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闻之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2021年7月13日,杭州女“网红”小冉因医院不规范操作的抽脂手术而感染死亡。33岁的她,五官端庄,容貌清秀,却最终倒在了“减肥”的手术台上。然而,即使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仍有不少人因容貌焦虑而对整容趋之若鹜,寒暑期扎堆整容、精灵耳整容、小腿阻断神经术等相关话题仍经久不衰。可见,当下“容貌焦虑”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且这种焦虑与压力还愈发在青少年群体中蔓延。
2021年,“容貌焦虑”这个话题反复以各种形式冲上网络热门搜索话题,就“你有容貌焦虑吗”这一词条的阅读量就高达7.8亿,引发众多关注。据中青校媒面向全国2 063名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9.03%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大部分困在“容貌焦虑”里的女孩会选择用修图软件来欺骗生活,或是用美颜滤镜处理自拍来弥补自己的“容貌缺陷”。同时,某美图公司统计数据也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该公司月活跃用户总数达2.95亿,日均使用时长达15.4分钟。
在2021年6月播出的《超级演说家·正青春》里,“00后”女孩周某娜在演说时提及,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发现长得好看的人总是会被优待。于是,在焦虑自卑的泥潭里,她从13岁就开始整容,前后花费了近400多万元,就是为了给自己换上一副美丽的脸庞。整容似乎已是她生活中的无底洞,无法停止,也无法回头。这代表的是一部分被外貌焦虑“PUA”的女孩,选择抓住整容这根“救命稻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但是生活中总有些人,明明五官端正,甚至称得上漂亮,却依然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并因之苦恼不已而四处求医。心理学范畴认为,对外形(身材容貌)的过度关注和极度苛刻,都属于容貌焦虑。如果“容貌焦虑”过于严重,还可能会形成一种真实的心理疾病,这种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体象障碍”。所谓体象障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症状,是一种对自己的躯体外貌极其不满意的人格品质。它在让人觉得自己长得丑的同时,使人无法理性看到自己的长相,甚至会无限放大自己的缺陷;或者本来就很好看的人,但是就是觉得自己长得丑。
这种心理疾病经常发于青春期,但随着阅历和经验的逐渐增多,症状会渐渐消失。处于青春期的女性在学业和事业上,既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又因不经常与人交流,是形成这种不健康心理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一些年轻女性,千万不要用“容貌焦虑”做借口忽略自己的心理疾病。一旦忽视了自己的心理疾病,将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危害。由于“容貌焦虑”一词的泛滥,使一些真正患有认知障碍“体象障碍”的人,会单纯地认为自己的心理状态只是一种焦虑,并不是什么心理疾病。但是,从医学角度来说,容貌焦虑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部分青少年存在的心病。
在观察中发现,在2021年暑期竞争白热化的医疗美容市场上,部分医美企业为了迅速获客、追求短期可观的收益,普遍存在夸大宣传、虚假宣传以及贩卖焦虑来刺激需求等广告乱象。一边在社交平台用“做不了学霸,做校花,整容要趁早”等话术,向青少年传播“容貌焦虑”;一边用“1元医美”等营销擦边球,引青少年“入坑”。医美消费在青少年群体中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有些医美机构在忽悠一些患有“容貌焦虑”心理症状的青少年人时说:“可做可不做的一定要做,不能做的也要创造条件做,不然心里会对自己的容貌更加焦虑。”
“00后”的施某惠,在参加播音主持的艺考时,得知考试对容貌有要求,就动了整容的念头。父母最初坚决反对,但经不住她的频频诉苦、软磨硬泡,最后才同意,并给予了资金方面的支持。施嘉惠说,她先后打过瘦脸针和玻尿酸,每针在2 500~3 000元,满18岁后做了隆鼻手术,目前累计医美消费约9万元。
然而,一些整容“小手术”存在着大隐患,“整容”有时与“毁容”只有一步之遥。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的民事判决书,1998年出生的张某某在未满18岁时,在母亲陪同下前往一家医疗美容机构做了双眼皮切开术,术后出现眼睑下垂、睁眼困难等并发症,为此张某某投诉到相关部门。经过第三方机构鉴定认为,该美容机构对张某某的诊疗行为存在过错,与被鉴定人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如今,一打开网上的各种直播平台,仿佛就进入了满是俊男美女的世界。然而,发表于Body Image上来自约克大学的研究发现,如果经常浏览这些社交媒体上赏心悦目的照片和视频,会影响自我对外表的认知,让人们对自我的外表评价更低,继而就会渐渐产生容貌焦虑这种心理疾病。患有容貌焦虑这种心理疾病的人会表现出过度担心外表的行为。比如,“反复照镜子”“反复整容”“反复与他人比较外表”。在他们看来,这些只是“外貌焦虑”的一些行为,但实际上可能隐藏着对自己的认知障碍。
近年来,一些患有严重认知障碍的青少年,其中有些会有自杀和自残的行为。许多体象障碍患者接受不了自己的长相和体态,会产生极端的自我伤害行为,这已经不是焦虑,而是极端的心理问题了。所以,对此问题一定要提高认识,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要及时就医!在目前这种社交媒体环境下关注容貌的时间越长,容貌和躯体变形障碍的风险就会越大。就算没到患病的程度,也很难不受影响,从而对自己的外表评价变得更为苛刻。
“颜值即正义”“再不变美就要被时代抛弃了”……当下很多的整容广告都包含低俗价值观,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可能引导其付诸实践,这就需要在监管上形成合力,给予严格治理。实际上,医美低龄化趋势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利,也给其价值观形成带来挑战,建议通过立法规范整容行为(弥补生理缺陷的除外),规范医美市场监管,对于违反规定的医美机构进行严惩,从源头上避免公立医院“关正门”、市场机构“开后门”。正如中国医师协会整形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李青峰在人民网说:“要通过各种媒介让青少年意识到,在自己生理和心理发育成熟之前,与自己的脸‘斗争’,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很可能耗掉整个青春。”
在今年3月6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2020医美行业舆情报告》中,通过对一年来医美行业热点舆情回顾分析,根据行业舆情态势,梳理出医美行业七大舆情“痛点”,而“整容低龄化”赫然在列。该报告明确提出,整容低龄化现象日益凸显,微整形项目受到青少年追捧,多地准大学生暑假扎堆割双眼皮。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下,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或被扭曲。
有媒体调研发现,在当前医美低龄化愈演愈烈的背后,商家不实宣传、设陷推销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是部分商家为牟利,广告轰炸、传播力强、渗透面广。例如:在上海、浙江、山东等多家医美机构客服的朋友圈里,能看到大量针对青少年的医美广告,如“高考结束,私信我改变,给大学同学来个一见钟情的感觉吧”!有家美容医院的客服表示,今年暑假假期有很多孩子咨询医美项目,譬如割双眼皮、隆鼻、切痣,还有微针、光子嫩肤等。
二是医美机构鱼龙混杂,青少年成“抢人”新战场。“超微小气泡1元起”“水氧活肤1元起”……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原价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医疗美容产品均以超低价格出售,而这种低价医美营销背后往往有坑。在互联网投诉平台上,有匿名网民投诉称:在网上看到有祛痘的体验宣传,说只要15元。结果去了后被带到主任办公室,拿仪器做检测,说痘根很深,需定制一年的治疗方案,费用却要8 000多元。
三是少数家庭教育存在着一定缺失,父母不能对孩子做出正向引导。加上,有些网络剧、综艺节目也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频频出现锥子脸、大眼睛、双眼皮的“网红脸”的形象,都会导致青少年陷入认知误区。
针对以上现象和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2021年11月1日发布了《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为地方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医疗美容广告监管工作提供指引,切实规范和加强医疗美容广告监管,有效维护医疗美容广告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指南》主要包括以下6方面内容。
一是明确医疗美容广告相关概念。《指南》进一步明确“医疗美容”“医疗美容广告”“医疗美容服务信息”相关概念,重点强调医疗美容广告属于医疗广告,须适用医疗广告监管有关规定。提示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在执法实践中要注意区分医疗美容广告和医疗美容服务信息。
二是明确医疗美容广告监管重点。《指南》将“制造‘容貌焦虑’”“对未经审批或者备案的药品、医疗器械作广告”“宣传或者含有未经审批或者备案的诊疗科目和服务项目等内容”等九种情形列为打击重点。
三是强化行政机关协同监管。《指南》规定,对未取得执业许可或未经过备案从事医疗美容活动的行为,以及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或者未按《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内容发布医疗广告的行为,须通报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四是加强广告代言监管。《指南》对发布或变相发布医疗美容广告中使用医学专业人士名义或形象作推荐证明等情形,明确了执法认定标准。
五是加强行刑衔接。《指南》要求对广告监管过程中发现相关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依照有关规定移送公安机关。
六是强调平台经营者责任。《指南》强调,市场监管部门在开展医疗美容广告监管过程中,要督促、指导网络平台经营者建立健全内部审核机制,依法履行平台责任。
市场监管部门将以落实《指南》为契机,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美容广告宣传乱象,加大与相关部门协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医疗美容虚假违法广告,有力规范医疗美容广告市场秩序。
只有卫生行政联合物价、工商、公安等多部门综合执法,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医疗美容广告,才会使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