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亭
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天水 741000
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终末期阶段[1-5]。中国成人约有585 万心衰患者,患病率约为0.9%,目前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基础治疗为“金三角(ACEI/ARB+β 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阻滞剂)”,体现了干预靶点即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的理念,但该疗法仍未从根本上改善患者预后恶劣的状况,新药依伐布雷定、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托伐普坦均已证实可产生有益的效果,但亦因价格昂贵、购买困难等原因导致基础心力衰竭患者无法及时获益。近年来,对此病的中药治疗论述颇多,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生脉散、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等,治疗原则为“温阳化瘀利水”,为了寻找更加有效的中药复方制剂,本研究应用术附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7 年1 月至2018 年9 月在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80 例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两组患者血浆B 型脑利钠肽前体(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Pro-BNP)值在900~1500 pg/mL。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60~75 岁;心功能:Ⅱ级24 例,Ⅲ级16 例;病程5~7 年,平均5.5 年。对照组中男24 例,女16例;年龄61~74岁;心功能:Ⅱ级23例,Ⅲ级17例;病程4.5~6.5 年,平均5 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纳入:1)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6]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诊断标准者;2)中医辨证符合《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版)[7]中水肿“阳虚水泛证”证候诊断标准;3)符合知情同意原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排除:1)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者;2)高血压控制不佳者(随机两次静息收缩压≥18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110 mm Hg);3)未行手术治疗的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者;4)患肥厚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者;5)患活动性心肌炎者;6)患缩窄性心肌炎及其他心包疾病者;7)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或Ⅱ度/Ⅲ度心脏传导阻滞,未安装起搏器者;8)患影响血液动力学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9)患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严重的肺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及任何类型的重度肺动脉高压者;10)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肿瘤患者及精神病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给予依那普利+螺内酯+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术附汤。药物组成:附子15 g,炒白术15 g,生白术20 g,生白芍20 g,益母草30 g,泽兰20 g,桂枝10 g,炙甘草6,生牡蛎30 g,生龙骨30 g,毛冬青30 g,磁石30 g,川芎10 g,丹参15 g,生黄芪15 g,茯苓20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4天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5.1 Pro-BNP 水平及EF 值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1 周后、治疗2 周后检查血浆Pro-BNP水平,心脏彩超测定射血分数值(ejection fraction,EF)。
1.5.2 临床疗效[8]显效:心功能改善2 级以上者,6 min 步行距离延长200~400 m,症状或体征基本缓解。有效:心功能改善1 级,6 min 步行距离延长100~200 m,症状或体征减轻,仍有部分症状存在。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 级,6 min 步行距离无延长,甚至病情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 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显效25例,有效10例,无效5 例,总有效率87.50%(35/40);对照组显效7 例,有 效20 例,无效13 例,总 有 效率67.50%(27/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Pro-BNP 水平及EF 值两组患者血浆Pro-BNP水平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EF 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ro-BNP及EF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ro-BNP及EF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40 4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Pro-BNP(pg/mL)1234.36±265.25 316.26±139.75 1184.12±282.32 380.27±150.25 EF%(%)35.2±4.81 45.3±8.15 36.1±3.92 42.5±7.25
2.3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肾功、血常规无明显异常变化,未发生明显临床不良反应。
心力衰竭是指在心脏不能搏出静脉回流和身体组织代谢需要的血液。患者心脏收缩能力降低,心排血量减少,且不能有效满足自身机体需要,引起各种临床症状及体征[9]。慢性心力衰竭为现代西医学常用概念。据有关记载,心力衰竭一词在西晋《脉经》中首先被提及:“心衰则伏……故令脉伏而沉。”在临床的治疗中,根据心衰胸闷憋喘、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及水肿等常见体征,一般认为中医学中“喘证”“痰饮”“水肿”“胸痹”“心悸”等病名的描述与心衰相关。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的理论源远流长。《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少阴病……四肢沉重……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10]则明确说明少阴病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湿,致水湿停骤而导致各种症状,点明心衰病发病的机理。“水肿……真阳怯少……积寒化水”则明确提出涉及到脾肾两脏阳气虚弱,进而导致心衰患者水泛机体出现水肿,从而强调心衰因脾肾阳虚进一步出现水泛的发病机理。“心气不足……有停水也”表明心气不足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发病。心病日久,进而伤及阳气,阳气虚弱鼓动无力,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而为血瘀,水液停而聚未水湿。
慢性心力衰竭涉及心、肺、脾、肾四脏,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多属“本虚标实”,故治疗时强调补气温阳利水、化瘀通络。术附汤中附子归心、肾、脾经,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炒白术归脾、胃经,甘温补虚,苦温燥湿,被前人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生黄芪归脾、肺经,既能补脾益气治本,又能利尿消肿治标,故为“气虚水肿之要药”,三药共为君药,可补气健脾益肺,补火助阳治本。生白术、茯苓健脾利水以运化水湿;桂枝温通心阳共为臣药[11]。益母草、泽兰活血化瘀、利水消肿;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行气通滞,为“血中气药”、丹参通利血脉,疏理气机;毛冬青归心、肺经,可活血通脉,清热解毒,袪痰平喘;生牡蛎、生龙骨、磁石重镇安神宁心共为佐药。全方标本兼顾,补心气的同时兼顾脾胃之气,共奏补气温阳、化瘀利水之功。现代药理研究[12-13]发现,中草药具有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疗效持久且副作用少等优点。附子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能明显增强衰竭心脏的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增加缺血心肌能源储备,增强冠脉血流量,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等。附子中含有强心甙成分,可以治疗心衰,有回阳救逆作用,可清除氧自由基,煎剂还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7-8]。茯苓主要含有B-共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质、脂肪、磷脂、胆碱、组胺酸、钾盐等,具有缓慢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还可调节人体免疫系统[14]。桂枝具有抗菌、抗病毒、血管扩张、抗凝等作用[15]。毛冬青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锌、锰等微量元素,具有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肌供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丹参、川芎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调节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提高耐缺氧能力,保护心肌。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可使患者的血浆Pro-BNP 值明显下降,心脏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治疗前,且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术附汤方联合西药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心功能。
综上所述,术附汤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