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娜,傅承超,杨小鹏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
五里湾油田处于陕北斜坡中部,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倾角小于1°)背景上发育的多组轴向近东西向的鼻状隆起构造。主力油层三叠系长6 储层为湖成三角洲沉积,岩性以灰绿色细粒硬砂质长石砂岩为主,成分及结构成熟度低,岩性致密。长6 可分为长61、长62、长63三个小层,其中长63层主要发育区块北部,平均有效厚度12.91 m,平均有效孔隙度13.38%,储层孔隙度发育中等,平均渗透率1.28×10-3μm2,属特低渗透储层。
2016 年,区块部署探评井2 口(高X1、高X2),均钻至长Y 层,根据电测结果显示长63层物性相对较好、试油单井日产油16.28 t、日产水0 m3,具有工业开发价值,2016 年在区块部署建产,采取菱形反九点注采井网、行间距220 m、排间距220 m,实施超前注水开发;目前区块建成油井26 口、日产液45.4 m3、日产油18.3 t、综合含水52.6%,注水井19 口,日注水438 m3、平均注水压力12.1 MPa、月度注采比8.01。
五里湾油田长6 沉积期为湖盆三角洲沉积的主要建设期,其沉积储层为灰绿、灰黄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与中厚层细砂岩不等厚互层沉积。
研究区块长621层储层物性平均有效厚度13.4 m、最大有效厚度19.2 m、最薄仅3.5 m,平均有效孔隙度12.69%、最大15.68%、最小11.70%、储层孔隙度发育中等且相对均匀,平均渗透率1.81×10-3μm2、属特低渗透储层,区块渗透率变异系数0.7、突进系数3.26、级差3.85,该区块非均质性较强,平均含水饱和度52.87%,储层含水饱和度偏高。
目前区块油井26 口、日产液45.4 m3、日产油18.3 t、综合含水52.6%,注水井19 口,日注水438 m3、平均注水压力12.1 MPa、月度注采比8.01。
2016 年探评井试采日产油2.2 t、含水23.9%,试采效果较好;区块规模建产,实施超前注水开发、单井日注水25 m3,单井超前注水量达到6 000 m3后逐步投产、但投产后递减较大、半年递减达到24.3%;投产初期单井日产液4.08 m3、日产油1.06 t、综合含水72.8%,正常生产后单井日产液1.96 m3、日产油1.17 t、综合含水29.7%,目前单井日产液2.11 m3、日产油0.84 t、综合含水57.2%。
投产后递减较快,根据同期动态曲线对比(见图1),递减较快主要受液量下降影响突出,投产半年后递减达到24.3%、含水保持稳定,投产后三个月递减较为突出。
图1 拉齐时间递减对比
区块投产后虽然递减明显,但也有不同程度见效,根据2017 年投产井组动态响应可分为四类井:第一类井,见效后液量上升、含水稳定1 口井;第二类井,见效后液量上升、含水上升1 口井;第三类井,见效后液量稳定及含水均稳定6 口井;第四类井,无明显见效特征,液量持续下降5 口井。
区块注水井剖面测试结果显示,水驱动用程度74.3%。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区块吸水剖面主要矛盾表现未层间吸水不均,6 口井存在层段不吸水或弱吸水现象、其中2 口井存在尖峰吸水,7 口井均匀吸水、且水驱动用>50%,区块整体剖面吸水状况良好。
根据史成恩的“特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技术政策研究”结论,不同物性条件下超前注水需要的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见图2)技术公式:
图2 不同渗透率超前注水结束后需达到的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研究区块渗透率为1.17×10-3μm2,计算得出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127%左右时,采油井投产可以获得较高的单井产量。根据投产前测试不同压力值单井动态曲线对比分析:投产初期压力保持水平低于127%、投产后递减较快,压力保持水平高于127%、投产后产能保持稳定,与理论值相符。
超前注水时,对于1 口注水井可看作有圆形封闭边界,在达到拟稳态的情况下,其注入的体积与地层压力有如下关系:
式中:P-平均地层压力,Pa;Pi-原始地层压力,Pa;Vf-地层在(Re-Rw)范围内的体积,m3;Re-供油半径,m;Rw-有效井径,m;h-地层厚度,m;Ct-综合压缩系数,Pa-1;V1-注入的流体体积,m3。
区块采用300 m 反九点注水井网建产,平均有效厚度为12.4 m,由此可计算出达到超前注水压力保持水平的累积注水量为5 073 m3;根据已投产不同超前注水量井组动态对比分析:超前注水量6 000 m3井组投产后递减相对较小且含水稳定;超前注水量7 200 m3井组投产后递减相对较大且含水上升明显,与理论计划值相符。
根据注水井注水强度计算公式:
式中:Qi-日注水量;h-有效厚度;K-有效渗透率;地层平均压力;PH-注水压力;λ-启动压力梯度;rw-油水体积系数;μw-注入水黏度;Bw-井眼半径;A-泄压面积。
研究区块采取300 m 井距反九点注采井网建产,地层平均压力按确定的合理压力保持水平计算,可计算该区块最大超前注水强度为:2.8 m3/(d·m);根据史成恩在“特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技术政策研究”中提出的“根据长庆油田近几年超前注水的矿场分析研究,当注水井注水强度大于3.0 m3/(d·m)时,油井投产后见水较快,而且含水上升较快”,因此,超前注水期注水强度应控制在3.0 m3/(d·m)左右。
根据矿场实践,注水强度小于2.0 m3/(d·m)井组递减最大、注水强度大于3.0 m3/(d·m)井组含水上升速度最大、注水强度介于2.0~3.0 m3/(d·m)井组递减最小且含水稳定(见表1),与理论计算相符。
表1 不同注水强度井组投产后指标对比
根据初期矿场实践,油井不同改造参数(见表2),其后期产能有直接影响,初期压裂排量较小、投产后递减相对较大,压裂排量较大井初期产能相对较高、投产后递减相对较小。
表2 不同改造参数井产能对比
(1)提升压力保持水平,促使油井见效,压力保持水平达到130%。
(2)未投产区块,超前注水量达到6 000 m3,不能超过7 000 m3,避免后期含水上升。
(3)注水强度控制在2.0~3.0 m3/(d·m),确保地层能量有效补充及抑制含水上升。
(4)油井初期改造采取大排量压裂,保障建立有效注采关系。