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以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为例

2022-01-22 10:04
科技视界 2021年36期
关键词:辅导员创新能力人才

高 静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214100)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新工科建设全面推进,随之而来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新工科人才需要继续完善知识和创新储备,强调品格方面的培养,从而更加全面地构建起面向新工业革命的、立体丰富的人才素质结构[1]。创新能力作为材料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于后期服务新兴产业发展,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工作实例,对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旨在为推动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新工科建设概述

近年来,为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维持社会平稳快速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已开始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将基础建设重心转到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上来[2]。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我国也在逐步进行改革,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3-5]等,旨在追赶科技发展脚步,培养一批能够适应科技和产业变革,具有更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 材料类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人才水平不断提高,但现阶段工科人才也普遍存在理论性偏强、实践性偏弱、学习能力偏强、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这与高校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实践平台较少等原因相关[6]。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型材料相继问世,材料产业发展形势不断更新,但材料类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教学更新不及时、实践与理论学习不匹配、学科交叉知识储备不充分等问题[7]。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渐开始重视材料类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探索新型培养模式,接下来,本文将结合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机制保障为基,“导学”“治学”“求学”“促学”“督学”五维共建的建设路径,从思想引领、教风浸润、创新实践、特色平台、专业学习等方面进行具体探析。

3 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3.1 多措并举,以完备机制保障创新培养

3.1.1 工作机制科学化

构建以建制-监督-激励-反馈“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一是制度保障机制,不断促进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做到以制度管理人、约束人、教育人、引导人。二是监督运行机制,创建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创新培养工作,相关人员要各司其职,落实好具体工作任务。三是评比激励机制,学院特设奖教金,奖励在学风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人及团队。四是长效反馈机制,构建“横纵交错”的长效反馈机制,以“横向”年级、“纵向”系别为单位,构建专业辅导员与系科联系制、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联系制、专业教师与学生联系制、新老生(对口班级)班级联系制的“四联系制度”。

3.1.2 制度建设规范化

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学院年度工作要点,制订创新培养方案、各类工作条例及考核制度;修订考核及评优办法,进一步明确教师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等运行措施;制定关于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评比办法,落实优秀创新型人才选树工作。

3.1.3 工作保障全面化

①充实工作队伍。学院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辅导员、班主任严格落实工作内容。“双带头人”支部书记,系主任、副主任分工合作,确定系科培养负责人,打通系科与学生管理队伍合力育人的渠道。

②组建学院“学习促进发展中心”,主抓各班级学习委员,抓实日常考勤,实时了解学生学习问题,与教师队伍及时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与发展指导,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

③完善学生学习成绩跟踪预警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教务办配合班主任、年级辅导员对学生学期成绩进行跟踪了解,对成绩大幅下滑的学生及时调查原因,并及时联系家长沟通学生成长发展情况,开展针对性教育。

3.1.4 学业帮扶精细化

结合学困学生特点,深入持续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活动。学业困难学生群体常伴有心理困难、经济困难等“多困”现象,对于此类学生,学院充分运用发展型资助优势,对学生进行素质提升、经济援助、心理、辅导、学业帮扶等针对性措施,多管齐下,帮助学生提升能力重塑自信,寻求最适学习方法。

3.2 五维共建,以多方合力提升创新能力

3.2.1 “导学”为首,以思想教育引领创新意识

坚持以德树人,突出价值引领,将思想政治引领与创新意识培育有机结合,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育人新格局。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与学生学涯发展需求,在本科生中启动“成长导师制”,在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配备不同教育类型导师,逐步加强高校本科生创新意识的建立。大一聘“学业导师”重转型,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身份转变和学习模式的改变,开始树立专业思想;大二聘“科创导师”重素质,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平台,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巩固专业信念;大三聘“专业导师”重科研,组织专业团队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提升以赛促学、以赛促培实效,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逐步提升创新能力;大四聘“生涯导师”重发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生涯指导和就业指导,在全过程思政育人中辅学生成长导学生成才。

对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学习思想的引领和创新氛围的营造必不可少。疫情之初,学院辅导员、党务工作者多次通过线上年级大会、党员干部大会等形式为学生开展深入的学习引导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后疫情时代,线下通过开展“风华学子”风采展、班风展示和转型教育等指导活动,线上推出“化工青年”等优秀典型风采展示活动,发挥朋辈榜样作用,开展创新意识引导,激励学生以成才为志向,制定符合个人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发展规划。

3.2.2 “治学”为先,以良好教风涵养创新精神

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体力量。教师营造的良好教风、研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教师团队的质量也将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提升行业影响力。学院不断拓宽国内外资源,积极引进高质量人才,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学院各研究团队不定期邀请海内外专家,召开学术研讨会、行业交流会等,交流最新科研成果,探讨学术难题,为学院师生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学院与行业企业组建联合研究基地,锚定行业难题开展针对性研究。

3.2.3 “求学”为本,以知行践悟提升创新能力

立足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1)优化创新实践:进一步深化“课程育人”体系,以“工程认证”为契机,贯通理论与实践,加强特色课程群建设,同时融汇现代教学手段,构建“实验、实训、仿真”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搭建平台、制定计划,鼓励和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专业实践,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深化知识理解,锤炼学习技能。

(2)启拓科学研究:不断完善和优化“金字塔”式科创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科研导师平台、课外科技竞赛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培,提升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加深学习层次。

(3)鼓励升学深造:在前期引导学生树立长远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分年级开展考研指导工作。针对应届考生开展考研面试指导和调剂咨询等工作,为学生成功升学保驾护航。针对大三学生系统开展保研经验分享、专业院校选择指导、复习规划指导、备考心理调适、考研慰问等工作,给学生提供全程性考研帮扶服务。针对低年级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主题分享活动影响和先进典型人物带动,广泛鼓励学生把握学习机会,坚定学习目标,以继续升学深造来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4)引导服务社会:以专业人才服务行业为出发点,针对性组织开展专项社会实践和短期实习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情形下,立足于实际情况,着眼于长远发展,积极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化妆品使用情况调研、红色文化调研、教育服务、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收获真知,在服务社会中实现学习价值,为之后服务行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3.2.4 “促学”为主,建特色平台激发创新动力搭建“一室、两坛”互动学习平台

“田言书香”辅导员工作室:立足专业特色,紧抓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结合党团建设、班级建设等工作,开辟宿舍、自习室、书记工作室、学院分享会、新媒体、图书馆等六个平台,通过言书、引书、荐书加强文化自信和学术创新,在读书活动中培养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精神品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气度。同时,通过学科交叉,优化学生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交叉学科中寻求创新点。

“知行化语”讲坛:面向本科生群体,邀请专任教师或知名校友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对话,以“真人书”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他者化的生活学习经验,可借鉴的思维习惯,开阔学习视野,启蒙专业兴趣,丰富创新思维。

“化山论见”论坛:面向研究生群体,邀请名家学者,就热点学术问题和文化现象进行研讨,发挥“小而精”“简而优”的优势,在互动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形成“思考共同体”,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提升科学涵养和文化素养。

3.2.5 “督学”为辅,以督察预警保证基础学习

(1)坚持开展日常学风管理。

日常建立领导听课制、辅导员巡查制、学促中心监督制保证出勤率。线上授课期间,辅导员、班主任、系主任、学院领导进入课程群,不定期巡查听课。返校后进行线下授课,辅导员对接每位任课老师;学促中心每周坚持出勤考核,学习委员自查上报出勤情况,并及时反馈给辅导员。

(2)严格考风考纪教育

结合线上考试特殊性,学院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加强考风教育,各年级、各班级学生通过宣讲、警示、签订诚信承诺书等方式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形成养成良好学习和考试习惯。

猜你喜欢
辅导员创新能力人才
人才云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