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
1941年夏天,毛泽东遇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一件难事,不得不投入很大精力去解决。
6月中旬,他在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送来的财政预算报告中,发现所列各项开支,缺少军队和中央一些单位的预算,便写信给林伯渠提出两点建议:“凡必不可免之钱,予以慨允”;凡中央、军队和地方的预决算,“一概包揽,为之统筹”。
边区政府负责财政经济,自然是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毛泽东着眼全局,要支持中央、地方和军队各方开拓局面,则希望保障供给。所处位置不同,对预算的要求难免各异。如果资源充足,消除分歧很容易,问题恰恰发生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边区经济最为困难的时候,要统一认识,就要想别的办法。除了边区政府主张的“节流”,还需设法“开源”。正是在如何开源的问题上,以高岗为书记的边区中央局与以林伯渠为主席、谢觉哉为秘书长的边区政府之间出现了分歧。
争论的焦点是盐运政策。陕甘宁边区北部盛产食盐,其外销占边区对外出口的90%,如何把边区北部的盐运往南部外销,成为开源的关键举措。高岗等人坚持实行“官督民运”政策,还成立以高岗为主任的运销委员会,各县、区、乡、村四级分别成立运盐总队、大队、小队、组,实行带有军事化的半强制性的管理。此法增加财政收入见效明显,却难免增加边区群众负担,操作上也存在一些缺点。林伯渠、谢觉哉主张盐的运销应由政府管理,实行自由贸易,即使有强制,也不应把运盐变成军事性质的行为。
双方争执不下。原则上,高岗和边区党的中央局是最高决策机构,而高岗是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熟悉边区情况,是本地干部的代表,又自恃政策有效,也没有设法同两位革命老人很好沟通。林老、谢老则毕竟代表边区政府,且年高德劭,均是革命的前辈,认为他们说的话,高岗应该尊重。感觉高岗等人不为他们的异议所动,两位老人便有了些肝火,径直把官司打到了毛泽东那里。
毛泽东处理此事的难处也显而易见。为缓解边区财政困局,他支持高岗等人的做法,但又不能无视林、谢二老提出的其中若干弊端和减轻税负的初衷。想来想去,他选择从做二老思想工作入手,来化解这场政策争论。从1941年7月24日至8月22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毛泽东给谢觉哉以及林伯渠写了10封信,还数次长谈,谢觉哉这期间则向毛泽东报送相关材料数万言。 毛泽东化解这场争论的方法和步骤,大致可概括如下。
——控制事态,防止争论扩大蔓延。毛泽东叮嘱林、谢二老,“除对中央政治局同志及西北局主要同志可说自己的不同意见外,勿对他人尤其下级人员说不同意见,以免影响执行与造成更深的分歧”。毛泽东首先想到的是控制争论范围,以防扩大矛盾,影响大局,动摇现行政策。
——劝二老全面客观搜集材料。“勿只注意现行政策的缺点或错误方面”, “要注意现行政策的成绩与正确方面,我觉得二兄在这点态度上是不足的”。这是从判断事物的方法论上指出二老的不足,希望他们不要从先入为主的成见出发来看待盐运政策。此后,谢觉哉从历史和现实、正面和反面搜集了不少盐运政策材料,报给了毛泽东。
——亮明态度。现行政策固然有毛病,但“我现在还不能同意停止现行政策,采用另一政策,因为另一政策也许要失败的,或失败得更大”。也就是说,在现行政策失败前,要允许高岗他们去试。事实上,在现行政策走不通之前,谁也无法证明另外的选择就一定走得通。
——敦促高岗等人换位思考。林、谢二老反应激烈,高岗这边也不是没有责任。为此,毛泽东督促高岗他们及时同二老沟通,“把事情把关系弄得好些”,还把谢觉哉反映盐运政策弊端的材料转给高岗等人,提出“你们有此类调查否?是否你们所得的仅偏于好的一面,而事情之实际则基本是坏的,即是说运盐是行不通的”。根据毛泽东的要求,高岗等人立即组织调查,并向毛泽东做了汇报,承认运盐工作确实存在三个方面的缺点。
——自己调查研究,掌握财政经济的运行规律。毛泽东这段时间花了不少精力研究边区和国统区两方面的经济材料,中央政治局或书记处开会,几乎每次都要讨论边区财政经济和盐运政策,并正式委托毛泽东召集林伯渠、谢觉哉、高岗、陈正人、王明、任弼时、朱德商谈边区经济工作。这些做法,为统一思想提供了认识基础。
——向林、谢二老表达研究边区财经的心得和观点。毛泽东告诉二老,要打破边区财经困局,一是发展经济,二是平衡出入口,“只要此两点解决,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而此两点的关键,即粮盐二业的经营”。“据此以观今年盐的官督民运政策,不但是未可厚非的,而且是完全正当的。”当然,毛泽东也说自己的见解或许还不深刻,二老“觉得有错误,即祈毫不客气,一一指正,以归一是”。
——在认识渐趋一致的时候,再从思想方法上开导林、谢二老。毛泽东担心二老碍于面子或心情,难从心底里接受自己的观点,在给谢觉哉的信中,写了下面这些话:“事情确需多交换意见,多谈多吹,才能周通,否则极易偏于一面。对下情搜集亦然,须故意(强所不愿)收集反面材料。我的经验,用此方法,很多时候,前所认为对的,后觉不对了,改取了新的观点。”“此次争论,对边区,对个人,皆有助益。各去所偏,就会归于一是。”又说:“事情只求其‘是’,闲气都是浮云。过去的一些‘气’,许多也是激起来的,实在不相宜。我因听得多了,故愿与闻一番,求达‘和为贵’之目的。现在问题的了解日益接近,事情好办。”这些话,说理透彻,词意恳切,态度也谦恭有礼,对林、谢二老的触动不难想象。
最后,毛泽东在8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等问题做了系统发言,涉及盐运政策的争论,他正式表态:“平衡出入口,要使盐大量出口,现在采用组织人民运盐的官督民运办法,是平衡出入口的好办法。运盐要不违农时,进行政治动员,组织劳动力。”后面这两句话显然吸收了林、谢二老的意见。毛泽东还说,增加群众负担,主要反映在“劳役”问题上,“由于陕甘宁边区有革命的民众,劳役是可能的;由于战争,劳役是必需的”。会议同意毛泽东的意见,争论就此结束。
(摘自《读毛泽东札記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