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璇 毕颖斐 王贤良 刘 维 杨晓琨 毛静远※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天津 300381;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3.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药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1]。其教学内容牵涉面广,信息量大,课时相对紧张,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授课的重点难点[2]。传统教学模式常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主体向学生进行讲授,其优点是便于管理,教师多能够按时、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问题是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氛围枯燥、教学内容易重复等[3]。为精准把握新课改的要点和方向[4],发现中医内科学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困惑,我们针对不同师生群体共同关切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1 调查对象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涵盖4 个群体,学生群体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5+3”学制中医学专业,其中大学本科3 年级(理论学习阶段)学生178 名,大学本科5 年级(临床实习阶段)学生138 名;讲授中医内科学的骨干教师63 名,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学教育专家48 名,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四川、陕西、广西、河南8 个省市。
1.2 调查形式大学本科3 年级学生正处中医内科学理论学习阶段,基于课堂上师生便于交流、问卷即时回收的便捷条件,对其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对大学本科5 年级学生、讲授中医内科学的骨干教师及中医内科学教育专家则采用网络问卷调查。
1.3 问卷设计
1.3.1 现场调查问卷要求大学本科3 年级学生从教师评价、课程内容、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知识拓展及其他6 个方面开放式提出对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意见与建议。
1.3.2 网络调查问卷(1)大学本科5 年级学生网络调查问卷。梳理相关教学文献[5-10],结合学生干部建议,拟定问卷条目。随机选取12 名大学本科5 年级学生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结果进一步完善问卷设计,最终涵盖基本信息、选用教材、课程评价、师生互动及教学方法5 个方面,共计10 个子项。
(2)教师及专家网络调查问卷。基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教师及专家调查问卷增设学生建议反馈条目,最终涵盖基本信息、选用教材、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及建议反馈5 个方面,共计14 个子项。
1.4 问卷发放与回收现场调查问卷于授课前发放,结束后回收,由2 位学生代表独立进行建议汇总与频次统计。网络调查问卷于相关微信群发放,通过问卷星网(https://www.wjx.cn/)进行回收与数据统计。
2.1 有效问卷回收率大学本科3 年级学生、讲授中医内科学的骨干教师及中医内科学教育专家3组人群的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大学本科5 年级学生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1%(98/138),可能与微信群消息繁杂、问卷设定填写时间较短有关。见表1。
表1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2.2 基本信息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与本校的男女分布情况相吻合;教师及专家群体的男女比例基本持平。见表2。
表2 调查人群基本情况 [名(%)]
2.3 大学本科3 年级学生教学建议课堂现场调查结果显示,授课语言、资源拓展、师生互动、重点标注、作业反馈、教学内容、课件形式及知识回顾8 个方面是初学中医内科学的大学本科3 年级学生较为关注的问题。见表3。
表3 大学本科3 年级学生教学建议汇总表
2.4 课程评价调查大学本科5 年级学生已完成中医内科学理论学习,97.96%(96/98)的学生结课成绩在70 分以上,但32.65%(32/98)的学生表示仅能部分理解甚至不能理解授课内容,35.71%(35/98)认为课程缺乏实用性,仅有30.61%(30/98)的学生对本课程表示了喜爱,学生优异的结课成绩与不理想的课程评价现状相矛盾。见表4。
表4 大学本科5 年级中医内科学课程评价调查
2.5 教材评价参与调查人群所选用教材均为“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1],大学本科5 年级学生、讲授中医内科学的骨干教师及中医内科学教育专家均认为所选教材难易度适中,3组人群评价较为一致。见表5。
表5 《中医内科学》教材难易度评价 [名(%)]
2.6 教学方法调查师生双方对病例引导式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方式表示一致认可,但在图表归纳式教学、问答式教学及考试督促3 种教学方法的偏好上表现出差异——学生倾向图表归纳式>问答式>考试督促;骨干教师倾向问答式>考试督促>图表归纳式;教育专家则认为问答式>图表归纳式>考试督促。见表6。
表6 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选择调查结果 [名(%)]
2.7 师生互动调查大学本科5 年级学生、讲授中医内科学的骨干教师、中医内科学教育专家3组人群对课堂互动评价的满意度均不足一半,进一步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基础知识欠缺与教师单一的授课形式最为突出。见表7。
表7 中医内科学教学师生互动调查结果 [名(%)]
2.8 教学建议反馈调查教授中医内科学的骨干教师对学生课堂现场调查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19.05%(12/63)表示忽略了授课的语言表达技巧,50.80%(32/63)未及时对课后作业进行讲解,60.32%(38/63)偶尔或从未推荐课外学习资源,反馈结果与学生建议相吻合;知识回顾方面,98.41%(62/63)的骨干教师表示已帮助学生进行了相关基础知识回顾,与学生建议不一致。针对重点标注与否、课件形式选择、版块讲解比例、西医知识拓展强度等改进方向不明确的问题,讲授中医内科学的骨干教师及中医内科学教育专家分别进行了选择。见表8。
表8 中医内科学教学建议反馈调查表 [名(%)]
此次调查中,师生互动、课件形式、知识回顾、资源拓展等问题得到师生双方的高度关注,如何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提高课程临床实用性是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需关注的方向。
3.1 加强师生互动关注语言表达 活跃课堂氛围 为按时、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中心,但课堂枯燥的讲授、课本繁冗的文字很难吸引学生关注,课堂互动常不理想。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的过程,转变现有教学模式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学生方面,应合理利用课下时间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的复习、预习,以便在课堂上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教师方面,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课件形式,适当穿插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感情充沛的讲解,本身就可以感染学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3.2 突出重点及时回顾 提高课堂效率 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涉及50 余个中医病证,各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查要点等9 个栏目,信息量大、课时紧张,授课时应有所侧重,一定程度上突出对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版块的讲解。学生通过对疾病发生原因及发展变化机制的学习,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发展脉络及不同病证的鉴别;加强辨证论治版块的学习,可锻炼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突出课程的临床实用性。同时教学过程中,重难点内容的重复与标注,相关学科知识的回顾与联系均有助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及学习思路的梳理,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3 拓展学习资源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中医内科学课程学习设置于大学本科3 年级阶段,此阶段学生已完成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中医理论框架初步建立,但尚未进行临床实习,对课外学习资源优劣的鉴别存在一定局限性,授课教师可帮其进行资源筛选与推荐。另一方面,中医和西医虽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上却有着很多融汇点,中医人才要全面地学习和发展,必然要对西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构建中西结合的完整知识体系,将有助于提高临床判断能力。中医理论学习始终是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核心,西医知识拓展需控制在一个恰当比例,建议占总教学内容的1/4~1/3。
3.4 巧用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践 提高课程实用性 中医内科学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教学内容需注重其临床实用性,对此,教师可采用病例引导式教学、结合临床实践等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典型案例进行反复剖析,加深对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的理解,培养临床辨证思维,锻炼其学以致用的能力。
致谢:此次问卷调查得到“ 2018 年全国中医内科学教育教学研讨会”48 名参会专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