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微展”

2022-01-19 01:13钱陈翔
新美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策展线下艺术家

钱陈翔

一 微展的概念与模式

“微展”一词具有双重含义,即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媒介呈现的展览。最初的微展并无过多新颖的技术手段,仅仅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现,近年来随着H5、SVG 等技术的运用,微展的呈现更加多样化,在趣味性和可读性上也有了突破。另一方面,“微展”也可以理解成微缩版的微型展览。相较于线下展览来说,微展具有规模小、成本低的特点,“微”即将一场内容丰富、场面宏大的展览微缩在一部电子设备中。

由于成本、场地、时间等各因素的制约,每年能够举办线下展览的机会十分有限,而微展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微信公众号作为公开的平台媒介,可以提供给策展人与艺术家更多专业沟通与灵感碰撞的机会。其次,微展发布后,可以像文章一样反复阅读、回顾,对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收藏、分享,当微展成为具有大众性的艺术样式,其在艺术传播方面的优越性将大大体现。“微展”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线上呈现,或是对作品图片的照搬,微展有着属于自己的模式和形态。

首先,微展始终保持展览的本质,具备展览的基本要素。虽然脱离了展示场馆与现场人员互动,这些要素也会以一种更简洁、便利、低成本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展览就是公开展示,供参观、欣赏的一种临时性组织。除此之外,展览同样是一种具有市场性的经济交换形式。展览所必要的展示、社交、教育、创意、设计、体验、服务等要素微展一一具备,并且这些功能将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的融入不断强化而不会缺失。其次,微展的展览形式不再受展馆、物流、交通、天气、突发事件等要素的限制和约束。微展一经发布,随时随地都可以观看,内容输送的周期被拉长。微展的发布方需要重视的主要是对接服务的工作,展品信息的咨询、洽谈以及观众交流互动都可以通过线上进行。再次,线下展览时的观众流量难以精准把握,展览效果也难以量化评估。但微展在数据获取方面有着天然优势。观众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获取展览信息的渠道、展览的观看、转发次数等等信息都可以通过数字直观呈现,充分做到低成本、自动化、可量化、可溯源。这些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将对营销方式、服务模式产生极大帮助,微展的策划者、发布者可以实现对观众的全方位立体式画像从而对营销方式和服务模式做出灵活调整,总之要做到充分利用数据,坚持以人为本,将二者相联系。

当艺术展览媒介系统发生转变,线上就成为展览的新阵地。对比现在高技术含量的线上展览,微展的效果就略显普通。没有博人眼球的新手段和视觉冲击,微展的优势要在何处体现呢?

首先微展主要以图文推送的形式呈现,除了微信,其他具有发布动态功能的社交平台、APP 都可以进行转载分享,制作、宣传的门槛都相对较低,暂且不论编排、内容质量,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微展的发布难度较低,无论是策展人、艺术机构还是艺术家个人,都可以自行编辑发布。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微展的主客体关系与线下展览有所区别。在线下展览中,参观者通常充当客体角色,被动接受展览信息,策展人、艺术机构等则作为主体,负责内容输出。但微展的准入门槛低,易操作、易传播,人人都可以成为展览的主体,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以微展的形式自行发布,收藏家可以将自己珍爱的收藏与大家共享,不存在清晰的主客体界限。因此,微展更适合作为艺术家或机构的日常发声渠道,艺术家或机构都可以自主通过微展来获取关注度、知名度。其次,微展可以作为对线下展览的丰富、补充。在线下展览中,如果没有好的指示和解说,大多数缺少对展览基本认知的观众自行参观是很难了解到展览的全貌的,而微展可以通过图文搭配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观众在现场观看展览,还可以同时拿出手机查看微展中的作品解说,这样双线办展的形式不仅可以使观众对展览有了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在宣传推广上也拓宽了渠道,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后,无论是策展人还是艺术家,都需要时常沟通交流,并且需要保持活跃度。微展制作成本低,宣传范围广,策划、发布微展也是在密切策展人与艺术家间的交流联系,同时以微展的方式保持活跃度也是为线下展览的举办积累口碑与人气。

微展在可操作性与宣传推广方面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回归展览本身,这样的形式依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微展最直观的劣势就体现在实际体验感与互动性,这也是线上展览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观众角度来说,这种通过简单的手指滑动就能完成的观展,其互动性与比线下展览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尽管出现了VR、3D 技术的支持,我们的肉身没有处在展厅之中难免会缺乏代入感,无论微展呈现的信息多么充分完整,形式多么生动新颖,也难以取代观众在展厅中观看实物的身临其境的感受。从策展人与艺术机构角度,许多手段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特装、灯光、音效等无法呈现,大大限制了发挥的空间。同时,展厅的布置也会对观众的体验感产生影响,而微展正因其不受时空限制这一特点,观众在不同的环境下浏览微展也会有不同的体会,这也是体验感降低的原因之一。这种体验感与互动性上存在的缺陷也注定了线上展览的繁荣发展并不会对线下展览的举办造成影响,二者间将会呈现和谐共生的关系。

二 微展模式的未来发展可能

线下展览和线上展览应该是相辅相成而非此消彼长的两种形态。微展可以丰富线下展览的展陈形式,增强可看性与娱乐性,线下展览集中于提高互动性、真实感。线下实体展览中,观众往往更注重展品本身的艺术特点,而忽略展品的创作缘由与文化背景,而微展恰恰能够提供展品更多的解读与想象空间。1吴彧弓,〈疫情之下的“云艺术”观察记〉,载《美术观察》2020 年第4 期,第31—33 页。一体化发展将促进二者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共同开拓出艺术展览更加完美的一面。在未来,微展与线下展览的结合将会是大势所趋,双线办展的方式势必成为展览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从展陈形式和手段上来看,目前许多线上展览存在着照搬线下展览呈现模式的问题,缺乏创新,这也是线上展览遭遇质疑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如今的技术发达程度完全可以让艺术作品以更加丰富、有趣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并吸引公众参与互动。微展的呈现方式和手段还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这需要更多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家、策展人以及技术开发人员共同努力,才能挖掘出微展更多的可能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观众对于线上展览的期待和兴趣并不完全来源于展品本身,更多的是对虚拟体验的好奇。单纯的图片展示与线下展览的呈现形式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微展的策划者、发布者应该更关注观众对于虚拟体验的需求,以一些动态化、趣味化的方式呈现作品,营造新鲜感。以人民日报的一则推送为例,2020 年4 月8 日零点,武汉解除了离汉离鄂通道的管控,城市夜景灯光被重新点亮,在零点前,人民日报发布了一组海报,主题为“一起点亮武汉”,只需轻轻一点,黑白照片逐渐出现色彩,这也象征着武汉终于在漫长的等待后迎来春暖花开的时刻,这一推送当晚就在朋友圈刷屏。人民日报这组海报的设计收获广泛好评首先是因为“点亮”的方式给读者带来了新鲜感,并且融入互动,满足了读者的虚拟体验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它成功调动了读者的情绪,结合重要时刻和大众产生共鸣。

人民日报这组海报的成功营销对微展的呈现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在不改变原作美感的情况下结合作品的内涵或展览的相关主题,将作品图片进行动态处理,或是在微展中加入与时下热点相关的设计元素,这些手段在技术层面都不难做到,难点在于策划者、制作者要对展览及展出作品的内涵有充分理解,并融入自身创造性思维,同时需要换位思考,结合观众的角度进行设计。由此可见,要想策划出好的微展,并不是依靠简单的作品图片搬运就可以成功的,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展览,都是对策展人的创意思维及专业素养的全方位考验。

艺术机构以数字的形式进行业务的扩展外延,因此线上展览通常不会独立存在。我们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建构线上展览空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运营。2王茂琦,〈互联网对美术馆运营的影响:从“线上美术馆”谈起〉,载《大众文艺》2020 年第5 期,第253 页。其中艺术品的销售就是重要板块之一。微展除了展示作品外,同样需要开辟一条线上的独立的销售渠道。前些年已有部分画廊开设独立电商平台以拓展藏家群体,但相对于其他外部平台,微信小程序更适合作为微展的线上销售主阵地。

借助新媒体,线上展览已经达到了艺术信息跨时空传播的效果,同时新媒体环境也要求展览从各方面有所突破。随着技术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大众对于线上展览的关注度和期待值只会越来越高,微展作为线上展览的一种重要形式任重而道远,其技术手段与形式体系还需不断完善。除了依靠技术支持,微展的策划者也应及时整合各方反馈渠道,不断完善微展的评价体系和推广矩阵,将微展推广普及,引导其良性发展,相信微展这一形式在未来会继续发挥其优势禀赋,迎来新的变革。

猜你喜欢
策展线下艺术家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关于策展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2017 艺术策展人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