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专题报道

2022-01-18 09:18本刊编辑部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21年4期
关键词:智能化机器人人工智能

本刊编辑部

时间:2021年7月15日

地点:余姚太平洋大酒店

这是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开幕式的时间和地点。新冠疫情反反复复,推迟了1年的峰会,终于在机器人业界所有人的期盼中,在余姚顺利举行。

去浙江,去宁波,去余姚,全国从事机器人智能相关产业链的企业家、资本家、专家学者,聚集向这个开满鲜花的小城,等候着行业里最高新的讯息。

主持人:欢迎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到来,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本届峰会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郑栅洁先生;

中共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先生;

中共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卢山先生;

中共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裘东耀先生;

中共浙江省人民政府秘书长陈新先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先生;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先生;

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蓝迪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女士;

十三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先生;

……

这不仅仅是行业的盛会,也是浙江省的盛会。浙江,这个走在全国智能制造前列的示范省,是大会最恰当的背书。

这一届大会,与会者收获许多全新的讯息,思维洋溢,激情振奋。

峰会主题——“机器智联、赋能万物、合作共赢”

本次峰会的主题是:“机器智联、赋能万物、合作共赢”,会议聚焦机器人产业发展新趋势、新技术、新应用,举办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助力推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峰会主席刘进长先生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等瓶颈短板,推动集成电路、机器人等产业创新发展,《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重点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从国家部委到各地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围绕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专项项目和重大工程,都旨在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从而进一步迈向全球机器人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因此,“机器智联、赋能万物”是大势所趋。

其次,突发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多数制造型企业深刻感受到,一个深度依赖传统人力手工时代在加速走向历史。在复工复产阶段,那些率先实现“机器智联”的企业,能够迅速恢复生产,甚至开设新的生产线来研发防疫用品反哺疫情防控,由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赋能万物”的时代即将到来,这对机器人产业乃至智能制造,都产生了新的思考和机遇,也为“机器智联,赋能万物”赋予了新的语境。

机器人技术作为世界最前沿的技术,未来将形成巨大的产业,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也是面向国家重大工程,是所有的变量当中最大增量的体现。而在智能创新、融通发展的新时代,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与制造产业深度融合,从农业到工业,从生活到生产、从各项民生服务到各个科研领域,机器人深入每一个角落、扮演每一个角色,都会引发连锁性的巨变,所以,未来机器人无疑是复杂的、综合的,代表着科技的制高点。因此,“合作”是必然的,技术合作,产业合作,零配件合作,资本合作,人才交流合作,政策服务配套,唯有“产学研政金”等多方交流合作,才可能推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人才交流。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合作共赢”,是面向未来、把握机遇、互惠共赢的应时之举,有利于发挥各方优势,深化合作,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机器智联、赋能万物、合作共赢”,峰会以此为主题,期许将产业主战场、技术驱动力、市场风向标的功效发挥到极致,期望与会者通过峰会平台增进彼此间的沟通与信任,携手共进,开创美好未来。对此,十三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先生高度肯定。他表示,峰会在集聚产业链条、共建产业生态圈、激活产业创新发展新动能等方面,都极大地推动了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人才交流,促进我国科技界相关的应用研究和发展,在座这么多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专家们参与会议就是一个明证,政企学界人才汇集,行业交流活动丰富,引才引智方法多样,专题活动特色明显,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用、金、财、政、电、美、云十联动的发展共识,高度契合“十四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高度符合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发展导向,相信一定会为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添上浓重一笔,加速智能产业转型升级。

最新发布——《浙江省机器人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在此次峰会上,来自政策面的最新讯息是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机器人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下称《指南》),省经信厅徐旭厅长代表省经信厅、省市场监管局在峰会现场正式发布该指南,其内容包括:

第一,《指南》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数字化改革,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浙江省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深入实施“机器换人”、“机器人+”、智能化技术改造等行动,多措并举打造机器人产业高地,加快建设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架构的数字经济系统,全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如今,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已经拥有产业和应用的优势,全省现有机器人核心企业141家,产业链配套企业1080家,2020年实现产值1461.2亿元,在役工业机器人11.1万台,拥有之江实验室、中国(浙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已达2.5万件。自去年以来,为应对机器人产业链断链断供风险,全省从标准切入,加快补齐、创新短板,努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链提升发展。

第二,《指南》的体系架构是构建“三环节一基础”标准体系。

《指南》的总体架构是:以机器人产业链为主线,由基础标准、零部件标准、整机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等4个标准子体系构成,包含12个二级标准领域和70个三级标准领域,构建形成“三环节一基础”的体系框架。其中,“三环节”是指机器人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标准子体系。

上游是零部件标准子体系,重点面向“卡脖子”技术以及智能化、柔性化发展趋势,部署推进12项标准,包括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7项。

中游是整机标准子体系,重点围绕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部署推进19项标准,包括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7项、团体标准6项。

下游是行业应用标准子体系,发挥浙江机器人分行业试点先行优势,面向集成服务和维修服务等重点,部署推进14项标准,包括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3项、团体标准2项。

“一基础”是指基础标准子体系。在基础标准领域,重点针对服务机器人发展需求、提升工业机器人可靠性稳定性的要求以及面向智能化发展趋势,部署推进5项标准,包括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1项。

第三,在组织实施方面,智能机器人按照“创新突破,急用先行,协同推进”组织实施。浙江省将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在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的指导下,筹建省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构建多方联动,广泛合作的标准制定和服务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创新突破,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围绕标准体系布局重点,开展科技公关,制(修)订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二是坚持急用先行,面向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加快推动实施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金融先行项目,支持企业将项目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三是强化协同推进,深化数字化改革,支持建设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一站式、一键直达便捷服务。

重要发布——产业智联操作系统“AE-Net OS”

在此次峰会上,来自产业面的劲爆讯息是浙江智昌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甘中学博士带来的,他在现场向大家介绍了一个超前的操作系统:产业智联操作系统“AE-Net OS”。

在此之前,需要科普一些生物知识。

章鱼:章鱼有三个心脏,两个记忆系统(一个是大脑记忆系统,另一个记忆系统则直接与吸盘相连),章鱼大脑中有5亿个神经元,身上还一些非常敏感的化学的和触觉的感受器,这种独特的神经构造使其具有超过一般动物的思维能力。

蜂群:蜂是一种群居的生物,蜂群中的众蜂是有分工的。雌性个体较大,专营产卵生殖;雄性较雌性小,专司交配,交配后即死亡;工蜂个体较小,是生殖器发育不全的雌蜂,专司筑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虫、清理巢室和调节巢湿等。

仿生学就是人们研究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工作的原理,并根据这些原理发明出新的设备、工具和科技,创造出适用于生产、学习和生活的先进技术。

“AE-Net OS”系统正是仿生章鱼的分布式智慧和蜂群的分工合作架构,实现了个体机器人、协同机器人和群体机器人智能互联和实时云操作,设立了机器智联、网络数联和云平台之间的三层结构。

基于这种结构,整个系统还可以实现三层的一体化操作。这是因为,在系统的中间层有仿生章鱼分布式大脑的一种神经网络架构,这种结构可以制定实时的、独立的、边缘智能的操作,从而可以实现在实时状态下的虚拟和现实的全过程人机交互和远程调控。

甘中学博士是国家特聘专家、国际著名机器人专家,他的很多观点非常前沿。在此操作系统基础上,甘博士提出“构建泛在智能机器人体系,催生实时透明机器人工厂”的企业智能化发展思路,并发表了精彩的主旨论坛报告。

甘博士全方位阐述了“人、机、物“三元群智时代的来临,提出了“人—机—物三元群智融合”为特征的泛在智能机器人概念,在泛在智能机器人理念下,“产业群智大脑+实时透明机器人工厂“将逐步成为现实。

甘博士指出,泛在智能机器人是未来智慧时代的基本构件,而“AE-Net OS“是整个泛在智能机器人系统的操作核心,该系统通过群体智能和分布式并行智能,连接机器个体、群体及产业链。系统中包括泛在智能控制器、群智网络控制器和微控制云。泛在智能控制器让网络中连接的设备(包括机器人)成为能够自我进化的智能个体;群智网络控制器实现生产线和企业级别的协作互联,实现控制层的云化和全实时化;微控制云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决策层的实时化和透明化。该系统打破了传统的工业控制体系,为人工智能在控制层到决策层的深度嵌入提供了基础平台,并提供了四层的APP开发平台,可开放连接其他数据信息,从而建立了工业智能应用的全新生态。

智昌集团技术副总裁冯浩然介绍说,“AE-Net OS”为开源机器人操作系统,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工厂的规模购买相应的服务和产品,可以只购买智能控制器和系统,接入自己已有的机器人来进行管理,也可以从智昌科技购买一整套设备。

重要议程——项目签约

在此次峰会开幕式上,签约的项目共有30个,总投资约252.1亿元,其中,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项目27个,总投资236.3亿元;数字经济项目2个,总投资约7亿元;其他项目1个,总投资8.8亿元。

重大签约项目有:

哔哩哔哩(浙江)信息科技项目,注册资金1亿美元;

杉杉控股战略合作项目,总投资100亿元;

宁波北斗时空智能科创中心项目,总投资30亿元;

费森尤斯奥美德余姚国际医院项目,总投资8.8亿元(其中外资2000万欧元);

智昌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元。

其他项目还包括:

年产300万台的EPS汽车电机生产项目,总投资3.9亿元;

年产2000万套的智能充电器项目,总投资3.5亿元;

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项目,总投资3亿元;

……

项目合作双方代表在签约席进行集体签约。

主旨报告——《工业经济智能化发展的五个关键》

报告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 潘云鹤

潘院士是中国智能CAD领域的开拓者,他创造性地将人工智能引入CAD技术中,成功研制了多款新颖实用的智能CAD/CAM系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倡导、组织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战略规划。

潘云鹤院士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人工智能发展的竞争之势,我国工业经济智能化的五个关键模型分析,结束语。

一、人工智能发展的竞争之势。

人工智能发展的竞争之势已经在全世界展开。其中,从政府层面看,全世界以政府来发布人工智能报告,美国是第一个。

1美国的态度。

2016年5月,美国白宫发表文章“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鉴于人工智能在医学以及图像语音理解等方面将对社会生活起到史无前例的影响,在美国国家科技委中设立“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委员会”,来协调指导全美各界的行动。

2016年10月,美国联邦出台政府报告《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认为:“AI现在正处于可能出现第三次浪潮的初始阶段”。

2016年5月,美国政府发文,准备迎接人工智能的未来。当时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是,人工智能将在医学、图像、语音理解等方面对社会生活起到史无前例的影响。因此,美国认为人工智能首要发展三个方面,医学、图像、语音。全世界对此观点都很认同,当年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确实如此。

半年以后,美国政府出台人工智能的规划,提出人工智能已经处于第三次浪潮的初始阶段。这个观点较半年前有了变化,认为人工智能的影响力增大了一些。

然而四年以后,美国政府的观点发生了巨大变化。

2020年7月15日,美国司法部长William Barr说:

“无论哪个国家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导者,都将最有利于开发其巨大的经济潜力,以及一系列军事应用,比如利用计算机视觉收集情报”。

“ 如果中国赢得人工智能竞赛,中国可能取代美国”。

2021年 3月3日,美国国家人工智能安全委员会(NSCAI)的年度报告说:“尽管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人工智能战略,但只有中美两国真正地拥有赢得人工智能竞赛的资源、商业实力、人才资源池以及创新生态。 中国的各类规划、动用的资源、以及目前已经取得的成就都足以让全美国人担忧。”

短短四年时间,为何美国政府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对人工智能如此重视,对中国如此担忧,原因何在?

潘院士给出了两张表,这两张表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整理的,关于全世界各国人工智能规划当中的瞄准点和主要内容。

这一张表1标注的是应用领域,即人工智能可以应用到的地方,其应用分为17个领域,包括交通、医疗、农业、司法、金融、食品、环保等各个方面,其中大部分领域美国都覆盖了,只有能源、食品、环保没有覆盖,从中也可以看出,美国对这些方面不如欧洲和日本重视。但是,针对人工智能应用而言,欧盟、英国、日本覆盖的应用不多,尤其是欧盟和英国,他们对与经济相关的很多方面都覆盖得很少。因此,美国政府认为,在全世界的人工智能相关规划当中,只有中国跟美国一样是全覆盖。

表1 美欧英日高度关注的人工智能领域

另一张表2是关于人工智能重点关注技术的。

表2 美欧英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重点研发布局

美国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划分为20个方面,可以看到,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全覆盖。而欧盟、英国、日本,有部分技术没有覆盖,而且在一些基础人工智能研究当中,英国和欧盟也没有覆盖,比如,传感器、人工智能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的开源开放平台、人工智能的安全系统,这是令人惊讶的。如果基础技术不发展,就意味着人工智能应用需要建立在其他国家的平台上面。由此只能解释说,欧洲、日本打算把人工智能建立在美国的平台上。而中国是在全方位布局,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把竞争的重心瞄准中国,很多方面还“卡着中国的脖子”。

美国国家AI安全委员会2021年提出的行动是:从现在开始到2025年,美国一定要赢得对华的人工智能竞争。他们提出,这几年对于国防AI研究预算和投入每年翻一番,从今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80亿美元;非国防AI研究预算和投入,从今年的20亿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320亿美元;国家成立一大批人工智能研究所,从2021年的15个增加到2024年的45个;同时专门瞄准中国,采取人才虹吸策略,在美国获得人工智能博士学位的或者就业的中国AI人才,要增加发放绿卡的数量,让他们留在美国工作,不要回到中国,中国多一个,美国则少一个,而留在美国,美国多一个,中国则少一个。

2中国人工智能研究情况。

2017年7月,中国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发展人工智能不是为了竞争,是为了让国家发展更好、更快,而且中国提出人工智能的发展要和全世界联合起来。但是面对国际上的竞争态势,与会业界精英们应该想一想,如何能够加快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并且使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更好的效益。

人工智能的发展首先应该和中国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最大目标。从现在的形势看,中国人工智能的技术和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开始融合为实体经济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新区域。这个趋向现在开始慢慢展现出来,已经可以使得生产制造更加智能自主,企业的发展更加富有前瞻性和远见性,供需的匹配更加合理、精准,从而引发经济结构的变革,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跃升。

二、实体经济智能化发展的5个关键环节

潘院士等专家在调研浙江、广东、四川等地时发现,企业与政府正在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改造和提升生产与管理。经过梳理与分析,他将我国工业经济智能化的发展划分为5个层次。

这也是工业人工智能的5个关键问题,如果这5个关键问题抓好,可以促进我们国家的实力经济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而现在正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

由底向上,这5个层次包括最基础的制造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即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智能化技术;第二个是企业运作的智能化,这是整个企业包括管理在内的智能化,而不仅仅是一个车间或者是一个工厂的管理;第三个是产品创新的智能化,过去的产品创新是企业的事情,而现在的产品创新既是企业的问题,又是区域的问题;第四是产业链接的智能化;第五是经济调节的智能化,这五个方面着力使人工智能融入到中国实体经济的各个方面当中。

1生产过程的智能化。

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大家很熟悉,但是今天的智能化和过去的智能化有很大的不同。潘院士例举了浙江兆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兆丰)的智能化改造。

兆丰是中国汽车轮毂轴承的龙头制造企业,2018年销售5亿元,利税2.4亿元,产品型号多达2900余种,广泛应用于中高级轿车、商务用车、卡车,产品远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制造业企业来说,兆丰的效益非常好,而且自动化的步伐迈得很快。在工厂里,可以看到使用大量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并不一定长得像人,有的是机器手,有的是自动运输车,所以在机器人2.0过程当中被称做智能自主系统。如今兆丰对制造智能化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在兆丰看来,第一次实现的是以流程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是根据生产过程布置的。第二次改造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数据为核心的新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新的平台因为有了工业互联网,所以,数据不一定跟着流程走,数据成为了信息的基础,可以结合起来进行优化和理解。

新的智能化改造首先实现万物互联、搜集数据,然后从数据中发现规律,进而进行全生产链和全车间的优化。例如,兆丰在产品中加入传感器,过去汽车轮毂卖出去以后,兆丰不了解使用的情况,现在加入传感器,就知道卖出去的轮毂的运行情况,甚至可以构建地图实时监测轮毂的运行;通过不断的检测,发现有轮毂运行不正常,例如在河北张家口运行的轮毂,它的温度达到156℃,速度只有60km/h,再检查该轮毂的行驶距离已经到了36万km,所以,人工智能作出判断,这个轮毂需要更换。系统联网马上通知该车驾驶员应该去替换这个轮毂,并且联网发现并通知,离之最近的、有货的地方是张家口美华汽车贸易公司。

这就是通过人工智能,从纯制造企业向智造和运营企业转化的案例。从过去的装备制造业自动化,加上工业互联网,加上大数据,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智能自主系统,完成整个工厂以数据为中心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一个改造。

制造业生产智能化模型

2企业运行的智能化

企业运行智能化的优秀案例是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渡河水电)。

大渡河全长1000km,高低落差4000m,如此高低的水位落差,可以设计很多水电站,现在已经设计了10个水电站,这些水电站都由一个公司管理,这个公司就是大渡河水电。

该公司现在的发电量已经占四川省的40%以上,但是,该公司不仅仅只是发电,公司管理层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间就已经开始用大数据管理整个工程建设,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1)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控。在工程建设中,大渡河水电自动监测和预警多个承包单位施工工段的安全、质量、进度、资源、投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仅在沙坪一个水电站建设中,产生综合效益4500万元。在环境安全监控方面,该公司在流域库坝及边坡安装4万个监测点,感知位移与变形,2016年4月30日,公司提前4h正确预警了大规模滑坡灾害。

2)使用大数据智能对多电站联合调度。

在水情预报方面,大渡河水电汇集了105个水文、雨量自测站点,并汇聚国家气象中心、美国气象中心和欧洲天气中心等数据,构建了大数据水情预报新模式,周精度达到95%。

在发电方面,该公司对水电站进行统一调度,根据各电站的水位平衡、负载平稳、减少弃水、提高效益,自动进行一体化调控,增加发电量约1.2亿kW。

2017年6月15日,大渡河上游丹巴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洪峰流量达4990m3/s,公司根据精准预报的信息,提前腾空水库,削峰率达到40%,同时,利用洪水发电,洪水期间瀑布沟电站的发电量反而增加发电74.23%。如此10多年来,该公司增加发电量94亿kW,增加利润24亿元。

通过精准预报、梯级优化调度及实时智能调控等技术,大渡河水电还多次保证了人民群众及财产安全撤离,避免或减少洪灾损失约45亿元。去年7、8月,四川多条江河发生超警、超标洪水多次,乐山大佛建国以来首次水淹脚趾。大渡河水电运用气象水情大数据智能测报技术,提前三天测准上下游水情,将水位降至汛限水位以下2m,削峰率超过80%,创历史最大削峰率,将下游流域超100年一遇的洪水降为20年一遇,力保了乐山、宜宾等主要城市防汛安全总体可控,减少了群众转移人数,降低了灾害损失。

大渡河水电去年受到中央政府的表彰。总体看,大渡河水电的智能化模型分四步走:在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大数据企业平台,把平台的数据变成知识模型,然后在上面用APP进行编程。目前该公司有30%的职工是从事信息技术开发的职工,整个企业的人员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企业智能化平台发展模型

3产品创新智能化。

产品创新智能化,即是指智能化产品的开发。这是把人工智能和经济结合起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新的产品应该是具备智能的,如果企业把生产的过程智能化,但是生产的还是老旧产品,那么,这些产品开辟新市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企业应该抓住时机,推出大量的新的智能化的产品。

潘院士例举了2个案例。第一个是医学诊断智能读片。现在全世界都在研究使用人工智能解读医学图片,2018年11月,中央电视台举办首届人工智能读片大赛:超声诊断甲状腺癌。100多家顶级医院的200多名优秀参赛选手,平均读片时间45min,正确率74.46%;而有一个人工智能系统读片用时1'36'',这个系统就是浙江大学孔德兴教授研制的智能超声诊断仪。该诊断仪模仿医生手法,采用6个自由度扫描,在扫描时自动识别与标记可疑病灶,并对可疑处进行更细致的诊断,杭州市西湖区有10家卫生院装备了这个机器,被评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

第二个例子是盲人眼镜。大家知道盲人不需要眼镜,过去盲人使用拐杖或者导盲犬,现在中国的企业家开发出一个盲人用的眼镜,两个镜片上是摄像机,摄像机观察前方有没有坡度、障碍,障碍具体在什么地方,台阶向上还是向下,眼镜把观测到的情况进行理解而且变成语言,通过耳机告诉盲人;这个产品开发出来以后,不仅可以导盲,还可以读报,盲人手指在哪里,眼镜用OCR把这里的文字读出来,不再需要特定的盲文。这个系统在杭州获得了创业大赛金奖。

产品创新智能化模型

4产业链接智能化。

供应链管理最突出的例子是华为公司对供应链的管理。华为公司通过汇集学术论文、在线百科、开源知识库、气象信息、媒体信息、产品知识、物流知识、采购知识、制造知识、交通信息、贸易信息等信息资源,构建供应链知识图谱,实现供应链风险管理与零部件选型。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备胎管理,每个配件都有备胎,实际上选择备胎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筛选。实践证明,供应链管理对每个企业都是十分必要的。

智能产业链供应链模型

5经济调节智能化。

经济调节主要是政府的职能,政府利用大数据智能技术治理经济,这是中国特色,因为外国的政府不管经济,而中国每一届政府管理区域经济发展是重要任务。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方法来管理经济,效果非常好。

对于任何一个区域经济来说,要把经济发展搞得更好、更有条理化,需要大量的技术和支持,需要辅助决策的软件,汇聚数据、构造知识、辅助决策,解决信息孤岛、决策效率低下等挑战。潘院士例举了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和浙江省量知科技合作的案例。他们构建了一个产业链智能平台,其核心是聚焦大数据,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产业链的知识图谱,再用知识图谱帮助政府梳理本区域各种各样的产业链。例如,把区域经济的数据、全国经济的数据和全球经济的数据,不断按照区域的要求进行聚集,同时运用各种算法,将各个企业画像、产品画像、区域画像,然后为地方政府提供信息服务,或者为产业园区服务,也可以为企业服务。在这样的平台上,政府可依据区域、产业链的需要进行精准招商、寻找合作项目、招聘理想人才等等。

经济治理智能化模型

三、结束语

潘院士最后指出,在过去,上述五层模型的雏形都存在,但都是孤立的、偏面的,企业过去采用人工智能,主要是第一层生产过程和第二层企业运作层面的模型,现在企业了解到,产品创新很重要,产品智能化很重要,产业链也很重要;政府过去只是管理第五层经济调节,现在知道,要把第五层管理好,还要研究区域的产业链,研究区域的产品创新,这两层对政府来说越来越重要。

中国工业经济智能化的深度发展模型

总的来说,企业开始把视野扩大,政府开始把视野放深,这是好现象。大数据、人工智能充分结合、利用起来,一定可以把企业、经济搞得更好。

人工智能具有头雁相应,研究人工智能要勇闯“无人区”。潘院士希望与会者一只眼睛盯着世界先进水平,一只眼睛盯着无人区,将人工智能与经济结合、与人民美好生活结合,沿着这样的方向,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走向更高质量和水平的快速发展期。

结 语

16日,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顺利落下帷幕。本届峰会吸引国内外16位院士、70位顶级专家学者在内的2000余位业界精英参加,特别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峰会成功举办,确定了其成为国际科技界、企业界交流机器人前沿技术、开展机器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的地位。峰会上,潘云鹤院士、黄奇帆教授等12位顶尖专家作了最前沿、最高端的主旨报告,共开设人机共融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论坛等9大专题论坛,开展了100多场主题演讲,百余名海内外知名专家、企业家、投资人各自发表前沿性的报告,掀起一轮轮的“头脑风暴”。

同时,本届峰会紧密围绕技术、人才、项目、资本开展了多场卓有成效的对接活动。其中,在蓝迪智库专场对接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家机器人行业企业与余姚本地20余家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上的对接;在天使会投资高峰论坛中,32个项目与14家投资机构进行了现场对接,8个精品项目开展了现场路演;在重点机器人(智能制造)企业代表和重点基金公司代表座谈会上,有5个项目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在第一届长三角数控机床产业创新论坛暨产业链现场对接会上,5个项目现场签约,30余家企业参与展示了首台(套)产品和最新研发成果。

此外,本届峰会的两大展区集中展览展示了60余家行业领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高精尖企业的250余件产品,涉及20余个行业类别,吸引观展人数超3000人次。

猜你喜欢
智能化机器人人工智能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下一幕,人工智能!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