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来民(正大农牧中国区资深副董事长、正大机电企业董事长)
任何一个团体,为了达成一项特定目标或者团体的长期目标,都需要一部分人在其中进行谋划、组织、协调、引领、指导,这一部分人被称为“领导者”,他们的以上行为被称为“领导”或“管理”。着重于对人的时候,我们把领导者的行为称为“领导”;着重于对事的时候,我们把领导者的行为称为“管理”。所以,领导者、管理者、主管,这些称呼只是看他们的角度不同,其角色的内涵其实是一样的。
教科书上一般对“领导”或“管理”的定义,简而言之是领导者通过发挥众人的力量,达成团队目标的一系列行为。可见,领导行为发挥效用的四大条件分别是:团队、目标、领导者和下属(众人),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团队,或者没有目标,再或者没有下属,也就没有了领导者,这也算是对“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一种理解。
领导者的领导行为能起多大的效用,取决于领导者的领导力和团队的执行力,以及对团队造成重大影响的突发性变化,用简单的公式表述就是“领导效用=领导力+执行力+不可抗力”,其中不可抗力一般指重大社会变革、重大环境变化、重大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不在管理学和领导学探讨的范围。笔者通过以上剥茧抽丝般的梳理,通过“水漫冰山”,最终把“领导力”和“执行力”这管理学冰山上的两个尖角,暴露在了水面之上,供大家仔细观察揣摩。
我们看到在“领导力”这块冰角上,简洁地刻着三个印记:职务权力、能力、人格魅力,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领导力的三要素。我们再看“执行力”这块冰角上,醒目地刻着六个印记:目标明确、分工细化、规则清楚、技能优秀、意愿强烈、考核公正,我们也可以把目标、分工、规则、技能、意愿、考核称为执行力的六要素。在“执行力”这块冰角的另一侧,我们还隐约看到“领导力”三个字,我们把这理解为团队执行力如何,也会受到领导者的领导力影响。既然领导力对于一个团队如此重要,那么今天的谈论当然要集中在领导力之上。
按照西方管理大师韦伯在1947年给领导力下的定义,领导力是一种影响他人的力量源泉,在这里笔者把它简称为影响力。在前面讲到的领导力三要素中,职务权力(由职务派生的权力)由组织授予,能力和人格魅力产生的领导力,则依领导者个人经验和修养而不同。我们看到,社会越是专制化、集权化,职务权力对下属的影响力越大;社会越是现代化、民主化,领导者的能力和人格魅力对下属的影响力越大。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领导力越来越取决于下属对领导者能力和人格魅力的认同感,而不是对领导者职务权力的畏惧感。
领导者与下属是一副对子,是哲学意义上的一对矛盾体。通常情况下,领导者占据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下属虽然通常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但当他自认为所付出的劳动成本、时间成本、感情成本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时,注意这里说的是“自认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反作用于主要方面,轻者执行力下降,重者矛盾爆发,对立统一体破裂。
要想使下属获得被尊重感,而且是下属自我感知到的被尊重,特别需要领导者通过两方面增进影响力,即律己与用人。自身的言行举止如何?自身的道德操守如何?喜欢亲近什么样的人?这些是下属认识领导者本质的风向标,是增进领导者影响力的源泉。
二十一世纪的领导行为,光靠职权,会出现口服心不服;靠职权和能力,会出现口服心服心不悦;职权、能力加上人格魅力,才能叫人心悦诚服。人格魅力哪里来?它是由领导者长期的修养和一次次闪光的行为逐渐积累起来的。《孙子兵法》提出领导者自身修养和行为的“为将五德”,即智、信、仁、勇、严,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今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1.智。包括两个方面,高瞻远瞩和明察秋毫,赖以做出正确判断、合理决策。只有做到心中极明,而后才口中可断,否则就是武断,就会导致失败,就会丧失威信和魅力。“智”的最典型表现形式是张良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筹”就是筹码,是古代投壶计算胜负的用具,“运筹”就是在中军帐中反复移动筹码、拨弄筹码、计算胜负,第二天早上发布作战计划,分配作战任务,类似现在的兵棋推演。为什么要在帷幄之中计算呢?应该是要让身心静下来,以便调动自己全部信息和经验来做决策;同时,在中军帐中独自运筹,更增加了一层神秘感,更能坚定下属执行的信心。
2.信。也可归纳为信任和守信两个方面,主管要给予下属充分的信任,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主管自身也要言必信行必果,这两条做到了,哪个下属还能不愿追随呢?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当年攻打原国,向下属许诺十天之内必拿下原国,万一拿不下到第十天也要收兵,不再劳民伤财,可是到第十天时因故没有破城(但这时城内已弹尽粮绝),晋文公力排众议坚持守信撤兵,原国百姓后来听说后纷纷来降,不仅如此,连邻近的卫国百姓也受了感动纷纷来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攻原得卫”的故事。
3.仁。仁者爱人,主管用语言和行动关怀下属,排除下属的烦恼,解除后顾之忧,心与心贴到一起,将无往而不胜。晚清曾国藩拉起的亦农亦兵的“湘军”为什么能摧枯拉朽?是曾国藩“民胞物与”的仁爱思想灌输到了治军的过程当中,产生了三军用命的重要效果。古代卓越军事家吴起也是爱兵如子的范例,《资治通鉴》里讲过吴起与士兵同吃同住,一个士兵脚伤化脓时,吴起亲自为士兵吸脓,那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逢人就哭啼(注意不是感激涕零),别人很奇怪,那位母亲讲,当年孩子的父亲跟随吴将军打仗时,将军也为他吸过脓疮,孩子的父亲对将军感恩戴德,打仗时勇往直前从不退缩(战不旋踵),最后死在了战场上了,现在吴将军又对我儿子这么好,我非常担心儿子像他父亲一样去战场上拼命。
4.勇。既有狭路相逢敢于亮剑的匹夫之勇,更要具备“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心志之勇;主管在紧要关头奋不顾身会激发下属的斗志,在危难面前沉着冷静会坚定下属的信心。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是一位劲气内敛,敢于犯险处艰的大勇者,后世评价他是“见小敌怯,见大敌勇”。为什么?因为大敌当前,往往是不得不行,做了周密的计划后,就必须奋勇冲杀;而小敌,往往是出乎意料的突发事件,情况不明,不打无把握之仗。
5.严。中国传统领导思想很注重宽严相济。宽是仁,“严”看似不仁实际也是仁,或者说严的出发点也是仁。如果说前面讲到的“仁”属于“宽”的范畴,那么“严明”就应该是“严”的注脚。我们看到书上评价优秀的将领时,经常说是治军严明。按笔者的理解,“严明”就是严格按照规则管理,对于违犯规则造成损失者严加教训,以维护团队利益并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对于浑浑噩噩不求上进者严词激励,使其发愤图强、快马加鞭。兵圣孙武斩杀吴王美妾、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墨子对耕柱子的快马加鞭,都是历史上严明治军的范例。“严”更是对主管自身的要求,严以律己是严格管理的基础。
领导者不断修炼“智、信、仁、勇、严”这些特质,就会无形中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必将影响下属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并最终有助于建立一个高效团队,达成既定目标。
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可概括为决策、用人、资源运用,用毛泽东领导理论解释就是“出主意、用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所以说领导力就是决策能力、用人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关于如何提升领导力的文章连篇累牍,见仁见智,但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领导力水平,则是一个铢积寸累、集腋成裘的渐进过程,对于还没有达到卓越领导力水平、但又忙于管理实践的主管,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管理戒律,在日常的管理实践中留意规避,就会少出差错,少走弯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教训,把感悟出的一些戒律总结出来,名之为“主管十戒”,供大家参考。
一戒:信马由缰,无的放矢(目标不明确)。二戒:临渴掘井,顾此失彼(无周密计划)。三戒:事无巨细,越俎代庖(不懂得授权)。四戒:以治而乱,无事生非(没有把握事物内在规律)。五戒: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问题没有深度和广度)。六戒: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精通业务不善于沟通)。七戒:惟我独尊,万马齐喑(摆不正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八戒:嫉贤妒能,用人唯亲(只有自负没有自信)。九戒:惟利是图,见利忘义(财上分明才是大丈夫)。十戒:因循守旧,畏首畏尾(缺乏突破困境的勇气)。
孤竹谒语:此主管十戒,虽非灵丹妙药,实可修身正心。去其一二,可谓近乎入门;去其三四,便是渐入佳境;去其五六,方能登堂入室;去其七八,实可堪当大任;十戒全除,就是得道成仙之人。
领导力讲究科学,也讲究艺术,更讲究哲学,因此才有了“领导科学”“领导艺术”“领导哲学”之说。如果说决策能力主要体现领导的科学水平,资源调配能力主要体现领导的艺术水平,那么用人能力则既需要科学水平又需要哲学水平,还包含艺术水平,是领导力的最集中体现。
古人云“政在得人,人得则政举”。的确,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班组,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都与其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着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作为主管,如何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到各级关键岗位,是一个关乎事业成败而应像临渊履薄一样慎重思考的问题。我国的管理文化从古至今对选拔人才的工作非常看重,从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到九品中正制的力行,从科举制度的大行其道,到钦差大臣的微服私访,流传下来许多慧眼识英雄的千古佳话,也演绎了许多用人不当、误国误民的历史错误。
在观察、选拔、使用人才时,人性存在两个弱点,一是片面,二是随心所欲。因为片面,所以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如坠云里雾中,“雾里看花”就难免将对象虚幻、扭曲、伸缩、以偏概全。因为随心所欲,所以往往因自己的心态摇摆、心境喜忧,而朝三暮四,而昨是今非,而取舍失当,而进退失据。
笔者从自身以及周围主管在用人的失误中,总结归纳出领导者在识人、用人当中常犯的八种错误,并加以解释,以期引起企业管理者对识人用人方式的思考。
1.贵耳贱目。耳边风、枕头风劲吹,天长日久,耳朵听到的信息就会变成“事实”。在“曾参杀人”的故事中,本来坚信曾参品行的曾母,听到人们三番五次议论曾参杀人后,不也是动摇了对儿子的信任,吓得跑掉了吗?
2.爱同恶异。能找到与自己爱好相同、志趣相同的人在手下工作,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方都能心领神会,当然是其乐融融了。但思维的同向性、智能的片面化,最终会导致组织机能的残缺性,所谓“近亲繁殖”是也。
3.心志不分。好的人才,心思或叫思维要细微,志向要远大,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切不可将粗枝大叶看作雄才大略,也不能将墨守成规当作稳健扎实,“眼高手低”者不可大用,待到“马谡失街亭”后,挥泪问斩于事何补?
4.品质失察。“先做人,后做事”,这是现今企业界流行的口号,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道德品质对事业成败的影响,让一个自身品质不合格的人做出事业上的贡献,可谓“缘木求鱼”。
5.向伸背屈。春风得意、战功显赫的功臣,自然应委以重任,但不能忘了在遍布天涯的芳草之中,定有屈居幽谷的香兰。“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韩非子提醒我们要注重从基层提拔干部。
6.取貌遗神。有人说:容貌永远是女人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同样,一个装扮得体、器宇轩昂的男士往往会给人先入为主的好感,但领导者千万别忽视了能够不辱使命的“矮子巨人”晏婴,别看走眼了匈奴使者面前貌不惊人的提刀侍卫大英雄曹操。
7.弃真录伪。孔雀见到美丽的事物而炫耀自己光艳的羽毛,人遇到希望结交的人物而显示自己亮丽的身段。识人用人者切不可只顾欣赏亮丽的外表而不去探究心灵深处的领地,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建议借鉴诸葛亮的七条辨人之法,分别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8.采辩去讷。“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世间没有比人的舌头更锐利的武器了。但孔老夫子却提醒:“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又直截了当地补充:“巧言令色,鲜矣仁”,因此用人不但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当然,我们识人用人不能求全责备,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的原则是:适当的人做适当的工作。但如果我们能够拨开表象的迷雾,更全面、客观地辨别人才,在用人时才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才能缔造一个有效的团队,去达成团队的目标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