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再认识

2022-01-22 07:25沈玉龙王庆禄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术方向学科

沈玉龙,王庆禄,秦 丹

教育教学研究

新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再认识

沈玉龙1,王庆禄2,秦 丹2

(1. 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 唐山师范学院 科研处,河北 唐山 063000)

推进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针对新建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学科和学科建设的内涵剖析入手,结合新建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以及创新学科发展规范为核心的学科建设策略。

学科建设;地方高校;建设策略

学科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之一,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的实践平台,是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和发展远景的核心支撑要素,是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的抓手和着力点。面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由于本科办学时间短而导致的学科意识淡薄、学科发展谋划不足、学科发展路径不清等问题,本文从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概念辨析入手,就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应该建设什么、如何建设谈一些认识和思考,以期加快学科建设步伐。

1 学科概念辨析

1.1 学科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学科是一个科学概念。人类的活动产生经验,经验的积累和消化形成认识,认识通过思考、归纳、理解、抽象而上升为成知识,知识在经过运用并得到验证后进一步发展到科学层面上形成知识体系,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的知识体系根据某些共性特征进行划分而成学科。在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2009)》中,学科被定义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其中,“相对”强调了学科分类具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独立”强调了某个具体学科不可被其他学科所替代,“知识体系”使“学科”区别于具体的“业务体系”或“产品”[1]。

在学科的形成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该学科的研究对象范畴,即能够将该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分开、使其具有独立存在的研究问题与研究边界;其次,要有明确的学科方法论范畴,即在学科研究领域内所形成的“哲学方法﹣科学方法﹣特殊领域方法”为结构的研究方法体系;再次,要有明确的学科体系范畴[2],即用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的基本概念体系将所研究的结果表达出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共同构成了学科的三大核心要素。

1.2 学科的基本分类

学科不仅有性质、大小和门类之分,也有层次、类型之别。基于学科的研究对象、本质属性或特征、研究方法、派生来源、研究目的与目标等的不同,对学科体系进行分类,产生了不同的学科分类体系。典型的分类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学科分类体系一览表

此外,由于学科分类应用目的的不同,国内外不同的组织与机构也提出了多样化的学科分类体系,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分了6个学科门类、24个一级学科、若干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划分了6个学科门类(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医学与健康科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41个一级学科和若干二级学科[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学科分为5个学科门类(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62个一级学科或学科群、676个二级学科或学科群、2 382个三级学科[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基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的目的,2018年重新制定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为13个学科门类、111个一级学科;在此基础上,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新增“交叉学科”作为第14个学科门类,下设2个一级学科[5]。

随着学科不断发展,目前国际范围内公认的学科分类体系划分是将学科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6]三个门类,其中: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包括无机界、有机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6],其研究对象是客观大自然。狭义的自然科学也可称为基础科学(纯粹科学),只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生物科学。广义的自然科学不仅包括基础科学,还包括工程与技术、医学与健康科学和农业科学等应用科学。人文科学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所沉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7],主要关注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等主观精神世界,包括文学、史学、哲学及其衍生出来的美学、宗教学、伦理学、艺术学等。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及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7],更多地关注客观的人类社会,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

2 学科建设概念辨析

学科的本意是“知识体系”,学科建设就是学科领域内的知识传承、创新与拓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更新的过程。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围绕学科知识体系建立的学科组织在知识生产上的能力会不断增强,并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学科建设的原初职能与本位使命是要提高学科发展的支撑力与促动力,全力提升学科知识生产力[8],由此可以认为,学科建设就是建设学科的发展力。

大学学科的发展力可以理解为:大学学者与学术资源相结合,通过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而形成的培养专业人才、发展知识和社会服务的能力[9]。如果把“学科知识”类比于“工业产品”,那么以学科知识产出为导向的大学学科建设工作就相当于建设一个生产知识的工厂。在建设中,首先要根据持续性的市场调研,并结合工厂现有生产力水平等基础性条件,选择或随时更新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当产品确定后,需要进行生产工艺(软件)和生产设备(硬件)的开发建设,招聘并培训生产人员。由此联想到,学科建设同样包含学科方向(产品)、学科队伍(生产者)、学科基地(硬件)以及学科发展规范(软件)四个核心要素。在新建地方高等院校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发展能力,必须瞄准知识生产的关键环节,围绕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四个核心要素推进建设过程、保证建设工作的高质量。

3 新建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策略

大学学科作为学科的下位概念,是围绕办学定位、教师和学生等三大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所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10]。新建地方高校的大部分学科均处于生成期,其学科建设普遍存在起步较晚或学科实力相对较弱等问题,很多学科缺乏足够“合力”,方向发散,力量分散,队伍涣散,各自为王,一盘散沙[11]。根据学科建设的四个核心要素,在新建地方高校推进学科建设可以采取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以及创新学科发展规范的策略。

3.1 凝练学科方向

凝练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新建地方高校对其现有学科的建设价值目标进一步升级、优化和更新的过程。凝练学科方向具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新建地方高校对其整体学科发展的定位与布局;二是在某单一学科内部所确定的学术研究方向。

3.1.1 学校层面学科整体发展的定位与布局统筹

大学的学科布局是其自身学术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要以学校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愿景等顶层设计为依据,通过对不同学科的位序予以选择、重组和优化,完善学科体系,使其与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定位和长期远景相匹配。新建地方高校的地方性决定了其学科发展的定位与布局还必须具有明确的地方视野,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努力为地方建设服务,构建由基础学科、主干学科和支撑学科共同组成的学科体系。以地方师范院校为例可以看到,教师教育是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根基,关乎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首先要聚焦于教师教育,面向区域基础教育的需要,在学科建设中应构建以教育学类学科为支撑学科,文理学科、艺体学科为主干学科的学科体系。

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提供所有学科领域的知识,其所构建的学科体系不可能齐头并进,而是要更多地集中于最需要的和最擅长的方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择优、扶需、扶强、扶特”的学科建设战略,通过“优先发展、重点支持、积极培育”等举措,优先让少数学科或者学科领域、或者个别学者率先活起来,优先在一两个学科领域首先取得突破,造就具有带头意义的所谓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

3.1.2 单一学科层面学术研究方向的凝练与设定

单一学科内部所选择的学术研究方向既不是某个学者的个人研究志趣,也不是教学性研究的某种指向,而是立足于学科、面向学术前沿、富有特色的待开发的研究领域[12]。需要指出的是,学术研究方向不能是一个学科领域的名称,也不应该是一个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的名称。学术研究方向既要反映出学科长期积累的优势,也要反映出该领域国内外的前沿发展趋势,在凝练过程中要遵循稳定性、特色性和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12]。

单一学科内部所选择的学术研究方向的凝练要瞄准未来学科和行业的发展方向,分析本学科区别于其他高校相同学科的优势或特点,立足特色定位和目前基础,设置有特色、有个性的学术研究方向。以西北大学地质学科为例,该学科总方向是“中国中西部典型造山带盆山耦合动力学及其资源能源和环境效应”,既体现了当前地学领域的国际前沿,同时也反映了西北大学地质学科80多年发展历程积累的优势与特色[13]。地方高校的地方性决定了其学科体系中一级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在地域文化资源、地域自然资源和地域经济资源中选择和凝练。地方高校利用地域特色所形成的特色学科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有利于提高学科的竞争力,有利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利用地域特色开展学科建设,还有利于促进地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提高地方高校的影响力。

3.2 汇聚学科团队

学科团队建设是学科建设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最根本保障[12]。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科发展已由传统的完全凭学者个人兴趣和爱好的自由探讨,转向了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有组织的团队协同创新,学科建设也随之从自由发展变为有组织建设。学科团队的建设目标是形成一支有较高学术水平、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取得高层次研究成果的,在年龄结构上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上互补、学缘结构上多元的学科梯队,形成学科建设的共同体,由学科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力量、学术发展力量等五个层次人员组成(人员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学科团队的一般人员构成

二级院(系)是高校学科建设的责任主体组织,其行政负责人必然要担负起学科负责人的职责。学科或学术方向带头人是学术群体的优秀分子,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在学科梯队中不可争议地处于领衔地位,能带领本学科始终走在学科建设的前列。学科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等要依托学术研究方向组建学术研究团队,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将学科的学术骨干力量和学术发展力量(青年教师)相对固定地“分配”到不同的方向和团队中去,使学科人员在方向上相对集中,每个方向都有足够的学科力量[14],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的学科梯队,以及若干以学术带头人为排头兵的学术梯队。

但是,由于在任何学院(系)都可能存在教师的个人主要研究领域(方向)与学科建设领域(方向)不相吻合的现象,因此并不是所有教师都需要、都可以进入学科团队。进入学科团队的成员一定要有共同的学术兴趣、共同的学术使命和共同的学科梦想。组建学术梯队就如组建一个篮球队,不仅要选拔球技好的队员,还要考虑如何将这些队员融合为一体以产生“共向合力”。确定的学科特色、方向和团队等要相对固化,不能因学科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因此,学科团队在建设时需注意:首先,五个结构,即保证学科团队成员在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五个方面的平衡;其次,五种能力,即全面关注团队成员知识创新能力、知识传授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再次,五项保障,即团队负责人的学术能力和人格魅力、团队成员的事业心和向心力、有效的团队运行机制、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及有力的资源资金保障[13]。

3.3 建设学科基地

学科基地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是学科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平台。学科基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一切为学科服务的载体。一个学科该怎样构筑基地,建设什么样的基地,根本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即围绕着学科方向或学术研究方向进行基地建设,学科方向是建设学科基地的依据[15]。地方师范院校聚焦于教师教育,可依据教师教育学科方向建设“区域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区域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区域教师教育改革试验中心”等学科基地,凸显区域教师教育发展优势与特色,推进区域教师教育改革、创新[16]。学科基地的管理也是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学科基地管理应包含硬件管理和软环境管理。最理想的模式是能构建“国家—省(部)—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

3.4 创新学科发展规范

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高度理性化的学理过程,涉及到各个学科内在的知识演进规律与发展逻辑。与此同时,必须要建立起各大小学科内部治理的规范与文化[17]。创新学科发展规范包括创新学科政策和培育学科文化。

学科政策是学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规范和规训体系,是学科成员的行为准则,是学科建设走向的“指挥棒”。合理的学科政策不仅能促成知识的生成,同时还能维持良好的学术生态。学科文化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包括学术环境、学术风气、学术影响和声誉以及人际关系、协作精神等,具有凝聚、导向、规训和批判功能,是学科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18]。系统完善的学科政策是建设高水平学科的重要保证,成熟的学科建设都以明确的规章制度或政策规范来保证运行。创新学科政策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学科遴选制度、学科评价制度、学科奖惩制度、学科资助制度、学科动态调整制度等,构建起学科建设的质量保障体系。

学科文化是直接指向和作用于学科建设的主体学科人精神的培育和激活。价值取向决定实践逻辑。培植和建设学科文化,首先在文化价值观念方面,要构建包容性学科文化生态,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价值文化,其次在行为规范方面,将学科建设工作重点落实到二级学院层面,充分发挥学院治理的作用,将学科建设与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培养教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主动自觉地参与学科建设工作[19]。

4 结语

新建地方高校的大部分学科均处于生成期,学科建设面临多种严峻挑战,需要实施强有力的行政组织管理,将学校目标、学科发展、学科点、学者的学术方向有机统一起来,以一级学科为单元,以学科建设的“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加强学科发展谋划,明确学科建设应该建设什么、如何建设,才能走出有具有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

[1] 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92)[EB/OL].(1993-07-01)[2021-04-30]. https:// www.doc88.com/p-0743229569695.html.

[2] 孙绵涛.学科论[J].教育研究,2004(6):49-55.

[3] UNESCO. UNESCO nomenclature for fiel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B/OL].[2021-04-15].https://skos.um.es/unesco6/00/html.

[4] OECD. Revised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S) classification in the Frascati Manual[EB/OL].[2021-04 -15]. https://www.oecd.org/science/inno/38235147.pdf.

[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EB/OL].(2020-12-30)[2021-06- 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yjss_xwgl/xwgl_xwsy/202101/t20210113_509633.html.

[6] 陈明,张峰.学科横向结构“五点金字塔”模型:要素,逻辑与意蕴[J].大学教育科学,2019(6):23-28.

[7] 赵娟.大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普及与传播[J].社会主义论坛,2020(7):49-50.

[8] 龙宝新.论面向知识生产力提升的一流学科建设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18(9):140-149.

[9] 陈何芳.关于“大学学术生产力”概念的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5):21-24.

[10] 别敦荣.论大学学科概念[J].中国高教研究,2019(9):1-6.

[11] 刘小强,彭颖晖.一流学科建设就是建设一流的学科生产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6):19-23.

[12] 赵正阳,赵沂凡.论国内电影学学科方向的设置[J].电影创作,2018(5):89-93.

[13] 赖绍聪.“双一流”背景下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策略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21(1):52-56.

[14] 刘小强,孙桂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机制创新——基于江西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六定”工作的反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1):30-33.

[15] 姚建平.关于学科基地建设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 2015,14(1):93-94.

[16] 郝德永.示范性师范大学建设的标准,要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21,42(2):21-26.

[17] 陈运超.论学科建设的高度与显示度[J].中国高校科技, 2019(3):9-12.

[18] 白强.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与学科建设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20(3):31-38.

[19] 范晓婷,张宁.一流学科的制度逻辑与规约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1,23(1):64-74.

Re-recognition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SHEN Yu-long1, WANG Qing-lu2, QIN Dan2

(1. Tangshan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Office of Research Affairs,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0, China)

Promot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an inevitable path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disciplines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combines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The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focusing on refining discipline direction, gathering discipline team, building discipline base and innovating discipline development norms are put forwar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local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strategy

G40

A

1009-9115(2021)06-0082-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6.019

2021-06-09

2021-10-29

沈玉龙(1964-),男,河北沧州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学教育、科研管理。

(责任编辑、校对:高俊霞)

猜你喜欢
学术方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2022年组稿方向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2021年组稿方向
学术动态
2021年组稿方向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