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珂岚
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身体尺”进行估测。有效使用“身体尺”可以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提升其量感。
一、寻找身体上的“尺”
谈话:生活中我们不能随时随地带着尺,但我们可以借助身体上的“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你的身体上有哪几把尺子?分别可以用来测量怎样的物体长度?
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发现身高、臂长、指宽、掌宽和步长等,都可以作为“身体尺”去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二、用“尺”測量教室
观察:测量教室长度选用哪把身体尺最合适?学生通过交流后明确,用“庹”或“步长”测量教室长度比较合适。
讨论:如何利用“庹”或“步长”进行测量呢?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估测方法。之后师生共同确定测量方法:选定“身体尺”,先测量出自己一庹或一步的长度,再计算出教室的长度需要用选定的“身体尺”(“庹”或“步”)测量多少次,然后用乘法计算后即可得到测量结果。
估测对比:记录自己“估测”得出的教室长度,并与同学得到的估测结果进行比较,思考“同样是利用‘庹’或‘步长’测量,为什么测量结果会不一样”。引导学生发现脚的衔接空隙、测量的角度等都是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
想象延伸:思考一年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来测量,结果会一样吗。学生会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身体尺”也会变化,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
对比验证:同桌合作,利用卷尺测量出教室的实际长度,把自己估测的结果和准确数进行对比,看谁的估测结果接近准确数,使学生明白“身体尺”量出的只是大概长度。为了让估测更准确,操作时要尽可能减少误差,使“身体尺”测量的结果离准确结果更近。
以上设计,让学生在思考、测量、对比、讨论、优化等学习活动中,提升了估测能力。
(华师大宁波艺术实验学校 31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