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运动对体育道德观建设及民族性格的影响

2022-01-26 12:19
关键词:道德观传统武术武术

李 刚

(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1961年武术教材中对武术的定义是“以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它具有强筋壮骨、增进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而1978年的教材中将其定义更新为“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1991年的教材将武术定位为“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2004年再次更新为“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

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武术运动项目进行全面的管理,并做好武术运动的对外交流,展现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复兴,武术运动作为其中优秀的代表,展现着中国人民的尚武精神和不畏强敌的国民意志.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设有传统武术和产业发展部,致力于帮助传统武术在新时期实现更好的发展,大力发展武术运动能够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将武术运动和尚武精神推向世界.

止戈为武,武术在国人的概念中代表着对战事的平息和对和平的维护,是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传统武术伴随并见证了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推动着华夏文明的不断发展,风风雨雨中维系着中华民族之魂,成为中华儿女基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武术能够让修习者有能力去维护自身安全,让身心都能够拥有安全感,在改朝换代的起起伏伏中,让百姓能够安身立命[1].2020年1月8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将武术列入2022年“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距离2001年国际武术联合会首次提出申请已过去近20年.在世界各国的不懈努力下,武术运动终于在国际上实现了更好的普及和推广,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桥梁,向世界传播着中华文化,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2021年4月29日,国家教育部研究决定成立中国武术教育指导委员会,该协会的成立旨在推广武术教育,帮助国民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对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本文通过分析和探索武术运动对于体育道德观的建设及民族性格的影响,以期实现武术运动的更好传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武术运动的传承与内涵

1.1 武术运动的传承

武术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具体体现在技术、战术、思想、教习等多个层面.除与其他文化形态具备相似的文化特点外,武术运动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特性,在点滴细微之处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宗教等多元化的内容,烙印在华夏民族的脊梁之上.武术运动从传统文化中萌生,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受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的影响,尤其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内涵,其理论和实践中都体现着我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虽然儒家强调君子,道家强调无我,佛教强调轮回,但其本质内涵是一致的,无论是儒家所说的以礼制心,道家所说的修身养性,亦或是佛家所说的明心顿悟,其本质都是在倡导人心向善,要敬畏天地、敬畏力量,将力量传递给有需要的人[2].

武术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教学传承武术运动的本质,是在传承武术文化,让当代中国人能够了解武术,充分认识武术运动的价值,并通过武术运动的传承实现对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提升.传承武术文化,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在弘扬华夏民族的民族精神.传承武术运动,发挥武术的文化作用,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中国有武术这一古老而特别的存在,在传承武术运动的同时,也在传承武术文化的伟大志向.

武术运动的传承主要通过武术教学来实现,这其中既包含了对武术技巧的掌握,也包含了武术文化的培养,一方面能够让传承者锻炼身体,加强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传承者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行为习惯.武术运动的传承不能够流于形式,一味强调武术文化而不进行运动实践,或者一味强调技法却忽视了武术的内涵,都是不可取的[3].

1.2 武术运动的内涵

在孙中山先生留下的墨宝中,除了“天下为公”外还有一幅“尚武精神”(图1),写于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的时候.孙中山先生一直爱好和弘扬武术,他曾说过“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在为革命奋斗的岁月里,孙中山先生还专门聘请过武术老师.所谓“尚武精神”,其本质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不惧通过战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意志,武力和对抗不是为了获得快感,武术也不是为了征服,“尚武精神”追求自我的强大,能够通过战争解决争端,并在战争中保护自己.再比如,贺龙将军是我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也是一位武术高手,他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终其一生都在弘扬武术运动.

在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和最强音,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充分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国际战略思维.《宪法》在2018年首次将“中华民族”的概念写入,从立法的角度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各部门继而印发了相关的指导意见,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引[4].

图1 孙中山先生亲笔的“尚武精神”

武术运动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其产生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国家危亡之际,武术运动是中华儿女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完整的重要武器,是人民与国家的守望相助、荣辱与共.武术运动是中华儿女的情结所在,深深植根在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当中.

武术运动不是某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运动,而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也是为全体中华儿女所共享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其多样性和独特性,武术在各个民族中的形态特征有所不同,但这并不会影响各族人民对武术运动的认同,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武术运动之间并行不悖,这种“求同存异”的心理认知既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也以特殊的方式保证着中华文化的统一和稳定,武术运动是华夏各族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文化符号[5].

2 武术运动对体育道德观建设的 影响

2.1 体育道德观的内涵

体育最初的含义为“身体的教育”,这一概念体现在物理层面上,是强调强身健体;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则更侧重于对道德的培育.对于个人而言,体育一方面是在提高身体机能,另一方面是在强化个人意志.对于国家而言,体育的发展体现着国家经济水平和国民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展示综合国力的重要路径.体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媒介是身体活动,追求的是身心的共同发展,当下的体育更加强调道德与文化的培养,“体育道德观”的概念由此形成.

在当今社会,道德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维系着复杂而繁琐的社会关系,保障着社会的正常运转和日常活动的秩序稳定.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这种关系的产生,就有必要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体育活动同样也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关系和连接形成了特殊的社会关系,而针对这些关系产生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就是支撑着“体育道德观”的客观基础.一生热爱武术运动的贺龙将军认为,体育的意义不止于强健体魄,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为了提升人民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华夏儿女更加高尚的品格和更加坚强的意志[6].在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多元而复杂的经济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我国体育道德水平.

2.2 体育道德观建设的困境

当下我国的体育道德观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在体育道德观的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享乐主义、金钱至上、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问题,导致在竞技体育中出现了兴奋剂、黑哨、参赌等一系列违规乱纪的现象,这些体育道德观问题严重破坏了体育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除此以外,一些竞技类运动在比赛过程中,因为某些观众的个人情绪和认知不足,在赛场上造成冲突和破坏,进一步加深了普通民众对体育运动的误解,体育运动甚至被冠上“暴力”之名.在进行体育道德观建设时,应当明确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行业规范,体育运动的意义在于增强体质,赢得荣誉是竞技体育的目标,但不应有碍竞争的公平,要尊重对手、尊重裁判,这同时也是在尊重自己.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尊重体育精神,热爱体育事业,做到言行一致[7].

目前我国的体育道德观建设主要依托于职业体育,过去的职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完全适用于当下的环境,重成绩、轻德育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纠正,更多体育运动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同时体育运动开始呈现出市场化的态势,体育从业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和思维,以应对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个人理念的更新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体育道德观的建设,要让体育运动的开展在道德约束的范围内进行,我国体育事业未来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需要从业者引起重视并加以改变.武术运动一直强调“武德”的概念,以仁义为核心,武术的修习应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习武之人的言行举止要遵守武德操守和准则,以武术运动的建设来推动体育道德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8].

2.3 体育道德观的建设路径

体育道德观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去完善体育道德观的建设.作为体育从业者,其道德观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诚实守信,从自身出发,坚决遵守体育的公平正义,自觉维护体育比赛的公平.在诚实守信之后,是敬业奉献,要通过努力训练不断勇攀高峰,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国家和自己争得荣誉,武术运动虽然目前能够参加的国际大赛较少,但也要充分发挥运动的特性,成为国与国之间和谐的桥梁和纽带.体育道德观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发展,缺乏体育道德观的约束,体育运动难以取得长远的发展,同时体育道德观也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体育道德观能够更好地推进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道德建设深入人心[9].

武术运动的传承,一直是师徒之间的教授,在历史上,徒弟选择修习武术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人想要强身健体,有人想要行侠仗义,也有人想要报仇雪恨,师父会强调习武的初心,习武应当向善.武术有自己的武德和精神,万物本没有善恶之分,善恶是人将自己的观点加到了客观事物上,武术精神的修习需要确立自己的立场,习武不是为了追求什么结果或者目的,而是不带目的去学习和尊重这项运动,并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对手[10].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一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武术运动在当下以其多样的形式、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容发挥出广泛的社会价值,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武术运动是一项传统的技击运动,需要做到内外兼修、神形兼备,传承和发扬武术运动,能够有效提高国内民众的整体素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锻炼意志力和培养品德.

3 武术运动对民族性格与精神的 影响

3.1 传统武术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性格

文化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传统武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在社会的不断变迁中演变至今,武术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特征.辽阔的地理条件下衍生出了不同种类的拳种文化,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进一步助力了武术文化的发展.中国历史上以小农经济为主体,武术运动多起源于农业发达的地区,流传至今代表着中国武术形象的太极拳、少林武术、峨眉武术、南拳等,都出现在当时的发达地区,诞生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相对繁荣,而这些地区同样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常因为多方争夺发生战争.当地居民为了安身立命开始探索如何英勇善战,武术的技法和技能包括兵法由此而生,但受制于当时的传播条件,传统武术呈现出较强的保守性和封闭性特征[11].

农耕文明下的生产生活方式,使我国的传统武术以“师徒制”为主要传承方式,在传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思想狭隘的问题,排他性较强,开放性不足.传统的武术传承与现代的竞技体育传承方式迥然不同,这也造成了当下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播困境.武术文化诞生于儒家文化当中,孔子主张“用文事者必有武备”,将武术修习与文学修养放在了同样重要的地位,儒家文化是推崇“文武合一”的[12].“欲练拳,先修德”的思想又进一步强化了传统武术文化的“武德”,推动了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

3.2 传统武术文化对当下民族精神的影响

传统武术文化强调修身养性和尚武精神,其内在价值深深影响着当下的民族精神.传统武术文化是注重和谐的,在习武者的认知中,“武德胜于武技”,德行永远是第一位的.中国武术的技巧传承并未进行量化,对武术技巧的感悟和揣摩,需要充分发挥修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直面自己的内心,追求返璞归真的境界.新时代的武术运动传承同样重视和谐,武术文化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出重要的时代价值.传统武术的修身养性则强调身体和精神的协调,在修习过程中深刻领会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一些传统武术运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健身方式[13].武术运动之于当代,能够充分发挥运动美感,提高人性修养.图2为传统武术动作的剪影,充分体现了武术运动的美.

图2 传统武术动作剪影

4 结语

从传统迈向现代,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传承道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之路亦是如此,面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传统武术应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丰富武术运动的传承方式,开拓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实现武术文化的振兴.新时期武术运动对于体育道德观的建设及民族性格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下的世界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武术运动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支撑.

猜你喜欢
道德观传统武术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武术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