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孙永立
2021年,中国农业如何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安排部署农村工作的最高工作会议,也是观察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本次会议最大亮点是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此之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就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等做出部署。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如何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接下来的重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具体来看,包括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七点要求。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为做好衔接工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要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扶上马”再“送一程”。
对于这一新提法,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表示,不少的贫困县,脱帽之后,如果后续的各种政策没跟上的话,可能又会重新回到贫困状态,因此需要在过渡期内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今年3月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出4个政策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就是让脱贫变得可持续性。
“5年过渡期的提出非常重要,一是给了那些脱贫摘帽县一个定心丸,二是5年时间和‘十四五’规划是相结合的,也就是让我们的政策衔接有了缓冲和调试的阶段。”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唐丽霞表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重心转移涉及很多领域工作的方式方法,现在政策调整有了缓冲时期,让各个地方有更多时间去探索和实践。
此外,今年会议有还几个新提法值得关注。郑风田提到,一是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就是把乡村振兴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而不仅仅是农口的事。二是提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强调未来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还是在农村。这次把乡村振兴上升到民族复兴的高度,也是让全国人民都来帮助农村、建设农村。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逆全球化潮流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粮食安全重视程度又进一步提升。会议从土地、农业科技、农民种粮积极性、党政同责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覆盖了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
唐仁健表示,农业农村系统已立下“军令状”,务必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并力争稳中有增。具体说,就是要做到“两稳一增”:稳口粮,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南方双季稻2020年扩种的面积不能减少,同时要提高单产;黄淮海和西北地区小麦面积要力争有所恢复。稳大豆,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力争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提高单产和品质,确保用于豆制品等的食用大豆国内自给。增玉米,重点扩大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玉米面积。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章元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和逆全球化潮流下,今年会议对粮食安全重视程度又进一步提升。会上针对耕地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农业供给侧改革等做出了明确具体的安排。特别地,还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提升到“省长和书记双负责制”,这对调动基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粮食安全做了具体部署,明确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而这两项内容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亦有体现。会议提到,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还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总体上,我国种子供应有保障、风险可控。但是,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如果出现极端断供情况,虽然不会“一卡就死”,但确实会影响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很有针对性,就是要补上这块短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加强种子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
唐仁健表示,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主要是干三件事:一是打牢基础,就是要抓种质资源库和种业基地建设。重点建好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三大种质资源库。这是种业创新的物质基础。二是加快创新,就是要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攻关和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持续抓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三是培育主体,就是要抓好龙头企业和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