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裕
[摘要] 教师以班级卫生的打扫为契机,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亲自示范,创编儿歌、手把手教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打扫的要领,规范劳动技能;通过细化分工,适切评价,鼓励表扬,促进学生在组内相互合作,高效率完成打扫任务。
[关键词] 打扫;班级卫生;劳动品质
随着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家庭用洗衣机、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等电子产品,或请清洁工、钟点工等代替自己完成家务劳动。在家中,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极少有参加劳动的机会,家长也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在学校,清洁打扫、保洁工作也聘请了专人承担,失去了很多对孩子进行劳动培养的契机。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小学生从低段开始就要参与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等,培养集体荣誉感。打扫卫生,是人的基本劳动技能之一。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待在教室,教室环境的打扫、保持等正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的一个良好渠道。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劳动
教育。
一、渗透打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可以让孩子感到劳动光荣,体验人对生活的能动创造;感到劳动艰辛,学会尊重和爱惜劳动成果;感到劳动快乐,在劳动中发现大自然对人的贡献和自我的才能;从而在真实的实践中增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今,很多学生瞧不起劳动,不愿意参加劳动。因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首先要正其心,让他们明白劳动的必要性、光荣性,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1.感受洁净之畅
学生进校之初,教师会事先带领热爱劳动的学生把教室的地板拖得一尘不染,把窗户擦得亮亮堂堂,把教室里的每个角落收拾得整整齐齐,还在讲台上、书柜上、小转角等合适的位置摆上几盆绿植。当学生走进窗明几净的教室,请他们畅谈走进教室的感受。他们会发现,洁净清新的环境可愉悦身心,促进学习。之后,邀请参与劳动的学生到讲台前,神采飞扬地表扬他们。也可以请同学们将脏乱差的教室和净齐美的教室进行对比,渗透人人都应当为净齐美的教室尽心尽力的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
观念。
2.明确打扫之责
随后,组织学生学习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生守则(2015修订版)》,强调第三条中的规定:“勤劳笃行乐奉献。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作为一名小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参与劳动实践,是他们应尽的义务。
二、示范打扫的要领,规范劳动技能
1.教方法、做示范,学会打扫明方法
学生因为参加劳动的机会少,不知道如何清洁。作为班主任,要从细小的点滴手把手地教起,再由扶到放,让孩子们明确打扫的方法,规范打扫的技能。
集体教,普遍会:利用班队课时间,从清洁顺序到清洁方法一一详细示范;从扫地到拖地,从抹桌子到对齐桌子,每一样工作亲自讲解演示。如此,让他们直观地感受清洁的方法。
个别教,勤纠错:学生学习了基本方法,需要在每天放学的清洁打扫中付诸实践,但个别孩子仍然不会做清洁。开学之初,每次学生做清洁,教师一定要陪伴、观察,具体指导。仍然不会的,耐心手把手地教;发现打扫方法不当时,仔细讲解,及时纠正。
2.编儿歌,重强化,打扫要领牢记忆
虽然如此,仍然有部分孩子记不住每一样工作的操作要领。不妨结合每一样工作的方法和标准,编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孩子们记住做清洁的基本方法。以下便是笔者编的顺口溜,收效尚可。
三、巧妙评价打扫,促进合作劳动
1.细分工、明任务,清扫细化重落实
常言道,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低年级的孩子年纪尚小,自觉性、主动性尚未养成,做清洁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更不懂得分工合作。大家可能争着打扫同一个地方,或者重复打扫别人做过的工作,降低了劳动效率;有时大家都会忽略某个地方,形成卫生死角;有的孩子拈轻怕重,有的孩子边做边玩,造成窝工现象;孩子们不知道合理规划先后顺序,容易导致二次污染。
针对这些情况,老师很有必要引导孩子们思考,教室中哪些地方需要打扫?哪些地方是卫生死角?一般情况下,孩子们容易发现需要打扫的表面地方。老师要引导他们关注桌椅下、瓷砖角、教室门口、展示栏等角落。中低年级的孩子,工作能力不足,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统筹安排:根据每组的人数,将每项任务乃至每个地方的清洁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为了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任务,记住需要打扫的地方,老师可以细化任务分配,并张贴在墙上。每次做清洁时,孩子们就可以根据文字的要求,找到自己的任务。
一段时间后,将任务循环。这样,可以让每个孩子做不同的工作,熟练掌握做清洁的各种技能,得到不同的锻炼。当孩子们熟练掌握每种清洁技能,明白分工的基本要领后,可以選出组长,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分工合作、组内任务循环。
2.巧评价、常表扬,促进合作劳动
班级的清洁工作由多个环节组成,某一个地方没做好,某个人掉链子,都会影响整体效果。倘若合理制定清洁卫生的评价标准,整体评价学生某一天的清洁,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也可将每组成员拧成一股绳,促进学生团结合作,方便班级的集体评价。
老师事先和同学们商量教室洁净的标准,将每天的清洁卫生整体打包,总体评价每个组。教室清洁方面,地面干净无灰尘,桌面整洁且排整齐,黑板擦净无笔痕,讲台整齐不杂乱,窗户不花无灰,卫生角、图书角整齐有序,所有电器电源关闭等。关于合作方面,每组成员共同商量、合理分工,完成好分内之事,帮助有困难的其他伙伴。每次清洁后,组员根据标准自我评价,及时协作完善清洁不彻底的地方,再请清洁委员评价检查,进一步彻底清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表扬清洁中主动、认真、细致的同学,重点表扬无私助人的同学,奖励团结协作的小组,并请他们分享经验。用他们的事迹激励其他小组,形成班级正气,让团结合作的精神在班级中不断传扬。
四、家校融合,帮助劳动习惯养成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生活,学校和家庭是小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游戏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开展集趣味与打扫于一体的竞赛活动,让学校劳动与家庭劳动有效融合。
首先,公布打扫比赛的项目和规则,请学生按照比赛要求进行赛前准备。每天在家里帮助家长打扫卫生,操练扫地、拖地、擦窗户、整理等技能。孩子在家中劳动的过程中,家长帮忙纠正孩子做得不太恰当的地方,孩子的打扫能力自然得以精进。
一段时间后,利用班队活动课,邀请家长担任评委,开展打扫比赛。将学生带到操场,简单模拟出教室打扫的环境,开展小组比赛,并进行评比,评选出“最佳清洁能手”和“最佳清洁小组”,请他们畅谈体会,邀请家长点评、指导。
学校学习和家庭教育相互融合,孩子们打扫卫生的劳动技能得以迁移和熟练,习惯在无形中得以养成,团结协作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五、拓宽打扫渠道,形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应当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应该与学校教育相融合。
教师可利用节假日,带着学生走向街头,走进社区,除去四处张贴的“牛皮癣”,清扫满是灰尘的地面;也可带着学生走进敬老院,帮助爷爷奶奶打扫房间,整理房间;还可以带着学生走进公园,擦洗运动器材,捡拾卫生死角的垃圾……这样,学生的打扫由学校走向社会,学生在为他人的服务中感受劳动的成功与快乐。
如此这般,学生才会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会劳动技能,形成热爱劳动的品质,用劳动服务他人,用劳动创造美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振乐,正心立德 劳动树人——小学“新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