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学楷,李传耀,徐光明CEN Xuekai, LI Chuanyao, XU Guangming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75)
据统计,2020 年来华留学生规模突破50 万人,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与以往的来华留学生多为学习汉语不同,目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攻读学历课程。2016 年在华学历生人数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7.4%。以汉语学习为主的格局被打破,学科分布更加合理。2019 年,来华留学学历生比例达54.6%,比2016 年提高7 个百分点。截至2020 年底,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 332 个,其中本科以上1 230 个。我国高校和职业院校在“一带一路”、南南合作、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了大量管理和技能人才,并与世界银行等机构合作帮助东非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支柱性产业的学科骨干。
2018 年,教育部颁布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规定,“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来华留学生的课程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来华留学生数量日益增长的形势下,必须得到相应的发展,尤其是其中的思政教育。自课程思政理念被提出以来,不少高校已经通过吸收、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模式,对来华留学生采取“教育教学”管理,以专业必修或选修课为课程载体开展柔性或隐性的中国概况、社会文化、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
实施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专业课程创新,加速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对外开放的内涵式发展。通过开展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统筹并整合高校内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学校顶层设计、多方参与、开展教学、优化方案等环节,创新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思路,为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注入有益元素,有效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开展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能更好呈现社会主义事业全方位建设发展成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形成“共建、共享、发展、共荣”的全球治理体系。课程思政教育在讲授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同时,柔性呈现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背后的中国智慧和方略。在国际舞台上,国际学生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成为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使者,话语更具信服力,有利于弥补国家新闻媒体国际传播力不足、解决声音总体偏小偏弱的难题;有利于壮大中国在国际舞台的朋友圈,形成和谐、融洽、互惠互利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和谐稳定、共同发展。
然而,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思政教育体系与配套不完善等问题,课程思政未能深入到来华留学生教育之中。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立足于专业课程,探索如何以柔性的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将课程建设过程方法总结成一套切实可行且可移植的建设方案,为课程思政建设落地提供成功经验。
关于课程思政,国内已有大量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探讨。陈卓国认为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变革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产生了西方文化渗透、价值观认同危机、大学生信仰缺失等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更新教育理念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然而现阶段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未能有机结合起来,教书、育人两者的关系未能达到交融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要求,加强专业课和通识课的德育效果,迫在眉睫。高德毅等人认为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强调高等教育应当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以发挥思政课的“群舞中领舞”作用,实现所有高校课程的“共舞中共振”效应,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张俊玲认为如何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结合专业教学内容找准结合点、立足学科优势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强化全员育人的机制建设、切实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是推进“课程思政”理念进课堂的重要内容。
陈歆结合实际案例,探索了如何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使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进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张赵根等人认为高职思政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增强服务专业的意识,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方式、促进自身转型提升,极探索一条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高职思政理论课的特色发展之路。夏佳音对免疫学中隐含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并将其融入免疫学教学。吴月齐认为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应从三个着力点出发,分别为加强思政理论课——第一课堂建设;转变专任教师观念,挖掘每一门专业课的“德育元素”;推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和实践育人有效途径。
关于国内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及方法已有大量研究,但鲜有学者针对来华留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方法进行探究。牛百文指出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现阶段存在政治站位与主体认识不足、课程思政建设与整体规划欠缺、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和配套不完善等问题,急需解决。本项目正是基于现阶段此类问题,探究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理念以及课程建设思路,力求建设有思政教育效能的示范和精品课程,将课程思政巧妙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文针对来华留学生,旨在通过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高校课程教学实践之中,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生,为世界各国输送人才,不断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此目标,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探索专业课融合思政教育的方式及方法,通过实践结果分析其可行性,形成一套可复制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面对来华留学生开展课程思政现阶段尚未有一套完善的标准,没有能够广泛复制的教学模式,正是基于此原因,本项目旨在以国际留学生课程《交通工程基础(英文)》为基础,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在讲授交通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并根据授课成果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理论。
基于课程思政,打造适合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的交通运输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交通运输基础教育内涵。培养对华友好、懂中国交通管理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满足沿途国家和地区需要的人才需求,为“一带一路”倡议和陆路国际通道建设提供关系资源和智力支持,加强双方全面深化合作与交流工作,实现双方共赢。
以《交通工程基础(英文)》为例,探索交通专业基础课程在留学生教育中的改进措施。通过实践教学,深入了解来华留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反馈逐课进行完善,形成良好的教学反馈机制,提升国际学生培养课程的质量,为来华留学生打下坚实的交通理论知识,为后续交通类课程服务。
为适应我国新时代高校“教书育人”的要求,通过对课程的思政建设,教授交通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播正能量帮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客观、历史、多角度地观察世界、了解中国,推动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建设工作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3.1 了解国际国情,明确来华留学生的求学需求。不同于国内学生教学课程,国际留学生教育面向世界各国的学生,在立足本国教育优势的情况下需充分考虑其他国家国情以及留学生需求,进行一定的调整改善。基于国家发展以及各行各业的需求,面向国内学生的课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循循渐进,实践证明了其中的合理性。面向来华学生的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课程仅仅是对国内课程的简单复制,未能从根本上满足留学生的需求,无法彰显我国高等教育的优势。为此,要对国际课程进行改进,首先就必须要充分了解留学生的需求,在国内已然完善的课程基础上进行创新。
3.2 总结和分析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建设难点。交通运输类专业具有其较为独特的特点,即偏管理学的工学专业,这也造就了与其他工科专业相比,交通运输类专业在培养方案尤其是在培养目标方面的独特性。本项目将在调研当前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教学实际和建设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在面对来华留学生开展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所在。
3.3 充分考虑留学生需求,构建交通专业课建设标准体系。客观明确的建设标准,能够为具体的课程建设工作指明方向。本项目研究将充分考虑留学生的需求以及国内专业课程建设的难点,借鉴国内优秀课程建设经验,紧紧围绕“让学生忙起来、教学活起来、学校管理严起来”的建设要求,结合“学习共同体”等先进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高度、强度,以及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方式的个性化等方面,以驱动课程达成“知识、能力、价值观”有机融合为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交通专业课建设标准体系。
3.4 挖掘思政元素,形成“激活—串联—巩固”的课程建设思路。针对来华留学生,要将“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就必须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中国特色交通成果为引,激活思政教育,介绍中国本土交通模式、特点以及发展成果,为留学生拓宽知识面。以教师指导拓展为线,串联思政教育,以国内交通为例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宣扬正能量,创新教学方法,多途径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以工程实践为面,巩固思政教育,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带领学生外出实践,感受国内交通发展成果,进而巩固思政教育。
3.5 完善课程建设保障机制和措施,形成可移植的课程建设模式。教育部吴岩司长曾经强调指出,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调动各方积极性,为其提供五大保障,包括政策保障、组织保障、机制保障、评价保障和经费保障。在此基础上,要根据教与学的态度、能力、时间和精力,并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建设路径,分别从培养方案引导机制、教学评价机制、学生考核机制、教师教学发展机制、学生学业咨询机制、教师团队建设机制等方面,持续完善和细化课程建设保障机制和措施。
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相对僵化,限制了课程的引导教学作用。传统课程考核主要由过程考核与期末测验考核组成,但过程考核由于实际情况难以操作,往往采用日常考勤与阶段性课程作业替代,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未能实现动态考核。针对此类问题,应当更加重视课程设计环节,将课堂互动、学生表现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将各环节考核比重合理规划,覆盖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追踪学生的学习成果。
融合了思政元素的课程考核内容必须进行创新。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课程必须在课程考核内容上有针对性地变革,以检验教学改革的成果,为后续课程改革建设提供思路。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中,必须提取其中的思政元素,结合专业问题设置相应的考核环节,将思政教育教学成果纳入最终评分考量之中。
通过创新课程的考核环节,充分检验改革成果,从多个侧面考察改革措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
在具体的探索实践过程中,本文通过搜集大量资料分析总结国外交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学生反馈平台,及时了解留学生自身需求并加以考证,对课程进行合理调整,以适应国家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学生个人需求。为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相互促进,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思政教育内容,在交通专业知识中挖掘思政元素,利用国内交通发展讲述专业知识,不断增强留学生对我国的认识,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此种方法,本文成功将思政元素柔性融入到专题课程教学之中,达到了最初的目的。
本文从“宣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角度讨论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问题,分析了国内外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研究,针对现阶段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我国建设特色专业课程的方法与思路,并以《交通工程基础(英文)》课程为例论证方法的可行性,为国内针对来华留学生实施思政教育提供了建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