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碧燕
【摘要】课堂教学是多维度的互动过程。笔者在“爱种子”教学模式改革中主要从关注师生互动,落实阅读方法的习得探究;关注生生互动,落实个性化阅读的探究;关注信息互动,落实阅读资源包的探究;关注情感互动,落实阅读共情的探究四方面提升活动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探究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多形式,多维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钟启泉指出课堂互动的内涵,就是调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围绕教育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彼此之间所形成的良性交互过程。他认为课堂互动是一个整体性的动态生成过程。
“爱种子”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小组建设等手段来优化解决问题,与探究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現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中。笔者就结合自己在语文阅读活动的“互动探究课堂”实例紧扣关注师生互动,落实阅读方法的习得探究;关注生生互动,落实个性化阅读的探究;关注信息互动,落实阅读资源包的探究;关注情感互动,落实阅读共情的探究四个策略展开研究。
一、关注师生互动,落实阅读方法的习得探究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教师从某种角度上看,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权威者,而是和学生一样是学习者,担任着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其作用就是为调动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探究的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自主宽松有序的环境下学习,从而获得全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等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整合各学科知识,联系生活经验,以合作的精神引领学生多形式合作互动,解决出现的阅读问题,最后形成方法。
如笔者观课四年级《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教师紧扣“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目标指导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活动。先引导学生从题目感知“谁干什么”,然后借助四幅插图理清课文脉络,紧接着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说故事的起因”,明确抓关键词提炼段意的方法,马上让孩子们尝试提炼“经过”“结果”的关键词;最后让孩子们“用上黑板上的几个关键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明确这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就是“要素串联法”。因为师生互动的恰当时机,孩子们既概括了段意、课文主要内容,还明白了什么是要素串联法。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想一想:能不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概括它的起因呢?
生:我找到了“混沌”这个词。
生:我从课文中找到了“宇宙混沌”。
生:我从“天和地不能分开,宇宙一片混沌”想到了“天地混沌。”
师:哪个词语更好些呢?
生:我觉得“天地混沌”更准确。
师:为什么?
生:我想“天地”和“宇宙”会有些区别吧?
生:我觉得“天地”容易理解一些?“宇宙”有些摸不着边。
师:是啊!同样的意思,口语和书面的表达也会给大家不一样的感觉,所以我们在表达时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基础下可以做适当的调整。
……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懂得结合图画和文段提炼关键词并写下来,那你可以用上黑板上的几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课件出示):
很久很久以前,_______ ,盘古______ ,最后______ 。
生: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混沌,盘古把天地分开,天地成形,创造世界。
生: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混沌,盘古把天地分开,努力使天地成形,自己却化身万物,创造世界。
生: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混沌,盘古把天地分开,努力撑住使天地成形,可是自己却化身万物,盘古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师:同学们真棒!都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串联起来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根据主要内容的方法就是“要素串联法”,今后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
教师秉承“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尝试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亲历与孩子在互动活动中相互鼓励,帮助其激发对问题的探究意识,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增强交往能力及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的展开,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探究高效地进行。
二、关注生生互动,落实个性化阅读的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再加上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要从单一的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授课形式,向以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为主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组合,实质上是交往方式问题,不论何种教学组织形式都要突出两点。一是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空,二是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要发言,也要在全班进行汇报。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互动凸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如观摩的课例《王戎不取道旁李》,执教者为了让孩子们全面认识王戎,学习完课文后进行阅读拓展,学生在自由阅读后小组一起围绕“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王戎”进行交流。同样的问题,但是学生会在阅读后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价值认知展开个性化阅读的汇报。有的说:“这是一个小气的王戎,我不喜欢他。”有的说:“我喜欢年少的王戎,聪明友善;长大了是生活紧张吗,对自己的婶婶都这么吝啬啊!真是想不到啊!”同组的孩子马上补了一句:“我也是这样觉得!”不同的结果,是学生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表现,还是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更是个性化阅读的直接表现,充分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魅力。
老师通过生生互动的训练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提供了孩子们交流和讨论的机会,让学生看到不同问题的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带有个性主观色彩的阅读理解。
三、关注信息互动,落实阅读资源包的探究
当今社会已然是信息时代,只要信息工具使用得当,就能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中年级的阅读内容在广度、深度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教师仅依靠文本和个人知识储备进行教学,俨然是不够的,这就使得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会倾向于借助信息手段,如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融入声、光、色、电、影、图等形式,形成全面、丰富的学习资源包,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最终达到最优质的、最科学的教学效果。如四年级课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执教老师在“阅读与鉴赏”环节中以三个问题作牵引,引导孩子从搜集不同资料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说出“中华不振”的含义,并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第一种是利用课文内容资源初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第二种是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探究周恩来读书志向的原因,第三种是结合课后习题《大江歌罢掉头东》及其视频体会振兴中华之志。学生在此环节的探究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回答何谓“中华不振”、为何立志,而是借助课文、PPT、视频、图片等一系列的资料在赏析课文时直观、巧妙地潜移默化了,为后面的“联系实际,书写我志向”做了铺垫。学生也借助资料将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清楚,使其他同学能够理解自己的想法,自己也要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澄清一些态度及价值观,提醒自己反思。
就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资源包在课堂中的互动探究,增强了孩子在进行阅读活动时强调了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意识,降低阅读难度,树立阅读信心,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提升了阅读质量和综合素养,体现了时代精神,有助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的品质和素质。
四、关注情感互动,落实阅读共鸣的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体目标和内容部分指出:学生用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图中玩、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中学……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互动,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如四年级的课外阅读推荐课例《西游记》,执教老师围绕课后阅读作业“制作人物名片”这一任务,让孩子们产生情感互动作为整个阅读活动的切入口,采用了欣赏故事节选《偷吃人参果》、制定阅读计划等教学策略,让孩子们透过直观形象的图画和生动有趣的语言走进文本,一边读一边思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人物特点,想想可以有哪些词语能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就自己喜欢的其中一个故事说出“我最喜欢 ,因为 ”展开互动。果不其然,很多孩子结合原有生活经验呈现了让人出乎意料的回答。有的孩子在汇报时就说到:“我最喜欢沙僧,因为他很老实,跟我一样!”有的说:“我喜欢孙悟空,他本领高强,可惜就是性子急。”有的说:“我最喜欢猪八戒,它能带给人欢乐!我也会唱歌给大家听,给大家带来欢乐!”有一个孩子说:“他们是一个团队的,各有特点,缺了一个也会不方便!”看,孩子们已经在阅读活动中把自己与文本中人物的情感连成一线,并尝试思考、学习与他人相处合作,感受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欢乐。最后,老师要求孩子们按照原定阅读计划“制作人物名片”,形成个人的《西游记名片集》,为孩子们在后面的分享课上能言之有物、观之有物做了很好的铺垫。由此可见,教师关注孩子们的情感互动,利于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利于人格好心理健康的成长。
总而言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关注并捕捉课堂教学的互动,创设机会让学生们就问题做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与知识的活动探究,必然会产生情感共鸣,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提高阅读综合素养,实现教学相长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课堂教学优化的原理与方法[M].广东中山新华印刷厂,2000.
[2]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31(10):73-80.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陈旭远.推进新课程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案例分析[M].东北師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