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体是大学生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学习社交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段,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文章分析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劣势、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思路:一是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场域功能,采取浸润式教育模式;二是发挥新媒体的平等交互功能,采取主体间性教育模式;三是发挥新媒体的实时渗透功能,采取生活教育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6-0022-03
新媒体是大学生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学习社交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段,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在新媒体时代探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对新媒体功能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进行探讨。
一、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
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清醒认识到新媒体手段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优势与劣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把握应对好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劣势
作为新兴网络媒介,新媒体平台具有诸多的特性:一是覆盖广泛、互动便捷,具有较好的交互性;二是操控简单、传播迅速,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三是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具有较深的草根性。依托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等,全民进入读屏时代,以微博、博客、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全方位融入现代人的学习、生活、社交等各个领域。尤其在内容上,新媒体一改单一枯燥的传统模式,通过图、文、音、画等融合创新形式,辅以“上头条”、点赞、评论、转发、分享等互动参与方式加速了内容在群体中的传播和在个体感知上的渗透。这些优势使新媒体在阅读量、受众量、传播力、影响力上是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介无法匹敌的。因此,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既便于大学生全面及时地获取资讯,又能让大学生通过参与交流分享实现个体间的思想互动。
然而,因新媒体的开放、高频、多元等属性,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易引发舆情隐患。特别在内容上因语言文字表述追求时尚新颖、吸引眼球,加之部分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识度和判断力偏弱,会导致出现认识偏差甚至错误等。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给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手段的改进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与创新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难得的机遇。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中国进入多元文化的时代,作为媒介的新媒体成为社会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推手,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了新挑战。“0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新媒体成长壮大的一代,是新媒体使用者的主体,他们思想解放、思维活跃,然而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在价值取向上很容易被诱导、被利用,甚至误入歧途。这些挑战,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发挥新媒体独特功能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遵循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发展规律,研究新媒体特性,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探索出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新媒体更有效地、最大化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1.发挥新媒体舆论场域功能,采取浸润式教育模式
(1)新媒体的舆论场域功能。舆论作为一种存在正面效应与反面效应双重效应的工具,一方面能够发挥自身的监督功能,确保社会在运转过程中实现平稳有序;另一方面被控制的舆论很可能变成一种盲目的从众行为,最终对个体造成伤害。在舆论传播过程中,新媒体作为舆论传播的一个平台,应当积极发挥自身对于舆论的引导作用,让舆论朝着正确的方面发展,不会因为舆论自身的盲目性,进而造成对个体的伤害。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而言,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很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进而导致舆论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舆论在新媒体平台上最主要的参与者,也决定着舆论未来的走向。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那么他们将成为新媒体舆论战场上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确保舆论在后续的走势中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
(2)浸润式教育模式实施路径。高校在运用新媒体手段对相关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及当下青年人的主流思想采取浸润式教育模式。浸润指浸染熏陶,逐渐渗透,积久而发生作用。浸润式教育模式是指确保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帮助大学生群体迎来自我的发展与成长,并对相应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合理利用,注重教育内容的隐性设计,借助新媒体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潮流性的方式方法,为教育内容穿上“时尚的外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设计。在“大众思创新、举国谋创业”的时代氛围中,成功创业的青年企业家无疑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偶像。2018年6月29日,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一篇《“史上最强创业团队”是怎样炼成的?》的文章,巧妙将中国共产党28年发展历程表述为一支创业团队的奋斗历程,大学生阅读后不仅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了解,而且被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坚忍不拔的精神所感染所鼓舞。
2.发挥新媒体平等交互功能,采取主体间性教育模式
(1)新媒体的平等交互功能。新媒体在融入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彻底摆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对人的教学,转而变成了“人—机—人”的全新传播模式。这种间接的传播模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导者,高校教师需要将相应的理论知识传授给相应的大学生群体,让大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另一方面,如何使大学生愿意从教师创设的新媒体平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产生浓厚兴趣,是当下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挑战。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導其将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初目的,收获良好的教育成果。新媒体平等交互的功能特性,能使师生关系从自话转向对话,从传统的单向、封闭、静态向互动、开放、动态转变。在此功能导引下,师生间愈加提倡教学相长,体现主体间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大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尤其尊重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新媒体的运用致使教师的主体性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体现,而要体现在充分有效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上,体现在教育思想的启发和人格锻造的引导上。
(2)主體间性教育模式的实施路径。一是教师要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和熟练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技能,这样才能做到将教育原材料在新媒体平台上运用得天衣无缝、出神入化,使大学生愿听爱看并信服。二是教师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大学生的成长心境要有同理心,在尊重大学生的同时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三是教师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政治底线,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时刻对自己在网络平台上的教育言论负责,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引导。
高校可多手段地发动骨干教师和团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微信公众号、实践调研小组贴吧等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与手段,传播社会正能量,实现教育正强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还要充分发挥朋辈和同伴的教育影响力和自我教育的作用,让大学生“说身边事”,达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效果。采用主体间性教育模式,就是实现人人都是受教育者、人人也是教育者的教育态势,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无师胜有师”的教育效果。
3.发挥新媒体实时渗透功能,采取生活教育模式
(1)新媒体的实时渗透功能。以微博、微信、抖音、知乎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展现出社会化媒介高度生活化的功能,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以超强的覆盖能力对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着实时渗透。可以说,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基本是“机不离手、网不离身”。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新媒体这一重要媒介载体已逐步走向生活化,实现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学习与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关于“人”的工作,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著名论断,在今日的教育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和局限在课堂上、学校里和书本上,而要发挥新媒体实时渗透的功能,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强化思想政治的生活实践教育。
(2)生活教育模式的实施路径。一是寻访历史法。高校不能仅仅让大学生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说历史,还要让学生自己迈开腿脚去寻访历史,通过寻访历史遗迹、烈士后人、老前辈、老战士、史料学者等去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将寻访中的亲身见闻、真情实感在新媒体上发布,以达到自我教育和教育辐射作用。二是翻转课堂法。高校在新媒体平台上创设“青春自留地”“成长故事会”“新偶像”“学习派”等时尚主题栏目,将优秀青年典型、鲜活的历史人文故事、身边榜样典型等生活实践素材案例实时嵌入,搭建起学生自己做自己老师的翻转课堂,通过讲好大学生“身边的故事”“同龄朋辈的故事”等,抓住大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和关注点,实现对他们的价值引领。三是情境感染法。高校要通过新媒体平台积极创设情境,烘托出一种陶冶情操、同情共鸣的气氛,把大学生引入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使其为情境中的人物或事件所触动、感动,产生情感同频共振的效果。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网微信公众号都以数字作为每天推送的头条标题,这些数字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他们为伟大的医护人员点赞,共同祈愿疫情早日归零。置身在这种情境中的人们,无不为之动容。再如,在国家公祭日期间,很多高校都会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起燃“烛”倡议,为遇难同胞寄托哀思。在这种情境中,大学生会不忘国耻,牢记历史。这些生活教育的方法,能使大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淬炼思想,在生活中感受成长的律动,在社会中体悟责任的担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真切切地活起来、动起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底气”,培养出更多的深怀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建明,王泰玄,等.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2]任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的变化及工作理念创新[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
[3]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3).
[4]王凡录.现代主体间性教育活动要素新探[J].文教资料,2016(21).
[5]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江苏省首届学前教育乡村定向师范生就业心理研究”(2020SJA0477)研究成果;2021年南京晓庄学院党建研究专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2021DJKT3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袁媛(1981-),女,江苏南京人,助理研究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研究。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n the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Function of New Media
Yuan Yuan
(School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211171, China)
Abstract: New media is a popular and indispensable mean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learn, socialize and daily life, 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using new media to carry ou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and puts forward innovative idea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first, give full play to the public opinion field function of new media and adopt the immersion education mode; seco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qual interactive function of new media and adopt the model of inter subject education; third, give play to the real-time penetration function of new media and adopt the life education mode.
Key words: new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model; lif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