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NKI数据库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现状的文献图谱分析(2000—2021)

2022-01-25 09:28代清霞
齐鲁学刊 2022年1期

代清霞

(华侨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国家社会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学界开始热衷探讨道德建设问题。以此为契机,学者们开始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并展开相关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因此,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时间限定为2000—2021年,对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马克思伦理学”“马克思伦理”等为篇名和关键词的论文进行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筛选,最终选取学术论文226篇作为样本,使用图谱分析法(1)[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306页。进行研究,以期用量化的方式更精确地了解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开展纵深研究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时间向度分析

按照论文发表年度及数量绘制2000—2021年的研究论文分布图(见图1)。可以看出,第一个研究热点出现在2002年,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已引起部分学者关注,且在2002—2010年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2011—2014年进入平稳发展过渡阶段。2015年之后,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并且出现了4次较为明显的论文发表量的波动性起伏,波峰分别出现在2015、2016、2018和2019年,论文发表数量保持“升中呈稳”趋势。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和成熟,涌现出一批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研究队伍的整体理论素质和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新领域必然成为关注热点,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单纯的理论研究走向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从而为伟大的民族复兴服务,就成为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图1 2000—2021年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论文时间分布图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热点向度分析

为解析2000—2021年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笔者绘制了关键词共现网络分布图(见图2)。结合该图谱,立足文献样本,归纳研究热点如下。

图2 2000—2021年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论文关键词共现网络分布图

第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最初从介绍西方学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进展开始。研究初始,部分学者热衷于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张霄、李义天、江雪莲、王露璐等。江雪莲系统介绍了西方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性质上有关结果论问题的不同见解,并对产生不同见解的具体原因进行探析,最终提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既不是混合道义主义,也不是功利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部分(2)江雪莲:《结果论还是非结果论?——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性质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第91-98页。,界定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历史地位。王露璐等则是从“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入手,经过梳理发现,英美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围绕着马克思文本中是否存在“反道德论”问题,马克思的道德观应该隶属于哪种伦理学类型,以及采用分析的和人文的马克思主义来研究马克思的伦理思想(3)王露璐、张霄:《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从一场“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谈起》,《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2期,第95-102页。。张霄则重点对英美学界的几种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进行研究,指出以卡门卡等为代表的英美学者所描述的“马克思的自由理论”从性质上讲是西方自由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扭曲,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4)张霄:《马克思自由理论的解释与重构——评当代英美学界的几种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江汉论坛》2010年第4期,第70-75页。。李义天则通过凯·尼尔森的回答探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初始问题,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物质基础和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合法性和理论合法性的前提,正确解答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初始问题(5)李义天:《道德之争与语境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初始问题与凯·尼尔森的回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2期,第86-91页。。

第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围绕其理论特色展开。不同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历史逻辑、理论内涵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和阐释,以期掌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本质特征,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唐凯麟教授围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本质展开研究,认为解决人的自由发展和精神完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主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一种以人的解放为核心的体系化的伦理理论,并且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对中国传统理论进行扬弃并创新(6)唐凯麟、周强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齐鲁学刊》2018年第5期,第63-68页。。武卉昕在与A.B.拉津的学术访谈中则主要是从历史逻辑与认知理论来解析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他们认为,马克思对伦理学的认识包含在有关社会发展的总体观点中,因此要用历史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辩证地梳理研究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既包含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也涉及哲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思想(7)[俄罗斯]A.B.拉津、武卉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历史逻辑与认知理论》,《国外理论动态》2018年第11期,第1-10页。。任丑则是通过辨析康德的义务论问题来探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自由本质特征,最终提出自由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核心和本质特征(8)任丑:《康德的义务论辨正——兼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自由本质》,《哲学动态》2007年第5期,第66-71页。。

第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中国化成为新时代研究的主题。韩桥生等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探究其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最终发现“三严三实”的理论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道德修养核心不谋而合(9)韩桥生、汪荣有:《“三严三实”: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展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12期,第91-97页。,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胡万庆分析了目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现实条件及历史趋向,探究新的历史背景下加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对于中国发展的实践意义(10)胡万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与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治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2016年学术研讨会综述》,《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5期,第157-158页。。陈寿灿在评论于希勇论著《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展开维度》中传递出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文本研究强烈的时代关切意识,将不同的伦理思想文本“嵌入”马克思伦理文本中,以在“跨文本流动”中融汇各种伦理思想元素,跳出传统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从全局上树立改变人类命运的意识,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11)陈寿灿:《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文本研究的时代关切——评〈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展开维度〉》,《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3期,第159页。。

第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教学研究发展迅速。近些年,学者们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学科属性、实践教学及德育教学等层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问题。张霄从与西方规范伦理学的联系和区别中探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指出不能用西方伦理学来重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有其独立的道德原则和理论属性(12)张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西方规范伦理学的联系和区别》,《道德与文明》2015年第3期,第119-125页。。刘东英、刘世衡、孙海霞、何毅等专注于探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问题。其中,刘东英系统地描述了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如有创意地设计绪论课、打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础学科教学以及授课方式的灵活多样等,提升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教学实践效果(13)刘东英:《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1期,第139-141页。。还有学者则是探究具体教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以充分提升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教学效果(14)参见刘世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1+2+3”教学模式的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2期,第292-294页;何毅:《合作讨论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中的运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1期,第68-70页。。也有学者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教学改革中,主张将培育学生“德性”与教学技术多样化进行有机结合,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15)参见李秀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探究》,《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1-4页。。

第五,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及思想史的研究成为学者们一个新的关注热点。学者们立足马克思经典文献,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突破口,以求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实质和核心。李义天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的发展阶段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问题。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可以依据历史发展进程分为开展与转变、争论与整合、多元与分化以及现状与前瞻四个阶段(16)李义天:《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内涵与分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2期,第5-19页。。武卉昕从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需要把握的总体性问题、需要突破的重点问题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具体问题出发,来触摸历史语境下多样伦理思想的发展规律(17)武卉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研究若干关切问题》,《学术交流》2020年第4期,第41-48页。。孙春晨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并高度评价冯定、李奇、周原冰和罗国杰四位前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所做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建设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的起点(18)孙春晨:《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道德与文明》2019年第4期,第5-10页。,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人员的向度分析

根据发文人数、是否合作、职业分类以及研究的持续性等属性进行归类分析。独立作者发文183篇,占80.9%;2名及以上作者发文43篇,占19.1%。合作发文占比较低,说明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团队合作进展不明显。发文较多的作者,隶属于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等,这表明这几所大学已经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团队,走在该领域研究的前端。根据发文作者职业分类,教师、科研机构人员、硕博研究生构成目前的研究主力。其中,教师发文占比最重;硕博研究生发文占比较小,约10余篇。这说明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队伍稳步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短板;研究持续性以同年度发表2篇及以上论文和跨年度发表2篇及以上论文为准,统计出发文作者人数分别为6和7。同年度发表论文最多的1年是2020年(武卉昕,4篇)。

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文期刊的向度分析

以中文四大核心期刊目录作为归类标准,共计113篇发表在核心期刊,占比50%。其中,《道德与文明》以载文28篇高居榜首,《伦理学研究》载文16篇居第二位,《齐鲁学刊》以8篇的数量紧随其后。此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理论月刊》《南京社会科学》等一批高水平期刊也有刊发相关文章。113篇论文发表在普通期刊,占比50%。这说明,当前刊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文章的高水平期刊数量较多,但主要还是集中在《道德与文明》和《伦理学研究》这些以伦理学研究为主的学术期刊,而《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刊发的论文较少。同时,刊发在教育学核心期刊的论文较少,说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教学研究引发的关注较少,这也是以后开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五、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方法的向度分析

现有样本按照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分类,总体数量之比为188:38(见图3)。其中,基础性研究论文占比83.2%,而应用性研究论文总体数量偏少,占比约为16.8%。2000—2010年间应用性研究论文发文数量较少,与基础性研究论文发文数量差距较大;但2014年以后,应用性研究论文数量有所提升,特别是2015年达到峰顶,因此2011—2014年间两者呈现出差距缩小态势。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础性研究进展较好,而应用性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比较缓慢。

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向度的文献总结和展望

从成果及数量来看,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基本呈现稳定性的特点,成为伦理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而热点只能显示研究的热度,着眼于“高质量”的研究才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目标。基于上述各向度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完善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

第一,加强对马克思经典文本高质量的解读。这就要求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过程中“走近马克思”“回到马克思”和“重读马克思”。从生活哲学的角度出发,“回到马克思”并不是单纯地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而是要将回到马克思、恩格斯与回到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立足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立足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真解读马克思,把握马克思的伦理精神实质。回到马克思为了“全人类解放”(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6页。辩护和承诺的立场上去,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标签任意张贴,把马克思的伦理思想从整个马克思思想中剥离出来,忽略这些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本质,才能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基点。

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多维度研究。具体可以从经济、政治、制度、生态等维度来探究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就经济维度而言,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今天,研究资本所带来的伦理风险和挑战以及如何对资本的道德性质进行约束成为学者们饶不开的话题。就政治维度而言,将探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伦理与实现社会公正之间的内在关系作为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就生态维度而言,就是要以马克思的生态哲学观为指引,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价值方向,来探究如何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以构建人类生态共同体。就制度维度而言,就是要探究制度伦理与社会“底线伦理”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加快制度伦理建设以引领社会底线伦理,规范社会生活。

第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所谓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也不是延续几千年的中国传统伦理学,而是中国伦理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背景下,基于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新范式。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一方面,可以解决现行伦理学的中国特色的缺失问题,如伦理范式引进西方范式,缺乏中国特质,伦理立场缺乏中国态度等;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中国伦理学的世界话语权,向世界传递我们的伦理主张和价值观念等,以在国际伦理学舞台上发出中国伦理学的声音。

第四,加快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回应中国当代问题的步伐。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突出不足就是理论研究观照社会现实不够、理论的大众化程度不足,更多停留在纯理论研究层面。而与此同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并且带来诸多社会伦理问题,如机器智能引发的伦理困境,现代医学面临的医学伦理困境,以及生态问题造成的生态伦理困境等。以往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受诸多因素影响,习惯于寻求西方理论支持而较少从应用性维度来解释这些社会问题。鉴于此,需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学者们改变思路,突破传统的研究框架,立足于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并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社会转化,以指导这些伦理道德问题的解决,从而回应中国当代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对2000—2021年间国内学者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方面的研究做了尽可能全面的、科学的梳理和评价。有理由相信,随着对方兴未艾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深化和发展,我们必将迎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复兴”,并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化的学术立场不断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