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筝乐流派之总述(四)

2022-01-19 06:23王英睿
乐器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调曲调乐曲

王英睿

(接上期)

与“潮州筝”“河南筝”“山东筝”等以地域命名的传统筝派不同,客家筝是以一个特定的族群“客家人”来命名的。大约在晋安帝九年至宋亡前后一段时期的战乱中,中原古朴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被多次南迁的客家人民带至广东东部梅县、惠阳、韶关等地,与当地的音乐、语言、习俗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当地人称之为 “中州古调”“汉调”“汉乐”。此外,这些音乐在赣南、闽西南、潮汕、台湾以及国外有华裔的地方也很受欢迎。传统汉乐包括中军班音乐、庙堂音乐、舞台音乐、八音音乐和丝弦乐五大系统。筝在丝弦音乐中是具有浓郁色彩的乐器(主要乐器有筝、椰胡、琵琶、洞箫等)①。客家筝乐主要就源自于汉乐中的丝弦乐。

传统的客家筝多用于“和弦索”,为方便携带,体长较短,只有二尺四寸,十六根铜弦,演奏时置于膝上。何育斋在广州创立潮梅音乐社后,为了适应演出场合及舞台表演的需要,对当时的客家筝作了改良:将筝体加长加宽,并将铜弦改为钢丝弦。改革后的筝面较前宽平、筝柱也比先前粗壮,音量有所增大,音色也有相应的改善。这架筝为曾蹇所赠,筝底部刻有他的手书:“余友何君育斋,习筝有年……因讨究声乐,命匠别制一具……名之曰“幽湍云”。

一、客家筝曲

客家筝曲包括两部分:一大部分源于汉乐中的丝弦乐,称“大调”曲;另一部分来自当地的戏曲、曲艺等民间音乐,即“串调”曲。

(一)“大调”乐曲

“大调”乐曲是“八板体”的传统乐曲,曲式结构严格,都是六十八板,由慢板和中板两部分构成。慢板是一板三眼,速度是慢起渐快,旋律加花由繁趋简,演奏时往往要反复一遍甚至几遍。第一次反复时,曲调则从4/4拍过渡到2/4拍,反复几遍后速度达到1/4拍,接一板一眼的中板。中板由慢板减字而成,速度更快,之后经“减字”和节奏变化,乐曲进入有板无眼的“么板”,速度、情绪达到顶峰,全曲进入高潮而结束。

有些“大调”乐曲只有慢板没有中板,如《一连环》《单点头》《乱插花》《出水莲》等。这类乐曲单独演奏时,都按照慢速演奏,但《乱插花》《双飞燕》本身就是一板一眼,应做中板速度演奏。

(二)“串调”乐曲

“串调”乐曲长短不一,长的七十余板,短的十余板,也有慢板、中板之分。乐曲自身有中板者,其演奏顺序和“大调”一样,先奏慢板再接中板,由慢而快。没有中板的“串调”乐曲,基本有以下3种演奏形式。

1.如《过江龙》《蕉窗夜雨》《翡翠登潭》等乐曲,可通过减字变奏,由慢至快地演奏成完整乐曲。

2.像“大调”乐曲那样,两首乐曲联奏。以《百家春》(慢板)接奏《浪淘沙》(中板)。

3.《博古》《小扬州》《小桃红》《到春来》《柳叶金》等乐曲以慢板形式单独演奏。

二、定弦及调式音阶

传统汉乐采用五声音阶定弦,无论大调或串调都有“硬弦”(硬线)与“软弦”(软线)和“反弦”(反线)几种变奏形式。

(一)“硬弦”

乐曲音阶:六(5)、五(6)、上(1)、尺(2)、工(3)

乐曲中很少出现凡(4)和乙(7),即便有也是装饰性的经过音。乐曲曲调大都较明朗、欢快,如《玉连环》《乱插花》《平山乐》等。

(二)“软弦”

乐曲音阶:六(5)、乙(↓7)、上(1)、尺(2)、凡(↑4)

“软弦”乐曲是把“硬弦”音阶中的五(6)升高至乙(↓7),比?7稍高;使工(3)升高至凡(↑4),比?4稍低。乐曲中有时出现五(6)和工(3)两个音,也只是装饰性的经过音。乐曲曲调深沉、含蓄,擅长表现哀怨、缠绵的情绪。如《杜宇魂》《崖山哀》等。软线以运用“乙”(7)和“凡”(4)为主要特色,也是区别于硬弦的主要标志②。

(三)“反弦”

“反弦”是在“硬弦”的基础上,把原来的曲调移高四度或五度,但它不等同于转调或移调。根据乐师们的演奏实践与听觉习惯,反弦之后还要保持原来的“硬弦”色彩,所以遇到“4”“7”要调整:往往是遇“4”改“5”或“2”;遇“7”改“1”或“6”。反弦后的乐曲旋律并不同于原曲,构成旋律的音程关系也与原曲调的差别很大。反弦既是民间的变奏手法,也是民间的创作手法。反弦后的乐曲由于音域翻高,曲调常常变得欢快、轻松。

三、演奏技法及风格特色

客家筝演奏时多用中指,以丰富的左手慢速吟、揉、滑、颤技法见长,风格悠扬深长,古朴典雅。

(一)中指(或大撮)起板:

先勾后托或先大撮后托。突出了重拍,也突出了按、滑音特色。

(二)对“拂弦”的控制使用:

在拂弦加花手法上,很少使用华丽的长拂弦,多是一带即过的、似有若无的装饰性短拂弦。

(三)常用“切分”节奏

尤其当乐曲因渐快而减字时,切分的节奏型(⌒┕┕的指序)为进一步发展到么板(突出后半拍、休止前半拍)创造了条件。

此外,多种多样的滑音、音色对比和音高的高低翻变,是客家筝曲演奏中增强表现能力、丰富主题变化的重要手段。

四、代表人物

何育斋(1886年~1943年),原名载生,广东省大埔县莒村人,自少年起习椰胡、三弦,青年以后,专攻筝。20世纪20年代,何育斋从事民间音乐调谱的搜集整理,编有《中州古调》《汉皋旧谱》60首,成为大埔民间音乐的经典曲目,也是近代客家筝曲的本源。

這些曲谱是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的音乐财富。传统汉乐用工尺谱记写,只记最基本的曲调规律,老艺人称为“调骨”。为了传承中原古韵,何育斋在编集《中州古调》《汉皋旧谱》时,将南北通行的工尺谱改造为声字并用的“工尺谐声字谱”。谱字中经常出现客家语音的声音字,比较确切而真实地把当地古代民间音韵保留传承下来,体现了客家筝曲的韵味及风格。何育斋还创编了《弹筝八法》,对弹筝指法系统总结,规范弹筝法,据此教其乡人子弟,多为学有所成。从此,古朴典雅兼文静含蓄的客家筝独树一帜。

何育斋被誉为客家汉乐宗师,他下传筝艺于何秋月、罗九香、饶竟雄、何少卿、何九成等。

罗九香(1902~1978),广东大埔县石云区枫朗乡人,出身于商贾家庭,其父罗告蒙为大埔县“日新学校”董事,罗九香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1923年,罗九香在家乡“广德学校”任教期间,开始跟随一位身负古筝走街闯巷的盲人先生习筝。1925年起,罗九香师从何育斋学习筝及民间音乐,逐渐精通《中州古调》《汉皋旧谱》之风韵,并擅长三弦、椰胡等多种乐器,成为何育斋汉乐、筝的继承人。1956年,罗九香与饶从举、饶淑枢作为客家音乐的代表,随广东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展演,他演奏了《出水莲》《将军令》两首乐曲,首次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客家筝曲的艺术风貌;其娴熟的技巧、独特的风韵、高雅的气质为京城的观众所轰动。戏剧家欧阳予倩这样评论罗九香的演奏:“神功至极,匠心独具,堪称岭南一绝。”

罗九香在筝的演奏中多借鉴古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古朴风韵。他吸取了“太极”“八卦”的运气规律,以手指小关节弹弦,发音铿锵有力,音色古朴圆润。他的演奏特色突出地表现在一触即按的按颤功夫,变化莫测的滑音技巧,随情而发的演奏气度上。罗九香虽以“太古元音遗韵”传人、“儒家乐派正统”自诩,但其思想并不保守。他认为,对待民族音乐的“正韵”要继承得好,才能谈到发展。在此基础之上,他主张对传统乐曲赋予新的艺术生命。1959年,罗九香受聘于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古筝;1960年,又转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现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任教,1961年,作为客家筝代表,他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古筝教材会议。罗九香一生致力于客家筝乐的继承与发扬,在何育斋的弟子中影响最大,对于客家筝派的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罗九香授徒众多,其中以史兆元、陈安华、饶宁新、何宝泉、杨始德、蓝新德等为代表。

注释:

①参见史兆元《汉乐筝曲简介》,载于罗伟雄主编《“客家筝派”本源论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16页。

②史兆元《汉乐筝曲四十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猜你喜欢
大调曲调乐曲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跑调”了怎么办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