17个国家获得了准许。“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和空间站工程,秉持着为发展科学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宗旨,欢迎全球科学家参与其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明了中国空间站面向世界开放的决心。“中国贡献”正在被更多国家看到,“中国方案”正在被更多国家认可,“中国力量”正在世界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名言速递
宇宙航行不是一个人或某群人的事,这是人类在其发展中合乎规律的历史进程。
——[苏联]加加林
热点链接
2021年12月9日15点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这是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神舟十三号任务飞行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精彩开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3名航天员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的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
这次“天宫课堂”科普课,更是向我们展现了18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这片浩瀚星辰大海,中国人步履未停。
佳作范本
飞天
文/李恒英
飞天一梦,一梦千年。女娲嫦娥、仙娥宫阙,都是虚造的神仙。人非神,却依然长出了翅膀,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属于我们真实的、可触摸的、将理想变为现实的飞天。
漫漫数载,何以上九天揽明月?何以羽化而登仙?回望历史,人类用足迹给予了答案——是梦想,是坚持,是创造。
以梦想为羽翼,向天而行。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追逐星空。浩瀚穹庐,无尽宇宙,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深邃的天空中,究竟有没有神仙,有没有长生,有没有无尽浪漫与安乐?怀着憧憬,有人将想象付诸现实。万户何人,一腔孤勇,直上百米,飞天而死。直至东方红一号,空灵的宇宙中才响起中国之声;到载人航天、独立空间站的建成,我们终得飞天。以梦为马,人类看到穹顶之下不是神仙,是无尽的可能与无穷的远方,我们不是万物之长,我们只是宇宙中一粒幸运的尘埃。
以坚持为羽翼,追梦而去。飞天之路是跨越千年的浪漫,更是跨越千年的坚持。人的生命不过百年,但有的人倾其一生都在为飞天奋斗。“航天四老”,奠定中国航天的根基,至老不渝;无数航天人十年磨一剑,只为完成太空中的一次对接、一次行走、一次返航。他们是刘旺、杨利伟、聂海胜、景海鹏……他们是航天人,是坚持本身。以坚持为羽翼,我们能够知道,即使是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光,照亮更多的地方。
以创造为羽翼,筑梦而行。人是具有无限可能的,所以我们不断在创造。万户飞天,以火药为动力,只能飞到半空;如今,我们已经有了专门的航空燃料,动力足,性能高。从那个小小的座位到高耸的火箭、坚固的太空舱,从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从低空徘徊到高空驻扎,人类一直以创造为桨,去往更广阔的天地。
飞天一梦,也并未由此终结。梦想、坚持、创造,飞天之路还在继续。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点评/
从古之飞天梦追溯至今,在今昔的对照之间,引出文章的中心——人类何以飞天?接着文章以三段分列,一段一意,共同指向飞天之原因。中心明确,纵横交错,具有人文精神与文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