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常见座位编排及应用解析

2022-01-25 16:43:41王欢雷天胜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2年2期
关键词:音乐课

王欢 雷天胜

【摘   要】座位编排作为课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田型、U型、圆形等多种音乐课常见的座位编排方法,通过改变学习环境中的人际距离,拉近师生间、生生间的关系,从而使教学内容呈现出最佳表现形式,由此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音乐课堂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音乐课;座位编排;应用解析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1]其中,座位编排作为课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综观各地各校音乐专用教室的座位编排,可以发现,其布局通常是一成不变的。这样“从一而终”的座位编排较难钩连起学生与学习内容间的“亲密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让学生与教师、同伴之间进行进行接触。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音乐课堂的价值,教师可以改变座位的编排方式。如利用田型、U型、圆形等多种座位编排法,通过改变人际距离,拉近师生间、生生间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呈现出最佳表现形式,使静态的环境与动态的学习碰撞出火花,焕发出新的课堂活力。

一、田型编排法

田型编排法也叫秧田型编排法,是指按照横竖成行的排列方式,将座位编排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座位编排法。一般还可以分为双座式田型、单座式田型和对阵式田型三种。

(一)双座式田型

双座式田型在编排座位时以双人为单位,与班级座位中“同桌”的安排相契合,是音乐教学最常见的座位编排方法(如图1)。这种座位编排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在学生的座位区留出了三条足够宽的通道,为教师走进学生座位区和学生走出座位区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其次,它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了四个大组。教师在开展小组互动与合作时,学生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所属的小组。最后,这种座位编排法与学生在班级中的座位编排基本一致,便于学生到音乐专用教室上课时,可以迅速找到自己的座位,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

(二)单座式田型

单座式田型是在双座式田型的基础上,通过距离均等化排列,使每个座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学生在上课时能在独立的空间内开展音乐学习活动的排列方式(如图2)。这种座位编排法十分适合在小学低年级中使用。一方面,低年级学生的纪律观念较为薄弱,上课习惯有待培养,这种座位编排法可以通过拉大“同桌”之间的距离,有效避免课堂出现喧闹的情况,使课堂纪律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感,对“距离”会特别敏感,并形成以下观念:两人很靠近是“喜欢”,距离中等是“友好”,距离远是“生气”。[2]在此背景下,单座式田型座位编排将学生安排在“喜欢”和“友好”的人际距离中,能使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三)对阵式田型

对阵式田型是指在开展合唱教学和声部训练时,分部排列的座位编排方式(如图3)。小学阶段的合唱作品以二声部为主,对阵式田形座位编排将学生分成了两个大组,教师可以通过手势,为不同声部的演唱提供有效的支持。

《五月的夜晚》是苏少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田野在召唤”中的一首二声部轮唱歌曲,歌曲共有9个小节,两个轮唱声部间隔1个小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座位编排成对阵式田型,并通过三组指挥手势开展轮唱教学。第一组是“放与收”的手势:手伸开为“放”,代表演唱;手握拳为“收”,代表休止。第二组是“轮唱”手势:教师以小节为单位,用左手和右手提醒两个小组,按照正确的气口、速度等完成歌曲轮唱。第三组是“力度变化”手势:教师通过左、右手的高低位置,提示两个声部使用不同的力度演唱,营造出“此起彼伏”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这样的座位编排为学生根据教师的指挥手势,顺利达成歌唱目标,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大大提高了轮唱的教学效果。

以上三种田型编排法是音乐教学中最常见的座位编排方式。它们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一成不变的座位安排会影响音乐学科审美教育的育人效果,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期待感和新鲜感有所降低。且固定的座位安排会剥夺学生的实践空间,阻碍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导致学生不能在宽泛、流动的空间里对音乐进行有效的感知和互动[3]。田形座位如果与讲台搭配使用,会显得教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从而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所疏远。

二、U型编排法

U型编排法包括将学生的座位编排成凹槽形和弧形两种,它通过讲台正前方的“U”型空间纵深,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效地增进音乐教学的互动性。U型编排法还可以在教室里腾出一个“舞台”,让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和同伴进行交流展示,收获音乐学习的成就感。

(一)凹槽型

凹槽型座位可以提供宽敞的“舞台”区域(如图4),教师在这个区域内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可以通过调整坐姿朝向(面对着“舞台”),有效聚焦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如在进行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采山谣”中《打枣》一课的教学时,教师把唢呐带进了课堂。为了展示唢呐的四个组成部分(哨片、唢呐芯、唢呐杆、唢呐碗),教师把唢呐拆成了4个部分,然后请学生到“舞台区”尝试组装。组装完成后,再请其他同学也来到这个区域,由负责组装的学生向同学们介绍手中的唢呐,加深大家对唢呐的了解。再如,欣赏苏少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鼓儿响咚咚”的《老虎磨牙》一课时,教师把大鼓和大镲请进了音乐课堂,并将其摆放在中间的“舞台”区域。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被这两件打击乐器深深地吸引。随后,通过师生、生生互動,教师请学生学习敲击大鼓鼓面、鼓梆、鼓钉等不同部位,并学习亮镲、闷镲等大镲的演奏方法。学生还在中间的“舞台”表演了“老虎睡觉”“老虎下山”“老虎捕猎”“老虎磨牙”等场景,让音乐教学化身为情景剧表演,大大增加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二)扇形

扇形座位编排法与剧场的座位布局相似,它以讲台为中心位置,呈半圆形发散状,流畅的弧形座位线条,自然散发着美的气息,营造出艺术感颇强的音乐学习氛围。[4]10编排扇形座位时,教师可以适当拉大横排之间的间距(如图5),便于开展师生、生生间的教学互动。

在教学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的朋友Do Re Mi”中的《音乐是好朋友》一课时,教师将律动与扇形座位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聆听和感受中轻松突围教学重难点。首先,教师按照歌曲的节拍特点,行走在扇形座位的两条通道中。教师边走边跟着节拍晃动身体,并启发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和感觉进行律动,初步感受四三拍的节拍特点。接着,在歌曲的伴奏音乐中,教师继续在扇形座位的通道中行走,在歌曲中“5 6 7 | 1--”(如图6)的地方,通过手势动作与学生拍手互动。随后,教师请学生拿起身边的乐器(沙球和串铃),为歌曲加上乐器伴奏,自身还是穿梭在学生中间,通过手势提醒学生跟上音乐节拍。纵观整节课,全部的教学活动都在扇形座位的学生区域中进行,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促进了学生的课堂参与。

三、圆形编排法

圆形座位编排法指的是将学生编排成一个或多个圆,让他们在圆圈内外开展音乐游戏、律动、分组讨论等学习活动的座位编排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学生的座位编排成大圆形或梅花形。

(一)大圆形

大圆形座位安排,既可以消除班级中“前排”与“后排”的差异,也可以削弱传统座位编排中的“中间”与“两侧”的差异。它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从而进一步构建师生间、生生间平等的人际关系(如图7)。实践证明,大圆形座位编排对特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能起到较好的辅助效果。

在教学苏少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欢腾的边寨”中的《苏木地伟》一课时,教师在课前把学生排成了大圆形,并请学生席地而坐。接着,教师拿出一个酒杯,邀请同学们加入到“彝家酒宴”中。随后,师生在歌曲的伴奏音乐声中,玩起了“传杯敬酒”的游戏,学生通过游戏感受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并对歌曲的乐句划分、情绪特点等有了直观的了解。再如,在教学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舞起来”中的《我的家在日喀则》一课时,教师把“藏族踢踏舞”作为教学主线开展教学活动。可是在试教时,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踢踏舞步与音乐节奏时常出现错位,教学效果不如人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尝试对学生的座位进行适当调整,即利用大圆形的座位编排方式。这为学生改善了场地,拓展了学习空间。学生投入热情的舞蹈中,了解藏族音乐的特点,进一步获得审美体验,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二)梅花形

梅花形座位编排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编排成若干个独立的“圆”,便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如图8)。这种编排法既考虑了课堂学习环境的美观性与艺术性,又兼顾到了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整体性和可置换性,能够有效增强学习交流的广泛性和流动性,[4]11是音乐欣赏、器乐教学等常用的座位编排法。在开展竖笛、口琴、陶笛等乐器的整班教学时,由于学生在音乐素养、音乐基础、上课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极易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而通过梅花形座位开展小组探究式学习,能够有效解决以上困境。

众所周知,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同的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行为、情感交流以及整个教学过程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学生座位的编排看似是一件小事,实则改变着教学中师生的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影响着学生的课堂互动和有效交流,关乎着学生能否获得均等的教育资源和公平参与的机会。教学中,教師应当基于教学内容、学情特点、教室空间等要素,灵活、恰当地编排适合的座位类型,让教学过程饱含关怀、温情、新意与惊喜,让音乐教学真正指向以美育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尤靖希.学校里的人际“密码”:谈谈“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对教育教学的影响[J].人民教育,2012(24):28-30.

[3]史丽琴.学生的座位与音乐教学[J].儿童音乐,2012(2):72-73.

[4]樊彩英.谈音乐课堂学生座位编排方法[J].音乐天地,2018(7):9-12.

(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15004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215132)

猜你喜欢
音乐课
上音乐课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综述
众生相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关于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的报到通知
“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评选”活动欢迎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