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易之,全林发,李文景,姚 琼,徐 淑,陈炳旭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荔枝蝽TessaratomapapillosaDrury是我国荔枝龙眼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若虫吸食枝条、花穗和果穗汁液造成为害,导致荔枝龙眼枝条营养不良和落花落果,严重影响产量和果实品质[1]。每年3月上旬至下旬和4月下旬至5月上旬等2个时期,荔枝蝽自然抗药性较低,是该虫的防治适期[2]。3月上旬至下旬正值荔枝花期,花期释放平腹小蜂是荔枝蝽的生物防治措施[3]。然而,平腹小蜂对化学药剂敏感,化学防治荔枝蝽时容易被误伤[4]。此外,4月下旬至5月上旬,荔枝处于幼果期,荔枝蒂蛀虫为害迅速上升,这与荔枝蝽高发期重叠,需要同时防治两种害虫。
害虫发生期预测是害虫预测预报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根据害虫现有发生情况,估计下一虫态或世代的发生时期,为防治适期的确定提供依据[5]。目前,荔枝蝽发生期预测的主要方法是剖检越冬雌虫卵巢发育进度来预测产卵盛期,以便在产卵盛期释放平腹小蜂,对荔枝蝽进行生物防治[6-7]。协调施药和放蜂时间,增加平腹小蜂与化学防治兼容性是对荔枝蝽成功实施生物防治的关键[3]。将荔枝蝽发生期预测用于化学防治的研究鲜见报道。荔枝蒂蛀虫和荔枝蝽分属鳞翅目和半翅目,对两种害虫均有效的药剂主要为菊酯类[8-10]。近年来,有不少荔枝种植者反映,由于频繁使用菊酯类药剂,其防效有所下降。但目前可兼治荔枝蝽和荔枝蒂蛀虫的药剂尚较缺乏。
本文探究了荔枝蝽发生期预测在该虫化学防治中的应用,并测定了7种药剂对荔枝蝽成虫和9种药剂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致死作用,以及其中3种药剂对两种害虫的田间防效,旨在提高荔枝蝽化学防治的兼容兼治效果,为荔枝农药减量控害方案制订提供参考。
522.5 g/L氯氰·毒死蜱乳油、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产;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广东立威化工有限公司产;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广东省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河北润达农药化工有限公司产;25%呋虫胺可分散油悬浮剂,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产;40%噻虫啉悬浮剂,利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产;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产;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产;48%噻虫胺悬浮剂,江苏中期作物保护股份有限公司产;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产;10%烯啶虫胺水剂,河南省丰收乐化工有限公司产。
致死作用测定的荔枝蝽和荔枝蒂蛀虫成虫分别采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白云基地荔枝园和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竹园村荔枝园。采回室内后,将2种成虫分别放入养虫笼(长宽高60 cm×60 cm×60 cm)。荔枝蝽养虫笼内放有新鲜的荔枝枝条,且荔枝枝条插在装有水的塑料瓶内。荔枝蒂蛀虫养虫笼内放有直径12 cm的培养皿,培养皿内放有蘸有10%蜜糖水的棉块,以补充营养。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白云基地荔枝园内25年生桂味荔枝供试。该园地势平缓,排灌条件较好;施药当天天气晴朗,无降雨。
参考佘春仁等[6]和刘雨芳等[7]解剖荔枝蝽雌虫的方法。自2月下旬开始,定期采集荔枝蝽越冬雌虫,并剖检卵巢发育情况,当50%左右的雌虫卵巢发育至3级时,推算产卵盛期,即50%雌虫卵巢发育至4级的日期。在产卵盛期后继续定期收集雌虫,剖检卵巢发育情况,并调查统计田间荔枝蝽卵块数量。
按发育进度,荔枝蝽雌虫卵巢可分为5级。即7月至10月上旬,卵巢多为1级,卵巢管长约0.4 cm,无色透明;10月下旬至翌年2月下旬,多为2级,卵巢管长约0.7 cm,乳白色;2月下旬至3月中旬,多为3级,卵巢管长约0.9 cm,卵巢管内有绿色或淡黄色的成熟卵;从3月中下旬开始,卵巢陆续发育至4级,卵巢管长约0.9 cm,卵巢管内有绿色或淡黄色的成熟卵,且侧输卵管可见1个成熟卵;6月中旬后,卵巢多为5级,卵巢管明显萎缩,长约0.6 cm(见图1)。
图1 荔枝蝽雌虫卵巢发育分级
当卵巢发育至3级时,雌虫开始零星产卵,发育至4级时,开始大量产卵,并进入产卵盛期。二级卵巢需10~15 d发育为3级,3级卵巢需9~11 d发育为4级。
采用喷雾法测定药剂对荔枝蝽成虫的致死作用。将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 000、4 000倍液,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 000、4 000倍液,25%呋虫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 500、3 000倍液,40%噻虫啉悬浮剂1 500、3 000倍液,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22.4%螺虫乙酯悬浮剂2 000倍液和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用手持喷雾器均匀喷于荔枝蝽成虫上,每种药液各喷成虫10头;然后将成虫移入养虫笼(长宽高30 m×30 m×30 m),养虫笼内预先放置插有荔枝枝条的塑料瓶(瓶内装有清水);以成虫喷雾清水为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分别在处理后24、48和72 h统计死虫数,计算校正死亡率。
采用药膜法测定药剂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致死作用。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 000、4 000倍液,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 000、4 000倍液,25%呋虫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 500、3 000倍液,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6 000倍液,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 500倍液,48%噻虫胺悬浮剂4 000倍液,10%烯啶虫胺水剂2 000倍液等各10 mL,分别倒入100 mL三角瓶中,摇晃2 min,让药液均匀挂壁,倒掉多于药液,待瓶中水分挥发完全后,接入荔枝蒂蛀虫成虫,每个三角瓶中接入10头;以清水处理为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分别在处理后24、48和72 h统计死虫数,计算校正死亡率。
在产卵盛期前7 d或当日施药防治荔枝蝽,并参照徐淑等[1]的方法测定防治效果。将试验园分为4个试验区,第1区在产卵盛期前7 d,第2区在产卵盛期当日,各喷施522.5 g/L氯氰·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1次;第3区在产卵盛期前7 d,第4区在产卵盛期当日,各喷施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 000倍液1次;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在每个试验区内,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以4株荔枝树为1个小区,2株施药,2株作对照。重复3次。施药前,调查各处理的虫口基数,在施药后第1、3、7和10天,各调查活虫数1次。调查时,按树冠东南西北中等5个方位各随机选取1条枝条调查,统计活虫数,并计算防治效果。
荔枝蝽田间防效测定参照徐淑等[1]的方法,荔枝蒂蛀虫则参照徐淑等[8]的方法。在荔枝落果中期,将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25%呋虫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 500倍液分别均匀喷施荔枝内膛枝条和树冠外层果穗、枝条和叶片;以喷施清水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以8株为1个小区,每种药剂2株,2株为对照,重复3次。对于荔枝蝽,施药前调查各处理荔枝蝽虫口基数,在施药后第3天调查活虫数,调查按树冠东南西北中等5个方位各随机选取1条枝条调查,统计枝条上的活虫数,计算各药剂防治效果。对于荔枝蒂蛀虫,药后10 d收集荔枝落果,每株收集50个,每处理收集100个,带回室内剖检,统计虫果数,计算虫果率和防治效果。防治效果(%) = (对照区落果虫果率-处理区落果虫果率) / 对照区落果虫果率×100。
2019—2020年2月和3月调查荔枝蝽越冬雌虫卵巢发育情况发现,2019年2月19日,大部分雌虫卵巢处于2级,占比达93.3%,3级卵巢占比仅6.7%,未观察到4级卵巢,说明绝大部分雌虫还未产卵。2月25日,荔枝蝽3级卵巢数量大幅增加,占比升至36.7%,也有少量卵巢发育至4级,占比6.7%;在田间零星发现荔枝蝽卵块,平均每株树尚不足0.5块。根据气候条件并结合卵巢发育情况分析,雌虫将在9 d后,即3月6日进入产卵盛期。3月6日,田间采样调查发现,有43.3%的荔枝蝽卵巢发育至4级,说明接近一半的雌虫已开始大量产卵。荔枝蝽田间卵块数量也较2月25日大幅增长,平均每株树卵块超过2块。3月18日,所有卵巢均发育至4级(见表1),该日荔枝蝽产卵数量进一步增加,平均每株树卵块近5块。说明2月25日推算的产卵盛期结果与田间实际情况吻合。
2020年2月18—23日,荔枝蝽雌虫卵巢均为2级,3月4日有38.5%的卵巢发育至3级,3月11日则所有卵巢均发育至3级。以3月4日为起点进行推算,荔枝蝽将在11 d后,即3月15日进入产卵盛期。3月15日,调查雌虫卵巢发育情况发现,有66.7%的卵巢发育至4级,即66.7%的雌虫已开始大量产卵。3月25日,有93.3%的卵巢发育至4级,有3.3%的卵巢发育至5级(见表1)。说明3月4日推算的产卵盛期结果与田间实际情况吻合。
表1 荔枝蝽越冬成虫卵巢发育情况
测定7种药剂对荔枝蝽越冬成虫和9种药剂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致死作用发现,噻虫嗪、啶虫脒和呋虫胺等3种新烟碱类药剂对荔枝蝽和荔枝蒂蛀虫均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其中,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和25%呋虫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 500倍液的作用较强,两种害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超过90%。而其余药剂的致死作用较弱,校正死亡率均不足30%(见表2)。
表2 不同药剂对荔枝蝽和荔枝蒂蛀虫成虫的室内致死作用
在产卵盛期前7 d或产卵盛期当日施药防治荔枝蝽发现,药后1 d和3 d的防治效果最好,522.5 g/L氯氰·毒死蜱乳油的防效为74.5%~84.0%,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为71.3%~81.9%,前者防效略优于后者。但药后7 d和10 d,两种药剂的防治效果迅速下降。这是由于其他区域的荔枝蝽迁移扩散至试验园,增加了虫口数量,而导致防效下降。从施药时间上看,产卵盛期当日施药的防效要优于产卵盛期前7 d,而且产卵盛期当日施药的持效性也较好,药后7 d和10 d防治效果下降的幅度明显较小(见表3)。在产卵盛期,荔枝蝽越冬成虫较活跃,外出活动的个体也较多,虫体更容易接触到药液,因而产卵盛期当日施药有更好的防效。从其他区域迁移扩散至试验园的荔枝蝽大多为成虫,其卵巢多为4级,雌虫正值产卵盛期。这时释放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卵,可与化学防治形成互补。
在谢花着果后,施用噻虫嗪、啶虫脒和呋虫胺等药剂,对荔枝蝽和荔枝蒂蛀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荔枝蝽的防效为80.5%~87.0%,对荔枝蒂蛀虫的防效为81.5%~88.9%。其中,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的防效最高,对荔枝蝽和荔枝蒂蛀虫的防效均超过86.0%(见表3)。可见,在荔枝谢花着果后,施用噻虫嗪、啶虫脒和呋虫胺等药剂防治荔枝蝽,可兼防荔枝蒂蛀虫。
表3 两种药剂不同时间施用对荔枝蝽及3种药剂对荔枝蝽和荔枝蒂蛀虫的田间防效
荔枝蝽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越冬;翌年2—3月荔枝花穗期,越冬成虫陆续复苏,并开始交配和产卵。将荔枝蝽消灭于大量繁殖之前是防治该虫的重要策略。荔枝蝽繁殖期也是释放平腹小蜂进行生物防治的最佳时间,增加化学药剂与平腹小蜂的兼容性是荔枝蝽化学防治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11]。本文通过观察荔枝蝽越冬雌虫卵巢的发育等级,以3级卵巢发生情况预测4级卵巢发生时间,对荔枝蝽产卵盛期做出准确预测。在产卵盛期前7 d或产卵盛期当日,喷施522.5 g/L氯氰·毒死蜱乳油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产卵盛期当日施药的效果略优,持效性也较好;然而施药后7~10 d防治效果出现下降。据郑苑等[4]报道,522.5 g/L氯氰·毒死蜱乳油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对平腹小蜂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7 d和10 d。因此,药后7或10 d释放平腹小蜂,成蜂被药剂伤害的风险大大降低;而且在药剂防效下降时,释放平腹小蜂恰好能对荔枝蝽卵进行生物防治,可与化学防治形成互补。对荔枝蝽产卵盛期进行预测后,可结合荔枝田间物候和平腹小蜂释放计划,合理安排施药时间和放蜂时间,以提升荔枝蝽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兼容性。
荔枝蒂蛀虫是荔枝主要害虫,也是荔枝果期需要重点防治的害虫[12-13]。该虫种群数量在谢花着果后开始迅速增加,此时防治不到位,容易暴发成灾。目前,荔枝蒂蛀虫的化学防治替代技术措施尚缺乏,化学防治还是主要手段[14]。荔枝蒂蛀虫高发期与荔枝蝽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防治适期重叠,需要同时对两种害虫进行防治。本文测定了多种药剂的致死作用,发现噻虫嗪、啶虫脒和呋虫胺等3种新烟碱类药剂对荔枝蒂蛀虫和荔枝蝽均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对2种害虫的田间防效也较高。新烟碱类药剂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对人畜安全性较高;但对授粉昆虫存在较高的风险,不适宜在花穗期使用[15]。4月下旬至5月上旬,荔枝正值果期,噻虫嗪、啶虫脒和呋虫胺等3种药剂可用于防治荔枝蝽,并兼治荔枝蒂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