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青 张旭
摘 要:以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为导向的绿色发展是化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引入势效系数改进扩展C-D生产函数进而建立GTFP模型,测算2008—2019年我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GTFP,并对我国省域绿色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GTFP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3.37%,整体绿色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我国区域GTFP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大但呈缩小趋势,而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较小但呈扩大趋势;我国省域GTFP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快北慢”态势。“十四五”时期,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GTFP引导地方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绿富同兴”;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区域间和区域内协调绿色发展;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区域经济绿色转型。
关键词:绿色发展;GTFP;势效系数;Dagum基尼系数;区域差距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22)01-0067-1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与此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能源,并引发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绿色发展则是化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绿色发展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如何客观评价我国绿色发展现状及时空演化趋势,对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对绿色发展的评价,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从经济增长的绿色度、政府支持力度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三方面建立绿色发展指数,较为系统地评价了我国各省绿色发展水平[1];王勇等在四部委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调整,建立包含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环境治理、增长质量及绿色生活等六个方面4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较为全面地评价了我国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特点[2];也有学者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3-5]、随机前沿法[6]、指数法[7]等测算绿色发展效率。总体来看,现行方法可归纳为两类,一是指标体系法,二是模型法。指标体系法在选取指标时,往往因人而异,随意性较大,指标数量较多,客观性较差;而模型法相对客观,但方法过于复杂,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本文通过引入势效系数[8]对C-D生产函数进行扩展改进得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模型[9],此法在考虑资本、劳动节约的同时,也考虑了能源、资源的节约,是经过模型规范了的四要素生产率指标体系,是模型法与指标体系法的结合,符合我国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含义明确、简便易行等优点。
本文通过测算2008—2019年我国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自治区,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的GTFP对各省域绿色发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分析我国绿色发展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并通过计算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对我国绿色发展区域差异变化及差异来源进行分析,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
(二)数据
本文选用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对我国省域GTFP进行测算。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水利统计年鉴》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
产出Y采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总值,并用CPI对其进行平减到以2008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水平。资本投入K采用年均资本存量,本文借鉴张军等[10]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2019年资本存量进行估算。计算公式为:Ki,t=Ii,t+(1-δi,t)Ki,t-1。其中,Ki,t为i省(自治区、直辖市)在t期的资本存量,Ki,t-1为前一期的资本存量,Ii,t表示i省(自治区、直辖市)第t期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δi,t为固定资产折旧率。固定资产折旧率沿用张军等的测算结果,取值为9.6%。关于基期资本存量的计算,学者们多采用前人测算结果[11],或采用后一期的资本形成总额除以折旧率与 1953—1957 年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平均增长率之和[12],或用基期固定資产投资额比上折旧率与“计算期”固定资产不变价计算的几何增长率之和[13],本文则沿用张军等的测算结果,并在其基础上进行调整:根据2001—2019年四川和重庆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例对基期的四川资本存量进行分解,最后将求得的资本存量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将其平减到以2008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水平。劳动投入L采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年末从业人员数。能源投入E采用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消耗总量。资源投入W采用中国水利部统计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总量。
(三)结果
为便于估计,将扩展的C-D生产函数通过取对数处理将其线性化为:lnY=lnA+αlnK+βlnL+γlnE+δlnW。运用STATA对2008—2019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回归结果显示水资源系数为负,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水资源使用越多产出反而越少,这显然不符合常理。对此,笔者将水资源效率(PW=YW)替代水资源(W)进行回归,由于已经导出恒等式Y=Pα*KPβ*LPγ*EPδ*WKα*Lβ*Eγ*Wδ*,故将水资源产出效率替代水资源投入后,恒等式Y=Pα*KPβ*LPγ*EPδ*WKα*Lβ*Eγ*Wδ*仍然成立,并且回归结果显示水资源效率系数为正(见表2),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水资源效率越高产出越多,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表2回归结果显示,各系数的P值均小于0.01,即在1%水平下各系数显著;R2为0.920 7,说明模型的拟合较好;F统计量较大且P值小于 0.05 也说明方程显著性较强。观察变量的系数可以发现,资本与劳动力投入在产出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能源和水资源效率对产出也有较大影响。针对得到的估计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可得出:α*=0.280 2,β*=0.379 2,γ*=0.133 2,δ*=0.207 4,于是得到GTFP模型:GTFP=P0.280 2KP0.379 2LP0.133 2EP0.207 4W,据此测算,结果见表3。
三、我国省域绿色生产率比较分析
(一)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演變趋势分析
从整体来看,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9—2019年,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43.98%,平均每年增长3.37%。从变动趋势来看,在2010—2011年和2017—2018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年增长速度超过6%,除2015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仅为0.25%外,其他年份增长较为平稳,增速基本保持在1%~2%。
从单要素生产率来看,我国劳动生产率、能源生产率及水资源生产率都呈逐年上升趋势,增长率则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同样在2010—2011年和2017—2018年三种单要素生产率增速相对较快;资本产出效率虽然呈波动下降趋势,但在2010—2011年下降速度较慢,且2017—2018年资本产出效率呈上升趋势。这也是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生两次加速上升的部分原因(见图1)。
从地区GTFP增长情况来看,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在2010—2011年和2017—2018年仅有辽宁在2010年GTFP下降3.0%,其他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大多保持在5%~10%,而其他年份(不包括2019 年)则有多个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生下降现象。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冲击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降息、放贷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数万亿元投资的政府投资政策以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刺激经济、缓解就业压力,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进而促使2010年和2011年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分别为7.37%、6.91%。2017年和2018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分别为7.26%、6.17%,这得益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新发展理念的贯彻。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经过多年努力,供给侧改革成效逐渐显现,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得到了部分化解、房地产去库存持续推进,这些都有利于能源、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推动着我国经济运行发生多方面积极变化。同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并将其纳入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使各地区将资源环境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更加注重绿色发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较快增长。
(二)我国省域单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分析
1.劳动生产率时空差异分析。我国劳动生产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08—2019年,我国劳动生产率从4.22万元/人增加到9.94万元/人,劳动生产率提高135.18%。
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劳动生产率总体都呈现上升趋势。除上海、天津、吉林、甘肃、河北、内蒙古、新疆、山西、黑龙江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上海为南方地区,其余均属北方地区)外,其他地区都为逐年上升趋势。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内蒙古、新疆、山西、黑龙江等四地波动较大,内蒙古在2012—2014年劳动生产率下降2.71%,其他年份呈现上升趋势;新疆、黑龙江、山西劳动生产率是有两个阶段的下降:2008—2009年其分别下降0.61%、0.34%、1.65%,2014—2016年新疆、黑龙江分别下降8.41%、2.34%,山西则在2012—2016年下降10.04%,其他年份呈现上升趋势。
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来看,增长最快的是贵州,从2008年的1.53万元/人增长到2018年的6.17万元/人,劳动生产率增长303.78%;湖北劳动生产率增长197.37%,其次是湖南、重庆、四川、安徽、陕西、云南、广西、江西、江苏等地(除陕西为北方地区,其他均属南方地区),其增速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见图2)。
2018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劳动生产率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分别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福建、广东、重庆、内蒙古、湖北(见图2)。
2.资本生产率时空差异分析。我国资本生产率呈波动下降的趋势。2008—2016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6—2018年略有回升,而后继续下降,资本生产率从0.49下降到0.24,下降51.02%。
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上海资本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他地区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其中北京、山西、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在2016—2019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分别增长13.37%、55.34%、11.96%、20.04%、14.93%、13.28%,辽宁在2015—2019年增长45.25%。
从资本生产率增长率来看,上海资本生产率从2008年的0.58上升到2019年的0.64,增长11.09%,北京资本生产率下降较慢,下降16.59%,之后依次为:广东、浙江、辽宁、重庆、江苏、内蒙古、四川、福建等(见图3)。
2019年,资本生产率排名前十的省份为: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西、湖北、四川、湖南(见图3)。
3.能源生产率时空差异分析。我国能源生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2019年,我国能源生产率从1.00亿元/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58亿元/万吨标准煤,增长58.73%。
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有14个地区的能源生产率是逐年上升的趋势。江苏、海南、陕西、广西、山东、黑龙江、甘肃、河北等8个地区仅在某一年份略有下降,总体呈上升趋势。天津、辽宁、山西、内蒙古、青海、宁夏等6个地区能源生产率波动较大,其中天津、宁夏分别在2017—2019年、2016—2019年呈现出下降趋势。吉林能源生产率也在2008—2017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后,在2017—2019年开始不断下降。新疆能源生产率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0.59亿元/万吨标准煤下降到0.55亿元/万吨标准煤,下降5.44%。
从能源生产率的增长率来看,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1个省份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贵州,从2008年0.49亿元/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9年的1.29亿元/万吨标准煤,增长153.48%;重庆增长率排名第二,增长127.15%;之后分别为湖北、湖南、四川、北京、河南、吉林、福建、云南等(见图4)。
2019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4个地区能源生产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依次为: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重庆、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河南、海南、四川(除北京、河南2省市属北方地区,其他12个地区均属南方地区),见图4。
4.水资源产出效率的时空差异分析。我国水资源产出效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08—2019年,我国水资源产出效率从54.02元/立方米增加到127.84元/立方米,增长127.14%。
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产出效率总体都呈现上升趋势。北京、山东、河南、四川、江苏、安徽、吉林、江西、宁夏等9个地区,仅在某一年份有所下降,其中北京、山东、江苏、宁夏等4个地区是在2018—2019年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天津、
山西、黑龙江、新疆4个地区水资源产出效率波动较大。天津水资源产出效率在2014—2016年下降7.96%;山西分别在2012—2013年和2014—2016年分别下降1.02%、8.16%;黑龙江分别在2008—2009年和2014—2015年分别下降5.17%、2.64%;新疆分别在2011—2012年和2018—2019年下降3.02%、2.72%。
从水资源增长率来看,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5个地区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贵州,从2008年的34.29元/立方米增加到2019年124.18元/立方米,增长242.59%。福建排名第二,增长208.95%,之后依次为重庆、青海、浙江、云南、安徽、广西、湖北、湖南、海南、宁夏、广东、江西、陕西(见图5)。
2019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4个地区水资源生产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依次分别为:北京、天津、浙江、上海、重庆、山东、陕西、广东、福建、山西、河南、河北、辽宁、四川(见图5)。
(三)我国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差异分析
1.我国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空间差异。由于河北和黑龙江2019年就业数据尚未公布,无法算出两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对其他28个省份2018年和2019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排名对比后发现:仅重庆超过天津提前一名,辽宁超过河南提前一名,云南超过江西提前一名,其他省份排名位置未发生变动,因此笔者根据2018年测算结果对省份绿色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2018年,北京、上海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别达到12.46①和10.08,远高于排名第三的广东(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6.87),更是效率最低的黑龙江的5.49倍、4.44倍。我国GTFP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天津、重庆、山东、湖北(南方7省,北方3省);排名后十的省份依次分别为黑龙江、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吉林、广西、内蒙古、河北、云南(北方8省,南方2省)。排名前十的省份中仅重庆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湖北位于我国中部,其余八省均位于东部地区;而排名后十省份除河北位于东部地区外,其他都位于我国西部及东北地区。可见我国四大区域绿色发展态势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东北较低”“东南高西北降低”的特征(见表4)。
从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走势来看,30个省份中只有北京、广东、浙江、重庆、湖北、湖南、贵州、广西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余22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除黑龙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下降外都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尤其天津、辽宁、山西、河北、吉林、宁夏、甘肃、新疆、内蒙古等9个省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起伏较大。
天津、辽宁、山西、河北、甘肃、新疆、黑龙江7地GTFP走势呈现出“W”型,其中天津、山西、新疆及黑龙江走势基本相同,都在2008—2009年略有下降,在2009—2011年快速上升,两年分别增长8.07%、14.79%、20.44%、7.45%,而后在2011—2016年分别下降10.55%、26.19%、18.44%及11.51%,达到最低点,然后呈上升趋势。辽宁、河北、甘肃变动趋势相似,都是先下降至最低点,辽宁是在2008—2010年下降7.38%,达到最低点,河北、甘肃是在2008—2009年分别下降0.85%、2.46%,达到最低点,然后辽宁在2011—2014年稍微下降3.63%,然后呈现上升趋势;河北在2011—2015年下降9.09%后呈上升趋势;甘肃则在2013—2016年下降8.92%后呈不斷上升趋势。吉林、宁夏、内蒙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走势总体呈“N”型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别在2013—2016年、2012—2015年下降7.12%、9.17%、4.82%,其他年份呈上升趋势(见图6)。
总体来看,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南方省份,东北地区发展缓慢。各省份GTFP下降年份主要集中在2008—2009年及2011—2015年。
3.我国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综合考虑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排名和2008—2018年的绿色全要素增长情况,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按2018年排名情况及2008—2018年的绿色全要素增长平均分为高、中、低三组,以此将30个省份分为9类,分类结果见表6。
4.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差异的原因分析。我国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由高到低呈现“东、中、西、东北”的空间格局。2018年东部地区GTFP为5.87,是中部地区(3.91)的1.50倍,是西部地区(3.35)的1.75倍,更是东北地区(2.93)的2倍(见表7)。从单要素生产率来看,2018年各要素生产率排名均为东、中、西、东北,但东北同东部地区在能源和水资源产出效率方面差距较大,东部地区分别为东北地区的2.03和3.00倍;GTFP的东西差距则主要源于水资源的产出效率差距,东部地区为西部的2.48倍。这种空间格局的形成也与东部地区得天独厚的区域、资源、交通优势等有着密切联系。
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快而东北地区发展缓慢。2009—2018年中、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别增长42.57%、46.15%,发展迅猛,而东北地区仅增长3.44%(见表8)。从单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来看,西部地区发展迅速主要是劳动及水资源生产率增速相对较快,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劳动、能源及水资源生产率的相对快速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一定成效。东北地区则是资本生产率下降最快,其他单要素生产率都增长缓慢,这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偏重、国有企业占比较高、经济结构失衡及人口外流尤其是年轻科技人才外流有着密切關系。
北京、上海两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从单要素生产率来看,2018年京沪两地的劳动、资本、能源及水资源产出效率都排名前三,且两市劳动生产率分别高达21.48万元/人、20.55万元/人,远高于排名第三的江苏(15.52万元/人),同时北京水资源产出效率为676.61元/立方米,约为排名第二的天津(375.19元/立方米)的2倍。这和两市的地位及经济发展状况相符,与两市较高的城镇化率、相对高级的产业结构、较高劳动力素质有着密切关系。较高的劳动力素质使京沪两市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其他省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1倍;2019年京沪两市城镇化率分别达到86.60%、88.10%,三产比重达83.69%、72.88%,且高技术产业占比较高,高技术产业相对传统工业、建筑业等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较低,所以京沪两市能源、资源效率很高,各单要素生产率都名列前茅,也使得京沪两市全要素生产率远高于其他省份。
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是贵州。贵州除资本生产率减速排名第15外,其他三要素生产率增速都位居首位,其中劳动生产率更是提高3倍,增速远高于其他省份。贵州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贵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快速增长,带动经济保持高速发展;贵州抓住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的完善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同时也抓住产业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大数据产业、健康医养产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新兴产业,尤其大数据产业发展迅猛。这使得贵州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同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能源资源效率大幅提高,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也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进而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了飞速提升。贵州的快速发展也给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经验。
黑龙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2008—2018年,黑龙江劳动、能源、水资源生产率分别增长34.31%、25.68%、24.39%,而资本生产率却下降69.98%,导致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下降10.04%。黑龙江国有控股企业占比较高,地方企业发展缓慢,经济缺乏活力;加之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对能源、资源消耗量较大,这也使资产效率、能源资源效率偏低;近年来经济放缓使得人口外流情况严重,尤其是年轻人和科技人才流失严重,使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人才流失又使经济进一步放慢。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黑龙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
(四)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的演进
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问题,为进一步探究我国绿色发展区域差距程度的演变及区域差距的具体来源问题,本文采用Dagum基尼系数[14]对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变化进行测度并将区域差异来源分解为组内、组间及超变密度差异。不同于传统的尼基系数和泰尔指数,Dagum基尼系数考虑了样本间交叉重叠问题,能够较为科学地识别区域差异的空间来源。Dagum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G=∑kj=1∑kh=1∑nji=1∑nkr=1|yji-yhr|/2n2
其中,yji(yhr)表示j(h)区域内任意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n是省份的个数,是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值,k是区域划分的数量,nj(nh)是j(h)区域内省份个数。按照Dagum尼基系数的分解方法,将其分解为区域组内差距的贡献Gw;区域组间差距的贡献Gnb;超变密度贡献Gt三部分,即G=Gw+Gnb+Gt。
笔者将我国30个省区市划分为东、东北、中、西四大区域,测算全国及各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距(见表9、表10)。
1.我国绿色发展的总体地区差异及演变趋势。由表9、图7可知, 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尼系数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0.215上升到2009年的0.222,再下降到2012年的0.215,而后上升到2018年的0.242,我国总体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即我国绿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凸显。
2.我国绿色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及演变趋势。从区域内差异来看(见表10),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最大,样本期间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为0.194,其次是西部地区(均值为0.139)、东北地区(均值为0.081),中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最小,样本期间均值仅为0.058。从变动趋势来看,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组内差异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中部地区则呈现出倒“N”型的波动下降走势,区域内地区差异趋于减小。
3.我国绿色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及演变趋势。从区域间差距来看,东部地区与其他三大地区之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明显大于东北、中部、西部之间的差异,这和东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较高有关。从组间差距的变动趋势来看,“东—中”(0.24—0.28)、“东—西”(0.32—0.35)、“中—西”(0.12—0.15),即“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比较稳定,其中,按差距从大到小排列为“东—西”“东—中”“中—西”;“东北—东”(0.26—0.38)、“东北—中”(0.082—0.149)、“东北—西”(0.105—0.155),即东北与东、中、西的差距不断扩大。尤其“东北—东”差距快速增大,2008年“东—东北”的基尼系数仅为0.257,略高于“东—中”差异(2008年“东—中”基尼系数为0.253),但明显低于“东—西”差异(0.335),从2014年开始“东—东北”差异超过“东—西”差异,成为区间差异最大的两地区,到2018年“东—东北”基尼系数高达0.377,也说明东北地区发展缓慢。
4.我国绿色发展区域差异来源及其贡献率。从基尼系数各分解项对我国总体基尼系数的贡献率来看,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样本期间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平均值为71.84%,其次是区域内差异(样本期间平均贡獻率为21.00%)、不同地区间交叉重叠程度即超变密度对总体差异贡献最小(样本期间平均贡献率为7.61%)。从其变动趋势来看,区域间差距对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空间差异的贡献率在2008—2010年呈上升趋势,2010—2018年则在不断下降,总体呈现倒“V”型走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对总体差异贡献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且刚好与区域间差异贡献率相反,总体呈现“V”型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总体呈“N”型走势,即绿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凸显。这种差异的增大主要源于区域间的差异,尤其东部地区绿色发展较好,差异明显高于“东北—中”“中—西”差异。此外,由于东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与东、中、西部地区间差异都呈现出扩大趋势,“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则相对稳定。区域内差距对总体差异贡献虽然相对较小,但在2010年以来有扩大趋势,尤其东北地区区域内差异呈加速上升趋势。因此,今后在致力于平衡四大区域之间差异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区域内的不平衡发展。
四、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结论
1.我国整体绿色发展水平逐年向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增速基本维持在1%~2%,得益于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的积极应对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在2009—2011年和2016—2018年我国劳动、能源、水资源生产率增速相对较快,资本生产率也在2009—2011年下降较慢并在2016—2018年呈上升趋势;此外在这两个阶段,仅辽宁在2009—2010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下降3%,其他地区增速大多为5%~10%,促使我国整体GTFP在2009—2011年和2016—2018发生两次加速上升,增速超过6%。
2.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南快北慢、东北缓慢”的空间格局。我国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依次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天津、重庆、山东、湖北;绿色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为黑龙江、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吉林、广西、内蒙古、河北、云南。绿色发展较快的地区为贵州、重庆、湖北、安徽、北京、湖南、上海、四川、福建、云南;发展缓慢的地区为黑龙江、山西、天津、河北、吉林、新疆、辽宁、内蒙古、甘肃、海南。总体来看,北京、上海、福建、重庆、湖北五个省市绿色发展水平较高且增速较快,而黑龙江、新疆、甘肃、吉林、内蒙古、河北则是我国绿色发展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的地区。
3.我国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总体呈“N”型波动上升走势,即绿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凸显。我国绿色发展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的差异,其次为区域内差异、超变密度贡献;区域间差距对总体差异贡献率虽大,但呈现缩小趋势;区域内差距对总体差异贡献率虽然相对较小,却呈现出不断增大趋势,尤其是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较大,东北地区区域内差异呈加速上升趋势。
(二)建议
1.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引导地方高质量发展。传统的“唯GDP”论发展模式过于注重经济总量增长,忽视了经济增长背后的能源、资源等要素的大量投入及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则是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考虑到能源、资源等要素投入问题,更加注重效率的提高,兼顾了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考虑。建立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引导地方政府更好地践行新发展理念,增强主动节约能源、资源的内在动力,促进地方政府间的良性竞争,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绿富同兴”。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保护矛盾,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发展绿色经济。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传统落后产能,鼓励发展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绿色产业链,促进产业向高级化、合理化发展;二是加大绿色投资,鼓励绿色技术创新,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占绿色投资比重,把技术创新作为我国绿色发展的动力源,同时加快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落地转换。
3.堅持系统观念,统筹区域间和区域内协调绿色发展。坚持系统观念,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一方面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效率,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突破地区行政壁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加强东北及西部地区交通网络建设,减少地区间往来的通勤时间,打破制约要素流动的制度藩篱和设施障碍,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交流。
4.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绿色金融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流向绿色产业,激励绿色技术创新,促使绿色技术进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污染性投资,助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绿色金融,需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及目标导向,精准施策,加强政府对绿色金融的政策引领;规范绿色金融业务规则,强化对绿色金融发展的监督管理,实现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本文中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单位为万元/(万元0.280 2人0.379 2吨标准煤0.133 2万立方米0.207 4)。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等.2011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勇,李海英,俞海.中国省域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10):96-104.
[3]何爱平,安梦天,李雪娇.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及其提升路径研究[J].人文杂志,2021(4):32-42.
[4]高赢.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发展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9):3-23.
[5]郝淑双,朱喜安.中国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J].经济经纬,2019(1):10-17.
[6]盖美,连冬,田成诗,等.辽宁省环境效率及其时空分异[J].地理研究,2014(12):2345-2357.
[7]陈超凡.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ML生产率指数及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6(3):53-62.
[8]武义青,贾雨文.经济系统运行效能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9]武义青,陈俊先.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定的一种新方法——以河北省11个设区市工业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2):12-16.
[10]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11]朱承亮.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与来源分解[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6):36-54.
[12]高志刚,克甝.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差距演进及协调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20(2):24-36.
[13]张伟科,葛尧.对外直接投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21(4):26-35.
[14]CAMILO DAGUM.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Empirical Economics,1997(4):515-531.
责任编辑:李金霞
Abstract:Green development guided by improving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TFP)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o achiev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otential effect coefficient is introduced to improve and expand the C-D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then the GTFP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GTFP of China and various provinces (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in 2008 and 2019, and evaluate the provincial green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GTFP shows an upward trend, with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3.37%,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green development increases year by year; the problem of regional GTFP imbalance in China is still prominent,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to the overall difference is large but shrinking, while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intra-regional differences is small but expanding; China's provincial GTFP is generally "high in the east, low in the west" and "fast in the south and slow in the north".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t is necessary to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use GTFP to guide loc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vigorously develop green economy and strive to achieve "green prosperity";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system and coordinate inter-regional and intra-regional coordinated green development; actively develop green finance to help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Key words:green development; GTFP; potential effect coefficient; Dagum Gini coefficient; regional g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