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辉
(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郑州 450008)
近年来,发展高品质、高经济价值商品鱼的养殖成为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倍体虹鳟由于生长快、个体大、成本低、肉质好、可以制作三文鱼刺身等优点, 目前许多冷水鱼养殖场开始养殖。 3 kg以上的成品三倍体虹鳟,可以制作三文鱼刺身,由于其特有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倍受养殖户和研究者的欢迎。 三倍体虹鳟不同的发育阶段名称不同(详见表1),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养殖技术,现对上浮稚鱼、 稚鱼和当年鱼商品鱼三个阶段的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表1 三倍体虹鳟生长发育过程的名称
三倍体虹鳟孵出后大约经过从受精到孵化出膜的相同时间,卵黄囊吸收2/3,渐渐上浮开始在水中游泳,称为上浮稚鱼。 上浮稚鱼的大小可以按照卵径大小以及孵出仔鱼的大小而定,其幅度为:全长18~28 mm,体重70~250 mg。
上浮稚鱼一般在水泥池中养殖, 如果饲养条件较好,放养密度为5000尾/m2。
上浮稚鱼也可直接放在稚鱼池中进行饲养。 稚鱼池的位置应设置在水源的上游, 稚鱼池规格以长15 m、宽2 m或长30 m、宽3 m为宜。 鱼池排列以并联为好,这样可保证注入的清新水一次利用。 若遇到浮稚鱼数量多,缺少稚鱼池的情况,亦可直接移入成鱼池中饲养。 上浮稚鱼在饲养过程中水深一般保持在20 cm左右。
上浮稚鱼的养殖水温偏低,最适温度在10~12℃为宜。 水温维持在这个范围可保证稚鱼不易得病,成活率高。
在上浮稚鱼的养殖过程中, 最适宜的注水量为10万尾L/s。
按照比例, 当孵化池中上浮稚鱼的数量占到仔鱼数总量的一半时开始给饵。 上浮稚鱼开食的最初1个月,是养殖中难度最高、技术性最强的阶段。 这阶段首先要注重提高成活率,其次是提高生长速度。 当卵黄囊完全吸收后,存在一段短暂的消瘦期,之后稚鱼开始变肥满,然后加速生长。 开食15~20 d内,稚鱼会分散于全池,此时索饵能力差,集群不明显,遇到这种情况要精心饲养,仔细给饵,给饵频率为每2~3 h给饵1次,尽量做到全部稚鱼都能无遗漏地摄食。开口饵料的规格:粒径0.3~0.5 mm的碎粒状配合饲料。
管理的重点是防逃和日常管理。 饲养开始前需对稚鱼池进行彻底清刷, 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 然后在注水口安装防止野杂鱼进入的拦鱼栅或接水槽。最后用12目/cm2的尼龙网或铁丝网钉制好防逃闸门,在闸门框之间用软泡沫垫紧,防止逃逸。
如果因闸门网眼小造成堵塞, 应尽量加大闸门的宽度,同时以最大限度地加大过水断面。还需勤刷闸门,定时清污,营造良好的池水环境。
上浮稚鱼的饲养在水温15℃以下从开食需经2个月,在10℃水温下约经2个半月,开食后的平均体重可达到1 g。 再经20~30 d饲养,体重可达2 g。 随着稚鱼的成长以及游泳能力的增强, 对水量的需求增大,要保证充足的水量供应。 对于1 g以上稚鱼的饲养密度和其所需的水量可参考表2。
表2 每饲养10万尾三倍体虹鳟稚鱼所需的面积和水量
三倍体虹鳟稚鱼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是根据个体大小决定的,个体越小,其饲料中所需的蛋白质含量越多,饲料转换率越高。因此,随着稚鱼的成长,饲料中的鱼粉蛋白等动物蛋白的比例可逐渐减少, 再适当增加植物蛋白的比例。
在三倍体虹鳟稚鱼的养殖过程中, 使用全价配合饲料,营养成分配比如下:粗蛋白质大于46%,粗脂肪4% ~15%,粗纤维1%~3%,粗灰分10%~16%,水份8%~12%。三倍体虹鳟稚鱼培养中的日给饵率见表3。
表3 三倍体虹鳟稚鱼日给饵率表(饲料干重占稚鱼总重%)
稚鱼饲养密度高,代谢旺盛,耗氧量大,要保证水体溶氧在3 mg/L以上,提高饲料利用率。 饲料要做到满足营养需要; 饲料原料的鲜度和饲料质量要有保证;投饵要坚持“四定”原则。
饲养的三倍体虹鳟普遍存在长势不均, 所以当稚鱼长到2 g左右,需要进行1次筛选工作,按照个体大小分为不同的规格,进行分池饲养。 否则会出现健壮稚鱼抢食力强, 摄食量大, 逐渐加大生长上的差异。 在饥饿条件下,会出现大鱼互相残杀和吞食小鱼的现象,进而影响稚鱼饲养的成活率。
稚鱼个体长到1 g以上时,经常在有跌水的注水口处跳跃,尤其在清晨和黄昏。 因此在注水口有落差的鱼池, 在入水口和水面间可以设置一水平多孔的塑料板或纱网用于防护, 水由注水口跌入多孔板或纱网再进入鱼池, 这样即可起到增氧的作用又可避免因跳跃挤压消耗引起不必要的伤亡。 为保持水流畅通, 池水深度宜设置浅一些, 范围控制在30~40 cm。 在日常巡塘过程中要经常用软胶管虹吸或特制的方口抄捞子及时清除池底沉积的排泄物, 创造一个良好的利于稚鱼生长的环境条件, 预防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商品鱼饲养是指上一年的鱼种, 经15个月左右的饲养管理,养成体重3000 g左右、用于出售的鱼。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高密度流水池塘精养的方式。
目前常用的合理鱼池大小为:长(25-40) m× 宽4 m的长方形池。 这样的构造可以实现走水顺畅,还可以避免死角。 同时池水的深度应控制在60~80 cm为宜。 控制池水深度有利于加速池水的流速和提高交换率。池水平均流速应控制在2~30 cm/s,池水平均交换率应大于2 cm/s。
虹鳟养殖要实现高产通常使用并联池, 两个鱼池成一串联也能达到高产的效果。 鱼池排水措施采用底排水为好, 强大的压力可以使底部沉淀物迅速排出。
鱼种的放养密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注水量、水温及溶氧等)。放养密度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详见表4,以供在不增氧的条件下掌握放养密度时考虑。
高密度养殖虹鳟,成功的关键因素是配合饲料,它是鱼类依赖的营养来源, 所以饲料质量是决定养殖成败的关键。
3.4.1 水质调控
水量在虹鳟高密度养殖的过程中一直是关键性的因素,当水量不足时,将导致池水恶化。 因此为了在有限的水量下获得尽可能大的收获量, 需对鱼池进行增氧。在一定的水量条件下,增氧的鱼池单产比不增氧的鱼池提高数倍。因此,在密养条件下增氧是弥补水量不足、增加池水溶氧、提高单产等必不可少的措施。 通常以注水量(L/s)÷饲养鱼重量(kg)×1000称为注水率。
增氧的方法有许多种: 自然状态下进行跌水增氧是最好的。在自然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可使用机械增氧,包括有叶轮式和水车式增氧机、空气压缩机、微孔增氧设施等方法。
3.4.2 筛选出售
养殖过程进入尾声后, 三倍体虹鳟个体出现明显差异。在各种养殖因素均接近饱和的条件下,要及时捞出个体较大的鱼, 这样还有利于存塘鱼的继续生长;大鱼出售后,养殖密度降低,可以实现提高单产。
3.4.3 投饵技术
对高密度养殖下的鱼类, 需要进行精心的科学饲养和管理,给饵次数为2次,各项指标按表5所示,再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的摄食状况适当掌握。在密养条件下给饵过多会导致水质的污染、 饲料利用率的下降。 所以,要严防饱食或给饵过量。
三倍体虹鳟属冷水性鱼类,病害较少,但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技术的迅速发展,鱼病问题也日渐显现。 常见病毒感染的疾病有传染性胰脏坏死病、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和溃疡性皮肤坏死病。病毒性疾病目前治疗均没有特效药物, 只能通过降低养殖密度、减少投喂饵料、调节水流改善水质、升高或降低水温、在饲料中添加保健药品等措施来预防和治疗。
常见的细菌性疾病有烂鳍病和烂鳃病。 目前对于细菌感染发生的病害治疗方法很多, 疗效基本可以掌握。
养殖三倍体虹鳟一定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冷水资源要常年保持供应充足,既要有出现最小流量和时间的预防方案,又要防止山洪灾害。 流水养殖池要科学规划和建造,通电、通路,专人管理,投喂优质虹鳟专用饲料。 养殖茬口要合理安排,养成的商品鱼要及时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