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报道标题制作精准度的技巧研究

2022-01-19 21:10汪娟
新闻世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精准度误区

汪娟

【摘    要】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是新闻的“眼睛”,对整篇文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对于融媒体语境下的人物报道来说,标题的制作同样如此。人物独特的精神品质、丰富多面的生活体验等重要因素在标题中应得到集中体现。

【关键词】新闻标题制作;误区;精准度

一、新闻标题的作用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引人注目的题目就犹如人的一双美目,顾盼生辉之间为整篇文章增加了无穷的回味,又给全篇文章埋下了伏筆。[1]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不断增多,为了节省时间,大多数时候,人们会通过快速浏览标题来获取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标题的首要作用就是提示文章主要内容。洋洋洒洒的长篇文章只用几个字来高度概括,需要一定的基本功和技巧,更需要不断的思考和提炼。

既然标题如同一篇文章的“眼睛”,那它是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是衡量标题成功与否的关键。好的标题,兼具优美的形式风格、精炼的语言特色,不仅能让人过目不忘,还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而是否能够制作出新颖巧妙的新闻标题则是检验新闻工作者“功力”的试金石。

二、融媒体语境下人物报道标题制作中存在的误区

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在撰写新闻稿件的过程中,大家都把制作标题作为“重头戏”来对待。尤其是在融媒体语境下,为了让标题足够“醒目”,不少人在制作标题时一味追求吸睛效果,造成标题与新闻事实大相径庭,出现了让人诟病的“标题党”现象。

有的标题过分运用夸张手法,对新闻内容无限放大,绝对化。比如,有的人物报道标题,为了达到宣传效果,过度提升人物的精神高度,冠以“仙人”、“圣人”等名目,殊不知,人无完人,这种过度“神化”人物的做法首先就会让读者产生质疑。

有的标题过分运用骇人表述,把新闻内容向危言耸听、给人强烈刺激方向描述,比如随处可见的“震惊体”:“快看!……”“刚刚!……”“最新!……”“罕见!……”“痛心!……”“重磅!……”这类语言用得过多过滥,也极易引起读者的反感。

还有的作者为了“蹭热度”,过分搭乘热点,把新闻与近期的敏感焦点人物生拉硬拽放在一起。这些“勉强为之”的新闻标题,都容易偏离新闻事实,步入标题制作的误区。这样做的后果,无疑严重损伤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近年来,为净化网络舆论环境,整治乱改标题、歪曲新闻原意等“标题党”行为,国家网信办出台了相关规定,明确要求新闻媒体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贯穿互联网新闻采集、撰写、编排、发布等各个环节。在报道各类新闻,尤其是涉及重大时政新闻和重大突发事件等重要信息时,要通过标题内容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确保导向正确,恪守新闻伦理,严禁恶意篡改标题炒作或蓄意制造舆论“热点”。这一整治“标题党”问题的高压态势,无疑对于规范新闻信息传播秩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人物报道标题制作应注重“精准度”

好的新闻标题的产生,得益于作者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写作经验以及一种“妙手偶得之”的灵感迸发。优秀的标题,既对整篇文章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总括,又兼顾了艺术性,让人眼前一亮,同时也给整篇报道带来了生命力。

(一)标题应高度凝练人物的精神品质

人物专访类新闻标题的制作,除了要起到总括内容的作用以外,还必须在标题中提炼出这个人物的核心精神品质。这就需要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深刻的思索才能获得。

2020年10月29日,皖西日报文化周刊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大漠“泛舟”远 归处是敦煌》的人物通讯,报道了现年88岁的汪泛舟老先生,上世纪80年代,从家乡六安来到甘肃敦煌,把毕生奉献给敦煌文学的动人故事。整篇报道从多个角度描写了老人与敦煌的深厚渊源——如何走进敦煌、爱上敦煌,并将毕生心血都倾注于此。从标题的字面意思来看,首先兼顾了报道的几个重要要素。大漠,表明了人物生活所在的地点是萧索的沙漠;归处,点明了人物的心灵皈依之处,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敦煌。看到这个标题,读者的脑海里就能浮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怀揣理想信念的知识分子,远离家乡,来到飞沙走石的大漠,经历了一场与敦煌的深度接触,并最终将心灵的栖息地归之于此。可以说,这些人物身上比较重要的经历都在标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如果说上文中所说的几个词语是人物经历的概括,那么标题中“泛舟”这个词,则高度涵盖了人物的另一重精神特质——淡泊。在上世纪80年代,汪泛舟不远万里来到条件艰苦的敦煌,不仅要忍受恶劣的生存环境,还要耐得住做学术研究的清苦。然而,对于汪泛舟来说,他却在这样的经历中不断沉淀自己,并最终获得生命的馈赠。在他的身上,有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淡然。无论外界如何变幻,他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敦煌文献中,从此与书籍相伴,成就了一段令人称道的传奇人生。大漠“泛舟”既巧妙地用了汪泛舟老人的名字,也用了“泛舟”的另一层意思,生动体现了老人淡泊名利、一心治学的优秀品质。不仅如此,“大漠泛舟”也给人一种新颖独特的意境体现,这是人物精神的具体化、理想化、艺术化的一种具象,能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二)标题应集中反映人物的多面生活

当新闻报道是通过某种特定人物的经历来展现群体的生活时,那么新闻标题就要用高度精炼的语言,概括丰富生活的多重含义。让人们从标题中,一眼看出这种生活的多面性以及这种生活赋予特定人物以怎样的“化学反应”。

2020年6月4日,皖西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酸甜苦辣”皆是情》的新闻稿件,讲述了安徽省六安市人大驻金寨县双河镇黄龙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何王扉驻村扶贫两年多来的生活经历。一个坐办公室的“老机关”,从起初的扶贫“新手”到最终和乡亲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脱贫领路人,这一段特殊经历中,自然有许多难忘的的生活点滴。报道选取了扶贫工作中的四个瞬间。

当看到贫困老人生活不易时,他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酸楚,并感叹道:“酸”,有时不只是一种味觉,更是看到某些场景后,触目伤怀、黯然酸楚的感觉。

当看到自己的辛勤付出得到了乡亲们的肯定时,他感觉到了“甜”,并感叹, “甜,就好比是吃了一口蜂蜜后的甜蜜,也是真诚付出、终得回报后的内心感受。”

当自己身处扶贫岗位,家中却突遭变故时,他感觉到了“苦”。他感叹,“苦,不仅让人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也让人在苦痛中不断实现自我成长。”

当自己在工作中遇到棘手需要快速解决的情况时,他感觉到了“辣”,他发自内心地说,“辣是一种工作时的状态,更是遇到突发状况时那种直冲脑门、令人难忘的感觉。”

生活五味杂陈,只有真正身处其中,才能品尝个中滋味。所以这篇报道标题中的“酸甜苦辣”首先表明了生活的多面性。而“情”字有双层寓意。第一层,表明了主人公在这段特殊经历中丰富多样的个人情感。第二层,包含了主人公与驻村帮扶的贫困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说,一个“情”字,串起了生活百般滋味,也让标题有了更为动人的情感力量。

(三)标题应充分彰显人物的时代精神

每个时代的人物都有那个时代的独特性。一个个鲜活的先进典型人物,都是时代精神的卓越象征。因此,在制作人物报道的标题时,还应充分彰显人物的时代精神。

2020年2月14日,中安新闻客户端以《江淮战“疫” 90后的“双面”》为题报道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90后青年群体。在公众眼里,90后曾被冠以“自我”“佛系”“缺乏社会责任感”等标签,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他们却毅然告别舒适圈,成为抗疫一线的主力军。在这組群像人物报道中,着重凸显了90后群体在这场全民防控阻击战中的双重面孔。就如同文章中所说的那样,“生活中,他们是小鲜肉、是美少女、是小夫妻、是新手奶爸……战‘疫’前,他们是白衣战士、是巾帼英雄、是逆行勇士、是打怪超人……”这篇融媒体人物报道的标题无疑呼应了“双面”这个报道的重点角度,集中表现了90后青年群体在疫情防控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扮演多重角色,勇担重任的可贵精神品质。

总而言之,新闻标题是一篇报道的主题体现。首先,它要用最精炼的语言简要阐述新闻的主要内容。在制作新闻标题时,标题和新闻事实在内容上要相互对应,保持高度一致。其次,它是对新闻事实“画龙点睛”式的提升,让受众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窥见新闻的要义。再次,新闻标题要富有个性特色,也就是说,在简明扼要的基础上,新闻标题还要足够新颖、有独特的语言特色,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相比新闻报道的正文,标题在信息处理、结构安排、语言表达等方面都经过更为精心的设计,其中所展现或隐匿着的主观性更值得研究。”[2]所以,在制作人物报道标题时,需要反复推敲、锤炼,让它在具备功能性的基础上,还能兼具思想性、可读性、艺术性。

当今时代,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但无论如何发展,在制作人物报道新闻标题时,首先还是必须确保新闻标题能够客观、准确地表达新闻事实,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同时,新闻从业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在制作标题时,跳出僵化的套路,摈弃模式化倾向,用精练、生动的语言和清新的文风增强标题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以高质量、接地气的标题去吸引读者,才能最终获得受众的青睐,从而达到较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注释:

[1]张冰.浅谈新闻标题的作用[J].文化传媒,2013(04).

[2]吴珏.新闻标题的主观性:语用身份论视角[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皖西日报社)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精准度误区
过敏误区,你中了几招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金融扶贫重在提升“精准度”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把脉培训农民需求面 提高农业培训精准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多维度分析
电工仪表测量中容易忽略的几个问题
压力表计量检定及校准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