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课堂失落生命的熠彩
——构建有生命力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2022-01-19 03:20浙江陈方南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6期
关键词: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笔者

浙江 陈方南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双大手把着一个人形木模,将一个学童模样的孩子,往木模里按压,使之中规中矩,孩子痛苦得泪雨滂沱。”通过这幅漫画,有利于教师反思当下的教育。以“分数”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把人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在讲台上吐沫横飞,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的教学现象屡见不鲜。教学双方都“心不在焉”,“我”的眼中看不见“你”,“你”的眼中也没有“我”的存在。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游离于彼此关注之外,课堂失去了生命的熠彩。

构建有生命力的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要做出积极地改变。把学生从“考试文化”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被束缚的灵性重获自由。

一、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寻“变”——重组教材

依据教材顺序按部就班地教学,已成为许多教师的教学惯性。很多教师不考虑教材知识的组织形式是否便于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次划分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教学往往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

教材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而不是被这些资源桎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包括内容的删减,材料的补充,顺序的改变等。

笔者在备课时发现,人民版必修二教材的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内容,暗含着一个共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于是笔者把这两个单元整合成一个主题来进行教学,围绕“经济全球化”这个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重组教材时,应充分发挥目录和导语的引导功能。笔者让学生结合第五单元目录,阅读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导语部分(教材第79 页),找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四件大事:

①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

③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随后,笔者补充过渡:15—19 世纪,经过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以自由主义为原则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 —1933 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遭到破坏,需要重建,从而转入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教学。

第八单元笔者同样是根据目录和导语构建宏观体系,让学生整体地把握教材。根据导语内容,梳理出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三个阶段。

①二战后初期重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一个中心、两大体系、三大支柱);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③经济全球化(世贸组织的建立)。

经过上述铺垫,可以构建出主题的基本框架,如图1。(注:WB 为世界银行;IMF 为国际货币金基组织;GATT 为关贸总协定;EU 为欧盟;NAFTA 为北美自由贸易区;APEC 为亚太经合组织;WTO 为世贸组织)

图1

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要求,教师重点讲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二战后重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以及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这几个问题,弱化或舍弃不重要的知识点。这样对教材的整合,使历史课堂更灵动,一方面展现教师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打破教学常规的重组教材,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求“活”——灵活“生成”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内容波澜不惊、平铺直叙地进行下去,将缺乏生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会生成新的问题。正如叶澜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性问题是最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赋予历史课堂新的生命。所谓“生成”就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景的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境。当生成性问题出现时,需要教师灵活地掌控。

笔者在讲授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中《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这一课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播放了一段傣族泼水节的视频,结果一位学生提问该情况是否与平时提倡的节约用水相矛盾。面对这一情况,笔者让学生就傣族泼水节中的水文化进行讨论。

笔者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平板电脑,上网查阅关于少数民族傣族和泼水节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文化内涵。在泼水节中,人们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接着让学生查阅泼水节流行的地区。按照傣族的居住范围,泼水节主要流行于河谷地区及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最后笔者进一步总结:在泼水节上泼水与平时的节约用水不矛盾。

通过讲解,笔者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于教学中。授课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应对。也许设计教学时教师已经绞尽脑汁,然而,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完全预设学生的全部思想,课堂上学生的“节外生枝”正是他们跳动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轨”时,教师不能漠视或将其强行拉回事先预设的轨道,而应灵活地运用教学经验,让课堂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这正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所需要的。

三、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重“引”——引领探究

传统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讲授”。讲授的教师是主体,听讲的学生是客体。作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用讲解的内容来“填满”学生。作为客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把教师所讲的内容储存起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被动接受式的,新课改更注重教师的引领和引导作用。“引领”指的是教师引导、唤醒学生向教材、教师、同学或其他资料索取知识。“引领”的知识是要学生自己去探知的,因此获取方式是主动探究式。

笔者在讲授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1 的第4 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时,没有过多解读教材内容,而是设计了一个项目:我为改革写本书。让学生进行“项目化”探究学习。期间笔者主要做了四重引导:

1.遴选历史上的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多如牛毛,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最后经过学生的反复讨论,选择了古代的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近代的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现代的三大改造和改革开放。这属于浅层的探究,只是课堂的一个热身运动。

2.归纳不同时期改革的主题

这要求学生首先了解改革的内容,然后对改革内容进行比较,最终归纳出三大主题:古代改革——富国强兵;近代改革——救亡图存;现代改革——伟大复兴。

3.深入理解改革

这部分思维含量高,也是本课的精华。为了避免探究的漫无边际,笔者进一步细化了探究的问题:①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②个人在改革中的作用;③改革的世界视野,并且让学生分组讨论。

4.就书名进行讨论

先让学生各抒己见,选出几个比较靠谱的书名,如《中国改革启示录》《中国改革回眸》《改革——在路上》《历史的拐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等。然后综合多方因素,确定书名定为《历史的拐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改革》。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确定全书的目录。

图2

课后,笔者鼓励感兴趣的同学不断对这本书的结构进行完善,还可以为这本书写序言、后记等。

很明显,这样的课堂不是在纯粹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引导学生去体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这正是新课改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梅贻琦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之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教学境界,期待出现这样和谐、有生命力的历史教学课堂。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笔者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用现代化史观浅析世界市场的形成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