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前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产生的良好效果已经在普通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但在特殊教育中还未体现充分。在特殊教育中,要结合障碍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尊重对障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活动。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在障碍学生的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接下来,笔者将结合体育课教学经验进行阐述。
一、帮助学生获取体育知识
障碍学生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障碍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障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相对正常学生来说少了很多。为帮助障碍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了解体育知识,教师可通过互联网对学生的体育知识获取、体育学习过程等方面进行优化,将抽象的体育知识以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制作简单的视频帮助障碍学生对体育知识进行理解;通過在课堂上播放体育活动视频帮助学生具体了解体育活动。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残障学生的残疾种类、程度等不同,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应采取个别化原则。
二、优化沟通方式
对障碍学生的教学,应以鼓励学生使其产生自信心为基础,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中学习。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对体育课堂的沟通方式进行优化,例如,在体育情景训练中,笔者设计了以学生参与、康复等为主题的体育活动,播放一些残奥会相关的视频,鼓励学生长期参与体育运动,改善学生的不良心态,借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组织学生对体育问题进行讨论与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观看体育相关视频,之后教师提问,让学生自主讨论,最后教师再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学习体育知识。
另外,需要重视的一点是,学生在学习或者观看视频后,在体育活动中可能会出现过度运动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矫正,避免出现受伤的情况,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
三、进行体育课堂延伸
在应用信息技术对体育课堂知识进行延伸的过程中,需要从体育项目的角度对体育训练内容进行改编。例如,跑步可以改变为辅助跑、轮胎跑,排球训练则可以以双手托球为主要锻炼内容,篮球则可以改为投球赛、投准赛等。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抖空竹、踢毽子、呼啦圈等体育项目进行拓展,可通过团队训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在体育锻炼与知识延伸的基础上,实现体育课堂中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障碍学生的体育教学方面,对有听力语言障碍的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需要从其体育感知力、身体协调性、节奏感等角度进行训练。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情绪,利用直观教学法对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巧等方面进行讲解。例如,可以通过幻灯片的方式,让学生对体育知识有明确的认知。在对学生的平衡力、协调性等方面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则可从转身拍球、节奏练习以及平衡力等角度进行拓展。在对体育知识进行拓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共同互动中,对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以及知识应用等情况进行拓展与整合。在信息分析的视角下,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
四、障碍差异化教学
在落实差异化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障碍学生的实际需求角度,对体育活动过程、活动方式以及活动项目选择等进行优化。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身体特征、情绪及心理、体育感知等方面进行评估与分析。通过这种前期的评估与分析可以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差异化教学工作。其次,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要对体育活动进行选择与管理。活动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以此实现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双提升。再次,结合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对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差异化设计。例如,根据学生的喜好,开展篮球、足球、羽毛球、跳绳、跳远、跑步等体育活动,并在体育教学活动拓展以及个性化教学的视角下,实现学生的体育训练水平提升。最后,在实现体育教学拓展的过程中,则需要提高差异化教学与训练的管理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技术掌握、体育动画关注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对进一步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有现实意义。差异化教学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体育知识竞赛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学的生动性提升方面有积极作用。结合障碍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体育课堂的教学方式、师生沟通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从而通过思维引导的方式,实现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障碍学生的体育教学课堂设计,应本着尊重学生的主体思维,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并从心理、行为、思维等角度开展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