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世纪东亚地区八角塔的起源及其发展

2022-01-21 10:09魏祝挺
云冈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楼阁世纪建筑

魏祝挺

(浙江省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0007)

佛塔,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中国并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塔的平面上,传统印度佛塔采用的覆钵式窣堵波的圆形平面,逐渐转变为中国式的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形式。据史料和遗存可知,早在汉末魏晋时,方形平面楼阁式塔即已出现,随之成为南北朝隋唐时期佛塔的主要形式。从圆形到方形的佛塔平面变化,因史料记载不详,目前仍无法探究其详细原因和过程。

唐宋之际,八角形平面佛塔悄然崛起,至宋辽时期风行全国,并始终作为中国塔的主流直至今日。以至于晚近西方人称呼中国的这类八角楼阁式佛塔,也不再用梵语音译的“stupa”(窣堵波),而是利用汉语发音创造了“pagoda”(八角塔)这个词语。

我们将平面为八角形的佛塔,简称为八角塔。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地面大型工程化八角塔。从材质上分,角塔主要有木结构(含砖木混合结构)塔、仿木结构砖石塔两大类。

关于八角塔的起源时代问题,过去常有“唐四角宋八角”的说法,大多认为宋辽时期是其起源时期,参见鲍鼎、[1]罗哲文[2](P27)等学者的论述。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关注江南地区古塔的研究者,开始认为五代至北宋初的以吴越国为首的南方地区是八角塔的起源地(图1),参见王士伦,[3](P116)徐华铛[4](P39)等学者的论述。傅熹年认为,“五代吴越地区仿木构砖石塔的平面均为八角形,反映出唐代后期佛塔平面的变化趋势”,[5](P535)更是将起源上限,推到了唐代末期。

图1 杭州闸口白塔,五代吴越

但是至今为止,没有针对八角塔起源的专门研究,因而八角塔的起源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笔者认为,关于八角塔起源研究的不足,主要是因为早期佛塔遗存的缺失,对于佛塔遗存实例的调查和考证不足,对于佛塔建筑功能和意义的认识不足,以及忽视同时期其他东亚地区的案例等原因造成的。

针对既往研究手段的不足,我们试图梳理5-8世纪有关八角塔的遗存、考古和文献资料,探讨八角塔的起源问题,并从佛教经典和木构技术两个方面,探寻八角塔出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在案例选取上,笔者仅选择年代依据可靠的案例。同时,为弥补中国遗存和考古案例的不足,笔者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东亚地区,将同时期的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案例一并对比研究。这些地区在5-8世纪广泛开展交流,在建筑营造技术上有很大的共性。

一、5-7世纪八角塔的理论建构

5世纪以来,八角塔的相关理论依据逐渐出现在佛教经典中。

5世纪初的后秦长安,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出了《四分律》,其中记载:“有檀越作如是言:“若世尊听我等为其起塔者,我当作?”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作。”彼不知云:“何作?”佛言:“四方作,若圆,若八角作。”[6(]册22,No.1428)信众就造塔一事请问于佛陀时,佛陀明确回答,造塔可以有“四方”、“圆”、“八角”三种平面。《四分律》中的这一记载,应该是东亚地区佛经中关于八角塔的最早记载,同时也是现存印度佛经原典中唯一关于的八角塔记载。

大约成书于6世纪的《普贤菩萨说证明经》①隋沙门法经撰《群经目录》中即有此经,故此经可能成书于南北朝末期。写到:“雀梨浮图高九十九,级上有白银楼,楼上有神诸宝。尔时雀梨浮图周匝有八角,纵广八由旬。”[6](册85,No.2879)其中提到兜率天上的雀梨浮图为一座八角塔。虽然此经一般认为是中土所撰的伪经,不过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时期中土对于八角塔概念的接受。

唐代律宗高僧道宣于武德九年(626年)撰写了《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该书为《四分律》的注释书,其中提到了:“次明造塔法。……若起塔者,应四方,若圆,若八角。”[6(]册40,No.1804)在“造塔法”中,道宣强调了《四分律》的观点,再次明确佛塔存在四方、圆、八角这三种平面。

道宣在晚年时,于乾封二年(667年)撰写的《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中,描述了他想象的中天竺祇洹寺中的一座八角台的形象:莲花之上以白银为七层台。台有八楞,八面有窗,窗下有门以金为扉,……台上相轮如今塔上者,然有八角,角别金锁具之。[6(]册45,No.1899)这座八角七层台,每层每面皆有门窗,顶部有八角相轮,下垂八道锁链,俨然就是一座后代流行的八角七层楼阁式塔的形象。

5世纪初的《四分律》中提到的八角塔,是其它一切八角塔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以上4例中,除了《普贤菩萨说证明经》之外,均出自律宗经典。律宗不仅重视僧人持戒的规范,同时对于寺院布局及建筑形制也进行了细致的规范,影响深远。《普贤菩萨说证明经》和《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则以假托手法,描述了时人想象中的兜率天雀梨浮图和中天竺祇洹寺的八角塔形象,以此来为当时出现的八角塔寻找理论和出典依据。

二、5世纪八角塔的诞生

《四分律》译成后的5世纪,中国境内目前还没有发现一处八角塔的遗存实例。②目前实例可考的5-6世纪中国佛塔,仅有北魏平城方山思远灵图,北魏龙城思燕佛图,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北齐邺城大庄严寺塔,北齐邺城大总持寺塔等,均为平面方形的楼阁式塔。但在《魏书·释老志》中,有一例北魏平城八角塔的记载。

世祖初平赫连昌,得沙门惠始,姓张。家本清河,闻罗什出新经,遂诣长安见之,观习经典。……统万平,惠始到京都,多所训导,时人莫测其迹。世祖甚重之,每加礼敬。……太延中(435-440年),临终于八角寺。……遂瘗寺内。[7](P176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寺,多以寺塔之特征俗称其名。如《洛阳伽蓝记》记载的晋阳三级寺、[8](P30)《高僧传》记载的长安五级寺、[9](P183)《北史》记载的徐州五级寺、[10](P1788)《水经注》记载的青州七级寺,[11](P620)分别以寺中的三层、五层、七层佛塔命名其寺。平城八角寺之得名,应是来源于其寺中之八角塔。同时,当时的平城也应该只有这座八角塔,否则寺名容易混淆。

从《魏书·释老志》的记载来看,平城八角寺是高僧惠始的居寺,寺塔很有可能即是惠始所创建。惠始曾游历后秦首都长安和胡夏首都统万。在长安他亲见鸠摩罗什,接触过当时最新的佛教思想。前文所述,正是在5世纪初的后秦长安,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出了《四分律》,首次提出了八角塔的概念。从时代上来看,惠始应该直接接触过佛陀耶舍、竺佛念等人。笔者同时认为,当时的崇信佛法的后秦皇帝姚兴,可能在长安城中以《四分律》为依据建造过八角塔。若是如此,则惠始将《四分律》的思想和长安八角塔的创新建筑理念一并带到了北魏,在平城创建了八角寺。可惜5世纪初繁荣的后秦都城长安,随即陷入了漫长的战乱,那座可能是中国最初的八角塔,没有留下任何的遗存和记载。幸而在《魏书》中留下了平城八角寺的记载,使得八角塔的起源不致湮灭无闻。考虑到始光四年(427年)北魏攻克统万城后,惠始来到平城;而惠始去世于太延年间(435-440年)。则平城八角寺塔,应该建于427年到440年之间,这也是目前东亚地区有年代可考的最早的八角塔。

虽然中国目前没有发现五世纪时八角塔的遗存,但在朝鲜半岛北部,至今共发现了4处5世纪高句丽时期的八角塔遗址。分别为1938年发掘的清岩里废寺(金刚寺)遗址(图2)、1939年发掘的上五里废寺遗址、1974年发掘的定陵寺遗址(图3)、1987年发掘的土城里废寺遗址。[12](P22-29)这4处佛寺遗址,时代均在高句丽时期的5世纪左右,寺院均为三金堂围塔的高句丽佛寺典型布局形式。而最引人关注的是,这些佛塔遗址均发现了八角形塔基,其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八角塔实例。5世纪高句丽与北魏的交往密切,高句丽建造八角塔之行为,可能即是直接受到了当时魏都平城八角寺的影响。

图2 高句丽清岩里废寺遗址平面图(《韓中日古代寺址比較研究(1)—木塔址編—(日本語版)》)

图3 高句丽定陵寺八角塔遗址平面图(《韓中日古代寺址比較研究(1)—木塔址編—(日本語版)》)

目前尚未发现6世纪时期东亚地区的八角塔遗存和记载。可能是由于5-6世纪的八角木构技术尚不成熟,因而八角塔在产生之后并没有迅速流行。

三、7-8世纪八角木构技术的成熟

隋代的八角木构建筑技术见诸史料。《大业杂记》载,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于东都洛阳筑西苑,“其中有逍遥亭,八面合成,鲜华之丽,冠绝今古。”[13](P3)敦煌莫高窟第206窟(隋)西壁的维摩诘经变,在文殊菩萨身后也画有一座单层八角堂的形象,八角攒尖顶上饰有宝珠(图4)。这说明,隋代已经发展出了较为成熟的八角木构建筑技术。其中从对逍遥亭的描述来看,该建筑可能体量不小。

图4 莫高窟206西壁的八角堂图像(隋,《敦煌石窟全集·建筑画卷》[14])

同时期日本飞鸟时代难波京(645-653年)的宫殿遗址中,也发现了两座八角殿的建筑遗址。

盛唐时期两京宫殿中,出现了大型八角楼阁式建筑。《唐会要》载,“(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十月二日,诏将作大匠康 素往东都毁明堂。 素以毁折劳人,遂奏请且折去上层,卑于旧制九十五尺,又去柱心木,平座上置八角楼。”[15](P324)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洛阳唐城队在唐东都洛阳宫城遗址(图5)范围内发掘出了大型八边形夯土基址。发掘者认为其正是上述史料中提到的八角楼基址。[16](P230)史料和文献均证明,盛唐时期的都城宫殿已经出现了成熟的大型八角楼阁式建筑。

图5 洛阳明堂遗址遗址中心柱坑平面图(《唐东都武则天明堂遗址发掘简报》)

在敦煌的盛唐时期壁画中,也有不少图像反映了这一时期寺院中八角木构建筑的存在。如莫高窟91窟南壁(盛唐),莫高窟148窟东壁(盛唐)(图6)等,均出现了八角木构建筑。这些八角建筑,或为钟楼经藏,或为殿堂,反映了盛唐时期寺院中八角木构建筑的流行。1959年陕西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中出土的一件八角亭建筑模型(图7),顶宽19cm,八角攒尖顶起翘舒缓,上有宝珠顶饰,与盛唐壁画中的八角建筑十分相似。[17](P38)

图6 莫高窟148窟东壁的八角堂图像(盛唐,引自《敦煌石窟全集·建筑画卷》[14])

图7 西安唐墓出土八角亭模型(《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清理简报》

日本现存两座8世纪奈良时代寺院内的八角木结构建筑,分别是奈良法隆寺(图8)东院梦殿(739年)、奈良荣山寺八角堂(757年)(图9)。它们均为单层结构,石砌八角基台,屋身四正面开门,四隅面开直棂窗,屋顶为八角攒尖顶,上置火焰宝珠。它们这两座建筑是目前现存最早的东亚八角木构建筑实例,其外观十分类似敦煌壁画中的八角建筑形象,应该是直接模仿自当时唐代佛寺中的这种时新建筑式样。

图8 日本奈良法隆寺梦殿

图9 日本奈良荣山寺八角堂

从部分考古和现存实例,我们还可了解八角木构建筑的构架做法。洛阳唐宫城遗址发现的一所八角亭址,外围用八柱,中心用四柱。奈良荣山寺八角堂(图10),“其构造应是在四内柱上架阑额形成方井,在其上放八个与檐柱相应的大斗,承托来自八个与檐柱相应的大斗,承托来自八根檐柱的角梁”。[18](P310-311)这应该就是唐代八角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

图10 日本奈良荣山寺八角堂构架图(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

从以上图像和实例中,我们可知八角木构建筑在7世纪初期的隋代,即已在宫殿和寺院中普遍出现。而在8世纪的盛唐时期,已经能够营造大型八角木构多层建筑。在7-8世纪的佛寺中,八角形建筑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为这一时期八角塔的流行,奠定了坚持的技术基础。

四、7-8世纪木结构八角塔的流行

木结构塔,多为大型楼阁式舍利塔,为寺院的核心建筑。中国早期的木结构塔,几乎全为方形平面。相比方形塔,八角塔在结构上更加稳定,外形上也更加美观,随着八角木构建筑技术和八角平面佛塔理论的成熟,木结构八角塔在7-8世纪的流行,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在7-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献、遗存和考古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木结构八角塔的踪迹。现依年代排列如下:

(一)新罗庆州灵庙寺双塔(635年)

灵庙寺址位于(图11)新罗首都庆州以西五里,现为兴轮寺。经1978和1981年的两次调查,发现在灵庙寺金堂遗址的西南和东南,各有一座八角木塔的台基遗址。[12](P84-87)据《三国史记》,新罗善德王四年(635年)灵庙寺完工。[19](P61)新罗文武王二年至八年(662-668年)有三次大火,寺塔或许毁于此时。[19](P80)新罗之寺塔营造仿自隋唐,这种殿前双塔的寺院布局形式,正是当时中国隋唐时期十分流行的。因此这两座八角木塔,可能即是仿自当时隋唐京城出现的新式佛塔造型。

图11 新罗庆州灵庙寺东塔址(《韓中日古代寺址比較研究(1)—木塔址編—(日本語版)》)

(二)日本樫原废寺塔(7世纪中期)

樫原废寺(图12)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西京区樫原内垣外町一带。据1967年的发掘调查,于樫原废寺发现了一座八角塔基遗址,寺院布局为前塔后殿式,时代大致在飞鸟时代末期的7世纪中期。但从柱础情况来看,该塔至少在底层构造上依旧类似方形楼阁式塔,具有塔心柱和四天柱等。[12](P170-171)说明日本在这一时期的八角木塔技术依旧十分原始。

图12 日本樫原废寺八角塔址(《韓中日古代寺址比較研究(1)—木塔址編—(日本語版)》)

(三)洛阳香山寺塔(约687年)

唐沙门法藏所撰的《华严传》记载:

中天竺国三藏法师地婆诃罗。……以垂拱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无疾而终于神都魏国东寺。……瘗于龙门山阳,伊水之左。门人修理灵龛,加饰重阁,因起精庐其侧,扫洒供养焉。后因梁王所奏请,置伽蓝,敕内注名为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石像七龛,浮图八角。驾亲游幸,具题诗赞云尔。[6(]册51,No.2073)

据此记载,中天竺高僧地婆诃罗于垂拱三年(687年)逝世于洛阳后,葬于洛阳龙门。其门人于其墓地旁修整前代的石窟造像(即如今龙门石窟的一部分),增建窟檐重阁,并建寺院于其侧。梁王武三思奏请置伽蓝,赐额香山寺。武则天还亲临游幸,题诗赞颂,可见彼时香山寺之壮丽恢弘。从描述香山寺的语句“危楼切汉,飞阁凌云,石像七龛,浮图八角”的修饰手法来看,危楼、飞阁、石窟造像均为大体量建筑,故此八角浮图也应为香山寺之大型佛塔,可能为楼阁式木塔。其营造年代大致在垂拱三年(687年)之后不久。

(四)长安兴圣寺塔(约708年)

唐代彭王李志暕于开元十七年(729年)作《兴圣寺主尼法澄塔铭》,有如下内容:

法师讳法澄。……景龙二年,……今上在春宫,幸兴圣寺,施钱一千贯,充修理寺。以法师德望崇高,敕补为兴圣寺法师。修缉毕功,不逾旬月。又于寺内画华严海藏变,造八角浮图,马头空起舍利塔,皆法师指授规模及造。自余功德,不可称数。……春秋九十,开元十七年十一月三日也。以其月廿三日,安神于龙首山马头空塔所。[20](P1321)

兴圣寺位于长安城外,秦岭脚下。法澄法师为兴圣寺主期间,时为太子的李隆基舍钱千贯修寺。法澄以此经费修葺寺院后,又住持完成了寺内的“华严海藏变”大型壁画,以及“八角浮图”营造工程,并于马头空(从后文来看,马头空应为该寺僧人墓地的地名)营造舍利塔。而这座位于寺内的八角浮图,应是一所大型八角塔,可能为楼阁式木塔。其营造年代,大致在景龙二年(708年)之后不久。

(五)五台山佛光寺无垢净光塔(752年)

该塔位于五台佛光寺东大殿正后方的山上,现仅存八角形的石造基座及第一层砖砌八角形塔身,残高约2米,原应为一座砖砌八角楼阁式舍利塔(图13)。

图13 五台山佛光寺无垢净光塔址(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提供)

1950年文化部雁北文物勘察团于佛光寺东山后坡调查无垢净光塔遗址。该塔仅存少量塔身和塔基,基座为八角束腰须弥座(图14)。出土时须弥座上还有鲜艳的彩画,证明该塔底层当初应有屋檐遮盖。[21](P192-193)于塔边发现的汉白玉释迦佛像座铭文为:“大唐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五日博陵郡陉邑县西子□□为国敬造台山佛光寺无垢净光塔 ”。[21](P193)1950年在清理遗址时还发现了阿难、迦叶、天王、力士和菩萨等造像。1973年,在该塔遗址处还发掘得到了塔的碑额。[22](P393)

图14 五台山佛光寺无垢净光塔须弥座及残存彩绘(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提供)

这座无垢净光塔,建于天宝十一年(752年)。从“无垢净光”这一中古时期常用的释迦真身舍利塔名称来看,该塔应为寺院的主塔。该塔位于寺院的东西中轴线上,为一座八角楼阁式舍利塔,塔身砖砌,外部原应有木檐,底层可能有副阶。这一案例,可能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砖木混合楼阁式八角塔实例。①敦煌莫高窟254窟(北魏)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壁画中的方形砖身木檐塔图像,应为目前最早的砖木混合塔存在依据,参见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梁思成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六)日本奈良西大寺双塔(765年)

日本僧人虎关师炼于元亨二年(1322年)著的《元亨释书》有如下记载:

宝龟元年,大傅藤永手薨。其子大中大夫病,医治不效,乞法救一比丘。比丘烧香持诵,于时大中托曰:“我永手也。我生平仆法华寺幢。又或营八角七层塔,我令其减造四角五级。由此堕地狱,身抱火柱手钉火钉。忽阎王宫大烟充塞。王惊问。傍人曰:‘日本国藤永手子病,呪师焚香持诵,其烟及此也。’王乃赦我归本土。而我尸已烧,无所寄,屡来告耳。”言已病愈。[24](册32,P302)

奈良时代宝龟元年(770年),在僧人施法下,已逝的大傅藤永手附身于患病的儿子,说出自己因生前推倒了法华寺的经幢,又将建造中的八角七层塔,改造为四角五层塔,因而坠入地狱受苦。

藤永手提到的这座未能落成的八角七层塔,应该就是平城京(位于今奈良县奈良市)西大寺双塔(图15)。据1956年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的发掘调查,发现了西大寺东塔址的八角台基遗址和以及其上的方形塔基遗址,确认了在西大寺创建时期的天平神护元年(765年),本计划建造八角木塔,后来改成了方形木塔的事实。[25](P264)西大寺西塔虽未经发掘,但应与东塔一致。②根据平城京大安寺、药师寺、东大寺等流行的双塔布局来看,创建时期的西大寺东西双塔即应完成,其形制应一如东塔。双塔的创建时代正符合《元亨释书》所述。

图15 日本奈良西大寺东塔址

这一文献和实例的双重证据表明,奈良时代的日本,已经接触并大致了解了盛唐时期木构八角塔的营造技术,①日本天平胜宝五年(753年),回国的遣唐使团与鉴真团队一同抵达平城京,其中可能就有能建造八角塔的工匠。但最终可能因建筑技术等原因,而未能建成八角塔。同时,《元亨释书》的案例也说明了当时的一个观点,即是认为建造八角七层塔的功德,胜过四角五层塔。

(七)长安资圣寺塔(8世纪末期)

唐代段成式的《寺塔记》记载了唐长安城崇仁坊资圣寺中建有一座“团塔”。

“崇仁坊资圣寺,……团塔院北堂有铁观音,高三丈余。……团塔上菩萨,李真画。四面花鸟,边鸾画。当药上菩萨顶,茂葵尤佳。塔中藏千部《法华经》。”[26(]P1031)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也记载了这座塔,但称为“圆塔”“资圣寺(殷仲容题额)。……北圆塔下,李真、尹琳绢画菩萨。”[27(]P92)

从该塔的俗称“团塔”和“圆塔”来看,该塔的平面应为八角形。②由于八角形近似圆形,故八角楼阁式塔,多有被称为圆塔者。如杭州萧山祇园寺天王殿前双塔(五代吴越),平面八角,俗称圆塔。该塔拥有塔院,应为大型舍利塔。从该塔多有壁画,藏经千部,并有“团塔上菩萨”的画作等因素来看,该塔应是可以登临的楼阁式木塔。李真为中唐德宗时期(779-805年)重要的宗教画家,可知该塔大约建于8世纪晚期。

以上7例八角塔(表1),佛光寺无垢净光塔应为楼阁式砖木混合塔,有3例明确为楼阁式木塔,其余3例也可能为楼阁式木塔。

表1 7-8世纪东亚地区木结构八角塔案例

从时代分布来看,当时深受中国影响的新罗和日本的案例却出现较早,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中古时期佛寺考古案例发掘较少的缘故。从地域分布来看,唐代案例均分布于两京和五台山地区,这些地区作为唐代的佛教中心,也是佛教理论和实践最先进的地区。新罗和日本案例基本位于当时的都城(仅有樫原寺塔例外),这些地区也是接受唐代文化最迅速的地区。

五、7至8世纪八角砖石塔的出现

早在5世纪初期的北凉,就出现了不少八角基座的小型石塔,但顶部依然为窣堵波式,并且体量微小,不能算作工程化建筑。

7至8世纪出现的工程化的小型八角塔,现存几乎均为砖石塔,体量较小,大多内部实心,多有精美的仿木结构雕刻。按其功能区分,主要有舍利塔和高僧墓塔两种,前者多为多层楼阁式塔,后者多为单层亭阁式塔。③唐代寺院内常见的八角石造物,还有石灯和经幢。唐代八角石灯案例,有河北廊坊市隆福寺燃灯石塔(688年),山西长子县法兴寺燃灯石塔(773年),唐代古渤海国时期遗存的黑龙江宁安县渤海镇兴隆寺燃灯石塔等。唐代经幢则几乎均为八角平面,案例极多,不一一列举。

(一)八角砖石舍利塔

目前发现的7世纪以前的砖石舍利塔,平面多为方形。④如山西朔州崇福寺藏的北魏曹天度造千佛石塔(466年),方形九级;酒泉市博物馆收藏的北魏曹天护造石塔(496年),方形三级。但唐代以来,小型佛塔的平面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出现了八角形的案例。

山西长子法兴寺中轴线上,建有一座唐咸亨四年(673年)的佛殿式舍利塔(图16),而在该舍利塔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三层的石塔,高5米,与舍利塔同时建造。

图16 长子法兴寺双石塔

广州光孝寺现存著名的唐代慧能禅师瘞发塔(图17)。据唐代法才撰《光孝寺瘗发塔记》写到:“法才遂募众缘,建兹浮屠,瘗禅师发。一旦落成,八面严洁,腾空七层,端如涌出。……仪凤元年岁次丙子吾佛生日,法性寺住持法才谨识 。”[28](P5022)该塔在唐仪凤元年(676年)由法性寺(光孝寺旧称)住持法才营造,即是一座八角七层的楼阁式塔,瘞埋的是慧能禅师之发。该塔在经历多次修理后遗留至今,位于广州光孝寺大殿后,为一所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体量不大,高7.8m。

图17 广州光孝寺瘞发塔

河北赞皇治平寺有一座八角石塔,建于唐天宝八年(749年)。该塔高11.7m,内部实心,共有四层楼阁,层层收分,每一层都雕刻有清晰的檐、柱、枋、斗拱、门窗等仿木结构,精美无比。该塔反映的应该就是盛唐时期大型八角楼阁式塔的形态(图18)。

图18 赞皇治平寺石塔

7-8世纪八角砖石舍利塔案例均为楼阁式塔,部分有仿木结构雕饰,其伴随着大型八角木结构楼阁式舍利塔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这一时期八角木结构楼阁式舍利塔的流行(表2)。

表2 7-8世纪八角砖石舍利塔遗存

(二)八角砖石高僧墓塔

高僧墓塔,一般位于寺院核心区域以外的祖师塔院中,用于埋葬当寺高僧遗骨。其体量一般较小,砖石材质,单层亭阁式。唐代的高僧墓塔在平面上有相当多样化的尝试,除方形平面外,常见的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平面。①唐代高僧墓塔里,平面方形的有江西宜丰太子塔(9世纪初)、江西赣县宝华寺大宝光塔(856年)、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877年)等,平面六角形的有五台山佛光寺大德方便和尚塔(795年),嵩山少林寺萧光师塔(唐)等。平面圆形的有山西永济栖岩寺故大禅师塔(754年)、山西运城报国寺泛舟禅师塔(822年)、五台山佛光寺志远禅师塔(844年)、山西运城招福寺禅和尚塔(866年)等。但是,年代明确的7-8世纪八角高僧墓塔案例,仅有嵩山会善寺净藏禅师塔(746年)一处。该塔高达十米以上,八角单层亭阁式,用砖雕砌出仿木结构的屋檐、阑额、斗拱、门窗等,表现出盛唐大型高僧墓塔的恢弘气势(图19)。

图19 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这里笔者要追加探索一下8世纪以后的唐和统一新罗的八角高僧墓塔。唐代案例有江西萍乡广利寺乘广禅师塔(820年)和甄叔禅师塔(832年)、山西泽州青莲寺慧峰禅师塔(895年)、陕西户县草堂寺鸠摩罗什塔(唐)(图20)等。统一新罗案例有原州兴法寺廉居和尚塔(844年)(图21)、昌原凤林寺真镜大师塔(923年)等。这些单层八角亭阁式的高僧墓塔,不似盛唐时期的净藏禅师塔那么体量巨大。风格逐渐趋于统一,体量较小,出檐深远,束腰基座,雕刻精美。

图20 户县草堂寺鸠摩罗什塔

图21 统一新罗原州兴法寺廉居和尚塔

总体来看,现存的东亚7-8世纪的八角砖石舍利塔和八角砖石高僧墓塔,由于体量较小,内部实心,营造简便,其平面的变化也较易实现。但从案例的时代和相互影响关系来看,笔者认为,7世纪开始流行的八角木结构舍利塔应该是八角砖石舍利塔出现的前提。而八角砖石高僧墓塔则在更晚的8世纪左右出现,在9世纪开始逐渐流行并定型。

结论

根据东亚地区的实例、考古和文献资料,笔者列举了已知的5-8世纪东亚地区八角塔案例,并分析了其起源和发展过程。笔者认为,东亚地区的八角塔建筑理念和营造尝试,均起源于5世纪初的后秦长安,直接原因是当时《四分律》的译出。笔者同时推断,应该是高僧惠始将长安的八角塔建筑理念带入北魏,并由惠始于427-440年间在平城建造了八角塔,并直接导致了同时期高句丽八角塔的出现。

经历了6世纪的沉寂,随着7-8世纪东亚地区八角木结构营造技术的成熟,这一时期的大型木结构八角塔开始大规模流行,同时小型砖石八角塔和八角高僧墓塔也随之出现。中唐时代五台山高僧澄观于兴元元年(784年)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其中写道:“十层八门者,如八角塔形。”[6](册35,No.1735)他在解释佛教义理时,将义理的“十层八门”比喻成一座八角楼阁式塔,清晰明了。这一比喻也佐证了,到8世纪末期时,八角楼阁式塔已经是僧众熟知的寺院建筑形象。

唐代流行的八角塔,后来在10世纪时,在五代吴越国为首的南方地区逐渐发展成熟,发展出了双套筒结构等新技术,并传入中原地区,为北宋和辽代的八角塔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楼阁世纪建筑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他用筷子搭起心中的楼阁
My School Life
长影世纪城
吊兰
世纪中国梦
亭台楼阁知多少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