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健
(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 广东深圳 518000)
随着当今世界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原来的技术型向综合型、复合创新型人才转变,现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待做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综合材料在小学美术校本课的开发与实践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上以美术学科本体的创作原理为依据,分别从美术创作的主题、材料、形式三个方面,以思维拓展的方式对综合材料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开发,探索材料在形式语言、视觉语言、艺术文化、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效果。
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进行活动与交流,运用主题学习单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在探究之前写出自己对本次主题内容的预测。将建筑、人文、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探究,填写探究记录。从而形成探究知识与已知知识的对比,进而获得学习成果。
图1 主题导向式课程开发
首先,了解学情。了解和认识学生已经知道、已经掌握的技能与知识范围,学生想知道什么,想表现什么内容。只有或多或少地知道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才能知道指导什么和怎样引导。美术教师只有认识和了解了学生的问题,才能明确指导学生探究的基本方向,确立具体的指导方针和计划,使学生的学习由远及近,逐渐地接近学习的目标和内容。
其次,选择主题。主题确保具有探究性,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同时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主题的选择以关注生活、文化、教育为主,具有文化理解和真实性学习的任务。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再次,选择方法。为了让研究更加深入,引导学生在不同层面进行探究,那么在方法的选择上也具有一定的考究和多样性。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特征。以学习单的形式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对学生思维进行发散,引导学生从建筑、文化、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开阔思维,从而让学生在图像识读、文字描述等方面对主题有深刻理解。学生在自我探究中,通过自我的思考、感受、认识到欣赏,探究对象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自我思考和判断,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自我效力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对主题的深入了解,已经构想出自己要表现的画面,在材料的运用上就有一定的选择性。合理地运用和选择材料,可以给观赏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最后,实践探究。动手操作是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重要环节,在创作中他们体验着乐趣,传递着内心的情感交流。创作过程更是学生积累经验,成长的过程。孩子们面对多样的材料,有时会不知所措,不知哪一个才是他们需要的,这时就会不断尝试,在尝试中体会不同材质材料的特性。低年段的学生由于动手能力较弱,生活经历不够丰富,面对创作时会遇到很多困难,此时我们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分配小组时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从而在创作中找到快乐与自信。
围绕教师给出的既定材料,通过对材料的观察、触摸,采取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既定材料进行思维发散。从研究材料的物理属性与技术加工的可能性入手,观察、触摸、研究材料特性,实验对同一种材料的不同处理加工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以及实验不同材料表现同一种情绪的方法,用材料表达基本的情绪、情感和思想意图。之后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确定主题,这时会出现百花齐放的现象,每个孩子所呈现的主题各有不同,各有新意。根据主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创作。
徐冰说:“我把烟看成一个无属性的材料,思维的触角才可以无限展开,才能发现难得的东西。如果总带着很强的道德、利害关系的判断,就看不到这些材料的真实和价值。”①在无任何主题的前提下,教师指定某种材料,对这个材料进行观察、思考、发散,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去寻找每种材料散发着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他们的质感美、肌理美、心理美从材料的特质与属性中传递着情感,每个人的观察、体验、触摸、情感都不相同。在引导与探究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打开思路,尽情想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材料,每个学生所联想到的事物是不一样的。例如:在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准备的既定材料为超轻黏土,在观察和触摸黏土时,学生发现黏土具有质地松软、可塑性强、容易保存、色彩鲜艳等特点。在这样的感受中,孩子针对黏土的特性发散思维,根据组内成员的经验和动手能力,思考小组可能创作的主题作品。这时孩子有的想到了各种昆虫,有的觉得表现出海底世界非常壮观,还有的孩子看到废旧报纸觉得自己可以做出一个立体动物造型。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一层层地剥离,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灵感的源泉。
图3 超轻黏土的特性
图4 海底世界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发散每个同学确定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脑海中已经呈现一种表象,再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去表达情感,选择合适的材料对画面进行创作。学生在进行材料选择时重要的选材依据则是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从造型的适切到质感的表达,再到色彩的搭配都是我们思考的要素,以达到与画面的和谐统一。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②曾做出猫的迷笼实验,从而得出试误说。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地尝试错误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受到自身经历的限制,对很多材料不够了解,不能立马准确地找到适合的材料介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这时就需要不断地尝试探索,了解材料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真实的触摸体验,不断选取材料,在探究中成长学习,体验创作的快乐,同时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美术作为最为重要的视觉艺术,其创作特点就是对创作者个人意图的视觉化表现。将意图进行视觉化的过程就是对形式语言的探索和实验。综合材料课程也是一门强调观念表达的艺术,学习和研究“观念”与“视觉外化”的关系是首当其冲的内容。人的感官以不同的方式感知每种艺术形式,但是每种艺术形式都源于对感情、见解和经验的表达需要。艺术传达的含义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口头交流,艺术家运用了整个思想、情感和观察的范畴作为他们艺术创作的主题。了解艺术作品设计表现的形式语言,掌握运用形式要素构成、图式、装饰、风格进行分析、描述、重构的方法。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形式迁移到自己的创作当中,运用恰当的材料对画面进行重组和构建,这也是创作学习的方法之一。
图9 形式导向式课题开发
中外美术作品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形式表达上给我们传递着新的思路与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代美术创作也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科技的元素,把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到作品当中,艺术形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材料的丰富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绘画的思维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教师也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及时补充知识,与时代接轨,是每个教师的必备技能。于美术教师而言,看展是平时的日常,展览中每幅作品传递着时代发展的特征和创作的思想所在。向大师学习也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必备课程,优秀的作品形式包括作品的构图、色彩、材料运用、肌理效果等都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了解作品的优点,分析适合运用到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当中,是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重要手段。
每幅作品触及每个人的情感与思想共鸣处是不同的,把自己欣赏的作品形式,运用其他材料创作出来,也别有一番风味。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对大师作品的学习又有我们的创新之处,增强学生的创作体验。例如:学习《星夜》作品后,同学们对表现性的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的作品有了深刻的理解。这幅画有很强的笔触,油画中的主色调蓝色代表不开心、阴沉的感觉,很粗的笔触代表忧愁。画中景象是一个望出窗外的景象。画中的树是柏树,但画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云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纹理像涡状星系,并伴随众多星点,而月亮则是以昏黄的月蚀形式出现。整幅画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绘画,表现出一种宁静,但与上部粗犷弯曲的线条产生强烈的对比,在这种高度夸张变形和强烈视觉对比中体现出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同学们对于夜晚星空的表现多了一种表现方法,日常的学生作品中孩子们只是简单地画个月亮与星星,涂上蓝色或者黑色的背景是孩童阶段固有的表现手法。观看梵高的作品后,他们用有色黏土搓成条状创作立体、动态的夜晚形态,这就是学习后的效果,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维方式。
打开眼界,就是打开一扇思维的大门。材料中的元素众多,我们尝试把平面创作变为立体作品。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每个孩子通过老师的引导作品呈现出了多元性与创新性。学生掌握形式生成的理性方式与形式推导的逻辑过程,学会了分析、思考、比较、选择及发展的方式方法。在课题探索中使学生的心智与能力得到综合协调的发展。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与延伸。在美术教学中,就综合材料校本课程而言,不是“为了材料而材料”学习,美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思维得到训练,在审美素养上得到提升。自然材料的采集,感知材料的物性与本质。通过重构的方式,创造出能有效地解释经验的图式的能力,并生发出一系列的创意与变形,体会更多地以触觉叙述作品的经验。以一定的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紧密联系的课题和题目进行“自由制作”与创作。自觉、自发、自由地发挥个人想象力,挖掘出自身的创造潜能,并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与制作程序的学习形式科学地设计思维定式与方法。综合材料校本课程的所有尝试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发散与整合。
注释:①出自徐冰(1978—)《烟草计划》;
②桑代克(1874—1949)生于美国麻省,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