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岛循环经济模式及升级路径研究

2022-01-26 08:10杨文凤
东南学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海岛生态经济

杨文凤 林 卿

海岛作为海陆兼备的海上疆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港口及旅游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谈话中谈及海洋强国建设,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要统筹海岛的管理、开发、保护与建设,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岛循环经济的开发是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在“双碳”目标压力下,低碳循环的海岛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海岛建设的主要方向。文中以循环经济“3R”原则为视角分析我国海岛循环经济发展轨迹,并在分析几种典型海岛循环经济模式的能量物质循环状态的基础上,挖掘海岛循环经济在海岛经济开发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向海出发”的新时代下,中国海岛经济应坚持“开放开发”“陆海统筹”的原则,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因岛制宜、因产制宜,寻求海岛循环经济的升级路径。

一、海岛循环经济相关研究概述

发展海岛循环经济是基于对海岛有限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海岛生态的保护而提出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吕祥、方忠彪以舟山群岛新区为例,提出应重点加强海岛生态建设,加快建立海岛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海岛可持续发展水平。(1)吕祥、方忠彪:《海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生产力研究》2018年第8期。刘超提出海岛循环经济发展在生态补偿方面存在地方政府、海岛开发商、海岛居民三者的利益博弈关系,必须紧紧围绕生态保护、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建立合理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方能实现海岛可持续发展。(2)刘超:《海岛开发生态补偿中的三方演化博弈研究》,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Slew I.N.等利用可持续生态旅游指标体系(SEIS)对度假胜地刁曼岛(Tioman)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提出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岛屿经济、环境和社会平衡发展。(3)Siew Imm Ng,Kei Wei Chia,Jo Ann Ho,et al. Seeking tourism sustainability a case study of Tioman Island, Malaysia,Journal of Tourism Management,2016( 10).国内学者也针对海岛的生态经济模式构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但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更多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海岛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方面,部分学者吸收了循环经济理念,从海陆互动的大循环到海岛内产业链的中循环,到海岛企业内部小循环都进行了一些研究,一些学者还专门就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循环进行了研究,如海岛相对较为稀缺的淡水资源等。鲍艳红总结了海岛水循环经济的各种模式,提出海岛淡水资源应就地取材,建立移动式海岛水循环经济模式,广泛运用海水淡化模式,推动海岛水资源自给自足。(4)鲍艳红:《海岛水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与应用——以海王九岛为例》,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李金克、孙兆明等指出,海岛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尖锐,要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得持续发展空间。(5)李金克:《开发无居民海岛也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年第2期;孙兆明:《海岛县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年第4期。在海岛产业经济方面,许多专家针对渔业、水产品加工业、海岛旅游、船舶制造、石化产业、港口经济等提出了一些产业内部循环措施。

中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庞大的岛屿数量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我国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依托。中国海岛的开发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在这一阶段出于军事防御需要,中国政府对海岛进行军事化建设,以谋求国家领海安全和战略安全,为国内经济恢复生产提供稳定的环境。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2000年,这一时期海岛经济快速发展,搞活经济成为主流思想。为提高海岛经济发展水平,政府主导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海岛建设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积极引入外资,不断发展海产养殖、水产加工、船舶制造、港口物流等产业,加快海岛工业化、现代化,使海岛经济得到长足进步。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2002年我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0∶20∶50,(6)数据来源:http://www.nmdis.org.cn/gongbao/nrjingji/nr2003/201107/t20110729_19138.html,中国海洋信息网。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进入新阶段,第三产业成为海洋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是长期以来以大投入、高产出为主要目标的开发模式给海洋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因此,2000年以后,海岛经济开发开始寻求生态化发展模式。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颁布后,海岛生态的保护管理进入了法制轨道,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各海岛不断探索生态海岛的建设。此后,海岛经济发展开始探讨循环发展模式。

从已有文献看,较少学者从产业升级角度分析海岛循环经济。海岛循环经济虽然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实行,但在循环经济模式的整体设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方面都存在局限性。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许多海岛面临着严峻的产业转型压力,因此,从产业升级角度研究海岛循环经济显得十分必要。

二、海岛循环经济的特色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如下:“循环经济,是指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在经历了“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经济运行模式和“过程末端治理”模式之后,人类开始积极探索“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7)何尧军、单胜道:《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的更加符合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海岛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其适合采用循环模式。循环模式可降低投入和过程损耗,提高末端产出,使产业排放物在一定的空间内得到消化,并使产业发展对环境产生的负担也大大减少。因此,循环经济在海岛开发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海岛循环经济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生态效益好

循环经济所遵循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原则,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破坏式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该原则以优化当地生态为目的,强调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生产过程以清洁生产为手段,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目标,使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得到较好的结合。海岛兼具生产和生活功能,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均能兼顾生产和生活。因此,从产业链形成方面看,循环经济模式可以使不同产业或企业间建成物质和能量的关联和互动关系,这种关联和互动构成了各产业或企业间的产业生态链或生态网络,从而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并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

(二)海洋社会一体化

循环经济模式需要全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才能有效实现。在循环经济模式中,产业生态链或产业生态网络中的物质和能量逐级传递,并实现闭路循环,不向体系外排出废物。如果单纯从生产环节进行循环经济设计,对于生态较为脆弱的海岛而言,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都会有所损失。只有市场以循环经济消费观为依托,企业以清洁生产为支撑,政府以生态政策为引导,居民以绿色生活为理念,积极构建全岛链、陆海联动循环机制,认真执行循环经济各环节的减排降耗措施,海岛循环经济才能持续向好。因此,地理上较为孤立的海岛循环经济更容易实现陆海联动、岛链分工互动,推动海洋社会大循环,提高物质能量的利用效率。

(三)集约式发展

海岛生态的脆弱性及地理位置的独立性使海岛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以人工设计建设为主。该系统对科技的依赖性高,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海岛循环经济通过科技手段合理规划循环系统,并依靠技术创新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清洁生产,才能尽可能地将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因此,海岛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其中,社会系统、政务系统同时推进,各个参与主体联系更加紧密。这种社会集成式的循环模式从根本上跳出了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代之以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导向的集约式发展,这有利于经济实现内涵式发展。

(四)聚集效应凸显

海岛物资运送成本较高,海洋环境较为多变,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为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许多海岛为将生产生活进行隔离,建成了各种工业园区,使产业链在岛内集聚发展。这有助于区域内资源、信息共享,设施共用,克服现行经济发展模式中企业的生产各自为政、信息不畅通的弊端,使区域内的资源和信息充分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同时,可以使基础设施及环保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得以提高。

(五)社会效应好

生态承载力是海岛发展循环经济要考虑的首要因素。长期以来,海岛物质能源匮乏,岛民具有普遍的环境危机感,生态理念更强。海岛循环经济对岛上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进行有效规划,建立“工业食物链”,形成物质能量闭路循环。海岛循环经济不仅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获得更好的经济效应,还能降低对生态资源的破坏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促进环保事业发展。同时,海岛循环经济可以有效推动岛内产业延伸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了社会效益,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种对物质能量高效利用的循环模式是一种“共赢式”发展方式,相对于岛外循环经济更容易得到广大岛民的共情,也更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三、海岛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循环经济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经济模式,它是一种基于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而产生的人为系统,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经济模式。海岛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8)杨成平、傅颜颜、刘贞文:《中国海岛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小循环是指企业内部循环,中循环是指产业循环,大循环是指海岛内部甚至跨岛屿的整体循环,这三者存在一个演进过程。在这个演进过程中,催生了许多具备典型特点的海岛循环经济模式。首先是企业内部微循环。各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循环生产推动企业内部减量化、循环化和资源化,每个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生产进行创新。其次是产业内部中循环。产业内部中循环是在企业内部微循环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探索得出的行业循环标准建设模式,在一些大的集团公司应用较为广泛。最后是针对海岛整体发展和跨海岛发展的区域大循环模式。区域循环体系的建立是海岛循环经济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需要地方政府对区域有着明确、合理的定位,并进行科学规划,提供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供给。

(一)产业内部中循环

一般的海岛拥有较为发达的渔业、临港工业及水产品加工业。渔业的污染主要源于过度投放饲料及养殖需要的药物,而临港工业大多存在油污污染、海水污染等问题,水产品加工业则主要是水体污染。因此,在海岛经济转向生态型经济时,最先要在海岛特色产业进行节能和清洁生产指导,力图通过企业实现零排放降低全岛的污染和能耗。

1.海岛渔业循环经济模式——立体渔业

海岛渔业包括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捕捞。养殖业的上游为渔业设施、饲料、种苗,下游则是水产品加工业和冷链运输等。养殖业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主要有:在养殖过程中破坏滩涂,过度使用饲料和抗生素污染海水,过度捕捞则破坏生态平衡;下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渔业设施、海洋运输工具等会对海洋生态造成破坏。渔业生产过程产生的生物废弃物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生态群的自然化解和废物资源化进行中和。但随着人们对海产品需求的扩大,过度放养和捕捞造成海洋生态失衡。为提高海洋生产能力,目前逐步以养殖代替捕捞,采用“海洋牧场”“立体网箱”等形式,人工构建海洋生物立体空间,提高养殖水平。同时,采用技术手段提高生物物料和装备废物资源化,将渔业废弃设备回收改造为海洋防护设施材料,或者向第三产业延伸发展海上旅游项目,制成海洋特色创意景观。这既能使渔民收入多元化,提高渔业产出,还能降低过度捕捞、饲养对生态的破坏程度(见图1)。

图1 渔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船舶与海工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聚+静脉产业园

船舶与海工制造业是海岛临港工业的另一特色产业。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设备制造是高耗能工业,对能源的需求与消耗量大,占地面积广,其电镀造成的水污染、噪声、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废弃物多。因此,船舶与海工制造业循环经济主要实行园区化管理,采用清洁生产,投资资源减量化,并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形成物质能量闭环循环。园区化集中管理有利于提高园区基础设施利用率,提高大宗原材料集中供应,实现园区内产业循环(见图2)。但传统的船舶与海工制造业产业,在发展初期较为分散,各沿海省市均有一定的分布,且循环设计不合理,难以完全实现产业内循环,只能进行局部改造,不断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节能减排。

图2 船舶与海工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海岛石油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下游全产业链循环

石油化工业属于重污染产业,选择在海岛发展主要是因为石油大部分通过海运运输,炼油过程需要大量海水作为冷却水,加上本身的高危险性不适合在人口集聚的陆地发展。石油化工业可通过产业链内部各环节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循环利用。企业主要从节能、资源化两个角度进行循环设计,如原油提炼完成品剩下的渣油及余热(热的废水、废气)可以进一步利用,废水里含有的大量硫化物、碱、稀土等物质,对其进行规模化提炼后仍可获得大量的附加产品,废气则主要用于二次能源的生产(如发电),固体垃圾也含有烧碱、贵金属等可供循环利用的物质。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内部实现循环实际上是产业链实现了循环。上游产业主要是油轮运输管理,中游主要是炼油过程循环管理,下游主要是功能化产品的下脚料及废物、废水、废气管理,形成全产业链循环(见图3)。

图3 海岛石油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港口物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集成运输

港口物流业是港口经济的典型代表,港口物流业使用的船舶大部分是采用柴油发动机,因此在营运过程中容易产生柴油泄漏、废气排放和噪声等问题,进而影响海洋渔业的发展。为减少港口物流业对环境的污染,一般采用的循环模式是提高物流的集约发展,降低高能耗低运量的小船入海,采用大吨位的船舶进行集装运输;改造船舶技术,提高燃油效率,降低废气排放,并加强溢油防控措施,减少油污对海水的污染,同时加强船舶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将船舶废弃物资源化(见图4)。港口物流业循环模式主要采用集约化运输来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这在技术上较易实现,也是目前港口物流业主要发展趋势。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巨轮已经达45万吨,油轮则达56万吨级别,一般的货运船也基本在5万吨以上。

图4 港口物流业循环模式 图5 海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海岛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产业的推进,生态旅游逐步成为海岛的特色产业,许多海岛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如海南岛、舟山群岛、长岛、平潭岛等。旅游业本身有“无烟工业”之称,但是海岛旅游具有较强的季节性,许多旅游业配套设施在淡季会闲置下来。旺季游客过多也容易造成海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原本就较为脆弱的海岛生态面临更大压力。因此,各海岛纷纷提出生态旅游岛规划,依靠绿色交通解决废弃物排放问题,通过节水节能节约一次性用品等手段来减少住宿废弃物,对餐厨垃圾进行沼气化,提高资源利用率(见图5)。海岛旅游业循环模式对当地政府执行循环经济制度有严格要求,如果制度过严,不利于增加旅客的体验感,而制度过松则难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制度的设计,使得旅客能在愉快的旅途中完成各种制度要求。从目前执行情况看,大部分海岛还是没有办法做好循环经济制度设计,由游客带来的垃圾污染还十分严重,亟需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

(二)全岛大循环发展模式

海岛独特的地理区位特点决定了海岛循环经济以岛内循环为主,产业循环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生产带来的物质循环问题,但是生活物质循环问题还需依靠全岛循环来实现。海岛物资补给对岛外依赖性较高,单个海岛既相对独立又与其他岛屿、陆地紧密相关,因此,海岛循环规划要将海陆循环、岛链循环考虑其中。目前,大部分岛屿的循环经济设计还是以岛内资源循环利用为主导,主要有三种典型模式。

1.渔业+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中国岛屿众多,大多数为近岸岛屿,小于10平方公里的海岛约占海岛总数的70%,大多数岛屿因面积小、生态脆弱、资源匮乏而成为无人岛。中国无人岛有9600多个,占岛屿总数比例为91.5%,有常住人口的海岛仅450个,占海岛总数的4.5%,但其面积占海岛总面积达98%以上,常住人口约1500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9)数据来源:http://www.oceanol.com,中国海洋在线。大部分岛屿人口规模多在30万以下,岛内经济体量不大,产业较为单一。以渔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海岛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依赖性大,岛内采用的循环模式以保护原生态、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在第一产业方面主要是采用立体种养模式、海洋牧场模式,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并使各类渔业资源之间可以相互利用,提高渔业垃圾资源化率。在旅游业方面采用休闲旅游模式、废弃物商业回收利用模式等,降低垃圾产生率,减少生活垃圾对海岛环境的污染。

2.重工业为主的海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物质能源产业链条化

船舶海工、石油化工是海岛的传统制造业,属于资源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涉及大量生产物资的进出,要一定规模的经济腹地支持,因此,需在一些较大的岛屿上才能正常发展,如上海崇明岛、浙江定海区等。该循环模式一般采用产业集聚和产业园区管理方式,应用高新技术,集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10)虞羽天、丁岳、邵卓:《循环经济理论在海岛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期。通过专业园区建设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衔接,简化中间环节,提高临港工业资源二次利用率,实现资源减量化、清洁生产的目标。

3.轻工业为主的海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方位节能减排型

一些海岛渔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发展重工业反而会破坏海岛生态。当地政府为发展经济,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以水产品加工为主导的轻工业,如东山岛、玉环岛。东山岛和玉环岛海岛循环经济的突出特点是以企业微循环为主,在海岛循环设计过程中以主导或特色产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出发点,岛内企业实现清洁生产,产业实现链条废物资源化,家庭实现节能减排微循环,以此控制污染源的废物排放,并建立集中的垃圾处理区域,对剩余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最大限度达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以此推动旅游业发展。

四、中国海岛循环经济的升级路径

从中国海岛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和海岛整体循环模式的发展轨迹看,中国海岛循环经济在不断进步中,从单向的物质投入到物质循环探索,从单一的企业循环到海岛整体循环,从企业独立循环到全社会形成循环圈,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循环模式,但总体而言尚未成熟。首先是海岛循环经济整体规划较为欠缺,尤其是岛链、跨岛链的循环经济实践少,大循环层次上的规划基本为空白;其次是重复建设严重,海岛规划相互模仿,造成资源浪费;最后是海陆联动还不够好。海岛整体循环模式还局限在本岛,对海岛间、岛链的物质循环设计规划甚少,缺乏生态联动设计,这使得各个海岛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岛内循环很难得到外部动力支持,较难持续。因此,发展海岛循环经济要加强整体长远规划,从企业内部的循环设计到岛链物质能量循环设计要始终坚持 “3R”原则,即从企业主体的微循环到建立具备循环功能的产业体系,从单个岛屿的物质能量循环到岛链和陆岛全循环,从海岛居民到所有参与者共同执行循环经济原则,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海岛循环经济建设。

(一)在海岛生态承载力约束下,构筑全球协同循环发展战略,实现产业战略升级

海岛的土地和淡水资源较为匮乏,物种较单一且稳定性较差,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自身生态恢复周期长,生态承载力较弱。为提高海岛生态恢复能力,需要借助陆地资源进行联合保护性开发,甚至进行跨区域、跨国的岛链开发,实现物质资源在更大圈层的自然循环。基于生态承载力的考虑,海岛循环经济需将生态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相结合,充分测度能源物质的利用效率,精准施策,利用好投入的能源和物质,从源头上进行节流,化解海岛能源物质紧缺的矛盾。在海岛开发规划时,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限制因素,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有所取舍,根据海岛自身容量,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和发展模式,在发展规模上进行限流。必要时,应打破地域界限,将规划扩大到整个岛链,兼顾全球产业链布局,研究岛链资源配置,充分引入外部资源,形成分工协作的协同循环发展模式,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实现产业战略向全球化升级。

(二)坚持“3R”原则,建立高效的海岛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现产业体系升级

早期海岛基础设施建设较为陈旧,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因此,循环经济的理念的贯彻执行需要进一步升级产业基础设施,在节能减排和废弃物资源化方面做更为精准的规划,使投入产出比最优。

一是加强企业内部循环设计。企业内部的循环设施及清洁生产设备的投入是企业实现微循环的基本条件。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精准落地,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进行循环经济改造的积极性。二是建立产业循环体系。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间物质能量循环是循环经济的主体,如石化、钢铁、煤炭等产业,上中下游企业往往形成产业集群以实现物质能量循环利用,以达到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目标。因此,政府在进行海岛循环经济规划时,应着眼完善产业链的环保设施与产业链的循环升级改造,尽量进行“补链”,使产业链能源实现闭环循环,以提高产业内部物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三是构筑陆海间产业循环体系。许多县级海岛的开发依赖于陆地淡水资源、能源的输入,即便是地市级的海岛也无法完全只依靠岛内物质资源实现持续发展。因此,陆岛产业联动是海岛循环经济的内在需求,进行海岛循环产业链设计必须紧密结合近陆产业情况,建设陆海联动的循环产业链,方能让岛内物质能源可进可出,实现更大圈层的循环,推动海岛经济持续发展。

总之,海岛循环经济整体要以“3R”原则为指导,科学规划从企业到产业到陆海的循环产业体系的逐步升级,才能使海岛循环经济突破区域限制,组成海陆联动生态产业链,形成资源共享和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达到综合开发利用海岛和陆地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提高海岛经济发展水平、完善海岛产业体系的目的。

(三)以市场为导向,构筑多元参与机制,实现市场主体升级

目前,各海岛循环经济基本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强制执行,居民参与较低,对旅客的行为约束较为乏力,各方力量的博弈使得海岛循环经济整体循环效果不是很好。因此,要加强市场主体建设,推动市场主体升级。

一是扩大市场主体。应结合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加强碳跟踪等先进手段的使用,提高各参与主体的利益相关度,并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海岛循环经济各主体及利益相关者,使他们广泛参与到循环经济中来。二是提高政府主导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了解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尽可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调动利益相关者行动的积极性,提高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如由政府组织在多元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一种经常性的有关海岛开发利用的协商对话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通过畅通的利益表达、沟通和协商,补偿利益受损方的有关损失,以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完善监督机制。要建立有效的多元利益相关者相互牵制的监督机制,将机构和个人行为都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形成全社会海岛循环经济意识,并对执行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建立奖惩机制,促进利益各方相互竞争,提高市场效率。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推进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出发,提出构建绿色生态命运共同体,将生态经济的战略站位提高到全人类共同的生态事业,指出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海岛循环经济发展与自然发展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海岛循环经济升级是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方面,在当今“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海岛循环经济需要跳出海岛自身的局限性和已有产业基础的约束,“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革新,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对外开放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海岛对外开放”,(11)黄铁苗、殷宇冰:《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海岛经济建设的历程启示及新时代的新要求》,《岭南学刊》 2021年第3期。结合海岛岛链的物质能源分布规律,着力于岛链循环设计,推动国际合作,进行更为宏观的规划和制度设计,以实现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海岛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在海岛度假
盱眙生态藕
神奇的海岛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