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戈, 王勇瑞, 朱文彩
(湖北省地质局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湖北 荆州 434020)
秀山(黔渝界)—印江高速公路是贵州省铜仁市高速公路规划网的主要组成部分,起于贵州省松桃县与重庆市秀山县交界的代家坪,经石梁、木黄、合水、峨岭,止于贵州省印江县郎溪镇,全长52.9 km。木黄一号隧道位于印江县木黄镇,北距印江河支流木黄河约500 m。该隧道及附近区域碳酸盐岩裸露,岩溶洼地、槽谷、岩溶管道、地下河等岩溶形态极为发育,地表水和地下水转换频繁,给隧道选线、防排水设计、工程施工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岩溶管道、地下河等构成岩溶地下水系统,主要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演化、水系变迁等诸多因素影响和控制,发育规律十分复杂。查明隧道与岩溶地下水系统,尤其是与地下河管道的空间关系,是岩溶隧道水文地质勘查和水害防治的关键[1]。本文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泉和地下河出口流量动态观测基础上,辅以示踪试验、洞穴探测,查明了岩溶地下水系统及暗河管道的空间展布特征,可为木黄一号隧道选线、防排水设计等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隧址区为构造溶蚀中低山地貌,西侧为地势低洼的白水溪溶蚀槽谷,东侧、南侧受木黄河及其支流乌溪切割,北侧为溶蚀山丘。地势高处为北侧将军山一线山脉,最大高程为1 161 m,为区域地下水系统的分水岭。向南为山盆期Ⅱ级剥夷面(高程840~1 100 m)的残留展布区,高程逐渐降低至900~1 000 m,地形多为峰林或溶蚀残丘,其间为岩溶洼地或溶槽,并在各峰林鞍部或洼地内分布众多漏斗、落水洞等地表岩溶形态,为地下水主要补给区。继续往南地形逐渐过渡到木黄河,高程也随之降低,相当于峡谷期Ⅲ级剥夷面(高程700~800 m)。随着地壳间歇性上升,大气降水向地势低的木黄河河谷汇集径流,长期冲刷溶蚀坡面,进而在木黄河河谷边缘形成了溶蚀沟谷地貌。
总体来看,隧址区岩溶地下水系统北侧受地形地貌控制,为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分水岭;东侧受牛蹄塘组炭质页岩的阻隔及乌溪的切割,控制着地下水系统的东侧边界;西侧发育奥陶系下统不纯碳酸盐岩岩溶水,与新郎沟组合构成地下水系统的西边界;南侧受木黄河的切割,为该地下水系统的排泄区。
隧址区地表岩溶个体形态主要有溶隙、石芽、岩溶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岩溶槽谷、盲谷、干谷、溶洞、溶峰等,地表岩溶组合形态有峰丛洼地、峰丛槽谷、溶丘浅谷等。
不同岩溶期发育不同的岩溶形态。在Ⅰ、Ⅱ级剥夷面上表现为以垂向岩溶为主、水平岩溶为辅的特点,而在Ⅲ、Ⅳ级剥夷面上则恰恰相反,表明岩溶的发育与地壳的上升、停顿与岩溶水的变迁密切相关[2-4]。谭家洞地下河出水段发育多个溶洞口,高程为726~732 m不等,溶洞口向内彼此连通。目前出水洞高程为726 m,稍高于主河道约0.5~1 m;中间溶洞、上溶洞高程分别为728 m、732 m,均为干溶洞,但在降雨流量增大时,地下水可由中间溶洞出水。以上说明早期地壳经历过多次停顿和抬升,地壳停顿时主要发育水平岩溶,上升期时主要发育垂向岩溶,反映了岩溶发育的向深性。
通过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发现,岩溶集中发育于剥夷面分布区的槽谷洼地中,而在槽谷洼地中又集中发育于其中心部位或地下洞穴展布段。其中,发育于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以灰岩为主地层中的洼地、落水洞、漏斗、溶洞有20个,平均面岩溶率为3.2;发育于寒武系中统高台组、平井组和寒武系上统后坝组以白云岩为主地层中的岩溶形态有13个,平均面岩溶率为2.6。岩溶又集中沿正断层发育于小脑屯—百鸟坝一线,充分反映了岩溶发育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影响较大,具不均匀性。
第四纪以来,本区地壳呈大幅间歇性上升,使得岩溶发育速率小于地壳上升速度,造成岩溶发育程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弱的局面[5]。在近地表地带,岩溶水交替循环剧烈,岩溶洞隙规模大、数量多;而在地下深处,地下水交替运动十分缓慢,仅发育一些溶孔和小溶隙,从而形成了岩溶发育的垂直分带特征。本区自地表向下可分为垂向洞隙带(包气带)、水平管道带(包括季节变动带、饱水带)和深部孔隙带(深部循环带)。
隧址区受区域构造、地形起伏、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的分布及组合方式、地下水动力模式等因素影响,在地质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岩溶地下水系统。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示踪试验、洞穴探测等基础上,基本查明了该区地下水系统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牛家泉溶隙溶洞水泉域系统、谭家洞地下河系统和白水溪地下河系统(图1)。
牛家泉排泄口位于木黄镇石化加油站对面,处于斜坡底部陡壁下的崩塌堆积块石中,泉口出露高程为720 m。该系统流量变化较大,2017年8月20日采用断面流速法测得其流量为20 L/s,8月24日因突降暴雨其流量增大为40 L/s,最大流量可达80 L/s,并从牛家泉左侧6 m处的洞口排泄出水。牛家泉系统补给范围为泉点上方斜坡区一带,以溶蚀浅缓沟谷地貌为主,泉域汇水面积约1.5 km2。泉口处地层为寒武系中统高台组白云岩、灰岩,层理产状为285°∠24°。牛家泉的补给方式以面状渗入式补给为主、注入式补给为辅,补给区含水岩组为寒武系中统高台组、平井组碳酸盐岩地层。
谭家洞地下河的排泄口位于木黄河谷右岸的缘木黄酒厂旁,排泄方向为200°,在平水期该洞口为主要排泄口。目前该排泄口因河道整治修建成涵洞,其东侧30 m处分布2个溶洞口,与排泄口向内相连通,在降雨时因补给区快速注入式补给,水量快速增长,此时中间洞口也向外排泄。进行流量调查时处于当地的丰水期,排泄口流量约300 L/s。谭家洞地下河排泄口地层为寒武系中统高台组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白云岩,层理产状为300°∠14°,主要发育2组裂隙:①105°∠46°,延伸长1~3 m,微张0.5 cm,裂面较平直,密度为3条/m;②194°∠83°,延伸长0.5~2 m,闭合,裂面粗糙,密度为2条/m。
调查发现,谭家洞系统排泄区共发育4个溶洞(图2),编号分别为A-D,高程分别为726 m、728 m、732 m、727 m。目前从D洞口、B洞口皆可进入地下河主管道,在E点可见主管道空间较大,高约10 m,因水流淤积形成水潭。推测管道沿百鸟坪伏流口—河沙坝—小脑屯—谭家洞一线展布(图1),管道长约3 km,依据如下:①洞穴探测发现,地下河管道展布方向约40°(E点位置测量),与小脑屯正断裂(F6)走向近于一致;②物探资料显示,F6断裂电阻率极低,可能为张性断裂带,有利于地下河管道的形成;③地面调查可知,沿F6断裂一线发育多处岩溶洼地与落水洞,表明地下河的发育和展布与断裂带具有相关性;④区域裂隙面统计结果表明,地下河展布方向与优势结构面保持一致。通过地下水系统的划分,确定补给区面积约10 km2,与沿河幅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确定的径流模数差异不大;并确定谭家洞地下河的伏流口为百鸟坪伏流口,其高程约960 m(图3)。
图1 木黄一号隧道隧址区水文地质简图Fig.1 Hydrogeological map of Muhuang No.1 tunnel area1.奥陶系下统大湾组;2.奥陶系下统桐梓组—红花园组;3.寒武系上统毛田组;4.寒武系上统后坝组;5.寒武系中统平井组;6.寒武系中统高台组;7.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8.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金顶山组;9.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10.地质界线;11.正断层;12.性质不明断层;13.岩溶泉;14.岩溶洼地;15.落水洞;16.地下河出口;17.地下河进口;18.地下河系统边界(地下分水岭);19.推测地下河管道。
图2 谭家洞地下河管道(近出口段)分布示意图Fig.2 Distribution map of Tanjiadong undergroundriver pipeline(near outlet section)1.谭家洞排泄口;2.溶洞口及编号;3.推测地下河管道;4.正断层;5.寒武系中统高台组;6.层理产状。
图3 谭家洞地下河剖面示意图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Tanjiadong underground river section1.寒武系中统高台组;2.白云岩;3.层理产状;4.推测地下河管道;5.伏流口/出水口高程。
白水溪地下河排泄口位于木黄一号隧道出口所在沟谷,出露高程为840 m,调查时为丰水期,流量约350 L/s。该地下河管道主要受寒武系中统平井组层面控制,沿香树湾—白水溪一线展布,长约1.4 km(图4)。根据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的分布特征及地形地貌特点,综合分析认为白水溪系统与谭家洞系统西部相接,北侧以地表分水岭为界,东侧边界处于寒武系中统平井组底部,西侧以地表溪沟为界,补给面积约7 km2。补给区内发育洼地、落水洞10个,出露地层主要是寒武系中统白云岩。该系统以点状注入式补给为主、面状入渗为辅。
图4 白水溪地下河剖面示意图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Baishuixi underground river section1.寒武系中统平井组;2.白云岩;3.层理产状;4.推测地下河管道;5.伏流口/出水口高程。
本次研究于2017年8月18日在香树湾伏流口投放荧光素钠示踪剂4 kg,于8月25日在白水溪排泄口开始接收到反馈数据,确定了香树湾伏流口为白水溪地下河的伏流口。荧光素钠浓度曲线为单峰陡坡平直型,两翼较对称,初显时间较长,显示地下河结构较复杂,可能为单支多潭岩溶管道,具有大水力坡度水文地质特征。
(1) 木黄一号隧道隧址区地下水系统分为牛家泉溶洞溶隙泉域系统、谭家洞地下河系统和白水溪地下河系统,牛家泉系统以面状渗入式补给为主、注入式补给为辅,平水期流量约20 L/s,泉域汇水面积约1.5 km2;谭家洞系统受控于NE向张性断裂带和寒武系中统高台组地层,地下水管道可能沿百鸟坪伏流口—河沙坝—小脑屯—谭家洞一线展布,长约3 km,丰水期流量约300 L/s,补给区面积约10 km2;白水溪系统受控于寒武系中统平井组岩层面,地下水管道可能沿香树湾伏流口—白水溪一线展布,长约1.4 km,丰水期流量约350 L/s,补给区面积约7 km2。
(2) 通过调查可知,木黄一号隧道不可避免地受谭家洞地下河系统影响,排除了白水溪地下河系统的影响,本次研究为隧道选线、水害防治设计、隧道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