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乡村绿化状况分析评价及建议

2022-01-19 09:08洪焰泉赵书学资权伟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6期
关键词:覆盖率美化云南省

洪焰泉,赵书学,资权伟,陈 刚,陈 林,彭 聿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云南 昆明 650031)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最美丽省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村庄绿化既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抓手,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标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摸清村庄绿化现状,合理编制村庄规划,科学推进村庄绿化美化,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20年,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工作要求和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任务安排,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及时研究部署,组织开展了2020年村庄绿化状况调查。

1 乡村绿化取得的成效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省上下勠力同心,以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美丽乡村”和“美好生活”双美目标主动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局,积极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工作,云岭大地乡村绿化得到了较快提升,美丽乡村逐步呈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1.1 乡村绿化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的通知》《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对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目标任务,以开展乡村绿化为重点,积极完善涉林草工作制度,省林草局组织编制了《云南省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云南省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绿化工作方案》《云南省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林草工作要点》《云南省2020年村庄绿化、集镇绿化状况调查工作方案》《云南省2020年村庄绿化状况调查技术方案》《云南省2020年集镇绿化状况调查技术方案》《云南省省级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办法(试行)》等文件,统筹部署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林草工作。

1.2 乡村特色风貌保护不断加强

乡村古树名木是展现乡村自然生态风貌,传承地域文化,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2018年以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完成了全省古树名木资源更新普查、建档、挂牌等工作,开展了古树名木抢救复壮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推行养护责任制,对保护乡村古树名木,传承乡村自然风貌发挥了积极作用。组织创建了自然生态风貌保存完好,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森林绿地建设有力,森林质量效益较高,乡村绿化管护有效,乡村生态文化底蕴深厚、浓郁的国家森林乡村235个,省级森林乡村1 081个。保护乡村特色风貌的行动不断加强。

1.3 乡村绿化示范和保障能力建设开启

2018年,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从国土绿化资金中统筹安排900万元,启动实施了乡村振兴绿化示范项目,在11个州(市)16个县市区16个行政村布局开展乡村振兴绿化试点,每个村投资50万元,在德宏州梁河县投资100万元用于启动县域乡村绿化工作,成效明显。2019年,为保障乡土特色树种苗木供应,组织开展了乡村绿化苗木培育专项调研,整合安排中央财政林木良种补助资金1 005万元,支持13个州(市)的13个国有林场建设特色乡土树种保障性苗圃示范基地,育苗1 005万株,有效提升了乡村绿化苗木保障能力。

1.4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云南省依托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陡坡地生态治理、造林补贴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近5年(2015—2019年)年均完成营造林51.42万hm2,5年合计完成营造林252.11万hm2。随着项目的实施,极大地增加了农村区域绿化覆盖面积,加快了村落周边裸露地块的恢复,增加了25°以上坡耕地等区域的林草植被,切实有效地改善了乡村自然生态环境。

1.5 乡村绿化状况调查及时启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等重大决策部署,针对“村庄绿化覆盖率”指标出数要求,2020年,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安排专项经费及时启动实施了全省村庄绿化状况调查工作。

2 乡村绿化状况

2.1 调查行政村村庄绿化覆盖率

2020年村庄绿化状况调查纳入云南省绿化覆盖率计算的行政村4 435个,其中:村庄绿化总覆盖率大于等于60%的有1 112个,占25.08%;大于等于30%小于60%的有2 529个,占57.02%;低于30%的有794个,占17.90%(图1)。

图1 调查行政村村庄绿化覆盖率各区段数量分布

村庄内部绿化覆盖率大于等于20%的有968个,占21.83%;大于等于10%小于20%的有1 849个,占41.69%;低于10%的有1 618个,占36.48%(图2)。

图2 调查行政村村庄内部绿化覆盖率各区段数量分布

2.2 各行政区村庄绿化覆盖率

经统计计算,云南省调查总面积为1 719 583.725 5 hm2,绿地总面积为831 222.584 1 hm2(含零星树木折算面积1 083.415 5 hm2),总绿化覆盖率为47.45%,村庄内部绿化覆盖率为14.80%,村庄周边绿化覆盖率52.96%。

按州(市)统计,绿化覆盖率大于等于55%的州(市)有3个,占18.75%,最高为临沧市(61.54%);其次为普洱市(58.21%)。绿化覆盖率大于等于45%小于55%的州(市)有8个,占50%。绿化覆盖率低于45%的州(市)有5个,占31.25%,最低为曲靖市(35.15%)(图3,表1 )。

图3 各州(市)村庄绿化覆盖率

表1 各州(市)村庄绿化覆盖率

按县(市、区、管委会)统计,绿化覆盖率大于等于60%的县级单位有18个,占14.06%,最高为漾濞县(75.86%);其次为昌宁县(73.48%)。绿化覆盖率大于等于30%小于60%的县级单位有105个,占82.03%。绿化覆盖率低于30%的县级单位有5个,占3.91%,依次为陆良县(21.84%);泸西县(27.33%);禄丰县(27.34%);嵩明县(28.34%);江川区(28.36%)(图4)。

图4 县级调查单位村庄绿化覆盖率各区段数量分布

2.3 各类型行政村村庄绿化覆盖率

2020年纳入云南省绿化覆盖率统计计算的行政村4 435个,其中:坝区村838个,占18.90%,绿化覆盖率最高为77.00%,最低为3.52%,平均水平为29.59%;半山区村848个,占19.12%,绿化覆盖率最高为89.04%,最低为4.09%,平均水平为44.24%;山区村2 749个,占61.98%,绿化覆盖率最高为93.98%,最低为12.17%,平均水平为54.00%(图5)。

图5 各类型行政村村庄绿化覆盖率

3 村庄绿化状况特点评价

3.1 村庄绿化覆盖整体水平较高,但各地差异较大

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好,加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定位,举全省之力,创新举措抓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目前,全省村庄绿化覆盖率已达47.45%,位居全国前列,但各地差异较大,整体而言,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山区高坝区低的态势。

在4 435个行政村中,绿化覆盖率最高(93.98%)与最低(3.52%)之间相差90.46个百分点。

在128个县级统计单位中,绿化覆盖率最高漾濞县(75.86%)与最低陆良县(21.84%)之间相差54.02个百分点。

在16个州(市)中,绿化覆盖率最高临沧市(61.54%)与最低曲靖市(35.15%)之间相差26.39个百分点。

3.2 村庄内部绿化覆盖水平普遍偏低

由于受地形地势和各民族聚居习惯的影响,云南村庄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总体呈现大聚居小分散的格局。村庄内部户与户之间很少预留绿化空间,尤其是历史较悠久的老村寨,很少有小花园、小广场等公共绿地或住宅绿地,导致村庄内部绿化覆盖水平普遍偏低。全省村庄内部绿化覆盖率仅14.80%,与30%的综合水平差距较大。在调查的4 435个行政村中,绿化覆盖率低于20%的行政村达3 467个,占78.17%。据调查结果分析,虽然影响村庄整体绿化覆盖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为村庄周边土地的绿化覆盖情况,但村庄内部绿化覆盖率才是反映农村人居环境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提升村庄内部绿化覆盖率才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关键所在。

3.3 绿色底子好,开发潜质佳

云南省由于自然资源禀赋优异,加之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各民族又有造林绿化的历史传统,绿色底子好。在纳入全省绿化覆盖率计算的4 435个行政村中,覆盖率大于等于30%的行政村有3 641个,占82.10%。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大都停留在原生状态,尚待开发打造利用,是一块基质极佳的璞玉,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以及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的战略定位和“美丽乡村”“世界花园”的战略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 特色经济林发展规模是影响村庄绿化覆盖水平的重要因素

受自然环境条件、土地利用规划和生产习惯的影响,供种植经济林木的地块大部分位于村庄周边,而这部分土地的覆被状况是影响村庄绿化覆盖率的最直接因素。如临沧市、普洱市、保山市的茶叶,大理州、怒江州的核桃发展达到了相当规模,其对村庄绿化覆盖率的贡献很大。

3.5 乡村绿化受多因素影响,具有不稳定性

村庄周边的绿化覆盖状况受林业产业发展状况的影响较大,而林业产业发展状况又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当某种产业发展过胜,影响经营者经济收入时,抑或政府为发展特定产业进行干预时,即会发生产业结构调整现象,在调整间期,乡村绿化状况必然会受到影响。由于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缺乏绿化管护资金和专业养护管理人员,存在重栽轻管或栽后不管的问题,绿化美化成果很难巩固。

4 存在的问题

4.1 乡村绿化尚待全面部署

建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承前启后,各行各业密切配合。云南省位于老、少、边、穷地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政府工作重心即将转移的历史交汇期,虽然全省林草系统上下联动,积极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庄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状況,但由于诸多原因,政府在乡村绿化美化工作中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尚未突显,系列工作尚待全面部署,相关工作推进较为乏力。

4.2 乡村绿化缺乏资金扶持

目前,乡村绿化美化工作从国家、省级层面均无专项资金渠道支持,可统筹安排到乡村绿化美化的项目资金十分有限。同时,现有林草生态建设项目对村落和庭院绿化美化建设难以全覆盖,支持力度有限,乡村绿化美化投入资金严重不足,迟滞了乡村绿化美化工作的推进。

4.3 村寨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由于受居住习惯、地形地势和土地权属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村寨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缺少科学系统规划,未留足绿化用地,重建房、轻绿化,特别是坝区和城市规划区边缘的村庄,实际建设中村组道路和新建楼房区域以硬化为主,无树木花草绿化空间;受经济条件、生活空间和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户庭院缺花少绿,或绿化随意性强,绿化树种单一,未做到适地适树;个别地方盲目引进外来树种,追求名贵花木、大树进村,乡村绿化城市化,不注重传承乡村自然生态景观风貌,未大力发掘当地的人文景观和地域特色,村庄绿化“千篇一律、千村一面”。

4.4 群众自觉参与意愿不强

由于受经济基础的影响,部分村干部、村民生态意识薄弱,认为农村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解决农民增收才是关键,乡村绿化美化应由政府来解决。群众自觉爱树护树植树意识不强,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和“政府热、群众冷,政府干、群众看”的情況,特别是经济较为困难的村寨尤为突出。

4.5 绿化效果距理想目标要求差距较大

云南主要因其所处地域优势,村庄绿化覆盖水平得以位居全国前列,但绿化质量不高,美化效果不佳。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目标要求和“世界花园”、全域旅游的理想目标尚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5 建议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和“美好生活”双美目标主动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依托各民族特色,深挖文化底蕴,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合理打造,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化水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美誉更加响亮,谱写中国梦的云南新篇章。

5.1 全面部署乡村绿化美化任务

乡村绿化美化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将工作重心逐渐从脱贫攻坚转移到乡村振兴时,需要进行全面部署,从政策、法制、资金、技术、人才、舆论、资源、市场等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进行研讨,系统布局,避免出现各项工作条块分割现象,造成决策失误、工作反复、资源浪费、目标迷失。

5.2 科学编制“十四五”林草发展规划

当前,各级林草部门正在谋划编制“十四五”林业和草原发展规划,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应加强上下对接,把乡村绿化统筹纳入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统筹推进乡村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同时,各级林草部门,特别是县级林草部门要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汇报,加强沟通协调,把乡村绿化美化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村庄规划,明确指导思想、规划布局、目标任务和资金政策保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城乡发展规律,为乡村绿化预留空间。

5.3 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

将乡村绿化美化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重要内容,结合林草重点工程和林草补助资金,加大乡村绿化美化资金投入。对于符合条件的乡村绿化美化项目,积极对接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争取信贷支持,以可持续的方式吸引金融资本投入乡村绿化美化事业。充分利用国有林场的政策优势,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选取符合条件的国有林场扶持开展特色乡土绿化苗木培育基地示范,为推进乡村绿化提供种苗供应保障。制定乡村绿化美化技术手册,选派林草、园林、园艺等方面的规划设计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指导,科学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工作,提升村庄绿化美化水平。

5.4 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坚持舆论开道、宣传先行,将乡村绿化美化系列宣传活动纳入重点工作计划,营造声势,使全社会了解森林乡村、关注森林乡村,在《云南林业》等行业杂志开设乡村绿化美化宣传专栏,宣传各地典型经验。广泛动员,进村入户,发掘典型、积极组织各地拍摄乡村绿化美化专题宣传片,在相关媒体开展重点宣传,加大典型推介力度。以推进“互联网+义务植树”平台建设为抓手,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把义务植树基地向广大乡村延伸。结合每年“植树节”“地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吸引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乡村绿化美化行动。结合村庄特色适时组织开展各类赏花节会,促进乡村绿化美化深入人心。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开展庭院绿化、四旁绿化,种植经济林果等,通过门前三包、补助奖励等方式,激发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村民共建共享。

5.5 保护传承乡村自然风貌

坚持乡村绿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乡土味道,体现乡村特点,防止乡村绿化“城市化”“奢侈化”。深入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全面完成全省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资料汇编、挂牌,建立云南省古树名木信息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管护养护,强化技术指导,明确责任,积极开展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工作,确保全省每一株古树名木均得到有效养护管理,深入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在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做到增绿量、提质量、增效益,通过实施林草生态建设项目,加快恢复村落周边裸露地块、25°以上坡耕地等区域林草植被,着力改善提升乡村生态环境。

5.6 抓好森林乡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以国家森林乡村、美丽乡村创建为契机,继续推进省级森林乡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形成国家、省、市、县联动的示范体系,继续推出一批乡土特色突出,符合农民意愿,保护传承和发扬并重,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真样板,树立典型,示范带动面上工作。同时,坚持典型引路和示范推广相结合,边示范边推广,充分发挥好典型引路作用,逐步扩大森林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范围,连珠成串、连片成景,打造绿化美化乡村示范线、示范带,形成乡村绿化美化规模效应,逐步带动乡村绿化美化全覆盖。

5.7 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布局

乡村振兴是一幅美好的愿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数代人共同努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核心,“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活富裕”是目标。乡村产业发展布局一定要统筹考虑,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既为“产业”,就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保持相对稳定,不能经常进行调整。为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进行产业布局时,要进行宏观调控,避免出现无序发展。既要着眼空间维度,因地制宜,一地一品,又要尊重产业生命周期,考量时间序列,因势利导,以利长期实现供求平衡。

特色经济林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是乡村绿化美化最佳选择,其发展规模也是影响村庄绿化覆盖水平的重要因素,一定要对其进行巩固,延伸产业链,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制度化水平,确保其健康稳定发展。

此外,更要重视乡村绿化美化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促进乡村旅游、休闲旅游与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着实增加农民收入,满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8 建立乡村绿化状况常态化监测机制

乡村振兴和最美丽省份建设任重道远,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乡村绿化状况常态化监测体系,形成长效机制,高位推动,以确保建设目标按要求实现。

猜你喜欢
覆盖率美化云南省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迷彩色在通信基站天线美化中的应用探析
我国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美化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美化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美化生活
电信800M与移动联通4G网络测试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