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雅绮
主题报道承载着主流媒体新时代、新思想的宣传使命,也是对媒体从业者综合业务素养的考验与锤炼。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本人力求透过流动的语言和立体的声音凝聚情感力量,让音乐广播的主题报道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担负起“以声传情”的文化传播使命,达到“以情动人”的传播效果。
鲜活的采访素材是主题报道的根基,在选题既定、形式雷同的情况下,如何不落窠臼,采出“接地气”又带着“温度”的素材——真诚是核心。采访前的充分准备和采访中的沟通交流都少不了诚意,唯有真诚换来真情,才能直抵人心。
在2020年《小康梦·荆楚风》年度主题宣传中,笔者接到的采访任务是报道湖北咸宁通山县一位颇负盛名的女企业家,利用企业自身特色与优势,助力当地脱贫攻坚的故事。在此之前,她的事迹已多次见诸报端,面对采访,她更是“身经百战”。所以,想要通过采访获得新鲜素材,必须摆脱以往报道先入为主的印象,以客观、理性的态度了解她的经历。筛除掉一般创业故事中的共性,女主人公选择在本该尽享天伦的年纪创业,与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产业结缘,是独具个性的部分。由此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勾勒出采访框架,前期这些准备,为后续采访的顺畅奠定了坚实基础。
采访过程中,先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着手,做一名友善的倾听者,打破隔阂,建立彼此信任,再慢慢成为一名真诚的沟通者,拉近彼此距离,勾起对方吐露真言的欲望。从美食到生活百态,从创业到人生追求,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迅速消除采访嘉宾的心理戒备,而彼此的坦诚又触发出新的亮点,扩展了采访内容。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采访活动中只有拿出最真诚的姿态和语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采访环境,对方才会有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收获有价值、有生命力的采访素材。
无论是2020年聚焦脱贫攻坚,还是2021年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主题宣传往往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内涵和时代语境。音乐广播的主题报道更侧重其文艺属性,更强调人文情怀的输出。文本创作中,笔者及团队坚持“为情造文”的原则,从大主题中选取小切口,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刻画血肉丰满的人物,讲述真实动人的故事。“动人心者莫先乎于情”,用心用情投入文本创作,才能打磨出扣人心弦的作品。
不论是家国情怀或时代命题,最终都要落脚在具体的人身上,只有真实的事例,才更具感染力。在《小康梦·荆楚风》主题采访中,我们将采访对象的事迹划分为三个层次分明的段落结构,呈现出一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系列报道《通山叠翠育美味,满怀深情做包坨》。从创业源动力——情怀与使命的追溯,到逐梦过程中历尽艰辛的回顾,再到后疫情时代对于未来的展望与希冀,将带领通山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女企业家的励志故事娓娓道来。一个女企业家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乡村振兴的演化史,故事中的“烟火气”“人情味”以及主人公身上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打动诸多听众,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每一次创作都是一种思想主张的呈现,一个具有灵魂的艺术作品诠释出创作者对时代、对世界的表达。2021年的主题报道《唱支山歌给党听》以音乐作品为基础,展现建党百年奋斗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面对如此恢弘的主题,团队没有选择大众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作为素材,而是另辟蹊径地选取了一个相对小众的、民谣曲风的流行歌曲《入党申请书》作为切入点。歌曲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虔诚故事,将严肃的政治主题平民化,以一种自然的、具有亲和力的方式来呈现。平易近人、质朴温情的事物才会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引发共鸣,这样就避免了主旋律报道容易陷入的“说教式”“赞歌化”模式,极大增强了审美的贴近性和带入感。
老舍在《戏剧语言》中说,“说什么固然要紧,怎么说却更重要。说什么可以泛泛地交代,怎么说却必须洞悉人物性格。”这就是在强调语言修辞的丰富表现力。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出作者不同的审美倾向,会收获不一样的传播效果。音乐广播的主题宣传,一定要有音乐广播的独特气韵。主题宣传的体裁决定了文本语言的真实、客观是基础,不要求辞藻的华丽,但语言的美感和韵律感对于广播这种声音媒介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文本创作中、遣词造句上需用心雕琢,以一种充满人性温情的笔调来叙述,以此增强语言表述情绪的能力。
《通山叠翠育美味,满怀深情做包坨》报道围绕“深情”二字做文章,主人公义无反顾地踏入并不了解的食品行业,一道道难关横亘在面前却从不动摇,背后都源于一份情,这份情包括公公的遗愿、家人的故土情怀,包括第一次与美食结缘时的特别情愫以及家乡人民对待自己的热情好客和他们的朴实善良。正是这点点滴滴的情谊汇聚在一起,铸就了责任与担当,让主人公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我们将小小的“包坨”化身为“承载乡愁的‘深山之宝’”,它寄托着创业主人公的殷殷故乡情,也融入了通山人民满满的爱与心意。从第一篇章结束时“以神圣的态度对待祖先留下的饮食文化遗产,不辜负通山人民对包坨的美好期待”到第三篇章结束“打造公共IP,将通山的山水资源和土特产品推向外面的世界,带领更多当地农民走上幸福红火的小康路,也让更多人认识通山、爱上通山”,文本创作中,我们始终以情为线索,为灵魂,让受众感受到一份份真挚的情感和一颗颗火热跳动的心,这样主题报道便不再生硬,而是被赋予一层柔和、温暖的新色调。
对细节的捕捉和把握,让作品拥了有灵气和神韵。当感人的细节,出现在恰到好处的位置,很容易俘获听众的心。同时,挖掘细节的内涵,也能使主题报道变得更有深度。
在歌曲《入党申请书》中,我们发现歌曲结尾部分出现了八次“请党考验我”的重复,与之前侧重简单平实的叙述形成鲜明反差,针对这个细节,我们分别采访了词曲作者、演唱者和90后的党员代表,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畅谈感受。对于词作者来说,八次重复是最有力的思想表达,是坚定信念的诠释;对于曲作者来说,八次重复是音乐逻辑上的关照和呼应,是最强烈的情感表达;对于演唱者来说,八次重复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愫,让他对歌曲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对于90后党员代表来说,八次重复唤醒了他们共同的记忆,让他们想起当年一笔一划写下《入党申请书》的自己。最后,将这些内容梳理汇总,融入文本中,就渲染出歌曲群体性呼唤的主题内涵,显示出一种催人奋进的艺术感染力。主题报道结尾,将90后党员代表的心声作为素人采访素材穿插,也是此次主题报道的细节设计亮点。“我们身边从不缺少愿意点亮自己的人,他们散发的光微而不弱,足以普照人间。我愿意加入他们,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当年轻一代以平和、舒缓的语调表达出对党员先锋的敬仰,对理想信仰的坚守,瞬间使人燃起斗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所以,敏锐地捕捉细节,进行深入挖掘,往往可以成就作品中的“高光时刻”。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音乐广播的主题报道更应彰显声音元素的魅力。如果说鲜活的采访素材、优美的文本语言可以让主题报道“声声入耳”,那么“历历在目”的神奇效果就需要形式多样的音乐、音响赋予。
《小康梦·荆楚风》的主题宣传,在音乐编排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由于报道呈现的是湖北的人文故事,开篇的提示摘要首先运用“电子编钟”音乐开场,清脆悦耳的音符一出,瞬间将人带入一个空灵悠远的意境。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通山县时,使用当地的特色戏曲“采茶戏”进行穿插;介绍当地历史悠久的民俗食品时,通过童声演绎的诗赋引出。画外音的巧妙串联,使听众脑海中出现一帧帧连续的声音“画面”,仿佛走进了主人公生活的世界里。
2021年的主题宣传同样使用大量声音元素来丰富听众的感官感受,配合主题烘托。开篇使用“敬爱的党组织,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画外音,加入书写的声效,仿佛眼前真的出现了一个正在郑重其事书写《入党申请书》的青年。音频结尾处,众多青年入党宣誓片段的混音出现,配上磅礴厚重的背景音乐,在波澜不惊中完成了主题的艺术升华。因此,音频制作中,声音元素恰如其分地使用,可以产生“先声夺人”的吸引力、声临其境的感染力,使主题报道充满人文温度和艺术张力,带来意象不到的冲击和震撼。
融媒转型时代,广播媒体的主题报道不仅是一次宣传任务,更是一次通过声音与不同层次听众思想链接的尝试。以通俗、灵动、轻盈的方式,将“重大主题宣传”的精神实质渗透到广大受众的内心,离不开品质内容的提升和创新。拓展多元表达方式,赋予音乐广播主题报道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形成大众喜闻乐道的“好声音”,是将不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