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赛琴
[摘要] 学会阅读是学生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必备习惯。基于班级学生阅读现状,利用班级阅读文化建设,开展智慧阅读的实践,打造一间属于学生们的彩色阅读教室。本文主要从善于做“减法”,勤于做“除法”,乐于做“加”法,巧于做“惩”法四个方面着手探寻,层层递进、持之以恒,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加减惩除体系;智慧阅读;彩色阅读教室
2020年9月,在学生一年级刚入学时,笔者就对班级46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一次绘本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问卷92份,回收率为100%,所有回收问卷全部有效。具体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一(3)班绘本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孩子阅读现状存在的问题
综观上述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孩子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可以说孩子没有学会真正的阅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不够,孩子无阅读意识
(1)教师的漠然处之
由于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的安排,在班级里我们很少进行阅读教学,这使得阅读的教育价值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使语文老师布置了阅读作业,学生也总是敷衍了事,只关注阅读材料中的结论。这种偏见和轻视导致了学生对阅读不用心,甚至忽略阅读。
(2)家长的冷眼旁观
上述数据显示,班级里有88.61%的家长表示为孩子买过绘本读物,但能说出3本以上绘本名字的孩子只占31.03%。55.87%的孩子喜欢阅读,但每次陪孩子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家长占比64.53%,在回答“你会教孩子绘本阅读的方法吗”这个问题时,只有8.92%的家长认为自己会经常教孩子一些阅读方法,如画重点、查资料等。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家长还是愿意为孩子购买绘本的,但他们陪伴孩子阅读的时间太短,而且很大一部分孩子还没有形成绘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也没有掌握绘本阅读的方法。
2.忽视个体差异,缺乏科学的阅读引领和评价
孩子们由于家庭生活、智商遗传、性格等因素的不同,会产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如果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指导,长期下去,学生就会由于阅读程度的不同造成两极分化、参差不齐。同时,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引领,就会造成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下降;缺乏阅读结果的评价,学生之间不能交流阅读心得,就会导致学生缺乏真正体验阅读的乐趣。
3.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不佳,缺乏自觉意识
(1)阅讀内容局限,导致坐井观天
现实中,孩子对阅读的选择拥有相对自主权,在可供选择的阅读资源中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课外书籍。然而,孩子对课外读物的适合度并没有明显的区分意识。阅读内容的局限,导致孩子们学习视野不宽广,犹如坐井观天。
(2)阅读方法不佳,导致“走马观花”
低年级孩子通常会被绘本中色彩鲜明的图画、寥寥数笔的文字、生动有趣的故事所吸引,在阅读中就容易忽视对有效信息的自觉整理和对文字语言的自发练习,从而陷入主次不分、走马观花的阅读境地,其阅读效果甚微。
(3)阅读能力薄弱,导致畏首畏尾
当孩子读到绘本中那些复杂难懂晦涩的文字或图式时,会因已有知识经验不足而碰壁,自我成就感容易缺失,失去自觉探索的激情,产生厌烦畏惧的心理,这与他们的阅读能力薄弱有关。
二、智慧阅读,打造彩色阅读教室
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于是,我选择和孩子一起阅读。让阅读走进孩子的心灵,让阅读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为孩子的童年打造一间专属的彩色阅读教室。
1.善于做“减”法
(1)“减”去细枝
要把阅读变成家常便饭,尽量减去技术层面的东西。越是简化的,越是有技术的。因此,如果老师能把直击自己心灵的书讲给学生们听,哪怕一个星期给孩子读一本书或者一个学期讲两个长篇童话,都比讲大道理有效得多。
(2)“减” 去干涉
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不少老师容易功利化,运用自己的已知经验对孩子的阅读过程进行干涉,最后导致孩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掉进了阅读误区。对于孩子的阅读,应少干涉,多引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2.勤于做“除”法
(1)“除”去“坐井观天式”阅读
现实中,孩子对书目的选择拥有相对自主权,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阅读书目。然而,他们对读物的适合度并没有明显的区分意识,阅读内容局限,犹如坐井观天。因此,教师很有必要设计一套合理的阅读机制,如建立书友会,成立阅读小分队等,推进共享和个性化阅读,构建完善的阅读教室体系。
(2)“除”去“走马观花式”阅读
一本书在孩子的手里滞留多久,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速度太快,读书就是走马观花,所得有限。应该交给孩子有效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如何时精读、何时略读、何时浏览、何时大声朗读等。
(3)“除”去“一本正经式”阅读
如果孩子要读一本书,得费点周折才能读到,这就走入一个极大的误区。书一定要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如沙发上、床头边、洗手间里……随意放上几本好看好玩的书,让阅读变得不用那么郑重其事,不用那么一本正经,随时随地就可以打开一本书,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养成了。
3.乐于做“加”法
(1)“1+X”拓展阅读
孩子的阅读需要从教材出发,做好基于教材的“1+X”拓展阅读。因此,我们于常规的教材教学之外,还可以补充大量的经典诗文背诵,设置丰富的主题阅读,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整本书精读……唯此,方能构建起一个完善而立体的阅读体系,让孩子能浸润其间,陶冶其中。
(2)“绘本+表演”阅读
充满活力的童年,只是停留于书面的阅读未免过于平面化,我们应该拥有立体的阅读体验,应该将文学搬上舞台,将绘本与表演结合起来。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参与剧本的完善、角色的磨合、情节的设计。我们理解并努力演示每个动作和细节,这不仅仅是在演某一个角色,也是通过角色遇见另一个未知的自己。这是极其美妙的经历。
(3)“创编+创作+创写”阅读
口头创编:阅读总会带给人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资源,让孩子根据所读内容,对其进行合理地扩写、续写、改编等。
绘画创作:孩子爱涂爱画爱模仿,让孩子把阅读过程中的想法画下来。不求画面有多么精美,也不强求故事多么吸引人,这种知识价值的真切体验,能够赋予孩子健康生长的力量。
日记创写:记录阅读活动、不同的想法、收获,以及看到的一些现象等,都能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孩子在写日记的过程中,由薄到厚,逐渐养成了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储备知识等习惯。
4.巧于做“惩”法
(1)用规则替代惩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孩子犯错时,仅通过惩罚来压制,只会激起孩子更大的反弹。和善而坚定地执行规则,更能唤醒人、促进人。教师可根据班级发生的情况,和孩子们一起制定大家认可并愿意遵守的规则,用彩色笔分条分项写下来,并展示在教室显眼的地方,让每个人都能看得见,随时以此作为约束大家言行的规范。
(2)不要把写作当作惩罚
每每有孩子犯错,诸如和同学打架、作业没写好、考试没考好等情况发生,老师总是习惯于让孩子写一份类似检讨的东西,这完全是一个误区。让孩子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真正关心的话题,才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并将内容演变成丰富的文字,将来走上社会,才能准确、熟练甚至非常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让不准阅读成为最残忍的惩罚
阅读教室的孩子们很害怕违规,因为对他们而言,不准阅读是最残忍的处罚,更担心连累小组的同学。在这样的课堂上,惊喜多得数不胜数,或许是去社区小公园里观察雕塑,又或许是一本绘本、一个笑话,对孩子而言,课堂上不再只有考试与练习;作业是如此丰富多彩,做手工、背古文,还有实践活动等。如果孩子都畏惧这样的惩罚,那我们追逐的阅读梦就实现了。
作为一名领路人,我时常在想:阅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或许,阅读就是让孩子看见,他的看见便是他的未来。当我们为孩子的童年撒下阅读的种子,阅读便会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他们的生命发展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
和孩子一起行走在阅读的路上,用智慧閱读拨动孩子的心弦,层层递进、持之以恒,逐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班级阅读文化建设,打造出一间属于孩子们的彩色阅读教室,更加真切地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李丽娜.加强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指导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2]张林.探究阅读模式,建设书香教室[J].中小学班主任,2018(01).
[3]左敬文.小学低年级阅读指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宋晓丹.基于绘本阅读的儿童阅读推广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